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优秀教案

2023-08-05

《采莲曲》优秀教案 篇1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教学目的

  1、会认裁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图,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2、今天怎么再来学习一首。你们看!(出示荷花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补充荷花又被称为芙蓉(板书芙蓉)

  3、这么多碧绿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芙蓉显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这有关的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教师板书)。

  4、谁来给咱们把诗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采莲曲》是怎样写的呢?咱们来听一听吧!

  2、你们也想读了吧!赶快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你就能读准了!快自己读一读吧!

  3、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指导多音字觉

  5、指名读词卡(荷花、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

  6、学生自由读整首诗。同桌互读。

  7、指名读,全班评。全班齐读。

  (三)感受诗境,理解诗意。

  1、大家可真会学习啊!一下子就把古诗读准了。那咱们就轻轻地关上书本,赶快去欣赏这一湖美丽的荷花吧!(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

  2、呀!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来了)

  3、咱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4、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始觉

  5、姑娘来了,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身影。这可真是乱入池中看不见啊!(出示第三行)谁能象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先练一练,再指名读。

  6、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还是花。直到听到了优美的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谁还能给咱们来读一读(指名读)

  7、读到这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8、难怪看不到啊!原来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犹如荷叶,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谁来读一读。

  9、(播放课件)感受指导朗读一色裁芙蓉向脸。

  (四)领悟诗情,朗读试诵。

  1、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荷叶罗裙,芙蓉人面,可真让人难以分辨,要不是突然听见的歌声,还真不知道有人来了。利用录音机试读整诗。

  2、指名读。配乐。全班评

  3、学生试背。指名背诵。

  (五)拓展学习。

  1、出示汉乐府《江南》学生自读。全班齐读。

  2、告诉学生有关荷花的部分网站,利用课余可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有关知识。

《采莲曲》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  会认“裁”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看图、读图,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2、  今天怎么再来学习一首。你们看!(出示荷花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补充荷花又被称为芙蓉(板书芙蓉) 

  3、  这么多碧绿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芙蓉显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这有关的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教师板书)。 

  4、  谁来给咱们把诗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采莲曲》是怎样写的呢?咱们来听一听吧! 

  2、你们也想读了吧!赶快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你就能读准了!快自己读一读吧! 

  3、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指导多音字“觉” 

  5、指名读词卡(荷花、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 

  6、学生自由读整首诗。同桌互读。 

  7、指名读,全班评。全班齐读。 

  (三)感受诗境,理解诗意。 

  1、  大家可真会学习啊!一下子就把古诗读准了。那咱们就轻轻地关上书本,赶快去欣赏这一湖美丽的荷花吧!(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 

  2、  呀!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来了) 

  3、  咱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4、  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始觉” 

  5、  姑娘来了,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身影。这可真是“乱入池中看不见”啊!(出示第三行)谁能象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先练一练,再指名读。 

  6、  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还是花。直到听到了优美的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谁还能给咱们来读一读(指名读) 

  7、  读到这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8、  难怪看不到啊!原来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犹如荷叶,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谁来读一读。 

  9、  (播放课件)感受指导朗读“一色裁”“芙蓉向脸”。 

  (四)领悟诗情,朗读试诵 

  1、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荷叶罗裙,芙蓉人面,可真让人难以分辨,要不是突然听见的歌声,还真不知道有人来了。利用录音机试读整诗。 

  2、指名读。配乐。全班评 

  3、学生试背。指名背诵。 

  (五)拓展学习 

  1、  出示汉乐府《江南》学生自读。全班齐读。 

  2、  告诉学生有关荷花的部分网站,利用课余可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有关知识。

《采莲曲》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在音乐辅助下,展开想象,通过听读、美读,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2、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在种种意向之中所蕴涵的情感,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

  3、过程方法:听读感知——赏读品悟——合作探究——比较拓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听读美读,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难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1、美读法2、讨论法3、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导入新课:

