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线条的变化表现出不同形态的花草。
2.喜欢大自然,感受自然界花草不断生长的情景。
【活动准备】
1.多媒体短片《小草》。
2.各色蜡笔、画纸。
3.相关欣赏作品。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多媒体短片《小草》。
师:小草是怎么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呢?我们来一起学学小草:有的直直地长,有的一扭一扭地长,还有的点点头、弯弯腰。
通过欣赏多媒体短片,让幼儿直观形象地看到小革发茅生长的瞬间。
二、情境再现
师:这里是一片大草地,很多小草醒来了,都在使劲地钻出泥土,大家为钻出地面的小草拍手鼓励。
1)直直草:直直地用力钻出来
——幼儿试画直直草。
2)扭扭草:一扭一扭地钻出来
——引导幼儿回忆肢体动作,从想象过渡到画面。
3)弯弯草:变化方向地弯腰
——师生合作用肢体动作表现:小草这边弯弯腰,那边弯弯腰。
基于小班劭JL模仿性强、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通过跟着教师用肢体动作学学做做各种不同形态的小革,力口深了小班幺力儿对小革的认识。运一环节改变了教师讲解示览的传统教学方式,避免用成人概念化的圈戈影响劭儿,让幼儿自由地用自己的因戈来创造表现对小草钓感受,教师则退在一旁,敏锐观秦井适时推进。
三、操作尝试
师: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小草们都急着要钻出来。今天我们都来做小草,赶快从泥土里钻出来。
1)小草小草快快长:引导幼儿添画各种不同形态的小草。
2)小草长得多又多:鼓励幼儿把小草画得密密麻麻的,变成草丛。
3)小草长高了,美丽的花儿开放了:鼓励幼儿换色画花朵。
教师“引导幺力儿忝画各种不同形态的小革,鼓励劭儿换色画花朵”,这一形戈为幼儿的创造留百了空间。当发现锄儿百新的原创图式时,教师及时引导其与同伴之间进行互动,为幼儿提供隐性学习的机会。
四、分享体验
观察作品上小草的姿势。
师:这是一颗什么草?这是一颗草,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草的模样。
小班幼儿往往对作品的结果呈现不惑共趣,他们享受的是创作的过程。因此,利用游戏的方式——师幼各为游戏一方,教师指、幼儿猜,教师说、幼儿做,用充满游戏性的指导评价,使幼儿始终沉浸在分享结果的情境中。
小草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散文的温馨、美好,体验表演的快乐。
2.模仿小草睡醒的样子,能与同伴一起合作表演。
3.理解散文内容,尝试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和不同的语气来表演散文。
4.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打雷的声音和画面 PPT 背景音乐《夜的钢琴曲》 雷公公、小草、春雨、春风、太阳的头饰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散文的内容,尝试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和不同的语气来表演散文。
表演散文时注意语气、语调的不同变化。
活动过程:
一、利用“声音渲染”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一声雷会把谁惊醒呢?
二、教师运用“肢体语言”,模仿小草被惊醒的样子,发散幼儿思维
师:我们睡觉醒来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草的样子。小草醒来后会看到谁呢?为什么?
三、快乐聆听散文,初步感知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温馨和美好
师:谁和小草打招呼了?它们是怎样说的?小草是怎样回答的?
四、完整欣赏散文,进一步理解散文
师:
1.为什么春雨“轻轻打”在小草身上?
2.为什么春风“轻轻抚摸”着小草?3.为什么太阳“笑眯眯”
的看着小草?谁穿上了嫩绿的衣服?
