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法制课教案范文 篇1
一、教学主题
防溺水安全教育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2、使学生懂得溺水的主要原因和自救的方法,强化防溺水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2、使学生懂得溺水的主要原因和自救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悟到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五、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身边的危险水域。
2、老师制作预防溺水安全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
1、激情导入
①课件出示一组儿童溺水事故的数据,并让学生读后谈感受。
②师:这都是一个个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啊,他们本应和你们一样快乐地学习,开心地生活。可是现在,却被无情的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永远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的妈妈永远失去了可爱的孩子
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防溺水安全教育的知识,让我们对溺水永远说拜拜!(板书课题)
2、新授
①师:孩子们,我们该怎样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呢?
②小组交流:小组长组织学生讨论,并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检查。
③集体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交流结果。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④师:孩子们。我这里也总结了一些预防溺水事故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出示“怎样远离溺水危险”)
⑤播放“防溺水安全短片”,学生观看,加深认识。
3、谈收获
①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②同桌交流。
③指名谈谈。
4、总结
高中法制课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重点难点:
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
教学方法:
事例引入,激发兴趣。抓住重点环节,深入领悟。问题讨论,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
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保护自己。请看这样一个事例。(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
二、分析理解
(一)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
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向于杰学习什么?
(二)结合实际。说说身边的故事。
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讨论(大屏幕出示讨论内容)
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
1、当你独自一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你该不该开门呢?
2、路上,如果有陌生人尾随你,你该怎样办呢?
3、当陌生人送你连环画,说是送礼物时,你该怎样做?
4、一个人自己回家,开门如发现屋内凌乱,或有味异时,你应该怎样做?
5、当你一人在家,有人说,你的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去单位,你去不去?
6、当不认识的人送给你糖果、饮料等诱人的食品时,你该怎样做?
7、放学后,有陌生人抢你的书包,或威胁索要钱财怎么办?
8、当你被坏人挟持后,你将怎样想办法逃离虎口?
(四)表演《你是陌生人》。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保护自己惩治犯罪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大家多关注。中央一台的“今日说法”,天津卫视的“案与法”等法律节目并从中学到一些法律知识得到启迪。
教学反思:
通过分析事例,弄清了主人公于杰是如何脱险并机智带领干警擒获犯罪分子的,使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学会识破犯罪分子的种种花招以及花招背后掩盖的丑恶目的。
通过读事例、说理解、讲故事、议收获等环节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操作水平,强化了法律观念,拓宽了思路,并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丰富了自我保护和紧急避险的`方式方法,真正的达到了教育目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中法制课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比较适用的法律条规。
2、能力目标:在了解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自己及旁人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的小学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
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教学工具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与人擦肩而过时;当你走在僻静的乡间小路留恋于周围的美景时;当你与别人交往接待时;当你购物时;你是否想到"侵权"两个字,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为了每个人幸福和快乐,让我们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吧。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法制教育进课堂》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上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掌握法律法规常识,从而使我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讲解新课
1、法制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
2、我们中国的法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有法律的产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是没有法律的。那个时候,当一个部落和另一个部落出现矛盾时,往往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方式来解决,而不是依靠法律来解决。如果一个部落的人杀了另一个部落的人,那么另一个部落的所有人都会为被杀的那个人报仇。这样整个社会非常混乱,大家的人身安全每天都受到威胁。只有在夏朝建立后,才通过制定法律来防止这种混乱。所以法律是从夏朝开始的。
3、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民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校园安全
不要在教室追逐玩耍,因为活动空间狭小、安全隐患多;进出教室要有序、不要推挤。有序进出,顺利又迅速;推挤容易产生意外,出入也不顺畅。在走廊奔跑、追逐玩耍容易发生意外;下楼梯时,尽量靠边行走、不要奔跑;体育课、室外活动时……正确使用运动器材、注意听从老师指挥,注意周围同学动向,不要进入其活动范围。
案例分析:朝阳市某中学小学部五年级在二楼上课。地震开始时,有一名教师说是地震,学生就惊恐地冲出教室,沿楼梯拥挤奔逃。其中有两位男同学分别由二楼通道、窗口跳下。两人落地撞伤后,又被人流踩踏致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高中法制课教案范文 篇4
教学重点: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目的:
1、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守法意识;
2、使每一位学生远离未成年人的各种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
3、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懂法、守法、用法;
4、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年。教学过程: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影响及成因
1、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字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
1)法制观念淡薄
2)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3)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好强逞能等心理
4)辩别是非能力较差
5)生活上的互相攀比、盲目追求
6)受江湖义气的影响,丧失个人的原则和立场
二、未成年人犯罪始于不良行为。
1、不良行为发展的轨迹
一是吸烟——易伤害健康、诱发犯罪
二是旷课、夜不归宿——易受外界侵害
三是打架斗殴——易产生违法行为
