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4、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重点、难点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因此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据题生疑。
1、[播放多媒体课件]天游峰的美景。(侧重体现天游峰的高、险峻)
2、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看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充满诗情画意的天游峰美景,让学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课题的出现作了铺垫,为学生生疑奠定了基础。]
3、作者无意欣赏天游峰这迷人的景色,却对天游峰上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
[课件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师进行点拨评价,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会写扫路人?扫路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疑是学生学习的指向标。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对整体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自由品赏,整体感知。
1、是啊,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自由朗读课文,细细体会,找出你感性趣的语句细细品味。(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在书上写上自己的体会。)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
三、以疑促读,读中悟情。
1、同学们,你们见到这位老人了吗?谁能说说他的外貌?(指名朗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件出示老人图片与相关文字]
齐读这两段话。看了这位老人,再看看这险峻的天游峰,你一定有问题想问这老人。(学生提问:老人扫天游峰累不累?看上去年纪很大了,为什么还在扫天游峰?……)[课件同时出示天游峰和扫路人的图片]
[设计意图:要认识这一位老人,首先要从了解他的外貌,通过图文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体会,学生不仅对老人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了解了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为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老人作下铺垫。]
2、你认为扫天游峰累不累?从哪里看出扫天游峰很累?(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第二段和第七段。)
①[课件出示图片、文字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你认为哪些地方要强调。读出天游峰的险峻。(指名朗读,指名交流,再指名读,齐读。)
②[课件出示图片、文字第七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倒抽一口气的感觉。(自由练读,比赛形式读,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打扫天游峰是件很累的事。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学习老人说的话时,就能真切体会到老人对生活的乐观。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感悟的表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3、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扫起来太难了,太累了。老人觉得累吗?从哪看出?(学生自由朗读,寻找。)
指名交流。①老人不觉得累,他说得轻松自在,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可以感受老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轻松自在,读出老人对这份工作的喜爱。(指名读,齐读。)②虽然年纪很大了,但是舍不得离开。感受老人对大山的喜爱。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读中感悟,采用多种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4、[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老人退休了,为什么舍不得离开?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和老人的生活进行对比,我们喝的是自来水,吃的是买来的大米,呼吸的是污浊的空气,噪音,垃圾,坏人相伴。)感受老人对大自然的热爱。齐读第十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现在喝的、吃的、呼吸的,能让学生感受到老人所在自然环境的优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5、作者深深地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折服,他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
30年后,老人多少岁了,老人真能活到那时吗?(指名交流,感受到这是作者对老人的祝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6、[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①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相机指导朗读。读好第一句话,充满自信。(指名读,齐读。)
②“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这笑声仅仅伴随我回到驻地吗?谁来改动一下!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通过文中句式的改变,使文章的中心凸显出来。]
③改得真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四、扩展延伸,情感升华。
1、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貌不惊人的扫路人,为什么给作者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老人,看似普通,但亲近自然,热爱工作,自信的精神却深深留在作者心里。
这篇课文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精练的话写下你的感受!(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适当表扬。)
2、组织交流,作出肯定的评价。每一位同学写的都是一句小名人名言,希望你们把自己的话写在一张精美的书签上,夹在你书本里自勉,也可以送给你的朋友,与朋友共勉。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句最精练的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说出来,既起到了概括中心的作用,又使学生受到了人文教育。虽是写、说一句话,却是学生对文章感悟的升华。同时,这一教学环节也更好的体现了阅读教学读、写、说有机结合的特点。学生的感悟是不同的,因此表达出来的语言也是不同的,用“小名人名言”的形式鼓励学生,对他们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2
一、激发兴趣,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如果老师说“没登上长城的人,不能算到过北京”,那谁能完成这句话呢?[出示课件]“没攀登过( )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板书)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天游峰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想说一说呢?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高、险)。
3、读一读,读出它的高、险。[出示课件]
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写它的高、险呢?(打比方、列数字)
过渡: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数字,一下子突出了天游峰的特点。就是这样高、险的天游峰,一位老人,每天早晨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傍晚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们不禁要——(引读)倒抽一口凉气,这太不可思议了,他,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二、自读品析,交流感悟
过渡: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同学们,了解一个人我们可以“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貌”,板(言、行、貌)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着重描写了扫路人的什么?(圈:貌、言)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
【出示学习单】
默读课文,用“——”画出老人外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看看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时间:5分钟
1.交流:
你画到了哪些句子?(出示五句话)
刚才我们也认真自学了这些内容,现在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学习心得?
2、在外貌描写中交流感悟
过渡:同学们通过自学,在脑海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对这位扫路人的认识,我想,外貌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我们就从外貌入手,逐步地走近这位老人。
出示:“这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从作者对老人的这段外貌描写中,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交流,板:勤劳朴实
3.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就这样,我们认识了这位勤劳朴实的老人,读!
(齐读句子)
4.现在,假如咱们是一位位摄像师,手里拿着摄像机,我们从远处看见这样一位老人正慢慢向我们走来,与此同时,我们的镜头也一点点向老人推近,推近,再推近,好,停,此刻,你会将这个特写镜头定格在老人的哪个细节上呢?为什么?(手指课件)
①瘦削(老人为什么会瘦?运动了会怎样?——更健康)
精瘦(这里还有一个形容老人瘦的词,是哪个?除了瘦,从这个词中,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精神。说明了什么?——常年的运动,使老人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真应了那句“千金难买老来瘦”啊!你看,作者用词多精准啊!)