五、利用道具表演 ,巩固对散文的理解,体验游戏的快乐
师:今天我们要评选“小小表演家”,请小朋友自选小草、雷公公、春雨和春风的头饰,一起来表演散文。注意表演的时候要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比如雷公公的声音比较低沉;小草的声音比较温柔;春雨的声音比较清脆;春风的声音比较舒缓;太阳的声音比较响亮,看一看谁能得到“小小表演家”这个好听的称号。
活动延伸:
根据散文的句式结构尝试仿编散文。
附: 小草醒来了
轰隆隆,轰隆隆,一声声响雷惊醒了小草甜甜的梦。
小草伸伸懒腰,踢踢腿,揉揉眼睛,醒来了。春雨轻轻打在小草身上,“你好,小草!”小草说:“你好,春雨。”
春风轻轻抚摸着小草,“你好,小草。”小草说:“你好,春风!”
太阳笑眯眯看着小草,“你好,小草!”小草说:“你好,太阳!”
小草睁大好奇地眼睛,东看看,西瞅瞅,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穿上了嫩绿的衣服,多美啊!
活动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特别的声音、形象的画面,这种视听觉的刺激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打雷的声音”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了散文的意境中,在倾听中幼儿对雨声、雷声和风声有了进一步的辨别和区分,同时孩子们还用上了“呼呼”、“哗哗”、“轰隆隆”等拟声词,丰富了词汇。同时在倾听雷声中也进一步体验到了小草被惊醒的心理感受:害怕、着急、心烦、惊喜等等,为后面进一步表演散文积累了经验。
小百科:草是一般是指草本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
小草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知道春天到了,小草绿了。
2、想象春天小草绿了的美景,喜欢春天。
活动准备:
1、挂图19号;《小朋友的书·春天来了》;磁带及录音机。
2、自备大类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播放打雷的录音,激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打雷)
2、2、轰隆隆,轰隆隆,雷声可能会把谁吵醒呢?
二、教师边朗诵散文诗边插问,引导幼儿思考。
1、小草醒来。教师朗诵散文诗从开始至“醒来了”。
提问:轰隆隆的雷声惊醒了谁的梦?
小草醒来时,做了什么动作?请幼儿一起来学做动作。(伸伸懒腰,踢踢腿,揉揉眼睛)
2、小草问好。
欣赏散文诗从“春雨青青打在小草身上”到“小草说:‘你好,太阳’。
提问:都有谁向小草问好?它们是怎么问好的?(教师与幼儿扮演春雨、春风和太阳,相互问好)
你猜,小草睁大了眼睛,会看到什么呢?
3、小草绿了。教师继续将散文诗朗诵完。
提问:小草变成了什么颜色?还有谁也变成了绿色?是什么季节到了呢?
三、教师结合挂图,完整朗诵散文诗,并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春天除了小草醒了,变绿了,还有什么魅力的景色呢?
总结:春天到了,小草变绿了,小花都开了,柳树也发芽了。
四、请幼儿听诗歌录音,感受春天小草绿了的美景。
反思: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欣赏散文诗,知道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想象春天小草绿了的美景,喜欢春天。对于散文诗歌幼儿之前没有接触过,我在朗诵诗歌之前,我请幼儿闭起眼睛来,来想象诗歌中发生的故事,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美。
幼儿已经有了对于春天到了小草绿了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我在诗歌中强调了一些角色之间的对话,让幼儿一起来学一学,说一说,一起感受春天和谐的美丽。因为散文诗没有故事性,不能很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部分幼儿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可能需要老师加强引导才能够一起感受春天的美。
小草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草地的图片,感受小草的密集、柔软。
2、通过用手部提腕的动作,学习用向上的线条表现小草。
3、初步尝试体验与同伴在同一张纸上绘画。
活动准备
1、幼儿有在草地上玩耍的经验,用小手摸过小草。
2、草地图片,土黄色的长条画纸,深浅不同的绿色油画棒,水粉笔,红、黄、蓝水粉颜料。
3、小兔子手偶一个,录音机一台,活泼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欣赏草地的图片,感受小草的细密。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请你们看一看,照片上是什么啊?
