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

2023-08-13

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局部可能包括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 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詹天佑,齐读,确定学习内容。

  二、检查预习,梳理定标

  1、师生交流课外资料

  学生首先汇报,教师投影:詹天佑简介(詹天佑,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2、学生汇报课文预习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从刚才谈的詹天佑放弃外国的荣华富贵回国工作,后来修筑滦河大桥,还有在工作中的严肃认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例来表现詹天佑是一个即杰出有爱国的工程师。

  三、讨论交流,汇报点拨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教师概括,课件展示: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例,自己喜欢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

  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演示: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后,课件展示。)

  四、情景激发,拓展思维。

  1、创设情景,激发感情

  教师放映片断: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在许多年后,来到长城,远望京张铁路,感慨万千……(电影《詹天佑》片断),激情引发,让学生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学生练笔

  将对詹天佑说的话写下来。

  五、课外延伸,深化感情

  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历爱国英雄人物,准备爱国英雄事迹展。

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本课,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想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对根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

  教学构想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教师无需进行过多地分析和讲解。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下山雨时的`情景。学生观看,聆听,竟如情景。

  2、谈话渲染。看,多美的画面啊!是哪位画家的神笔绘成的呢?听,多么美妙的乐曲啊!是哪位音乐家在申请的弹奏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山雨》这篇课文中去吧!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配乐范读全文。

  3、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

  (2)轻声读课文,读通课文。

  (3)读时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4)想一想:课文想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中主要写什么。同位交流初读体会。

  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片断读,再全文读。边读边想想山林雨景的美妙。

  (1)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至五自然段,体会山林雨中的音乐美。

  (2)组织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体会山林雨中的图画美。

  (3)组织学生反复朗读第八至十自然段,在读中体会山雨的余韵。

  2、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怎样才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四、班级交流,加深体会。

  1、小组推荐代表参加交流。参与者自由选择课文片断,有感情朗读,谈谈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片断朗读,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朗读体会,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朗读。

  2、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 篇4

  学习目的:

  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学习内容:

  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学习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课件(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

  3、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

  回顾在学习《海伦·凯勒》时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

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难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草原》影像资料。

  2、生字与组词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有人这样描述:草原的空气无比新鲜,天空分外明朗。放眼望去,小丘美如画,羊群白似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上的人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浓郁的风情怎不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吧!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自学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

  投影出示: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渲染 迂回 襟飘带舞 羞涩

  五、质疑问难

  小组内讨论,交流。

  六、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七、精读品味

  学习第一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②、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图文对照,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

  A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B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C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景色、生动的语言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第一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 篇6

  目标:

  1、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2体会句子,说明事物时,明白要注意用语准确,选择恰当的句式。

  3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受到启迪。

  4了解学习毛笔书法的意义,了解习字姿势要领和选帖、临帖的注意事项。

  重难点: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课时数: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学生反复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知词语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想想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词语。

  二、第二题。

  1、学生反复读。

  2、比较两句话的区别。

  3、教师归纳小结。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让学生把两句话读通读顺。

  2、让学生对照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熟读成诵。

  四、第四题

  1、让学生熟读短文,了解短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读了短文后了解到哪些知识。

  3、建议学生在课余练练毛笔书法,培养兴趣特长。

  口语交际“与校长对话”

  目标要求:1留心生活,善于发现的`主人翁精神。

  2锻炼学生直面校长,直陈感受,直述问题和建议的自信和勇气,提高与人对话的能力。

  课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以班级名义给校长写一封言辞恳切的邀请函。学生整理归类对学校的建议。

  一、小主持人隆重介绍校长,致欢迎辞。

  二、校长讲话。

  三、学生就自己在校学习生活的感受、学校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安全卫生,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四、校长回复学生提问。

  五、评价小结

  六、主持人总结,欢送校长。

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 篇7

  阅读方法:

  1、自读、讨论与教师提示相结合。

  2、采用“以明线带暗线”的方法。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自读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弄懂课文大意,标出段。

  2、教师紧扣教材内容介绍作者(见教师教学用书)。

  3、查字典、解释下边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矜持: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矜(j9n)。

  摇撼:摇动。撼,念h4n。

  恍然:猛然领悟。恍,念hu3ng。

  欲绽:将要开放。绽,念Zh4。

  淅淅沥沥:淅沥,象声,此处指细雨声音。淅,念xī沥,念l@。

  忏悔: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的意思。忏念ch4n。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悠,念y#u。

  (二)自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全文共14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耐人寻味。

  第二部分(第2至最后一段)明写小桃树的经历,暗写作者本人的历。可分为三层:

  第一(第2段):眼前情景。

  第二(第3至8段)插叙,回忆过去。

  第三(第9至14段)眼前情景。

  (三)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在第1段中,作者:“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什么“只是自个儿仟悔,又自个儿安慰”呢?提示:“常想写”,说明“我的小桃树”有点特殊经历。“常想写”,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仟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开头,造成悬念,能激发读者兴趣。

  2、第2段,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贴。“容颜金”、令人辛酸、痛心。面对残酷现实,“我”“万般无奈”,只能骂自己“孱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桃树”和“我”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3、第3段中,奶奶给桃吃时说的那番话,对我有什么启迪?提示:启发了“我”孩提时代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朦胧想往。

  4、作者多次写到:“桃核儿在院子角落里”,“它长的不是地方”,意味着什么?提示:小桃树生长环境差,遭受冷落。

  5、作者说埋桃核儿是“蓄着我的梦”,后来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应当怎样理解?提示: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想往,就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6、第7段中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该怎样解释?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

  7、第8段,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提示: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四)阅读课文第三层,讨论回答问题。

  1、第9段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三层意思:自责的话,一场痛哭,又见到了小桃树。“极左”路线给有志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和压抑,国之不幸,家之不幸,己之不幸交织在一起,只有用“痛哭”来发泄。作者看看多灾多难的小桃树,想想自己坎坷的经历,百感交集,托物言志的主旨十分明显。

  2、第10至第13段,从两个方面写小桃树。作者是怎么写的?其深刻含义是什么?提示:作者是把小桃树不幸遭遇同顽强向上的精神揉和在一起写的。既写了小桃树的“弱小”“孤独”“命薄”,变成“赤裸裸的了”,又写了“它开了花”“花没有立即谢去”,在大雨中拼命“挣扎”,树的高处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采用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再次显示小桃树“要开花”“要结果”的执著追求和美好理想,也暗含着作者尽管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仍然百折不渝地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3、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提示: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总结课文的线索: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