②“运动鞋”(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③“一套褪色的衣服”(没错,就是这套褪色的衣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质朴的扫地老人的形象,同时,也见证了老人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疲惫地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一年有一年)
④“黝黑”(皮肤晒得黑这说明什么?——常年的日晒雨淋,工作很劳累。虽然黑,却黑得——健康)
“炯炯有神”(从这“炯炯有神”的眼睛里,你又读出了些什么?)
3、同学们,是什么铸就了这样一位精力充沛,健康向上的老人呢?
(劳动、运动)
没错,你看,咱们通过对文字的细细品味,又悟出了新的东西,来带着感受再次齐读这两段文字!
(生齐读)
4、学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同样都是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一处放在第三小节,一处放在第八小节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我们学文章要做到前后内容相互联系,请同学们就两处描写,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描写老人的外貌的?
预设: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第3小节描写外貌之前的句子,是什么让作者留意了这位老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天游峰扫路人,作者是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笔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那么作者第二次是什么情况下仔细打量老人的呢?
【过渡:没错,两段外貌描写作者观察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可见作者描写的精准。我们知道,经过双方进一步的交谈,作者不由自主地又一次仔细打量起这位老人来。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话让作者忍不住又一次观察起老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我请一位同学来当一回老人读一读。】
(三)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1.指名读。
2.谢谢你的朗读,同学们,你们觉得老人到底是累呢?还是不累呢?有人开始持怀疑态度了。这样,不管你的观点如何,都要摆出一定的依据来,依据在哪?在课文中。累或不累?先找出理由来,然后在座位上试着讲讲自己的观点,待会儿咱们就来个小小辩论赛。
【观点一:累】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1、你关注到了这一连串的数字。
①“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同学们,咱们也来做个估算,一层楼有大概22级楼梯,九百多级相当于几层楼?老师课前算了一下,天游峰大概有四十多层楼那么高,就这样一位老人,每天都要连续爬四十多层楼那么高,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2.还有也觉得老人累的同学有补充的理由吗?(师顺指文字)
②“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是啊,游客一般都是年轻力壮的居多,可文中一连用了哪四个词形容他们的呀?游客仅仅是爬山看风景,就累成这样,而老人呢?还要(学生重读: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说累的同学,咱们一起读读这段话,用朗读同样也能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齐读)
过渡:看来,老人的工作真是累啊,对吗?有不同意见的吗?
【观点2:不累】
(当学生说到喜欢这份工作时)
1、你有何凭证?哪里看出他是喜欢这份工作的?
出示:“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重点圈出“我能舍得走吗?”
师:这句话换种说法就是(生:我舍不得走)
师:你真是老人的知音,那你能帮老人回答,老人舍不得的是什么吗?(交流)
【还有说不累的同学有补充的理由吗?】
小结:你看,就是这位老人,多少年了,他忘情于山水,习惯于劳动,习惯于生活,热爱了这样一份看似简单却又并不容易的工作,他不觉得累,反而享受于他的工作、生活,所以他才说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现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人?(板:热爱生活)
2、过渡:听到这里,我们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生:崇敬之情)作者也是如此,你们看!
(六)
出示: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师:老人说
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1、同学们,30年后老人几岁了?(100岁)我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见活到70岁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100岁,从老人的回答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老人对自己活到100岁充满了信心,可见老人十分的豁达开朗)
板:乐观、自信
2、我们再来合作读读对话,感受老人的乐观自信
3.学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老人的这份自信开朗,从何而来?
(交流)
三、总结写作方法
过渡:同学们,你们看,两段外貌描写,三段语言描写,字数虽然不多,却把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的直接描写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把它称为(正面描写)
如果我们的面前有一张画纸,老人的形象就在这张纸上,但是如何使他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呢?你觉得我们还可以在旁边画什么?(天游峰、游客)
没错,背景的烘托更能凸显人物的个性和品质,比如我们刚才通过文中对天游峰和游人的描写感受到了老人这种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那么文中对天游峰和游客的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我们把它称为?(板:侧面烘托)
四、赏词析句,体会作者的“情”。
1、同学们看,这幅有山有人的画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画得有名,你会给它取什么名呢?自己思考思考,斟酌过后就把想到的名字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交流)
2、课文学完了,此时此刻,老师特别想感谢一个人,你知道是谁?为什么?