  师导入:同学们,盛夏时节,江南水乡最美的景色是什么?是啊,江南水乡盛夏,碧清如镜的湖面,青绿的莲蓬立于婷婷玉立的荷花和青绿如盖的荷叶间,接天莲碧,幽香阵阵。此时,采莲就是件乐事,挎个竹篮,踏上小船,一头扎进绿、白、粉、红交织成的斑斓世界,一边采莲,一边赏花,该是多么诗情画意!忽然飘来一叶莲舟,传来悦耳的歌声,那是谁?(采莲女)同学们想领略这美丽的江南水乡意境吗?让我们走进朱湘的诗歌《采莲曲》中,去尽情地体验和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二)听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画面美: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学生静静聆听,默默感受,走入诗歌的画面。

  2、教师提问:听着动情的朗读录音,你听出了美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美丽的农家采莲少女划着一叶轻舟,在溪水中采莲;莲叶碧绿田田,荷花鲜红妖娆,微波荡漾,杨柳摇摆,蜂蝶飞舞……;听到了浆声应答着歌声,风声和着浪声;嗅到了花香和衣香;感受到采莲女在时时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3、师引导:是啊,这首诗歌的画面不仅有色、有声,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致优美的水彩画,一支典雅悠扬的古典乐曲,让我们共同朗读诗歌,去具体品读这闪光欲滴的奇丽世界!

  (在古典音乐背景中,学生分小节美读诗歌。)

  (三)美读诗歌,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美:

  1、师导入:通过刚才你的朗读,你读出了美吗?在这幅迷人的水彩画上,有景有人,你认为谁最美?(采莲女)

  2、师提问:是啊,诗歌描绘了采莲少女,她的美无处不在,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说说她美在何处,让我们共同分享她的美。

  (明确: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娆;

  美在劳动的情态:轻盈、欢快

  美在采莲的歌声:婉转悠扬

  美在采莲过程的情感:羞涩、甜蜜、喜悦

  美在……)

  3、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赏析,尝试着说说心中采莲女的形象,感受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四)赏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1、师质疑:读完这首诗,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采莲少女如此纯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现出来?

  (明确: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画面迷人的景色来衬托采莲少女的形象美,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师先进行示范赏读:(多媒体展示)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美读-把握诗歌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去充实画面的内容,品读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意境。

  3、请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画面进行美读,个性赏析,相互交流,品读采莲女那欢快甜蜜而又羞涩的感情,感知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师提问:这首诗歌把纯美的采莲少女与优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丽的境界,这种景象仿佛只在天上才有,那么作者在诗歌中描绘这样的景象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详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刚才的赏读,我们领会到了诗歌的美吗?让我们在典雅的音乐声中,选择你喜欢的诗节带着情感去朗读,随着采莲女的小舟飘摇到天上人间交融的绮丽世界。

  (五)迁移拓展,合作探究,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采莲文化:

  1、师引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是江南常见的农事民俗活动,自古以来,采莲的诗作就非常多。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另一首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同样是描绘采莲女的美丽和劳动场景,但是它与朱湘的《采莲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多媒体在音乐声中出示王昌龄的《采莲曲》)

  请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赏析,探究体会两首诗歌的写作方法的异同点。

  2、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采莲诗文?请读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描写采莲的美丽文字,共同领略采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交流朗读)

  (六)布置回家作业:

  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改写《采莲曲》,领会不同文学样式的艺术魅力。

《采莲曲》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裁”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一、“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

  1.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请打一植物名。学生猜。

  师:对,是荷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齐读诗题)他生前就负盛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美景吧! (课件出示诗人图像并配上古乐)

  2.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一群少女划着船从远处悠然而来。)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荷叶、荷花、少女、船)

  (2)初读古诗。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

  1.听录音感知。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

  2.自由练读。

  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读。学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裁。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小组读。

  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那请你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

  6.全班齐读。

  三、“说莲花’,再现古诗意境

  1.指导第1、第2句。

  (1)指名读诗的第1、第2句。

  (2)看课件。

  师配乐叙述: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绿罗裙融人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3)引导练读。这么美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朗读第3、第4句。

  (1)看课件。

  师配乐叙述: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

  (2)角色体验。

  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恬静啊,如果你是诗人王昌龄,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呢?

