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2023-08-28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74+28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2.30.9+6.214.1+3.62.08+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食盐一袋火腿肠味精一袋

  1.86元1.00元5.06元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4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课题: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5.40.6+0.80.36+0.4

  0.9–0.70.8–0.4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第4题和P98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5-0.58=0.37;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1.3=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对小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计算小数的退位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逛过商场吗?你们在逛商场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没有?

  师:老师在逛商场时可遇到一大堆的问题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老师逛商场买体育用品,篮球234元,足球:187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老师买这两件商品一共要付多少钱?篮球比足球贵多少元?请大家用竖式计算。

  指名一孩子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集体订正。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请孩子们回忆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板书)

  2.老师还要买一个圆规和一瓶墨水,圆规:2.3元,墨水:1.8元,还是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买这两件商品一共要付多少钱?

  3.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同学们,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2.3元等于2元3角,1.8元等于1元8角;2元+1元=3元;3角+8角=11角,也就是1元1角;3元+1元1角=4元1角,4元1角等于4.1元。

  (2)直接用小数计算的,

  指导学生列竖式并说说想法,教师板书

  教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借此机会再出示问题:一个圆规和一瓶墨水一共多少钱?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此题,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4.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

  师:谁想起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列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过程。

  5.观察比较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数加减法同整数加减法一样,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将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再减,计算结果的数位要与加(减)数的数位对齐,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加(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是不是都学会了小数的竖式加减法呢?下面就检验一下。

  (尝试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

  3.5+4.8 6.7+2.3 4.2-1.8 4.1-3.3

  教师巡回检查,并请四位学生演板后讲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学习内容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

  48+9=25-1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

  ②那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那一位不够建要向前一位退“1”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

  (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6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

  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0.8+0.6= 0.8-0.6=”

  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

  “0.8+0.6= 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

  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答:卷笔刀比铅笔贵0.2角。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加、减,角和角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例4

  “1.2-0.6=”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方法2:2减6不够减,向他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的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了?(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与例3、例4,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三、练习巩固

  1、教师引导从学生提问的算式种选择2题,如:6.8+2.6=、2.6-0.9=,分男女生竞赛练习。

  2、口答题:

  0.8-0.5 =0.7+0.4=1.6+2.3=1.9-1.3 =2.3- 2.3=5.3+1.6=0.5+3.1=0.8+1.5=3.6- 0.6=

  3、引导学生讨论完成98页5、6题。

  4、想一想

  7 . □- □ . 33 . 56 . □+ □ . 51 3 . 3

  四、总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1、相同数位上得数对齐,从低位算起。

  2、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3、做加法,满十进1;做减法,退1当十

  五、拓展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我国人口增长很快,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167公顷减至现在的0.08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60位之后。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懂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能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情景图,指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教师板书)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椅子的高度应该是多少?………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完成第一个问题指名学生列出算式:0.7+0.6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计算可以用以下方法计算0.7米=7分米0.6米=6分米7+6=13分米=1.3米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学生说的对,就给与表扬。

  2、完成第二个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己的理由。

  三、引申探究教师出示: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师板书:可以:1米=10分米3米=3分米10分米-3分米=7分米=0.7米也可以用竖式: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2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是让学生说己的.做法。

  3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集体解答。

  4题,学生独立连一连,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连?

  五、作业:我学会了吗?

  选做题:39页5、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5

  这部分内容通过两道例题,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例3和例4。

  教材中的插图画了文具商店的一角,有许多小朋友正在挑选文具。图中标出了8种文具的价格。例3和例4以及“做一做”的三个问题,都来自于这幅插图。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比较直接的帮助。

  例3和例4的解答中各提示了两种算法,重点是引出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做一做”的后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2)问“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有多种选择。第(3)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看图发挥的空间较大。

  该页上“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这里既出现了小数,又用到了上一单元刚学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教学前可以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竖式计算,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课题中来。教学时,除了采用课本的例题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并自己提出问题。再从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答案。例如,把0.8元改写成8角,把0.6元改写成6角,相加以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当然也可以用小数直接计算。学生不用竖式直接口算出答案也是可以的。

  教师可以请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把竖式写在黑板上,一般有两种情况。然后教师在小数竖式的上面写上“元、角”,以便学生看清相同单位的数上下对齐,便于加减,并感悟其中的算理。以例4的算式为例,学生可以从两方面解释计算过程。一是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二是联系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元 角

  1.2             1 元2 角

  -0.6            -  6 角

  0.6               6 角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最后,联系复习题与例题,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时,学生除了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之外,还可能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教师可以不作限制,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大多有能力完成。

  2.关于练习二十二中一些问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让学生口算,直接写出得数。也应允许学生列竖式计算。

