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2023-08-11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德育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化的认识

  2、 知识目标:

  (1) 认识液化现象

  (2) 了解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

  3、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液化现象

  教学难点:

  液化的过程

  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禁药、注射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学生举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教师活动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人们探索能不能使气体在常温下,或者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实现液化?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2:我们在这个注射器里吸入少量禁药,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态的禁药消失了,全部变成了气态的禁药。我们再推活塞,使气态禁药的体积被压缩,注意观察管内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

  注射器内的气态禁药又液化了

  学生看书举例: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

  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要用氢作燃料,氧作助燃剂,就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装入火箭的。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演示

  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一. 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 温度计

  1.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 ℃,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

  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 ℃=0 K,0 ℃=273 K,100 ℃=373 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 ℃=____K (2)沸水的温度=____ ℃=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 ℃=____K (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 ℃=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三.思考与作业

  课本P46,1、2、3;《课课通》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3

  教学课题

  电流的强弱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授课者:       

  编者:刘新建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l        会连接电流表,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电流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器材

  电路板、三个电池、两个开关、两个灯泡、适量导线、电流表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三节电流的强弱

  一、电流(I):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单位:安培(物理学家),简称:安

  符号是:A,还有mA,µA

  1mA=    A, 1µA=    A

  二.电流表使用注意事项:

  (1)   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绝对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电源;

  (2)   +”、“-”接线柱要正确;

  (3)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使用前应将电流调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后感

  引入课题

  实验: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提问:以上两个电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对,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

  【板】第五章第三节电流的强弱

  学生连接好电路。

  答:灯泡的亮度不同,右边电路中的灯泡比左边电路中的亮。原因是电池个数不同,通过灯泡的电流的强弱不同。

  电流

  师:在物理学中用电流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板】一、电流(I):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单位:安培(物理学家),简称:安

  符号是:A,还有mA,µA

  1mA=    A, 1µA=    A

  例:两手放电池正负极,电流约几百毫安培

  人全安全电流是     mA?

  小资料:常见的电流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1

  学生阅读小资料:常见的电流,进行单位转换。

  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师:要想知道电流的大小,可用电流表来测量。

  1.结构:请大家观察电流表的外观(图5.3-1),然后用语言来描述

  问:(1).两排刻度的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

  (2).接线柱旁的数字与量程有何联系?

  2.如何使用电流表?(请阅读P99内容后用语言来描述)

  教师小结:

  【板】二.电流表使用注意事项:

  (4)   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绝对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电源;

  (5)   +”、“-”接线柱要正确;

  (6)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7)    使用前应将电流调零。

  3.判断以下电路的正误:

  4.实验:按上面右图连接电路。(注意:电路连接好之前开关应是打开的,并用试触法选择量程)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2

  学生观察电流表的处观后小结:

  1.字母A:电流的  单位

  2.刻度盘(两排刻度)

  3.三个接线柱:一黑(-)两红(+)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然后口头讲述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答:右图正确

  学生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电流表的读数

  师:在上面的实验中,大家已将电路连接好了,通过灯泡的电流是多少?电流表如何读数?请大家先阅读相关内容。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3

  学生阅读完后读出上面实验中电流表的读数。

  小结

  1.电流的概念、单位

  2.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作业 

  《物理套餐》、《一课一练》

  课后完成

  不足之外,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特表感谢!!!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学:刘新建   TEL:07108671207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4

  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山东省威海市国际中学庞绍君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思想目标:

  初步了解观察演示实验的规律,通过简单的测量知识,对学生进行严谨性教育,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长度测量的初步知识,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能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一、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单位换算:1m=1000 km        1m=10  dm        1dm=10 cm     1cm=10 mm   

  1mm=1000um       1um=-1000 nm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 单位换算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例如:如图1-——5所测长度27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测的长度要取做27.3mm.这里末一位的3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是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告诉我们木块的长度在27mm___28mm之间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义的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如你看到一份测量记录上写者某本书的厚度是5。你能知道书的厚度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6.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7、练习巩固:P10、(1——2)题

