《顶碗少年》教案

2023-08-28

《顶碗少年》教案 篇1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

  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顶碗少年》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顶碗少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三、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表演么?在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杂技是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位顶碗少年的故事。(展示课件1)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学习这课得生字、词语。(展示课件2)

  2、现在,让我们带着几个问题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展示课件3)

  三、问题反馈、整体感知

  1、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文讲述了什么?

  3、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四、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文中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让我们再次快速地读文,找出描写少年表演时情形以及描写观众的句子。(展示课件4)

  第一次表演

  1、提问(展示课件5),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对比读(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3、指名读,全班齐读。

  4、少年那原本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此时,却戛然而止,叫人感到多么遗憾啊!在场的观众是怎样的反应呢?(展示课件6)

  5、少年的反应是怎样的?(同)你体会到了什么?

  6、让我们像顶碗少年那样镇定从容的'读着两句话。

  第二次表演

  1、谁来说说描写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的句子?

  2、你觉得那些词语需要重读才能体现顶碗少年的技艺高超?谁来试试?

  3、观众们耐心的等待少年的精彩表演,结果,却仍然失败了,他们是怎样的反应呢?(课件展示7)

  4、指名回答,男女读。

  5、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面对在场观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且我

  们知道,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6、是啊,顶碗少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啊,面对这样的场面,他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8)你体会到了什么?

  7、此时,他呆呆地站着,他已经不知所措了,他还有勇气重新站起来吗?是什么力量让他又一次的鼓起了勇气?

  8、想想,老者会说什么呢?听了老者的话,少年又是怎样想的?

  第三次表演

  少年第三次捧起了碗,向观众第三次鞠躬,音乐也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同学们,假如你也是当时在场的观众,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1、作者觉得,这不仅仅是表演了,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谁来读一下少年第三次拼搏的句子?

  2、你体会到了什么?

  3、顶碗少年终于成功了!他战胜了自己,把前两次的失败踩在了脚下!同学们,你们觉得,顶碗少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你知道哪些名言警句能用在此时此刻的?(课件展示9)

  5、这位年龄和同学们相仿的少年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

  最后两个自然段

  1、我想,观看了这场演出的所有观众都不会忘记这位顶碗少年在遭遇失败后,那种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展示课件10)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谁能联系课文中的顶碗少年说说?

  五、小结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绝境,只有被困难吓倒而绝望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丢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触,把你的体会整理一下,写成一篇读后感!(展示课件11)

《顶碗少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2个认读字。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顶碗少年为什么最终能够获得成功。

  4能结合可闻内容或者生活实际,体会“我”所受到的启迪。

  5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我”所受到的启迪。

  2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动作、神态、侧面烘托)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我”所受到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齐读课题

  2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对于少年表演时所顶的碗,作者是怎么说的?

  二 新授

  1文中几次出现了“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四次)分别在哪?

  2默读课文,文中每次出现“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做批。

  3汇报交流

  (1)学生分析

  (2)读一读

  (3)小结方法

  a 一次出现——技术高超

  “顶着……舒展……做……卧倒……跃起……”

  (展开,舒展)  (变化无穷)

  b“二次出现——勇气十足(信心)

  “台上却没有慌乱。……歉疚……微笑……不失风度……鞠了一躬。”——动作、神态。 (歉意,内疚)(有足够信心和勇气)

  t:虽然失败,但顶碗少年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

  t:作者通过抓住少年的什么来表现他面对失败仍勇气十足。

  (除了直接描写少年的,还从哪方面也能感受到少年的信心)

  “……惊呆……吹起口号……”——侧面烘托

  t:通过观众的喝倒彩,惊呆地形象来衬托少年的信心十足,这叫什么写法?

  c三次出现——敢于拼搏

  “……呆呆……汗珠……不知所措……”

  (沮丧,尴尬,信心顿失,勇气锐减……)

  t:即使这样,他仍在老者鼓励下进行了第三次表演。

  “镇静……鞠了一躬”

  (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吓倒,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又一次进行了表演)

  t:但这一次表演并非像前一次那么容易,少年能够继续 表演还多出了一个人?

  读描写老者的语句。

  t:老者可能说些什么?(想一想:交流)

  “场子里一片喧哗”

  “观众……大声地喊……好多人附和……”——(侧面烘托)

  “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生息。有些…….” ——(紧张的气氛-烘托)

  t:在紧张的氛围中,当少年沮丧,没有了信心和勇气时,老者的及时鼓励,帮助了少年,让少年能够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情况下,敢于进行第三次拼搏,那么这一次的表演成功了吗?你是从哪一段知道的?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哪……爆发出来”

  读读这段——分析

  t:顶碗少年为什么最终获得成功?(老者和自己的坚持和拼搏)

  d 四次出现——激励前进

  “当我迷惘……响起”

  “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 ……微微的激动”

  (与1句照应,突出这次表演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最后一段。(启迪)

  t:你是怎么理解这段的?