  (3)指名反复读。引导学生读出欣喜的语气。

  (4)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古诗。

  四、“诵莲花’,领悟古诗情趣

  1.教师激情叙述。

  瞧,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人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此时此刻,难道你不想吟诗助兴吗?

  2.指名背。

  老师给你们配上古筝曲《出水莲》,谁来和着音乐背诵这首诗?

  3.同座背。给你的同座背诵一下,和他一起分享你的体会。

  4.集体背。还有谁想试试?有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背诵,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全班大部分同学会站起来集体背诵)

  五、“咏莲花”,吸取古诗精粹

  补充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拓展练读:同学们学得很好。古代许多咏莲的作品都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全班同学可自读、可同座读、可几个人讨论。)

  板书设计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优秀教案 篇5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篇大意:

  采莲姑娘的绸裙子绿得如同荷叶一般,鲜艳的荷花正迎着姑娘的脸庞盛开。采莲姑娘掩映在盛开的荷塘中时隐时现,直到听见了《采莲曲》的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

《采莲曲》优秀教案 篇6

  朱 湘

  【自学指导】

  1.展开想象,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3.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理解诗人在种种意向之中蕴涵的情感。

  【正音正字】

  菡萏hàn dàn  婆娑pó suō  飔sī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这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语句,多么逼真的描写,多么丰富的想象。人们常喜欢把人比作荷花,诗人却把荷花比作人,究竟是荷花比人艳,还是人比荷花美?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静呀不染尘埃……”这正是对莲的传神入画的工笔描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对于莲的赞誉不胜枚举,但在,除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外,还有比朱湘的《采莲曲》更优美更形象的吗?如果说《爱莲说》是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品质的正面刻画,那么《采莲曲》则是对莲楚楚动人、圣洁无私的侧面烘托。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诗人用含蓄细腻的笔触,将采莲女萌生的爱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那一波三涌的“呀”又好似撩动心弦的巧手,让人禁不住要向心中的情人坦露心扉,可话到嘴边又觉无法说出口,只有默默地将它埋藏在心中。

  暮色将至,当采莲女就要离去时,诗人又写道:“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小船飘逝,湖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留下几缕时隐时现的歌声,更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此外,整首诗用韵十分讲究,一组诗一个韵脚,增加了诗的节奏感,造成了起伏跌宕的效果。同时,诗的行式、句式有形式美,句与句之间除了退两格自立的二字一行外,彼此间都不是由同一格式展开,而是隔行后退一格起行,使全诗给人一种结构美、建筑美。所有这些无疑对构成全诗的韵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欣赏朱湘的《采莲曲》,就如同欣赏一首流畅、舒朗的音乐,又恰似欣赏一幅亲切宜人的画卷,让人倍感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课文赏析】

  《采莲曲》体现了诗人对诗对人生的全面追求。

  现实的不容,使朱湘转而塑造理想的生活。采莲本身就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轻松、洒脱,远离城市的喧嚣。《采莲曲》很自然地写了优美别致的自然环境:微风拂柳,荷叶映翠,夕阳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样妖娆”,以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采莲女,想到采莲女的劳动,想到采莲女的爱情。妖娆的荷花一般的人与人一般妖娆的荷花呼应,采莲女的娇羞和天上人间的美景叠影,典雅清纯的东方少女和幽远雅致的乐声歌声交融,花香伴着衣香,浆声和着歌声,构成了一幅平和、宁静、安详的图画,创造出一种闪光欲滴的奇丽境界。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声——他向往着采莲女的“不谙世事”和“与世无争”。

  《采莲曲》字句的排列也体现着诗人向往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各节间均是隔行退后一字起行,中间夹进退后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错落和两字一行的夹用,使读者从直观上就领略到《采莲曲》恰如少女的眼珠一样纯净无邪,不为世俗污染。而最阴柔的建筑又配上最流畅、最疏朗的音韵,更是《采莲曲》倍添风致。

  【思维训练】

  1.分别概括五节的内容。

  ①摇舟进荷池  

  ②溪间采荷花  

  ③溪头采莲藕  

  ④溪中采莲蓬  

  ⑤摇舟回家去

  2.第一节,诗人把什么比作“杨柳”?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采莲女。  

  采莲女摇船的婀娜姿态与杨柳随风飘荡的动作很相似。

  3.“羞涩呀水底深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  

  既写出莲藕的可爱,又是采莲女纯美的写照,以莲衬人。

  4.每一节的最后都有“歌声”,这样反复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采莲女喜悦的心情,每一节的歌声与景物交融,营造出诗歌的意境美。

  5. 从本诗,你看到哪些美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什么?