  8、作业 :P14(3——4)题

  二、板书设计 :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         误差

  一、测量的意义:人的视觉和感觉不可靠。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米(m)       

  1km =1000m        1m=10dm           1dm =10cm    

  1cm  =10mm       1dm=1000um         1um =1000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做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三、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课后反思: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让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教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山东省威海市 国际中学    庞绍君

  2004年10月17日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5

  第四章 热现象    第一节 温度计(1课时)

  执教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国际中学庞绍君

  教学 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 演示

  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  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              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              温度计

  1.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 ℃,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

  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学过程 设计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 ℃=0 K,0  ℃=273 K,100 ℃=373 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 ℃=____K (2)沸水的温度=____ ℃=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 ℃=____K (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 ℃=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三.思考与作业 

  课本P46,1、2、3;《课课通》

  四板书

  第四章 热现象  第一节 温度计

  一.温度

  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温度计

  1、  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  结构

  3、  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三.摄氏温度

  1.1摄氏度规定:P45

  2.读法:5℃读:5摄氏度;-5℃读: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四.热力学温度(T=t+273k)

  五.体温计

  1.特殊结构:弯曲细玻璃管(内装水银)

  2.量程:35℃至42℃,分度值是0.1℃

  五说明

  山东省威海市国际中学庞绍君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6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  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

  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

  (《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

  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  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人类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间谍”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

  四、STS: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五、小结: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六、作业 :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探究物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学:刘新建

  电话:207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7

  课题

  第三节 密度

  执教

  教学

  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学生

  主  要教  学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教学过程 设计

  1.  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教学过程 设计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课课通》

  5.小结

  计算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 

  P107:1

  四板书

  第三节 密度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  密度公式:

  3.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五说明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8

  课时教案

  学科:物理    年级:初二                     授课人:朱海涛

  课题

  §4-6   液化

  授课日期

  (知识·能力·德育)

  教学目标 

  1、              德育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化的认识

  2、              知识目标:

  (1)       认识液化现象

  (2)       了解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

  3、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

  教学

  重点

  知道液化现象

  教学

  难点

  液化的过程

  教学

  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乙醚、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主要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学生举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教学过程 

  主要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实验1: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低温技术。人们探索能不能使气体在常温下,或者在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实现液化?

  实验2: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2:我们在这个注射器里吸入少量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态的乙醚消失了,全部变成了气态的乙醚。我们再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注意观察管内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

  注射器内的气态乙醚又液化了

  学生看书举例: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

  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要用氢作燃料,氧作助燃剂,就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装入火箭的。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9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力 》 教学设计

  柘溪镇中学  喻思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10

  课题

  第八章  第一节什么是力(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

  力的概念。

  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 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学过程 设计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

  教学目的:

  1.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

  2.  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  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  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1.  光的折射规律;

  2.  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

  光具盘、平行光源(调压器不能放得太矮便于掌握)、玻璃水槽、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碗筷(每人1个)、水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学生实验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这一节课  ——《光的折射》。”

  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  光的折射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

  学生回答。

  “对,会发生变化”

  “象这些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学生看多媒体识记概念,教师板书:[1.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规律

  “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折射现象画在黑板上。

  我用一条直线表示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面是空气,下面是玻璃。”

  ①          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回顾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入射光线

  i 入射角

  空气           

  玻璃

  r  折射角

  折射光线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这一条从分界面射入玻璃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

  利用多媒体强调: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这个折射光路图中的折射角为多少度?请大家不要错误的认为是90度,因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看图中的折射角现在正逐渐减小,最后减小到了0度。”

  ②          演示实验三: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在光具盘上找出分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老师指出,学生确认。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来观察实验一,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a.学生观察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b.改变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入射角的大小,再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和变化后的大小。

  c.垂直入射时,观察光线方向是否改变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是在法线的同侧还是分居在它的两侧?

  b.折射光线是偏向还是偏离法线?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c.入射角增大后,折射角是否随着增大?入射角减小后呢?

  d.当入射角改变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否改变?折射光线向哪边偏折?

  e.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③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回答。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回答得非常正确。请一位同学把我们刚才回答的问题综合一下,完成黑板上的填空。”

  小黑板: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_______光线与______光线、_______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______;折射角___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_______;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

  教师揭示:“请一位同学大声的把这段话读一遍,这就是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识记:“请同学们再把光的折射规律读一遍”

  ④          学生猜想:(多媒体演示猜想的三种可能)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个光路图是否正确?现在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请大家猜想一下:

  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现在的折射光线将怎样射出?”