3、其实老师更想感谢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对他说:(出示课件)
4、你想对扫路人说什么?(交流)
5、同学们,现在,你觉得这位老人还仅仅是一个扫路人吗?(交流)
没错,他是一个智者,他像一位老师……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渐渐清晰起来,渐渐高大起来,他就是天游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已不在千里之外,他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那一位位“扫路人”吧!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勤劳朴实
热爱生活
乐观自信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3
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另外再认识4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2、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有关天游峰的图片材料、课文的朗读录音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天 游 峰 的 扫 路 人
(高、陡、险、美)(乐观、开朗、豁达、自信、爱工作、勤锻炼)
累 不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仔细听老师说一句话,“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你听懂了什么意思?(板书:天游峰)看天游峰景色的图片,再说说看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诗句。
2、 相信我们读了课文后,一定会对天游峰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还要跟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完课题),他一定也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齐读课题再质疑:你们想知道有关老人的哪些情况?读了课题,你们有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 带着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
2、 自己喜欢哪一段就多读几遍,准备读给同学听。
3、 交流指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理由,让同学评议读书情况,结合纠错。
三、 再读课文
1、 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圈划文中的好句子,找出读不懂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准备质疑。对自己理解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交流。
2、 小组讨论一下各自的问题,看看能否解决别人的问题,对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准备质疑。
3、 交流:可以读好句子,说理由;也可以质疑提问或解答别人的问题,还可以谈自己的理解,老师结合评议交流情况,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鼓励并表扬会提问、肯动脑的学生。
四、 作业
1、 让学生认准生字的字形,找找易错的字,提醒一下班里的同学。
2、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3、 抄写本课的生词及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老人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天游峰,谈谈对老人的印象。
二、 读讲课文
1、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反映天游峰特点和老人特点的句子来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2、 交流读句,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进行评议,指导读书并练习读好下列段落。(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我徇声迎了上去…………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第六自然段、第八自然段、第十自然段)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高、陡、险、美、乐观、开朗、豁达、爱工作、勤锻炼……)
3、 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能帮我解答吗?老人扫天游峰到底累不累?(分成两组:一组认为累,一组认为不累)
4、 学生再读课文,分别从课文中找出认为累或不累的理由来。
5、 交流读句,说出理由,让人听出累或不累。
6、 评价学生读书情况,鼓励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想,要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三、 作业
1、 摘抄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和描写天游峰特点的句子。
2、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读了课文,你想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说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
二、 读讲课文
1、 作者最后对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引读作者的一句话)作者是不是在跟他开玩笑?
2、 讨论并说出“是”或“不是”的理由。再读作者的话,体会作者对老人的祝福。
3、 你认为老人能不能活到一百岁?为什么?再读老人的话,体会老人的乐观和自信。
4、 学到这里,你对老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你还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5、 质疑:现在你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学生讨论解决)
三、 赏读课文
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挑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读。
2、 小组读书,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作业
1、 用一句话写出自己学了课文后最大的感受。
2、 课外读读《守林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讲了作者有武夷山时,遇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扫路人,与其攀谈,感受到了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构想:
在理清课文条理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作者与扫路人对话的句子,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来体会扫路人的自强不息、开朗豁达、乐观、充满自信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并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攀登 精瘦 运动鞋 气喘吁吁 瘦削 眉毛 慈善 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老师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高和险
老人自在悠闲 开朗乐观 以苦为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分角色朗读课文。领悟作者描写扫路人的巧妙构思。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第三段,理解人物形象。
过渡: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扫路人。
1、自读课文。提示: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天游峰扫路人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年过七旬乐观开朗
每天扫上扫下工作负责
30年后……自信豁达
4、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想了些什么?
(1)学生自读,找出课文中作者直接议论、抒情的内容。
(2)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展开想像,作者当时对老人说的话。
5、分角色朗读。
(1)小组练习。
(2)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比较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引读第二自然段。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是如此的巍峨险峻……(生读)。当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饱览了无限风光,心里怎么样呢?(生读:“好不得意”。)
2、提问。
晚上,作者在散步时又遇到了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扫路人,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出示填空。
这次,作者游览了武夷山,( )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 )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
4、学生填后,齐读。
四、总结全文。
作者游览了武夷山,不仅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而且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他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于是他禁不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告诉大家。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怎么把一个人写好呢?可以像作者那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在描写的过程中,要学习抒发感情的方法,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年过七旬 乐观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 每天扫上扫下 工作负责
30年后…… 自信豁达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以及感悟“老人工作到底累不累”中体会到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悟到老人身上的品质特点
教学策略:品读赏句 先学后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师:能用上一个成语来形容吗?
3、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武夷山第一险峰-----天游峰 ------幻灯出示图片
4、 这是一组游客登山时的图片
5、 语言描述:文中的“我”终于登上了 ,心里好不得意。
因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板书: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6、 过渡:天游峰高大险峻,作者通过天游峰赞叹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学习写人的文章,要注意研究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人物品质、写作方法)
师:很好,同学们关注到了学习写人的文章的学习方法。
二、 出示自学导读,导学
1、过渡:这也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出示自学导读① 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有关语句,细细体会,简单地写下阅读感悟。② 思考:为了表现扫路人的特点,作者抓住了描写人物的哪些写法?
3、引导交流
师: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来描写扫路人的?
生: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1)、学习外貌描写部分
A、①谁来读读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朴素
③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位朴素的老人?*“褪色的衣服”“精瘦”“运动鞋”
*我们往深处想一想: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
④可见,无论是“褪色的衣服”“精瘦”“运动鞋”,都非常准确地反应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这么一句话,但是作者用词多么的准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B、①还有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吗?
②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板书:慈善 健康 有精神
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C、文章学到这,老师有个问题,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
提示: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描写的?
(2)、过渡:到底老人的哪些话语让作者产生了敬佩之情,让作者带着深深的敬意打量着他?
①、指名说,幻灯出示
②、同学们,你们觉得老人真的不累吗?真的一点都不辛苦吗?
③、生汇报:
师引导
继续汇报:
引导:
同学们,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这位老人,为什么在第 段中还写了游客?它有什么作用吗?(反衬天游峰的高,反衬老人的形象,像这种写法,我们叫反衬的写法)
师:,文中还有哪句话可以说明老人热爱他的工作?