  看到了:美丽的农家采莲少女划着一叶轻舟,在溪水中采莲;莲叶碧绿田田,荷花鲜红妖娆,微波荡漾,杨柳摇摆,蜂蝶飞舞……;

  听到了:浆声应答着歌声,风声和着浪声;

  嗅到了:花香和衣香;

  感受到:采莲女在时时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6. 这首诗歌的画面不仅有色、有声,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致优美的水彩画。在这幅迷人的水彩画上,有景有人,你认为谁最美?

  采莲女

  7. 诗歌描绘了采莲少女,她的美无处不在。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说说她美在何处?

  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娆;

  美在劳动的情态:轻盈、欢快

  美在采莲的歌声:婉转悠扬

  美在采莲的情感:羞涩、甜蜜、喜悦……

  8. 读完这首诗,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采莲少女如此纯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现出来?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迷人的景色来衬托采莲少女的形象美,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9. 这首诗歌把纯美的采莲少女与优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丽的境界,这种景象仿佛只在天上才有,那么作者在诗歌中描绘这样的景象目的是什么呢?

  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详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0. 这首《采莲曲》创造了一种什么意境?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落日把荷池染红,晚风把岸边的金柳拂醉,一叶小舟伴着歌声,穿越碧绿的莲叶,美丽的女子采撷莲子,最后消融于苍茫的夜色之中……这就是朱湘《采莲曲》创造的意境。 

  《采莲曲》创造的意境,只是朱湘一种虚幻的理想生活,根本不可能实现。《采莲曲》的格调欢快,恬然。所以说,《采莲曲》是诗人向往平和宁静生活、逃避冷酷人生的真情流露,是诗人“芳香的梦”的温暖归宿。当时,时代正呼喊“剽悍,热烈”,“狂飙突进”,然而朱湘却表现出“忧郁、病弱、颓废”的倾向。明显地,欢乐不足,感伤有余。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西部畅想》。

  【教学后记】

《采莲曲》优秀教案 篇7

  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拌,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飓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一、虚幻的理想

  落日把荷池染红,晚风把岸边的金柳拂醉,一叶小舟袅着歌声,穿越于碧绿的莲叶之间,采撷莲子,最后,消融于苍茫的夜色之中……

  这是朱湘《采莲曲》所创造的意境。这一年朱湘21岁,刚好完婚。虽说两年前(1923年)发生了被清华开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毕竟人生正当得意处,今不高歌几高歌?

  其实,这只是常人的看法,事实并不如此。这时的朱湘,其现实生活绝没有《采莲曲》中的盎然诗情。新婚并没有给朱湘带来燕尔,相反,带来的只是更加剧烈的震动。这一年朱湘与曾被父母指腹为婚的刘霓君(刘彩云。霓君是婚后朱湘所改)完婚。刘父母双亡,一直随兄生活。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朱湘也是父母双亡,寄于大兄篱下。

  婚礼是由在南京供职的身份显贵、高朋满座的大兄主持的。然而,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接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的朱湘,本来就不乐意依旧式婚仪行礼,但固执专横的大兄却偏要按旧有的程式行跪拜礼。结果,不愿妥协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于是大兄以为毁了他面子,当晚即大“闹”洞房,连龙凤喜烛也给打成了两截。朱湘一气之下,当即就搬到了二十岁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从此,兄弟便形同路人,再无往来和同胞情谊。朱湘虽有弟兄四个,姐妹七个,却为他们一个也不容,始终被看作外人。