  4 想一想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挫折,面对困难你又是怎样做的?

  三  总结

  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顶碗少年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他那敢于拼搏,坚持到底的精神也能时刻激励着你前进,不放弃。

《顶碗少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仔细听读把握故事梗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圈画少年几次失败后的表现,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在课前查找到的作者资料,及需要理解掌握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2-6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面对这两次失败,他的表现如何,观众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则边听边圈画出描写顶碗少年和观众表现的语句,并且交流分析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通过交流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两次失败,顶碗少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把握人物当时内心的思想情感。

  三、指导朗读,把握人物性格。

  请同学在分析人物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饱含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次失败,和第二次失败的段落。

  先在小组中朗读给组员听,再推选几位同学在班级中朗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关键是读出当时的气氛,能够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促使学生沉入文本的情境,感受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顶碗少年那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探究质疑,把握文章主旨。

  思考:

  1、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在场观众的表现有何作用?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三次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写?

  3、“那位白发老者嘴里低声说了句什么”,根据上下文,你想想他可能说了什么?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中交流。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着眼,考虑问题。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且明白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2、3选做)

  1、抄写词语:优雅惊羡颓废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2、选择以上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3、第五段中有一处省略号,请试着补出其省略的内容

《顶碗少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学习“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3、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完成课后阅读题和积累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你看过杂技表演吗?请说一说你看杂技表演时的感受?(台上完美三分钟,台下辛苦十年功)——引出《顶碗少年》

  2、 介绍作者,

  赵丽宏 青年散文家、诗人,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说说理由。

  明确:不怕失败、勇于拼搏。(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正面描写

  2、除了正面描写少年之外,作者是如何通过其他方面的描写巧妙地把人物的精神表现出来的?

  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氛围渲染——侧面烘托(姑娘从容、老者的鼓励、观众的反应以及乐曲氛围的渲染)——突出少年沉着冷静、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强调: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读文章第7节,说一说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三句话的含义?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要像顶碗少年一样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勇于拼搏,就是胜利。

  三、拓展思考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少年说些什么?

  (3)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写作上的)

  (4)、比较阅读《折枝的玫瑰》,学生能通过对两个文本的阅读,感受到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折枝的玫瑰

  一次,我应一家报社之邀采访一位17岁的残疾女孩。

  这之前,我已得知这位女孩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两项冠军,是四川队仅有的三枚金牌中的两枚的获得者。为此,家乡人欣慰不已,报社也辟出大块版面,作重点报道。

  那天上午,阳光和煦。我心情愉悦地穿过田畴,经一段短途跋涉后,来到一户满是鸡啼和狗吠的农家前。这是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而我要采访的双料冠军正住在这里。

  想象中,她该是一位较为野气的女孩。她不仅短跑出众,而且铅球和标枪也曾获得省残运冠军。在心理,我早已无数次描绘过她了。

  穿过院坝,我看见一丛在阳光下盛放的玫瑰。这丛玫瑰栽种在院坝的一角,让这户农家小院充满馥郁的芳香,同时,也是它具有了一些不同寻常之处。

  出乎我意料的是,采访对象是一位很清秀的女孩。她很文静地坐在母亲的身边,讲话时,脸上还会浮起两条浅浅的红晕。

  “是一朵折枝的玫瑰改变了我。”她是这样开始谈话的。

  在她8岁时,一场横祸降临。一次玩耍中,一块滚动的石头从她的左腿上压了过去。从此,她失去了左腿,成了小朋友们恶作剧的对象。“小跛子”的称呼,常常让她泪满眼眶。她渐渐沉默了,躲在家里足不出户。

  “可是,一个初夏的黄昏,我还是走出了屋子。在一条僻静的小路上,我拾到一支被折断的玫瑰,上面有一朵发蔫的花蕾。那是一朵小小的花蕾,当时,它已萎靡不振,却仍然散发出淡淡的芳香,让我觉得它就像一个忧郁的天使。”她深情地说,眼里满是亮莹莹的光。我想,充满希冀和信心的人,总不会消沉得太久。她继续说:“也许那只是一枝被遗弃的花蕾,可它却激起了我心底全部的柔情。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带回家,再找来一只盛水的玻璃瓶,把花蕾放进瓶中。”

  “我用全部的怜爱爱护着这支遭受摧折的小花蕾。当时,我小小的心灵并不懂得太多,但我渴求着它的开放,热烈盼望着它开出世上最绚丽的花朵——这种莫名的情怀让我现在想来还觉得惊讶……”女孩深情地说,情绪是激动的。

  “一周后,它终于绽放成了一朵艳丽的花朵。那天上午,我惊动了所有的人,他们分享着我的快乐,而我却欣喜地哭了……这天,我懂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挫折并不算什么,只要生机不息,它仍然可以开出艳丽的花朵……”女孩结束话语时,双眼深情地凝视着院子里的那丛盛放的玫瑰。而我,早已被深深感动了。

  配上假肢后的女孩以坚韧的毅力扔掉拐杖。随后,她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不同寻常的是,后来她还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一所财会中专。这期间,那枝被折断的玫瑰始终在激励着她。

《顶碗少年》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

  2、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3、懂得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当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你如何处理 学生回答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默读课文:有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就(词典),做好圈划。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等。

  三、整体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问: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进行朗读品味,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思考: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学习)

  思考: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对少年有何帮助(小组讨论学习)

  四、延伸和拓展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并解释。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我的成长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

《顶碗少年》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

  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

  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2)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顶碗少年这精彩的、惊心动魄的、高难度的表演记叙得令人难忘的?

