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2023-08-18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教案# 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⑴ 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⑵ 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如下:

  吴中地区有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一个个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之中,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不沾湿,以此来显示他们的技艺。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媒体显示: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获喜讯,海宁市已于20__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⑴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⑵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⑶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⑷ 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⑴出示潮、浩、沸、涨等生字,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再口头组词:

  ⑵出示犹、据、踮、恢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⑶出示罩、薄、崩、霎等生字,说说特点。

  ⑷出示

  闷:多音字:mēn(闷热闷酒)mèn(闷气闷雷)

  ⑸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创设情境,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充分展开练说句式,积累感悟的过程。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体会大潮给人的启示。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播放大潮来时的真实录像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钱塘江大潮雄壮美丽的景象中,让学生通过听、读、议、赏的方法,自读自悟,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大潮神奇伟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形之奇来理解课文。

  2、从大潮的奔腾咆哮气势,感悟大潮给人力量的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

  1、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2、谈谈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1、课文都写了什么时候的潮?

  2、感悟发现

  写作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四、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词汇练习

  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说词语

  2、同桌互练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观潮前,你最深的感受市什么?

  2、创设情境,体会观潮前人的心情。

  如果你就是观潮人中的一员,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人群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2、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直观感受,激发情感,从整体上感悟美

  1、导入:大自然万事万物无不给人以人生的启迪,钱塘江大潮又向我们昭示怎样的风采呢?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3、师生交流:谈观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4、总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前去赏潮,看看它究竟奇在哪里?

  二、品读课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体会大潮声之奇,在细读中积累美。

  1、读:描写大潮声音的语句

  2、悟: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那些句子写出了这种巨大的声音?

  3、议:从这种声音中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之声。

  5、再读:谁能把这种声音的力量读出来?

  三、积累语言,练习说话,在表达中升华美

  1、练说:大自然中奇妙的声音世界

  2、总结:如果为这美妙的声音再谱上一支雄壮之曲,钱塘江大潮就是音,这是大潮的声之奇

  四、细言细赏,启发想象,重点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再现雄伟壮丽,品位美

  过度提问:除了声音方面,还能感受到它的什么之奇?

  1、读:学生自读第三四自然段

  2、引导学生体会:哪儿写出了大潮的形之奇?

  3、品读:朗读文中的描述大潮壮观的句子。

  4、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5、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你又有什么感受?

  五、拓宽思路,创设新情境运用语言设计美、传达美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大潮还像什么?

  句式练习:大潮像,大潮像,真是!

  2、赏:再赏大潮雄奇景象

  3、指导朗读,体会大潮美

  提问:这雄壮之势,真可谓天下壮观呀!谁能把这种雄壮之势读出来?

  4、练说:用美妙的语言描述各种形态的'潮

  创设情境:再现一线潮、交叉潮、碰头潮、回头潮等各种形态的潮

  (模拟情境)

  选择喜欢的潮,起个美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潮的美

  5、总结:如果大自然是千万幅美的画,那钱塘江大潮就是最壮观最雄伟的!

  六、回顾潮景,感悟写法,在感悟中体会美

  句式练习: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由及,由到,最后又恢复了。

  提问:祖国这一奇美壮丽的景象怎能不令人赞叹不已呢?你佩服作者什么?

  七、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过度提问:欣赏了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那些现场观潮的人们心情激动、兴奋,表现在哪儿呢?

  1、体悟心情,升华激情

  从潮来前的急切期盼到潮来时的人声鼎沸,沸腾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会说些什么呢?

  2、深悟中心,感情升华

  如果把这种心潮汇成一句话,为大潮题词,你想说那句话?(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过渡提问:同时我们也能从大潮身上汲取一种力量,一种怎样的力量?(永不退缩,勇往直前)

  3、总结:这就是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激发探究兴趣。对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什么?

  2、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指引回家查找资料

  第三课时

  一、回顾潮景,深情读文

  1、读全文

  2、自选喜欢的句子读

  二、合作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钱塘江大潮的奥秘)

  三、片段小练笔

  模仿《观潮》一课的写作方法,描写一种场面

  四、学习生字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篇目推荐

  2、积累课外有关描写壮观场面的好词佳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5

  一、课题:观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七、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我们看到课文分成几个段落?

  五个。

  2.为什么要分成五个段落呢?

  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是总起的段落,提出天下奇观。第二段讲潮来前,第三段第四段讲潮来时,第五段讲潮头过后。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详写在潮来时,其他的都应该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九、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师点拨,考查,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7

  潘老师的说课的确说得好,很全面、很系统、很清楚,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课,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从总体上看,内容十分全面,凡是说课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如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及相关的教学理论,无一遗漏,全都说到了。再者,在陈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又全都严格按照说课的程序(即先说教材,再依次说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一一叙述。整个说课过程有板有眼,有系统又有条理。各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连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整份说课稿,可以说组织得天衣无缝,结构十分严谨。再还有,说的内容正确,选准了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和科学地处理了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学训练的关系及各个知识点内部的纵横联系,做到了说课与课堂教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除此以外,还有以下突出的两点,值得肯定:

  一、说课语言简洁、平实、表述准确,整个说课过程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特别是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注意了说课语言的综合运用,即既有讲述语言,又有教学语言和朗读语言,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有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如教学过程中的“导课”,“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这一句是讲述语言,接下去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就变成了课堂教学语言。这种教学语言一直使用到这个环节的教学结束,才又改用“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根据……”这种讲述语言。可以说潘老师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基本上全过程地恰当地综合使用了多种语言,这是相当突出的,它也充分说明潘老师具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说理是说课的重要标志。潘老师在说课中,不但理说得十分充分,而且很全面,他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说理,在说教法、学法时说理,在说教学依据时说理,在说导课时说理,在说课堂小结时说理,在说板书时说理。还有,潘老师说理的形式多样,有整段的集中说理,也有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三言两语,画龙点睛式的说理,特别是凡重要的教学行为,潘老师都注意说清理论依据,这更是小学语言说课的典型做法,是说课区别于备课和其他任何教研形式的显著标志。也正是由于潘老师在说课时突出说理,所以使得潘老师说的课更具有科学性和更令人折服。总之,潘老师说的课特色非常明显,如他不是简单地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而是在详细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自然地把教学重、难点揭示出来;如他在陈述具体的教学过程前,先述说自己的总体教学思路以及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教材的理由,从而为后续的教学过程预先作好了理论上的论证,也便于听者更深刻地了解他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科学性。当然,潘老师如倘能在第一部分说教材时,先说说全课的教学时间和重难点,在说第一课时再概括分析一下这个课时所涉及的教材,整个说课可能会更完美一些。◆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的观潮日

  B、盐官镇——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

  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12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

  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激情、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老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

  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13

  在本学期的公开课时,我讲了《观潮》一课。《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因此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这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

  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