  这一切都留给了朱湘天生的抑郁、自卑和仇视。可以说,仅仅是出于同病相怜,才使朱湘和刘霓君最终结合。

  可惜的是,偏偏朱湘从来不懂什么是爱情。在他看来,人生只有三件事——朋友、性、文章,只不过一件接一件地完成而已。由于朱湘性格的乖僻,朋友间关系紧张自不必说,便是夫妻间隔阂也不小,也有刀兵相见,家具遭殃之时。只是因为同病相怜,才很快和解罢了。

  由此可见,朱湘的现实里绝没有一丝《采莲曲》所创造的意境的痕迹。《采莲曲》只不过是朱湘一种虚幻的理想生活罢了,根本不可能实现。这点,可以从朱湘同一年创作的另一首主题迥异的诗作《葬我》中得到印证。“葬我”单见这名目,就令人咋舌。按常理说,21岁的青年正处于奋发向上的阶段,当不应过早地考虑自己的归宿。但诗人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使得朱湘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焦虑、痛苦。于是,这个年龄的朱湘就已经开始把归宿化为对“芳香的梦”的苦苦寻求,寻求“葬我”之地。从“荷花池内”到“马缨花下”到“泰山之巅”到最后烧成灰烬,投进滚滚春江。从诗歌对“葬我”之地的热切关注中,我们能清晰地聆听到诗人此时此刻灵魂的安详和面对死亡的宁静。平日里人生中所有的烦躁、焦灼、熬煎,此时此刻都完全消解,完全匿迹。朱湘不单考虑了自己的归宿,而且还把归宿描绘得非常完美、坦然。

  《采莲曲》则完全不合朱湘的性格气质,其格调是欢快的,恬然的。所以说,《采莲曲》是诗人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冷酷人生的逃避的真情流露,是诗人“芳香的梦”的温暖归宿。《采莲曲》后果真被排入曲,在小船上演奏。朱湘听后,感慨万千,即席吟诗:“不识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知音如不赏,归卧故里丘。”隐遁超脱之意溢于言表。而朱湘,太湖人,故乡正好有莲。

  所以,说《采莲曲》是朱湘归宿的理想所在,未必十分不可。

  二、时代的弃儿

  长期的寄人篱下和被异视,给朱湘带来了极其沉闷的心理重负。这重负朱湘一时一刻都脱不下,这重负也把朱湘压得极其自卑。自卑再生出仇视,于是自卑又表现为极端的自尊。他多愁善感却又恃才傲物,性情异常乖戾怪癖。

  朱湘13岁入省立师范,15岁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科,18岁发表诗作、译作,不愧为“新月派”的杰出诗人(朱湘,研究会成员却是新月派主张)。朱湘虽年少负才,但摆在朱湘面前的前程并不锦绣辉煌。1923年清华毕业前夕,朱湘却被校方开除出校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朱湘对所有的必修课都不感兴趣,而只钟情于文学,甚至故意抵制斋务处早点名的制度。终致因点名经常不到而累计记满三次大过被开除学籍。后经“清华四子”中的另三位孙大雨、饶孟侃、杨世恩等人的与学校当局的竭力交涉,终于使校方作出让步,只要朱湘认错,便可收回成命。然而朱湘一意为之,坚持自己无错可认,宁可离开清华,也不低头俯就。

  朱湘对此却表现出异常的达观,说“清华则生活是非人的;……清华只是钻分数”。但内心深处到底还是不甘,说“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却逃不出一个假,矫揉”。言辞背后又不乏不平和愤愤然。真不知是时代抛弃了他,还是他抛弃了时代;或者他和时代互相抛弃了。

  当时,时代正呼喊“剽悍,热烈”,呼喊“狂飙突进”,然而朱湘却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忧郁、病弱、颓废”的倾向。明显地,欢乐不足,感伤有余。 

  1926年秋,朱湘由朋友力保终于得以再回清华。在清华,朱湘自办个诗刊《新文》月刊,并且自诩:“五年内使其遍及全国!”可惜订户虽远及京、津、沪、宁、广州、新会、柳州、沈阳、吉林乃至日本等地,但发行总共才20份。五年内遍及全国彻底无望。