师:指名读,齐读,你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豁达开朗)
师:“我能舍得走吗?”这是个什么句?这句话换种说法就是(生:我舍不得走)
师:两个句子的意思都一样,哪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更好些?
小结这一小节:
(3)、正是如此,作者内心里对他涌起了一股深深的崇敬之意,幻灯出示句子“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同学们,30年后,老人多少岁,从老人的回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人的乐观自信)
(4)我们从描写老人语言外貌神态的句子读懂了他身上的这些品质,哪个句子描写了老人的动作?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热情好客)
(5)学完了课文,你在老人身上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自强不息)
(6)结合板书小结全文
4、总结写作方法
a) 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
请大家再来读读3——12自然段,把这位热情好客、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老人记在我们心中,也把作者的的写作方法记在我们脑中。
三.拓展作业: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6
预习作业:
在文中圈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情的词语。
关注课文中对天游峰山路描写的句子。
完成预习作业。
认一认,划新词
夷 颇 帚 漓 棱 豁
读一读,初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
(2)阅读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段落和网站提供的内容,谈谈在你的心目中,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
(3)以“我从……可以看出,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句式,谈谈你对这位扫路人的印象。
第一课时
一、读书检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吗?好,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读书情况,同桌互查,选择课文中你在预习过程中发现最难读的两个段落来考一考你的同桌。看看他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同桌互查,反馈。说说问题出在哪?再让对方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二、概括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都很认真,对课文内容都了解了,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说说文章主要说了什么?
板书课题,你看,题目便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字词积累。
1.过渡:指题目,《天游峰的扫路人》,那么,这位扫路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课文对老人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快速浏览,找找在哪。
2.指名读,相机出示:
句段一: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3.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每表达一个观点,都要自己的根据。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4.“精瘦”什么意思?(相机板书:质朴、有精神)
5.出示词语:精瘦 褪色 运动鞋
总结: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词,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6.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文章还有哪里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指名读,相机出示:
句段二: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
炯炯有神。 (“瘦削”(xuē)(yǒu)“黝黑”)
7.老人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相机板书:辛苦)
出示词语:瘦削 黝黑 炯炯有神
总结:齐读一组词语。“瘦削”“ 黝黑”说明老人长期在外风吹日晒,工作十分辛苦。但这位
老人却十分精神。让我们把这些词带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8.这两组词语是对老人外貌的描写,课文中对老人的神情也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课前请同学们在文章
中画出表现老人神情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画了哪些词?
出示词:轻轻松松 自在悠闲 悠然 朗声大笑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9.三组词同时出示:精瘦 褪色 运动鞋
瘦削 黝黑 炯炯有神
轻轻松松 自在悠闲 悠然 朗声大笑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我们一起读读这三组词,通过这组外貌和神情的词语,一个怎样的老人展现在你的面前了?(板书:乐观、开朗)
10.让我们再读一组词语,让老人乐观、豁达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你的脑海中。
11.是啊,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质朴、乐观的老人形象。还记得我们五年级学的课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吗?(出示)这是其中的一段外貌描写,它生动的表现出爱因斯坦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的形象,自己读读,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他不拘小节、专注工作的形象。(又肥又长、裹、趿、拖鞋)
12.再看这段,这是《番茄太阳》一文中对明明的外貌描写,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说说看,你从哪些词感受到的。(漂亮、乌黑、象牙色、精致、天使)
13.总结:你看,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出了人物形象,通过这些词语主人公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阅读中我们也要关注那些描写人物外貌、神情的词语。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三组词,再次感受这位质朴、乐观的老人形象。
四、句式积累。
1.这就是那位——(指黑板)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位扫路人,他扫的可不是一般的路,那可是天游峰的山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文中有两处对天游峰的山路进行了描写,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读。相机出示:
句段一: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句段二: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3.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高、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银丝、抛、飘飘悠悠、顶天立地、层层叠叠、游客的感受)
4.指导朗读。你能把它的“高、险”读出来吗?好。我们一起读把这么高、这么险的天游峰读出来!
5.这两段话都是描写天游峰的山路的,它们又有什么不同?
6.交流。相机指导:将“银丝”换成“电线”行不行?从而在感受山之险的同时又感悟了文中的另一层意蕴:美。顺带“牵”出课文中“飘飘悠悠”这个词语,使山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美感。
如果答不出远看和近看:仔细读读这两段话,想想,句段一作者是在哪里观察天游峰的山路的?句段二,作者又是在哪里观察的。
7.总结:句段一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从远处看,从整体上来描写天游峰的高、险;句段二从近处进行细致观察,通过描写游客登山时的感受,以此来表现天游峰的高和险。同样是写天游峰的高、险,这两段描写又各有不同,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8.练笔:春天到了,南京梅花山的梅花也竞相开放,老师带来了梅花盛开的图片,你能试着用这样多角度的描写方法来表现南京梅花山梅花盛开的情景吗?