2、感受草地上小草的柔软。
(1)通过回忆在草地上玩耍的经验,感受小草的柔软。
①教师:小脚踩在草地上……②教师:小手摸在小草上……(2)在小草生长的情境中,学习用提腕的动作表现小草的生长。
①教师:冬天,小草还在地下睡觉呢。春天到了,小草要顶开厚厚的泥土长出来!谁知道小草是怎样顶开泥土的?谁能学一学? (这里要重点让幼儿理解生长的力度)②教师:小草用力顶呀,才能钻出泥土看到太阳公公,小草看到太阳公公,才能越长越高!(教师用夸张的语言暗示幼儿做上提的动作)要点提示1)引导幼儿把小手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小脚、腿上、肚子上等,表现小苹睡觉的样子。在说到"高"的时候,教师就引导幼儿做提腕的动作。
2)教师在示范提腕的时候,动作可以夸张一些,注意提腕的力度与速度。
3、教师以故事情节导人,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向上生长的小草。
(1)教师出示小兔子的手偶,激发幼儿画小草的情感。
教师:小兔子可喜欢在草地上玩耍啦!哎呀,小草怎么还没有长出来啊?怎么办呢?
(2)教师出示土黄色长条画纸,示范画小草。
4、幼儿三人一组画小草,教师指导。
(1)三人一组,自由结伴。
(2)教师用情境性的语言指导幼儿画密密的小草。
教师:小兔子可喜欢去小草多的地方玩了!
5、展览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教师:你们喜欢哪块草地?为什么?
6.幼儿感受教师二次创作带来的快乐。
(1)教师:草地上还开满了许多的小花呢!有什么颜色呀?
(2)教师: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跳舞吧!
●这里所指的第二此创造,是指教师用蘸了不同颜色的水粉笔在画好小草的图上对敲滴落在画纸上的不同颜色的点点就像盛开的小花。同时也让幼儿感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操作方法。
活动建议☆活动延伸可以对"小草"的画面进行二次创作。提供红、黄、蓝三种水粉颜料,先用水粉笔蘸上颜料然后对敲,引导幼儿学习用敲打的方法给草地添画小花,感受不同的作画方式。
☆区角活动美术区:提供蜡笔和水粉颜料,用蜡笔提画小草,用水粉颜料刷底色,感受油水分离法画小草的不同效果。
☆环境创设布置展区"美丽的草地"。
☆家园共育 ①带着幼儿一起去草地玩耍,观察小草,感受小草的细密、柔软。②了解有关爱护小草的知识。
【评析】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草的生长,感受小草从下向上的生长趋势,并引导幼儿通过手部提腕的动作,模仿小草冲破泥土努力生长的姿态,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小草小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刚入园动手能力比较弱,绘画处于涂鸦阶段,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小肌肉地址的发展,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感兴趣。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梳子画《小草》通过此次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幼儿动手绘画能力。
说教法:
小班幼儿年龄小,爱玩、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好奇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让幼儿易受情境感染的特点创设情节,引起幼儿的兴趣。
2、观察法: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用梳子梳出小草的方法
说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的设计意图,根据我们班幼儿动手能力和画画发展水平将本次教学目标定为:
1、初步学习用梳子沾上绿色颜料在纸上刷出小草。
2、乐意大胆地进行绘画,体验用梳子画小草的快乐。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初步学习用梳子沾上绿色颜料在纸上刷出小草;积极参与活动,用梳子刷出小草。是本节课的活动重难点所在,同时也让幼儿通过尝试用梳子绘画获得新体验。
说活动过程:
1、神秘的礼物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学习愿望。
2、出示梳子,引导小朋友说说梳子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小白兔家门口有块空地想种上小草,要我们帮忙用梳子种小草。”。在模拟情景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请个别幼儿尝试,幼儿自己探索发现画出小草的方法。
5、教师示范。小班幼儿是需教师示范操作,在模仿中掌握巩固基本的技法。
6、幼儿作画,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下,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对一些不够大胆的幼儿以积极的鼓励;个别指导为幼儿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7、向同伴说说自己的作品,这个环节中主要的就是以欣赏作品为前提,教师引导为主,幼儿讲述作画想法及交流内心的感受,帮助幼儿肯定自己、欣赏同伴为最终目的,让幼儿自由发言。讨论。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梳子沾上绿色颜料在纸上刷出小草;
2、乐意大胆地进行绘画,体验用梳子画小草的快乐。
【活动准备】
梳子人手一把、画纸、颜料(红色、绿色)。
【活动重难点】
积极参与活动,用梳子刷出小草。
【活动过程】
一、神秘的礼物。
1、“今天小白兔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礼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礼物?”