  看来在他背离时代的同时,时代也无情地抛弃了他。

  强烈的自尊和与时代的背离使朱湘的孤傲乖僻、侍才放旷发展到了疯狂的顶点,转而化为了对现实的不满。他强烈地敌视那个时代,敌视周围的一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频频的发诗,发诗评,评论着别人,“自尊”着自己。他说郭沫若的诗“粗”,“一本诗集只四行可读”;说胡适的《尝试集》“内容粗浅,艺术幼稚”,八个字就概括完毕。他的《采莲曲》未被发于《诗镌》第一篇,于是就对主编徐志摩翻脸无情,骂徐“瞧他那一张尖嘴,就不像写诗的人”,骂徐是一个“瓷人”!又评徐志摩“爱情诗本色当行;哲理诗是枯瘠的荒径,此巷不通;散文诗是逼窄的小巷路经很短;土白话是末节的街道岔入陌生的胡同。总之,徐君没汪静之的灵感,郭沫若的奔放,闻一多的幽微……只有选用徐君的朋友批评他的话——浮浅。”

  朱湘狂热地评价当时的“名流”,丝毫不考虑评价是中肯,还是偏激,还是中肯中带着偏激,总之,所有的一概一棍子打死,目的却只有一个……“反衬”自己!是给自己加力,还是鼓劲?还是标榜,抬高,证明自己的不凡、不俗?都不得确情。也许都有一点,不庸置疑地有一点。究其原因,是过于敏感的偏狭和行为的反常使他与周围格格不入。时代的不容使他激烈地渴望被承认,承认他存在的价值,承认他价值的存在。而当渴望不能实现时,渴望就又转为抗争、背离和仇视。正像他得出于自卑的自尊一样,是一种扭曲的、压抑的发泄,是出于报复式的自戮!

  朱湘,他不可能有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但他绝不愿被时代遗弃,绝不愿被他人*视。所以,他需要自尊,需要孤傲,需要仇视,需要不屑一顾于周围的一切……唯有这些,才能缓冲那长期被遗弃、被歧视、被认作低人一等的压抑心理和现实。

  三、傲岸的人格

  朱湘也许并无意去中伤别人,然而,他却时时在意自己的尊严。这强烈的自尊支持了他崇高的爱国节操。1927年朱湘在美留学,只因教授读一篇有把中国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愤然离开劳伦斯大学。后朱湘转入芝加哥大学。然而又不长,1929年春,朱湘却又因教授怀疑他借书未还,加之一美女不愿与其同桌而再次愤然离去。他丝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大不敬。他喻外国为“死牢”,强烈地维护着个人的尊严和祖国的尊严。

  1929年9月,朱湘提前三年回国,被荐到安徽大学任英文系主任,月薪三百元。按说,也荣华富贵了,也被重用了,该心满意足了,该安于现状了,然而朱湘却又因校方把英文文学系改为英文学系而又一次愤然离去。并且大骂,教师出卖智力,小工子出卖力气,*女出卖肉体,其实都是一回事:出卖自己!这说法尽管专横,但对于当时之现实,并不过分。

  他的自尊意识,他的反抗精神,在维护国家的尊严上,表现得愈加淋漓尽致和崇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他的贝利,使他主动诀别了那个时代,而并非仅仅时代抛弃了他。可以说,站着,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躺下,是一俱堂堂正正的尸体!这,就是给朱湘人格下的最恰当的评价。

  总之,客观地讲,朱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的个人人格尊严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个人的“自尊”,根本无谈朱湘的爱国。

  四、独钟的诗神

  朱湘曾经慨叹过人生有三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于朱湘抑郁、孤傲和乖戾、偏狭的性格,友情和爱情都成了镜中之花。最后留给朱湘短短29年人生历程的,就只有了诗。朱湘对诗的钟情,可以说,已经到了全身心地痴迷而无以复加的地步。早在清华时就忘却了一切。后来,赴美留学,为了诗更是全无顾恋。甚至,连学位也不屑一顾,毅然决然提前回国。朱湘说:“博士学位任何人经过努力都可拿到,但诗非朱湘不能写。”