出示:春姑娘悄悄来到梅花山,远远望去满山的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寻着梅花的香味走近梅花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任意选择一段来写一写。
9.指名朗读,交流,师总结。
评价:写得真好,听了你的介绍,仿佛——
你从 的角度来介绍了梅花盛开的景象。
10.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请同学们来读了,课下,请将你没描写的那个段落补充完整。
总结:你看,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就将梅花盛开的情景生动细致的表现出来了。课文也是这样,作者正是通过总体描写和细致刻画,表现出了天游峰山路的高和险。让我们再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
五、留题。
文章分别两次描写天游峰的山路,两次描写老人的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课后,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试着理一理文章的思路结构,品味语言,下节课我们再来共同探讨。
板书: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 质朴
险 乐观
难爬 豁达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朗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谁来自信地为大家读一读今天的课题?(指名2生读)
2、我们一起信心满满地来读一读!(学生齐读课题)
3、引入: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作者有一天非常有幸地登上了天游峰,终生难忘。其实,令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天游峰,更是因为他认识了一位扫路人。那么,天游峰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第2、7自然段,感受天游峰的高、险
1、出示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2、指名学生朗读
3、问:同学们,从他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4、指名交流:
“第一险峰”――难怪作者在一开始就说……(引读第1自然段)
“九百多级台阶”数字说明它的高。
“银丝”极细、容易断,显出天游峰的险
“飘飘悠悠”、“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都说明天游峰的险。
“终于”一词说明作者爬得很辛苦,爬上去是很不容易。不难看出作者的得意和兴奋,从中也可以看出天游峰的险。
5、如此高而险的天游峰,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6、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同学们想见识一下这天游峰吗?出示图片,引读第2节。
7、读着这些生动的文字,看着眼前这高而险的天游峰,老师真替作者捏了把汗哪!我们一起读好这一段!(学生齐读)
过渡: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天游峰的高和险,请你打开书本,快速找一找。
8、指名答,出示第7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具体从哪里感受到天游峰的高和险?
9、指名交流:
“顶天立地”说明天游峰是极高的。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数字说明天游峰的高。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写游人的感受、反应,从侧面衬托了天游峰的高和险。
10、欣赏图片,引读第7自然段
11、同学们,登上了这样的天游峰顶,你会想到那句诗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是啊!登上如此高而险的天游峰,怎能不令作者印象深刻呢?然而,留给作者最深印象的另有其人,他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三、学习第3-12自然段,感受扫路人的品质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2自然段,走进字里行间,看看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扫路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扫路人的?读读想想、圈圈画画,也可以适当写写。
(一)组织学生交流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扫路老人的?指名答,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交流外貌描写的句子
◆出示:我循声迎了上去……清扫着路面。
(1)从这段外貌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
“精瘦”老人有精神、辛劳;
“褪色”、“运动鞋”老人节约俭朴;
“清扫着路面”老人很勤劳。
(2)女生齐读,板书:勤劳俭朴
◆出示:借着淡淡的星光……炯炯有神。
(1)从这段外貌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瘦削”、“黝黑”老人勤劳健康;
“慈善”老人慈祥善良;
“炯炯有神”老人充满精神、健康。
(2)男生齐读,板书:健康慈善、充满精神
问:这两处都是对老人的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呢?而要分开写呢?
(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齐读两段外貌描写的话
过渡:从外貌描写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朴实、健康、慈善、充满了精神气的老人。这还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3、交流描写动作的句子
◆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心灵。
(1)读了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指名回答,板书:热情好客
(2)具体体现在哪里?(指名答: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
(3)是啊!老人真是热情好客,还为偶遇的我沏茶!茶热,请更热;茶浓,情更浓!它很快沟通了我俩的心,我们开始品茶谈心!
过渡:老人都对作者说了些什么?从他的话中,你对他又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呢?
4、交流语言描写的句子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你们觉得老人的工作应该是累还是不累?为什么?指名答
(2)比较朗读
师: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可是老人却说(生接:不累不累)
师: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可是老人却说(生接:不累不累)
师: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可是老人却说(生接:不累不累)
(3)引读:这九百多级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作者也因登上了天游峰心里好不得意,而老人却要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山,再一级一级扫下山,这么辛苦,这么累,可是老人却说:(生读),而且说得(生读)。
(4)指导读好老人的话
(5)老人的话带给作者极大的震撼,使我(生接: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作者看到这样一位不顾累,不怕险的老人,感到惊讶,更无比敬佩,所以不禁(生接:倒抽了一口气)
(6)再读老人的话,想想:;老人为什么不觉得累?指名答:
乐在其中、爱工作、无私奉献,豁达开朗 板书:豁达开朗
(7)齐读,感受老人的豁达开朗
5、出示: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最后一个句子是什么句?(反问句)请你换一种表达方式(我不舍得走。)
(2)同一个意思,为什么老人要用反问来表达?(语言强烈,体现老人的不舍。)
(3)老人舍不得的是什么?(舍不得雪花泉的水,舍不得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 舍不得清爽的空气,舍不得那些花鸟,舍不得的这天游峰,舍不得这大自然。)
(4)再读老人的话,从老人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爱工作、爱天游峰、爱大自然)
(5)清贫而辛劳的工作,恬静而充实的生活,在老人眼里都是最令他舍不得的。他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乐趣,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观豁达开朗?
(6)齐读第10自然段,感受老人的豁达开朗。
过渡:老人朴实的话让我忍不住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6、出示: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1) 你明白作者这么说其实是什么意思吗?(祝福老人能活到100岁,)
(2) 你说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
每天扫天游峰的石阶锻炼身体、环境好、心态好、吃得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3)那么,老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答
7、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从老人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自信乐观)
(二)情感深化
1、师:这样一位豁达开朗而又自信乐观的老人怎能不令人敬佩,不深深祝福他健康长寿呢?一起读好11、12小节!(学生齐读)
2、出示最后一句,问:笑声应该是短暂的,为什么它能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呢?