  ⑤          演示实验五: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

  “为了证实大家的猜想,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请一位同学用笔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分别做上一个标记。

  现在我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请同学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位置。”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猜对了吗?请大家通过屏幕上的两个光路图对比,说明折射光路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板书:[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⑥          小结光从玻璃或水中射入空气的情况: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我觉得刚才我们所学习的光的折射规律有点美中不足,它只总结了光空气射入水、玻璃等其它介质中的情况,没有介绍光从水中、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的情况。下面我们结合实验现象把它补充完整,光从水、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学生自已小结,教师板书光路图。

  学生回答。

  ⑦          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完成下列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玻璃                         玻璃

  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向法线。”

  “同样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离法线。”

  3.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①          回到引入新课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前我们做的那个小实验吗?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碗变浅和筷子变弯的原因。”

  多媒体演示:碗变浅的原因。

  “从碗底S点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晴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好像是从S1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点的虚像S1,S1在S的上方,所以看起来碗底升高,碗变浅了。”

  “你明白了吗?请你解释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请学生回答。

  “哪么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学生看演示并讨论。

  学生回答:筷子变弯的原因。

  ②          学生看书:看眼睛受骗这一框。

  “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受骗这一框自已看一下。”

  板书:[3.眼睛受骗]

  “眼睛受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刚才我们所解释的两个例子是否属于眼睛受骗现象?”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如何看见桶底物体。

  “学习了眼睛受骗,我来考考你。我有一样东西放在了这个桶里,你们看得见吗?谁能用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知识来让大家都能看清我桶里的东西。不能移动我的桶和这个摄像头。”

  三.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我们首先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

  “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小结出了光的折射规律。光从……”

  “我们认识的光的折射现象都要遵守光的折射规律。”

  四.作业 

  见油印资料。

  订正作业 。

  五.结束

  “同学们,其实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如:由于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太阳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发生了折射,所以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就看见了太阳升高了的虚像,好象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又例如:夏天海面附近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气的过程中发生折射,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方望去,就觉得海面上空的物体射来的一样。这就是美丽的海市蜃楼现象。希望各位同学努力学习,改造自然,将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12

  详细介绍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力》--

  柘溪镇中学喻思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篇13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已知:v=340m/s ; t=1.5s

  求:S

  解:s=vt1=340m/s×1/2×1.5s=255m

  答:略

  三、布置作业 :

  四、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回声      :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m)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五、教后札记: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物质无关,只取决于声源本身

  B.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

  C.只有振动的物体才会发出声音

  D.固体液体都能振动,所以都能发声,而气体不能振动,所以不会发声

  2.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声音可以沿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3.工人用铁锤打击长铁管一端一次,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

  A.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B.第二次听到的是回声

  C.人耳的错觉

  D.声音沿空气传播快,先听到,沿铁管传播慢,后听到

  4.下列现象中能不用通讯设备而能直接交谈的是( )

  A.驾驶两架同向飞行飞机的两名飞行员

  B.登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员

  C.分别站在海拔1km高山的山顶和山脚的的两人

  D.同时坐在一间漆黑的房间中的两个人

  5.人们一般对着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喊一声,就可以听到回声,而在室内就常常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回声只有在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周围才能产生

  B.因为室内反射声波的障碍物离人较近,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别

  C.因为室外反射声波的障碍物山崖或高大建筑物离人较远,人听到回声和原声时间差在0.1秒以上,人就将回声和原声分开了,就可以听到回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一辆汽车朝着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