2、出示梳子,引导小朋友说说梳子的用途。
3、“小白兔家门口有块空地想种上小草要我们帮忙用梳子种小草。”出示画纸、颜料。
二、帮助小白兔种草。
1、“小白兔叫我们用梳子种小草怎么种呢?”请个别幼儿尝试。
2、教师讲解种小草方法:拿着梳子蘸颜料在纸上轻轻一梳。教师示范。
3、可是小白兔还要我们帮忙让草地开满小花。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四、向同伴说说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教师向幼儿讲清楚草的特征及用、害处,还可以让幼儿联想一下,如果大地上没有一棵草会是什么样子。进一步使幼儿了解到小草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本领。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小野花,结合形状各异的草叶、草茎等,制作花环、花链、花篮、胸花等小装饰品。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小草的不同特点,进行草垫、草辫、草鞋、小动物等纺织创作活动。鼓励幼儿自由走动,互相观摩,比一比谁纺织的种类最多、最漂亮。
小草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鼓励幼儿能积极参与动手制作,为环保作出自己的努力。
2. 通过讨论确定保护草地的方法。
活动准备:小草的种子、草皮 、小铲子、数码相机、电视机,杯子水桶等。
活动过程:
一、帮助孩子回忆昨天的所见。
1. 你们昨天看到什么?
2. 那条白白的小路在草地上好看吗?(引导幼儿观察电视画面)
3. 有什么好办法让小路不见呢?
二、幼儿先分组讨论,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
1. 让幼儿交流自己的意见。
2. 选择其中的1"2种办法进行尝试操作。
三、带领孩子到草地进行操作
1. 教师讲述种植的要求。
2. 和孩子一起将发白的土地松软。
3. 进行种植活动。
4. 给小草和周围的树木浇水。
种子排队
教案目标:
1、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2、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教案准备: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纸板,海洋球和乒乓球若干个。
教案过程:
一、引出课题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教师依次出示红豆、蚕豆和黄豆)这些豆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种子)
二 、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帮忙,帮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画有三个标记的图片),让幼儿说说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请一幼回答(排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那么第二、第三条线呢?(黄豆、蚕豆),排队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种子站在线上,三个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红豆有几颗(十颗),黄豆有几颗(十颗),蚕豆有几颗(十颗),它们都是十颗,那么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引导幼儿说出因为红豆小,所以排得最短,蚕豆大,排得最长,黄豆不大不小,排得队伍不长也不短。)
5、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越大,排列越长。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看看纸板上有什么(种子标记)并说说这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2、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会不会一样多?(有幼儿说一样多,有幼儿说不一样多)那么我们现在来排列一下,看看到底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幼儿操作,并讲述操作结果:用的数量不一样多,蚕豆用得少,红豆用得多。)
3、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
4、小结:一样长短的线条,种子颗粒越小,排列时需要的越多,种子颗粒越大,排列时需要的越少。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教师出示海洋球和乒乓球,若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请一幼儿上来演示。并总结出: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2、若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请一幼儿上来演示,并总结出:海洋球大用得少,乒乓球小用得多。
3、游戏:过小桥。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走独木桥,要求脚跟对脚尖从起点走到终点,数一数,比一比,老师用的步子多还是小朋友用的步子多?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