(这是说老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留在了作者的心里。)
留在作者心里的,除了那爽朗的笑声,还有什么?(老人……的精神。看板书回答)
3、老师在这里情不自禁地想为老人朗诵一首小诗,请大家用心聆听!(配乐朗诵)
4、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指名畅所欲言)
5、七旬老者,按理说应该干什么了?指名说说
6、小结:人到七十古来稀,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每天坚持清扫着登天游峰的石阶,风里来,雨里去,不管严寒或是酷暑,因为他把这份工作看成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高兴,所以他不觉得累,这就叫做“乐此不疲”。(板书:乐此不疲)
7、学到这儿,老师有几句话要送给大家,出示齐读:
(1) 自信地享受生活吧,你会活得更有意义!
(2) 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岗位可以不同,追求应该一样:做一个快乐的人!
(3) 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
(4) 我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
四、当堂练习
出示:欣闻天游峰的扫路人被评为武夷山游览区十大杰出模范人物,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1、师读
2、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让你的智慧才华在笔尖流淌吧!(提示:写颁奖词语言要精炼。)
3、指名交流,适时表扬。
4、总结:正是老人这种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品质,使他坚持在天游峰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山,再一级一级扫下山;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学生齐读课题)
5、此时此刻,老师想到了一句话(板书:知足者常乐)读!
6、总结写作方法:(1)写天游峰的高和险,侧面描写;
(2)抓住了老人的语言、动作、外貌进行了正面描写。
五、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通过侧面描写以及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2.读一读本文作者章武的另一篇描写武夷山的文章《武夷撑排人》和作家冯骥才的《挑山工》。
3.想象一下,要是30年后,“我”再次遇到了这位老人,老人该是什么样子?相见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我们”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呢?请写一段话,描述一下。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精瘦、运动鞋、气喘吁吁
瘦削、眉毛、慈善、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瘦、鞋
眉、慈、宿
3、抄写词语。
攀登、傍晚、伴随、气喘吁吁
瘦削、鞋子、慈善、自在悠闲
宿鸟、眉毛、汗珠、炯炯有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文中哪些语句写了,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扫路人清扫路面的声音是那么分明,请读读有关语句,细细地体会。
3、出示: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⑴这段话着重描写了人物的什么?
⑵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⑶你能把这样一位干炼的老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⑷谁来试试?
4、这位老人是谁呢?
板书:扫路人
三、精读第三段。
1、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人物的对话。
2、请自由轻读,说说读后的感受、体会。
⑴老人每天一级一级地扫石阶、多辛苦啊!
⑵“不累,不累,我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的这句话,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可以看出老人与山的感情很深。
⑶第7节的第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眼中的天游峰顶天立地,它用具体的数字告诉人们天游峰的石阶之多。
⑷文章的第1段已告诉我们天游峰的石阶又窄又陡又险,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又一次告诉我们,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天游峰的险。
⑸“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倒抽了一口冷气。”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游客攀登之难,以及老人每天扫石阶的顽强,写出了作者对老人的敬意。
⑹“按说,我早该退休了,……我能舍得走吗?”这段话是写老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描绘,从最后一个反问句可以知道老人一辈子也不想离开大山。
⑺“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句话表达了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⑻这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为的语句把一个自信、豁达的老人呈现在我们面前。
⑼“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写出了对老人的尊敬之情,作者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了。
注:学生在讲述体会、感受时,要充分让他们朗读课文,要有感情地投入地读,或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磁带,或教者范读,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读好书的兴趣,在讲解人物外貌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3、指名分角色朗读。
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一位老人呢?
(自信、爽朗)
⑵文章从开始到结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人的什么感情?
(崇敬、仰慕)
⑶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佳句。
这篇文章你们喜欢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一遍,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有感情地赏读佳句。
⑴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⑵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⑶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⑷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文章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劳,歌颂了老人的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⑴课文第3、8小节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请认真读一读。
⑵学习文中这一方法练说一个你熟悉的同学。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附板书: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游客
天游峰:九百多级石梯、望而却步
(险峰)、半途而返
扫上山
扫路人:每天一级级、轻松自在
扫下山、自信豁达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
精瘦
运动鞋
气喘吁吁
瘦削
眉毛
慈善
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
瘦
鞋
眉
慈
宿
3、抄写词语。
攀登
傍晚
伴随
气喘吁吁
瘦削
鞋子
慈善
自在悠闲
宿鸟
眉毛
汗珠
炯炯有神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板书课题(课题中“峰、人”两个字用红笔写,且写得很大)
二、引导质疑
师:看到老师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把“峰”和“人”写得那么大?“ 峰”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1:
画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关于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过渡: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天游峰,心里好不得意,可他的收获却远远不止这些,他还在游览天游峰的过程认识了一位让他深受启发的老人。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2:
找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在课文中空白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关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 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 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 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引导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
练习感情朗读。
四、拓展想象,体会人物性格。
1、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3:
联系课文展开想象:
三十年后,作者章武先生又来到天游峰,会是什么情形呢?