  朱湘称自己是“每天24小时写诗的人”而忘却了一切。的确,朱湘的生活里除了诗,在没有了别的,甚至也没有了自己。朱湘奉献给了诗神最虔诚的心灵——三柱香“芬芳、热烈、婀娜”;最崇高的境界——两盏灯“光明、恬静”。

  《采莲曲》正体现了诗人对诗对人生的全面追求。

  1、理想的境界

  现实的不容,使朱湘转而塑造理想的生活。采莲本身就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轻松、洒脱,不为人为而纷纭、复杂。《采莲曲》很自然地写到了这一优美别致的自然环境:微风拂柳,荷叶映翠,夕阳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样妖娆”,荷花喻人,使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采莲女,想到采莲女的劳动,想到采莲女的爱情。妖娆的荷花一般的人儿和人一般妖娆的荷花呼应,采莲女的娇羞和天上人间的美景叠影,典雅清纯的东方少女和幽远雅致的乐声歌声交融,花香伴着衣香,浆声和着歌声,构成了一幅平和、宁静、安详的图画,创造出一种闪光欲滴的奇丽境界。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声——他向往着采莲女的“不谙世事”和“与世无争”。

  2、阴柔的建行

  《采莲曲》甚至连字句的排列也体现着诗人向往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各节间均是隔行退后一字起行,中间夹进退后二格自立的二字行。句式的错落和两字一行的夹用,使人从直观上就领略到《采莲曲》恰如少女的眸子一样纯净无邪,不为世俗所污。

  而最阴柔的建筑又配上最流畅、最疏朗的音韵,更是《采莲曲》倍添风致。

  当然,《采莲曲》也明显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结尾小船的消失,歌声的时隐时现,难免不让人感到空灵,倍感其境过清。而这,也恰恰符合朱湘的气质和性格。

《采莲曲》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圈划生字,读准生字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教师相机解释“罗裙”“芙蓉”,并板贴“莲蓬”“荷叶”

  3、再读古诗,读准读通(多种形式练读,相机板贴“荷花”,激励学生会听乐读)

  三、品读古诗

  1、(CAI:荷塘风光,采莲姑娘的歌声)教师激情描述,引出第四行诗

  2、(CAI:出示第四行)指导朗读

  过渡:为什么只听见歌声,看不见采莲姑娘呢?请同学们读读古诗,找找原因

  3、教师引导发现采莲姑娘穿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是一样的绿,并指导朗读,欣赏画面

  4、(CAI:姑娘划船)你还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发现姑娘粉红的脸就像一朵开放在水中的芙蓉花

  5、指导朗读第一、二行

  过渡: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一找

  6、教师引导发现姑娘划着船进入池塘里,和荷叶、荷花混在了一起,让人看不清楚指导朗读第三行

  7、(CAI: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教师描述意境,配乐范读

  2、学生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3、师生配乐齐诵

  五、课外拓展

  1、(CAI:出示《江南》)(自由读,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采 莲 曲

  (唐)王昌龄

  荷 叶    罗 裙

  芙 蓉    脸

  池 中    人

《采莲曲》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等莲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漂亮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书课题)。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明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

  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

  4、认识多音字:觉

  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交流)

  (一)看图入境

  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悦耳的歌声飘飘悠悠,(放歌曲《江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站在荷塘边的诗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指名说)

  ②引导思考:为什么只闻歌不见人?

  ③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预设:

  大诗人王昌龄也是听到歌声才知道荷塘里还藏着人的,(出示诗句“闻歌始觉有人来”)来,读来你们共同的感受来!(生读)

  本来满眼是荷叶荷花,突然你听到了歌声,读——(指读诗句)

  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大家读读整首诗,顺着诗句找找原因吧!

