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2023-11-29

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精卫勇敢的精神。但一个学生的发言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说“老师,精卫很笨,石头丢到海里,海水不是越涨越高了吗?”我猛然意识到,千百年来留给我们的文化应注入新的活力了。于是,我问道:“如果你是精卫,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我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我用汽车拖石子、砖头。”而对孩子的话语,我没有做任何评判。首先我肯定了他们比精卫要聪明。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抽到哪里去呢?抽干了水对我们有什么坏处?把石头、砖头扔到海里,海水会怎样?学生一想,是呀,这办法并不好。这时,心急的孩子坐不住了,一个个抓耳挠腮的,我适时画了一个海与堤岸的平面图,与他们共同分析,海水是漫过堤岸才危害人的,怎样让它不危害人呢?这时,几个孩子恍然大悟,我们可以把堤岸修结实些!

  诚然,精卫的勇敢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若不能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还去学习精卫的子子孙孙填海,我们的国家又怎能飞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赋予教材时代的活力,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乐于探究,敢于发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能思考、会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出个人见解,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不正是新课该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吗?

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篇2

  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彻底推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师教为主的教学观念。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竖耳倾听,只有接受,缺乏发现。这样的情景在以前被称作秩序井然,是取得佳绩的前提,而在新一轮课改的观念下,我们注意到了曾经一直忽略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在思考吗?在学习吗?在发现吗?在研究吗?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怎么懂得研究、探索?真是无稽之谈。

  牐牭不知道大家发现与否,一个孩子在咿呀学语甚至于呱呱落地时便会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传达着对周围世界惊奇,这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然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天生的发现家、研究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都尊重孩子们的观点,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牐犜诮獭毒卫填海》时,课后有个思考题:精卫是只怎样的鸟儿?按照课文内容的指引,有的孩子回答精卫是一只勇敢的鸟儿,他敢于同夺去别人生命的.大海较量。而另一些孩子却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一个孩子说精卫是一只笨鸟,大海那么大,能填平吗?非累死不可;另一孩子说,大海也有生命,精卫不该心胸那么狭窄,与大海不共戴天,不分昼夜地将衔来的小石子和小树枝投进大海想填平它呢?我觉得他们的回答都很有价值。回答精卫是勇敢鸟儿的学生,他从课文中学到了正义感,体会到勇敢的品质;回答精卫是笨鸟的学生,他关注生活,把所学习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了合理的思考;而对精卫的正义行为提出疑问的学生思维更为广阔、全面,他懂得了由己及人地思考,不用简单的对错来划分世界,而是把每一个个体都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来对待。他的问题在班上炸开了锅,许多孩子受到启发,马上与周围的同学展开讨论,有的说应该和大海讲道理,劝告他不要再夺去别人的生命;有的说应该修建堤坝,防止大海再泛滥。这节课上完了,我并没有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一个答案都是合理的,而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不止一种的答案。

  牐犜谛唇毯蠹鞘保我想:如果我用传统的模式,老师精心地解读课文,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认识到精卫的坚韧与勇敢,而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会有这些交流和收获吗?会有这些多元的解读吗?我想这就是课改的精髓所在了。给予孩子发现的天空,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呵护每一个孩子思维的独特性,让这些天生的研究者、探索者在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遨游,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