2、学生自由练习说。
3、讨论交流。
4、完成小练笔。
附板书: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离不开
扫路人 健康 不怕累 能吃苦 自信乐观
【教后感】
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效果不太好,课堂较为沉闷,且教学环节比较松散,不够紧凑。课后经过反思以后,觉得问题主要出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学准备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竟然连续出现低级错误,课前制作的课件中,连续两次出现输入错误,并且在一张幻灯片上出现了三处错误,这是不可原谅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前必须仔细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2、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天游峰的特点,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学生在回答以后,我用课件出示了其中的一句,课时这句话中,我少打了一句话“下山九百多级”,学生指出了我的错误,我也及时更正了。可是在课后,我觉得在课堂上,我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让学生进行辨析的读,即让学生将课文的原句和省略了一句话的句子,分别读一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两句话虽然意思一样,都是说天游峰的石阶有一千八百多级,可是课文中的句子,给人的感觉石让人觉得天游峰的石阶特别多,然后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地方,首先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中天游峰的特点和扫路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以及自信乐观的精神,而不是单单靠老师的讲解。
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以为戒,坚决不能出现一些低级错误。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扫路老人工作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资料,学会争辩。
3、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了解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一个乐观开朗、豁达自信、自强不息的人。
4、培养同学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武夷山景色迷人,风光独特,可作者却无意于此。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一位普通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位扫路人每天要扫多少石梯呢?(指名答)
2、这样的工作对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累不累?(累)可老人却说: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黄昏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齐读)
提问:老人是在吹嘘吗?说的是假话吗?那到底是累还是不累呢?
(引导:说“累”的同学有理由吗?老人说“不累”有理由吗?那到底是累还是不累呢?)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开一个小小争辩会,好不好?
二、掌握事实资料,学会争辩。(同学板书关键词,适时交叉朗读训练)
1、要想辩赢对方,我们应从几方面入手呢?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
出示:小小争辩会
争辩主题:扫路老人的工作累还是不累。
争辩方法:1、比理由。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说说你的理由。资料越具体越好,理由越充沛越好。
2、比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
2、赞成“累”的同学请站起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个和你一样观点的同学坐在一起学习讨论,待会儿争辩时一个朗读,一个说理由,明白了吗?(同学自找合作伙伴,学习讨论)
3、老师还想请四个同学做评委,给两方打分,评出优胜方和最佳辩手。谁自告奋勇来当评委?请评委入座,希望评委认真听双方的发言,作出公正的评价,你们可以做到吗?请评委代表发言,表表你们的决心,谁来?(谢谢大家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会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看我们的吧。)
4、争辩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开始之前老师对你们有一个提醒:他人发言时,一定要认真倾听。假如跟你是一样的观点,你可以进行补充;假如跟你是相反的观点,你要抓住对方的话进行反驳,甚至向对方提问。好,争辩会开始。(我们把赞成“累”的一方称为正方,把赞成“不累”的一方称为反方,哪一方先来?)
正方:(累)你觉得这句话中能证明是“累”的最关键的词是什么?请写在黑板上。
①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死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a、这句话说明天游峰很险,每天在这样的险峰上来回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危险性很大,稍一疏忽就会有生命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当然是很辛苦劳累的。从工作“难度”上来证明扫路老人的工作是累的。
b、作者是一个年轻人,他爬上峰顶,心里都很得意,这说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呢,而且他还要扫那么多的石梯,这说明老人是很累的。
②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经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山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由倒抽了一口气。
a、从“顶天立地”这个词可以看出天游峰山势险峻,而且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从“工作量大”这个角度说明他的工作是累的。
b、“层层叠叠”这个词说明石梯很多,所以说是累的。
c、游客们仅仅是观光,他们就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更不要说是老人了,他不光是上山、下山,他还要扫这么多的石梯,工作一定是很累的。
d、作者看着险峻的天游峰,望着像银丝一样从空中抛下来的九百多级石梯,不由倒抽了一口气。从作者的心理也能看出老人的工作是累的。
③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从“精瘦”这个词可以看出老人的身体并不是很硬朗,而是比较单薄瘦弱,这样的老人每天扫这么多的石梯,当然是累的。)
反方:(不累)
①“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黄昏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a、老人不是一下子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而是早晨扫上山,黄昏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是间断的,不是连贯的,所以并不累。
b、老人一边劳动,一边欣赏美景,心里愉快,所以不累。
c、老人扫干净了路,他觉得山水变得更美了,老人心里高兴、快乐,所以不觉得累。
d、老人说话时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他说话的神情更能说明他不累。
②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a、老人面色黝黑,说明老人常年坚持劳动,皮肤都晒黑了,他已经习惯这样的工作了。
b、他的眼睛炯炯有神,这说明他的身体很硬朗,强健,扫石梯对他来说无所谓,所以说不累。
③老人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身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a、他说话时很悠然,说明他不觉得累。
b、老人到了退休年龄,还坚持工作,说明他热爱自身的工作,把这份工作当成是自身的事业。做自身喜欢的事情是不觉得累的。
c、老人要是觉得累,他完全可以不做,因为他已到了退休年龄了;可他舍不得离开,说明他不觉得累。
④“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这说明老人是个很开朗的人,对生活充溢了自信,自信的人是快乐的人,是不会觉得累的。)
⑤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我觉得老人是不累的,可以从他“颇有节奏”的扫地声中看出来。要是累的话,他扫地的声音不会这样有劲,有节奏。)
5、刚才同学们的争辩很精彩,也很激烈,老师想请各方选一个代表做总结性发言,陈说一下你方的观点。
6、小结:通过刚才的争辩,我们已清楚地知道: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对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当然是很累的,但老人为什么不觉得累呢?(因为老人很乐观,很自信,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他觉得很快乐,所以“乐此不疲”。)
7、今天这个争辩会开得比较胜利,双方都说得有道理。那究竟是哪一方表示得更好一些呢?下面请评委代表发言。
三、质疑,深华感情。
1、学到现在,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吗?