四是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易发展成抢劫
五是观看、收听色情、淫秽音像制品——易诱发性犯罪
六是与品行不良的人交友——易近墨者黑
七是携带管制刀具——易导致严重违法犯罪
2、走向犯罪的三步曲:
(1)好逸恶劳、沾染不良恶习
(2)恃强凌弱、走向违法道路
(3)不思悔改、滑向犯罪深渊
3、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厌学,滋生不良行为。
2)好奇心的试探,引发不良行为。
3)放纵不良习气,产生不良行为。
4)无序张扬自我意识,发展不良行为。
4、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
1)五要
1、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贪图享受,一味的追求金钱。
2、要认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知识,只有把书念好,经常学习法律知识,才能分清是非,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要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起,从小事做起。
4、要具备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心态。
5、要学会保护自己。
2)七不要
1、不要吸烟喝酒。
2、不要接触校外不良社会青年。
3、不要观看、收听色情、淫秽,暴力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4、不要打架斗殴,要善待他人,和同学和睦相处,不要用优越感去刺激他人。
5、不要携带管制刀具。
6、不要盗窃,故意损坏财物。
7、不要上网打游戏、赌博、聊天等。
小结:通过分析,找准方向,制定对策,循序渐进。
作业: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高中法制课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警惕不法侵害,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确立法律观念,尊重规则,尊重权利。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掌握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勇敢地与侵害行为作斗争,增强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3)认知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一些不法侵害和意外险情的情形,提高防范侵害的警惕性;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智慧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提高警惕是防范侵害的前提。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导课
二、新授
同学们,下面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小丽通过网上聊天,认识了阿林,并且很快地介绍自己的真实情况。阿林约小丽去公园玩,小丽应邀了。
师:根据你们的猜测和想象,你说他俩会怎样?
生:……
(一)提高警惕
过渡:刚才大家对小丽的遭遇作了很多猜测,那么究竟小丽的遭遇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事情的进展。
1.播放影片
2.师:小丽这么轻易落入魔掌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形成共识:小丽落入魔掌的原因在于思想上没有高度的警惕,轻信网友。(板书:警惕)
3.师:我们在网上交友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课件出示)
a.活动:小组讨论
b.指名汇报
教师归纳:总的来说,网络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青少年要提高警惕性;同样,社会犹如网络世界,即绚丽多彩,又存在着一些丑陋肮脏的东西,我们同样要提高警惕,正如谚语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二)用智慧保护自己
过渡:由于小丽在思想上没有提高警惕,落入了魔掌,现在她非常后悔,向我们发出了求助。同学们,请你帮小丽想想办法:
1.小组活动
2.指名汇报
3. (播放影片)我们来看小丽是怎样逃脱的。(板书:智慧)
4.师: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根据环境和情况不同,办法也不同。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断录像。(出示录像)
5.师:老师这里有一份材料,你们觉得他做法可取吗?(出示:一个生命随风而去)
生:……
师:遭遇不法分子侵害,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当然要勇敢地同其博斗,力量悬殊大的,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及脱身。两害相权取其轻,保住最大利益。
师:我们是否就这样宽恕、姑息他们?那该怎么办?(板书:法律)
6.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三、拓展
1、你有遭遇过不法侵害的经历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该怎么做?
2、师总结:(出示课件)通过今天的学习,使大家懂得,在不法侵害发生前,我们要提高警惕,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要用智慧保护自己,在不法侵害发生后,要用法律保护自己。只有我们多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本领,积极地去保卫自己的平安,大家才能平安地学习,平安地生活,平安地成长!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未成年人是指未满________周岁的公民( )
A、14 B、16 C、18 D、20
20__年4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门下发通知,在网络游戏中推行防沉迷系统。该系统规定,未成年人累计超过5小时的游戏时间即为“不健康”游戏时间,玩家的收益降为0,以此迫使未成年人下线休息、学习。据此回答2—3题。
2、关于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沉迷于网络游戏会身心健康②网络游戏有弊无利
③网络游戏对开发智力有一定的好处④适当的网络游戏可以起放松和调节作用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照法律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这是对未成年人实施( )
A、社会保护B、学校保护C、家庭保护D、司法保护
4、八部门在网络游戏中推行防沉迷系统,这是对未成年人实施________的表现( )
A、司法保护B、社会保护C、家庭保护D、学校保护
5、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
6、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这一规定( )
A、是对未成年人的怂恿B、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
C、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D、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7、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和第17条之规定:对于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一律不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 )
A、是不合适的,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B、是必要的,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
C、是不合适的,容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
D、是合适的,因此,未成年人不必约束自己
8、20__年2月25日,淄博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作息时间有关规定的公告》,《公告》就学校要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和上课时间;加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管理、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这说明( )
A、在学校,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已不再是受教育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B、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C、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D、只要减轻了课业负担,未成年人就能健康成长
9、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下列活动场所,中学生任何时间都不应进入的是( )
A、宾馆、餐厅B、营业性的舞厅、酒吧
C、影院、剧院D、科技馆、文化馆
10、下边漫画中父亲的行为是( )
A、要求女儿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B、在履行对女儿的教育义务
C、有利于女儿学习成绩,将来成才
D、没有依法履行家庭保护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