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范文合集

2023-08-14

林海教案范文合集 篇1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简析

  《林海》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为了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岭、树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写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人,由林场工人的劳动想到林海的万古长青和综合利用。本文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组的读写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林海》是本组的第二篇课文,应在前篇课文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来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

  1.教法结构。

  (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浅显易明的引导,让学生把山和人、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体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法设计。

  (1)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写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步骤:找出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2)精读“岭”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掌握三个学习步骤,并运用此法自学“林”和“花”,充分体现教师导和学生练的结合。

  3.练习设计。

  (1)词句训练:抓住重点词“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疾驶”“目之所及”“空洞”“兴国安邦”,通过对比、简笔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训练:本文的教学以读的训练贯穿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配音朗读,以读代讲,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

  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 示:

  一、找出特点。

  二、品读句子。

  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

林海教案范文合集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鹏博士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林海

  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到了什么?

  [我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密,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今天我们就来这课学习。

  二、轻声读课文,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讲来大兴安岭前的想法。

  2、讲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3、讲大兴安岭的林多。

  4、讲落叶松多。

  5、讲林间的野花美。

  6、作者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

  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三、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课件

  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

  2、岭上的林

  3、林中的花

  (二)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与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指导学生分段

  1、自读课文,思考:按参观顺序全文可分几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讲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感受。

  第二段:(2---6)讲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第三段:(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林海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

  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板书:亲切、舒服)

  2、讲读第二段

  (1)多媒体显示。指名读第二段。

  (2)问: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写出岭的温柔?

  理解温柔、盛气凌人,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多媒体课件,看看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第三自然段。知名度,理解品句

  眼睛看到的到处是绿的;茫茫的一片林海,说明林很多;不同的绿色说明树木的品种多。

  (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大兴安岭是林海。

  (5)多媒体显示第四自然段。理解品句。

  这里把落叶松比成什么?浪花指的是什么?

  (6)齐读第五自然段,理解品句。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大兴安岭看作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之情。

  (7)多媒体显示第六自然段。理解品句

  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清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理解空洞、千山一碧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切、舒服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背诵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1、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读句子,想想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再说说这样写号在哪里。

  (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时写俏丽的百花,树干时银白色的。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座山,白桦围裙,还穿着绣花鞋。

  二、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自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多媒体显示第三段]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加深厚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人与山的关系更加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她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理解兴国安邦

  三、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运用了那些方法?[拟人、对比、比喻]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四、巩固练习:

  1、写出带点的反义词

  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综合-------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温柔------

  它的美誉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空洞----------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折断化石把大兴安岭和比较着写,大兴安岭的特点是,而秦岭的特点是。

  3、练习背诵课文的3--------6自然段

  五、作业 :

  生字组两个词;练习用缺乏、恰好造句。

林海教案范文合集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à ,不能读成chà ,也不能读成xià。

  酿:niàng, 不能读成lià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文章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对于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难点。我请学生观察课文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概括。这个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比较最终找到十分适合的方法——找到主要人物所做事情,然后串联起这些内容,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练习学生能够采用画出重点词语的方法,找到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但是应用直接用词语进行概括出主要内容还是一个难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

林海教案范文合集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

林海教案范文合集 篇5

  教学目标 :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思想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小结: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体会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决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每条岭的线条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5、小结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出示图,引: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 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2、小结: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总结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板书

  岭——多、柔

  19林海 林——如海亲切与舒服

  花——多、艳

  糜丽英老师执教《林海》一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