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3篇)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习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邮递员工作10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 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00×30 3×3=9→300×3=900→300×30=9000
300×10×3=9000
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比大小》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教学;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教具准备;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2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
/
5 ○ 3
/
5 7
/
12○ 5
/
12 16
/
20○ 9
/
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导学案(精选16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导学案 篇1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
一、思疑——导学
(1)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30×2= 350÷7= 800÷2 48×2=
二、思学
1.试学:
(1)算一算,并说一说你又是如何计算的。
流程图: 可选过程: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2)师:仔细观察以上算式,按我们以前掌握的“横看、竖看”的方法,找找看,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说一说,写一写)
(3)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出几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6×3= 15×4= 18×2=
2.展学:
(1)把你的发现先与同伴交流,再在小组内讨论。
(2)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3.研学:根据16×3=48,你能直接推算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流程图: 可选过程: 16×30= 160×3= 160×30= 16×300=
师:今天学习两个个位都有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不懂的地方,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轴 对 称教案(精选11篇)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轴 对 称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等性质.
2、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3、利用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灵活运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 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性质。
学习难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拓展运用。
学习过程 :
一、探索活动
如右图所示,在纸上任意画一点A,把纸对折,用针在 点A处穿孔,再把纸展开,并连接两针孔A、A.
两针孔A、A和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同学们按要求画点、折纸、扎孔,仔细观察你 所做的图形,然后研究:两针孔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两针孔A、A ,直线MN 线段AA.
2、那么 直线MN为什么会垂直平分线段AA呢?
3.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mi dpoint perpendicular).
例如,如图,对称轴MN就是对称点A、A连线(即线段AA)的垂直 平分线.
4.如图,在纸上再任画一点B,同样地,折纸、穿孔、展开,并连接AB、AB、BB.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线段BB与MN 有什么关系?
5.如图,再在纸上任画一点C,并仿照上面进行操作.
(1)线段AC与 AC有什么关系 ? BC与BC呢?线段CC与MN有什么关系?
(2)A与A有什么关系? B与B呢? △ABC 与△A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导学案(通用15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导学案 篇1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
一、思疑——导学
(1)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30×2= 350÷7= 800÷2 48×2=
二、思学
1.试学:
(1)算一算,并说一说你又是如何计算的。
流程图: 可选过程: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2)师:仔细观察以上算式,按我们以前掌握的“横看、竖看”的方法,找找看,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说一说,写一写)
(3)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出几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6×3= 15×4= 18×2=
2.展学:
(1)把你的发现先与同伴交流,再在小组内讨论。
(2)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3.研学:根据16×3=48,你能直接推算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流程图: 可选过程: 16×30= 160×3= 160×30= 16×300=
师:今天学习两个个位都有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不懂的地方,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