  第2题的第(2)小题,可以估算,或者口算,也允许让学生列竖式计算,算出得数再作比较,得出10元钱不够的结论。

  第3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数据再计算。

  第4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计算。

  第5题,有必要让学生读题后通过复述题意,搞清10千米以内1元,是指坐10站或10站以内都只要1元。坐十几站就要1元加几个0.5元。学生还没学小数乘法,这里可用连加计算,由于数据比较简单,可能有学生会列出算式1+0.5×2,并口算出结果,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6题,将条形统计图与小数加减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图列式计算。

  思考题,要求学生用指定的数字按要求写数。答案是(1)0.567,0.576,0.657,0.675,0.756,0.765。(2)7.056,7.065,7.506,7.560,7.605,7.650。练习时,不必要求每个同学都把答案写全,学生能写出几个都应加以肯定。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6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 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 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 角

  0 . 8

  0 . 6

  1 . 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习。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习。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习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习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法、减法》,对于这节课。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法、减法》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属于数的运算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包括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通过列竖式数位对齐进行运算,这些都为这节课做好了很好的知识铺垫。这节课是小数运算的开端,为后续学习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离出数学问题,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能够正确列竖式计算。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说一下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己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会计算列竖式进行整数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小数的加、减法的运算则比较陌生。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善于表达,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有效的建立起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创设情境法和自主探究法,教师通过创设购物的生活场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小数加减法问题,并自主尝试进行求解,在此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学习新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导入,在教学之初,呈现文具店各种文具的价格情景图,并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小数加减法问题“买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多少钱?卷笔刀比铅笔贵多少钱?”,从而建立与本篇课题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算法多样化

  根据导入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尝试进行计算,其中包括转换单位后口算进行,列竖式计算等方法。教师示范书写过程,参照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经过计算不难得出1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1。4元,卷笔刀比铅笔贵0。2元,另外经过整数竖式计算过程的回顾学生会对于小数加减运算过程要数位对齐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经历了真实情景的探究,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与整数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

  活动2:感受算法,理解算理

  根据活动1学生的计算方法,提出问题: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引导学生通过列竖式笔算。这一活动环节我会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将全班学生每4人分一组讨论计算方法,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小数各数位表达意义,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以上小组讨论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来: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小数点对齐。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同桌之间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学生总结:在进行小数加、减法列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活动1道活动2学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去感受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和算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提出有效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设置小数加减法运算的趣味竞赛,看哪位同学计算又快又准。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学生纷纷表达这节课的收获和积累到的活动经验,经历小结过程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环节五:分层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基础作业:完成课件PPT展示的争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题目;拓展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五、说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复习导入: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 83-59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准确又快速的计算出得数吗?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习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 )对齐,也就是( ),再从( )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 )。(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 7.5+1.5=8.0 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 《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条裙子:54.6元 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 学生板演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法中能正确对齐数位,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在尝试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计算小数加减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 师:“佳佳文具店”赶着“6。1”前夕开业了,听说那的文具还挺便宜的,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可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你最想买什么?(指名说)算一算你得付多少钱? 学生尝试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打算买哪两样?一共要付多少钱?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可同时指名到投影仪上反馈。 师:看来同学们的消费各不相同,和旁边的同学比比看,谁花的钱多?多多少? 学生尝试计算。 反馈同上。 师:你们今天计算的可都是小数加减法呢,真了不起!谁能说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板书课题) 二、巩固新知 师:这不,快到“6。1”了,老师今天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可我这份礼物只送给聪明的孩子,你们想要吗?赶快完成97页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后报答案。教师出示礼物:两本书。 师:礼物你们都看到了,可我想知道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出示两本书的价格)老师给了收银台的阿姨2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呢?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减的? 师:祝贺你们,班里的图书角又增加了两本新书。 三、解决问题 1、身高 师:同学们,过了“6。1”你们又长了一岁了,是不是长高了长重了?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都有多高?(指名说)有没有想过你将来会长多高?我想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理想高度,算算看,现在的你离自己的理想高度还差多少米? 学生独立计算,完后反馈。 2、体重 师:小明对自己的体重也很关注,他把自己近几年来的体重做了个统计,(出示统计图)想说点什么吗?小明哪一年的体重增加得最多?多多少?(指名口答)他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完后指名说。 3、住房 师:一年年过去,不仅是同学们长高了,感觉我们的城市也在向高空发展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好多同学家里也搬进了新居,住上了大房子。有谁知道自己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指名说)老师最近调查了一下咱们中国三大城市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情况是这样的:(出示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指名说)比较一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乘车 师:我们宜昌近几年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特别是小溪塔划为夷陵区以后,我们的城市变大了,以前在市内乘坐公交车不论到哪都是1元钱,可现在要是从西陵区坐车到夷陵区,1元钱就不够了。其实这种情况在大城市里是很常见的,老师“5。1”长假去了趟南京,就碰上个乘车的难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出示课件) 介绍当地的乘车售票规定:10公里以内1元钱,每增加1公里增加0。5元。 师:我从儿童乐园坐车到光明街,要花多少钱? 学生讨论,完后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如果我要从儿童乐园坐车去师范大学参观,你们帮我算算,在不赶时间的情况下怎样乘车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