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023-10-25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教学建议】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初读课文,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⑴ 第一件事叶讲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⑵ 课文第二件事,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

  3、回归整体:

  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和修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三、《乌塔》

  1、课前师生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地图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

  4、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5、教师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四、《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1、学生自读课文。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

  3、鼓励学生推想:

  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

  4、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5、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

  五、语文园地七 口语交际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 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 “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 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习作指导

  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a、 内容充实具体。

  b、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 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 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篇2

  四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第一课时

  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余晖   蕴含   摇曳   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b.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做人与作文)。

  c、指导朗读:表达出对叶老的崇敬之情读书。

  3、议议、记记。

  a、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b.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自己动笔在笔记本上记方法。

  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体会描写爬山虎是为了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相机指导朗读进行评价。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朗读、背诵这些语句。

  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7  乌  塔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以及“洗漱、惬意、反驳、逻辑、筋疲力尽、电话号码”等词语。

  2、读懂课文,学习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师生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著名城市。

  教学过程

  看图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欧洲地图。

  2、有一位14岁的小姑娘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筹划,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个小姑娘就是课文的主人公——乌塔。(板书课题)

  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可查字典、词典。

  2、赛读生字词: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力竭。

  3、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四个同学组成小组;每个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讨论乌塔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

  自读课文,深入体会

  1、乌塔是一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德国小姑娘。再读课文,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乌塔独立生活的意识。

  2、读读议议:

  a、在初次见面的部分,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乌塔做事有生活经验,从容不迫?

  b.在地图上找出乌塔在欧洲游历的地点,读读、议议乌塔为什么不怕危险?

  c.分角色朗读“我”与乌塔对话的部分,体会乌塔的自主意识。

  了解主题,展开讨论

  1、  乌塔的哪些话或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见解。  

  2、  说说自己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和父母商量,先从哪些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把课文第二部分变为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以及“冒昧、疏远、采访、寂寞、分析、飘飘然、行只影单、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受益匪浅、年少气盛、年逾古稀”等词语。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3、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课前准备

  调查本班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实际问题搜集辩论资料。

  教学过程

  结合生活,理解课题

  1、教师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课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学生体会,模仿举例,理解课题。

  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内容

  1、学生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生字词:柯岩冒昧寂寞和睦分析患者告诫受益匪浅年逾古稀

  3、  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用什么形式,主要介绍了什么事。

  深读课文,质疑归纳

  1、读读议议。

  a、信中主要提出了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b、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展开想象,合情推理。

  2、读读悟悟。

  a.朗读课文。

  b.感悟柯老师信中语气的特点:真诚、耐心。

  3、读读想想。

  a、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发现去信与回信的异同。

  b.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课后延伸,拓展训练

  辩论会:结合本班主要问题由师生共同商定论题,自由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4、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4、背诵名言。

  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写一句名言。  

  1、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可随时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2、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