同学可能会问:
①作者为什么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作者是被老人自信、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了,他认为老人能再活三十年。)
提问:你觉得老人真的能活到一百岁吗?为什么?
(老人心情好,能短命;他常年劳动,坚持锻炼,身体棒;环境好,空气新鲜,能短命)
我们都祝愿这位老人能活到一百岁!
②文章中说“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随同我回到住地。”笑声应该很快就会消失的,作者为什么说笑声随同我到住地呢?
(笑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刻在了我的心里,永远也忘不掉。)
提问:这笑声到了住地就没有了吗?你能把这句话改一改,改得比作者更高明些吗?
参考: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随同我到永远。
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
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
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这充溢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2、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不是普通人?(是)可他又不是一个普通人。你能用一句精炼的话写下你此时的感受吗?
四、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或段落。
2、阅读《挑山工》,谈谈你的感受。
3、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
累 (乐此不疲) 不累
一千八百多级 扫一程,歇一程
石梯像银丝 炯炯有神
天游峰顶天立地 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石梯层层叠叠 悠然地说,朗声大笑
游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颇有节奏
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舍不得走
作者倒抽了一口气 自信、豁达、开朗
精瘦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能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设疑。
1、出示: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2、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但我们今天不是去欣赏风景,而是去见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而又了不起的老人,他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3、指名读,思考:从这句话中,可以读懂什么?(天游峰在武夷山具有非同寻常的魅力。天游峰可以说是武夷山的象征)
二、自读课文
1、提出一读的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指明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鼓励学生三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1)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2)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涉及句意、中心思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理解,有的问题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是解决。
4、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都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峰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自然段):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四、分段读课文
五、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 说说“夷”、“傍”、“颇”、“瘦”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瘦”的书写。
2、 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六、作业
1、读一读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3、(1)在一片( )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3)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
5、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3)“一根银丝”指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
(5)小结。 游客
板书:天游峰:九百多级——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2、精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扫路人清扫路面的声音是那么分明。
(3)出示有关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
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读这段话。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4)小结。 扫上山
板书: 每天一级级————
扫下山
3、精读第三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分角色朗读第一层。
a、扫路人的工作累吗?他为何讲“不累”?
b、有感情朗读。
(3)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
c、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扫路人:轻松自在 自信豁达)
三、 朗读课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
(1)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根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3)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的一位老人已有( )岁了,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 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本文写了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赞扬了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劳,歌颂了老人的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套”、“鞋”、“吁”、“汗”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
2、“套”字书写73时要克服两个难点。
3、提醒学生注意“鞋”、“吁”、“汗”等字左右两部分的比例,把字写美观 。
4、学生练习描红。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险峰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 不累 扫上去 扫下来
开朗 自信
时间紧张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热爱大自然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 学习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进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回答板书)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
(1)、自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 ”画出描写扫路人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全班交流(天游峰)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理解“一根银丝”(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这句话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天游峰石梯的陡峭和攀登的困难)
理解比喻句、飘飘悠悠
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课件,直观感受其险。
天游峰是如此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峻来吗?作者登上顶峰时又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吗?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有关重点句子: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抓住“顶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这些词句,体会天游峰很高。这么高的天游峰一天要扫两次,应该是很累的。谁能把天游峰的“高”读出来呢?
(2)理解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从这些词语中体会游客们登山很累。指导朗读
3.全班交流。(扫路人)
▲“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
(2)指导朗读。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
(2)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老人有精神。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抓住“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体会老人很勤劳,对自己的工作很负责任。
(2)抓住“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体会老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3)抓住“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体会老人的豁达、乐观。
(4)指导朗读。
小结:是呀,这位老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种锻炼,一种责任,一种享受。这就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过渡:面对如此辛苦的工作,老人却说不累,可见老人的确非常豁达、乐观。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抓住“我能舍得走吗?”这句话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深情。指导朗读。
(2)小结: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气和与他作伴的花鸟。在我们看来,老人的生活其实是很清苦的,但老人却以苦为乐,舍不得离开。这也是一种豁达、开朗。
▲“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1)“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抓住这句话体会老人的自信和豁达。
(2)学生交流老人自信、豁达的原因。(①锻炼;②环境好;③心情好、自信、乐观)
▲“30年后,我再来看您!”
意思是(老人这么开朗,一定会长寿的)
▲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意思是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老人豁达的生活态度影响了我。
小结: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有了这些前提,我们相信老人肯定能长寿。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了,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这更是一种自信、豁达。
同学们,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一个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你们说,这样的人他普通吗?对呀,他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不普通。他那种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三、书写名言。超越文本
1.引导学生将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提炼成一句话写出来,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人的一生要充满笑声和快乐,这才是完美的一生。
(2)大自然是心灵的老师,没有大自然,就没有生命存在。
(3)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
(4)人要相信自己,坚定的信心会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名人。
(5)生命在于运动。
四、拓展想象,延续文本
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老人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相见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