  (二)交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原因,根据学情分版块品读诗句。

  1、学习一、二行古诗

  A、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①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你从诗中哪一句读出来的?(指名说并相机板书:荷叶、罗裙)

  ②指名读第一行诗,相机解释“罗裙”。

  ③猜谜“十把小剪刀,剪掉衣服角。”学习“裁”字的字形。

  ④师范读第一行诗,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⑤荷叶碧绿碧绿的,姑娘的罗裙翠绿翠绿的,绿得那么轻爽,绿得那么醉人,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⑥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到荷塘去看看美景吧。睁开眼睛,看到这么多的绿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说,小组读)

  ⑦男女生比一比,看谁把罗裙和荷叶读得一样绿!

  ⑧荷叶是绿的,罗裙是绿的,就像是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真是——(齐读第一行诗)

  B、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①哦,看不见姑娘们是因为荷叶罗裙一色裁呀!再读诗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看不见姑娘们?(指名说)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出示诗句;板:芙蓉脸)

  ②想象拓境

  娇艳的芙蓉花,你为什么要向着采莲姑娘的脸儿开呢?(指名说)你就是一朵盛开在采莲姑娘脸旁的小荷花,读出你的美来!(指名读)你就是在粉红荷花间绽开笑脸的采莲姑娘,来,边读边配上动作,和小荷花比比美!

  ③粉红的荷花朝着粉红的脸儿开放,粉红的笑脸绽开在粉红的荷花间,真是花美,人更美,我们一起美美的读。(齐读)

  ④老师已经看见了那个画面,荷叶和姑娘穿的罗裙是绿色的,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姑娘的罗裙,采莲姑娘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姑娘的脸庞开放,互相比美,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男、女生读,齐读一、二行诗)

  2、学习三、四行诗

  ①这么美的采莲姑娘在荷塘里采莲,为什么诗人却看不见呢?读读三、四行诗吧。(自由读,指名说)

  ②原来,采莲姑娘的罗裙已经与荷叶混在一起,采莲姑娘红扑扑的脸也与荷花交相辉映,分不清哪里荷叶,哪是罗裙,哪是荷花,哪是姑娘的脸,瞧,这个 “乱”字用得多好呀,写出了这种融为一体的美,正是“乱入池中看不见”,谁能读读这行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③诗人为什么看不见采莲姑娘呢?(师生配合读)

  ④咦!你们听!什么声音?(课件出示flash画面)

  ⑤听了这歌声,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是呀!景美、人美、歌更美,诗人也像我们一样,听到这优美的歌声才发觉在这荷塘之中采莲姑娘正摇着小船缓缓而来呢,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诗人起初在茂密的荷塘中寻找着采莲姑娘,想找又找不到,后来顺着优美的歌声看见了身穿绿罗裙,美丽似荷花的采莲姑娘,心里可高兴了。(齐读第三、四行诗)

  ⑦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美丽的姑娘,动听的歌声,多么让人陶醉呀!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象,一起把整首诗读一遍,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配乐齐读)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孩子们,这乱入池中看不见的采莲姑娘就是这美丽荷塘的一部分,就是美妙大自然的一部分!要不然她们怎会是——(指读全诗)

  2、赛歌会

  听愉快的歌声又飘来了,(放歌曲《江南》)一群荷叶罗裙,芙蓉脸的采莲姑娘划着船离我们越来越近,小诗人们,谁想用优美的诗句赞美她们?都觉得自己读得美呀!那咱们来个赛歌会,看谁读得美!

  ①赛前,我们先练习练习,可以看图读,做动作背,还可以和同桌一人读一句或一块儿来背!(自由背)

  ②每一小组为一只赛歌船,派代表参赛,代表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

  ③小组之间可以以拉歌的形式互相接背。

  ④(放古筝乐曲《出水莲》)我们一起站在自己心中的荷花池边,一边欣赏,一边放歌——(配乐齐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欣赏《江南》,师范读。

  2、师讲解诗意。

  3、学生自由读《江南》。

  4、合着音乐唱《江南》。

  采莲姑娘听见也来参加我们的赛歌会了,(放歌曲《江南》来,跟着采莲姑娘一起唱唱吧!)

  小结:美妙的大自然是诗人们唱不完的歌,诗人们唱不完的歌是美妙的大自然。孩子们,课后请找一找,读一读其他诗人写的与采莲有关的诗句,并吟诵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