  2.学生汇报: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式来突出文章的中心;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顶碗少年》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1、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努力

  ====成功

《顶碗少年》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板题:

  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顶碗少年》教案 篇11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顶碗少年》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

  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C.同学互背。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顶碗少年》课后反思:

  一.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把握很到位。

  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后第二题)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句话的含义。

  我仍从三个层面上来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

  1.在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的教学难点,把握很到位。

  2.在理解的层面上仍然只停留在了面对挫折不放弃的深度上,现在看来这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总结概括,而没有真正理解透,没有对文本内容升华到一定高度。其实这句话给作者的真正启迪,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种在挫折面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

  3.在对学生的引导的设计上就更不到位了,现在看来只是又一次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没有深刻挖掘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到底是什么。

  二.学生知识、能力两方面的收获

  知识达成:本课在知识上只是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能达成。

  能力方面:主要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说明

  课后第一题:读课文,想想顶碗少年在失败后是怎样做的。

  此题主要训练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这个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的。我通过让学生独立默读少年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与少年的表现的内容,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学生提炼很到位,默读和提炼能力达成很好。再次引导学生从这些相关语句中找到便于他们理解的关键词,并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来加以概括总结,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发言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关键词并较正确的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概括能力达成较好。但对于没有发言的学生是否也能找到关键词,是否也能正确概括总结缺乏足够的反馈,这一点做得很不到位。现在想想对于学生把握准确的关键词必须要让每个学生明确,画在书中,对于学生体会到位的总结概括同学之间要互相说说,做到一一落实。

  课后第二题: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此题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我在理解此题上不够到位,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明显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在理解能力的达成上不够理想。

  课后第四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六、七自然段。

  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我让学生在充分默读自学的基础上先以朗读的形式汇报,在结合所划出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概括。一些学生的在刚汇报的时候朗读比较到位,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够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所提炼的内容理解不够到位,在同学补充和教师引导下理解有了一定改善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学生仍然是说得过多,朗读的参与面不够。此外就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过多的是以汇报的形式进行。

  在背诵能力的训练上,我选取了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背诵。我让学生先默读,谈体会,再自读,在学生熟读之后再去背诵,学生对于这段的背诵基本达成。

  三.遗憾之处的再设计。

  讲完课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思索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

  第一.在板书的设计上

  原板书:

  观众惊呆了、吹口哨―――――――喧哗、大喊――爆发掌声

  顶碗少年失败微笑、不失风度再失败呆呆地、不知所措成功(启迪)

  (老者帮助)―镇静

  新板书:顶碗少年

  失败――――――再失败――――――成功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原板书可以看出我的教学过程是围绕表演从失败到成功这一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两条线索展看的,在这一过程中还包括着老者为了使少年镇静下来,从新投入表演对少年的帮助,看似很完整,其实却扰乱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不能更好的去体会少年在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有些喧宾夺主。再者看来,情感目标没有在板书中予以体现。

  而新板书就一目了然,紧抓课文重点,更好的体现了少年又失败到成功的这一过程,对于情感目标的体现很清楚。

  通过两个板书的对比给我的启示是板书必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必须要简单明了,非重点不要在板书上呈现。

  第二.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必须要到位(前面在分析突破重难点时已经谈到)

  第三.朗读训练力度不够

  像前面所说我指导学生朗读的参与面不够,形式比较单一。

  学生在汇报朗读时如果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学生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齐读,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

  第四.教师设问要细化

  在让学生思考少年失败后的反应时,有些学生抓得关健词不够准确,再谈理解的时候就有偏离,所以在以后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设问细化,比如可以问“少年在第一次表演失败后的反应如何,抓住表现少年动作、神态的词语去理解。”此外,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关键词到底有几个,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把握清楚。

  第五.教师重复性语言过多

  对于学生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学生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说说,教师不要重复。

  第六.教学目标一定要围绕课后习题展开。

  回想我这节课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却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对课后习题进行很好的审视,做了一些无用功。比如因为在课文中提到了老者的帮助,所以在最后为了体现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我还设计了许多幕后英雄的照片,并结合图片向学生娓娓讲述,这看似是使情感目标得到了升华,事实却显得有些不妥,因为学生理应理解的情感目标没有达成,一味地凭空抒情不免显得有些牵强。所以说认真审视课后习题后再精心教学目标,才是能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顶碗少年》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