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说”的特点;
2.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方面: 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 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
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分为:\\\\\\\'诵读——悟读——拓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 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喻人)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
参考: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教师小结。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4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五、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 反馈检测:
1、填空。
①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七、 结束语
八、 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九、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 总结全文
九、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着眼全篇,品读结合,美文美读。让他们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感悟莲花的形象美,从而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八、板书设计:
完整的莲花图,绽放的花瓣承载着写莲的七个短语。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
1.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iā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
1、 相关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在南康郡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词、语、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 ,作者, 代 家。“说”是古代的一种 ,用以陈述作者对 的观点。
二、 字音字义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颐( ) 蕃( ) 淤 濯( ) 蔓( ) 亵( ) 鲜( ) 予( )
2.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3分)
⑴蕃 ⑵妖 ⑶濯 ⑷亭亭 ⑸亵 (6) 香远益清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蕃( ) 亵( )
番( ) 蛰( )
藩( ) 衷( )
幡( ) 裹( )
三、 语言积累
翻译文言语句。 1.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朗读背诵
1. 注意骈句的特点,划分句子的节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描写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描写莲的姿态的句子是 , 。
(3)洛阳牡丹盛会,观赏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形容,应该是 。
五、问题探究
1 . 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这是判断句。这三个分句分别用“者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这是一个被动句,染,被污染。)
2. 请说出本文的句式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语言特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六、欣赏评价
1.本文既是写莲花的为何又写菊花、牡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课文中写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这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5
《爱莲说》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课文分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结: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总结 :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 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 比喻 衬托等。
3 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 水陆草木之花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 .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8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课文分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结: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总结: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衬托等。
3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始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始导入,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
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按放图像)
1、 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前提测评
在读课文之前,先请大家对照屏幕上映出的生词,把它在课文上画出来,并能正确朗读。(放注音,并请同学读,点"问号"播放"答对了",如答错了可点上面的小天使动画,可播放"不对哟"声。正音并全班读,注意"鲜"的读音,可用现代汉语组词来区别,并读一下该词所在)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回目录"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爱莲说详案》。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五、思考讨论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按图中书上的小按钮放图像,分页指名复述,并解释加点字)(解释课文的最后一页是巩固练习,如时间不够可跳过,直接按右下角的按钮即可进入下一步。)
3、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我们请女同学来读第一段,男同学来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当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应当是铿锵有力,我们比比谁读得更好。(同学读)
4、总结: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5、看课文分析题。(问题三个)
⑴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课文分析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按下面的向右的箭头即可)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⑵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 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 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 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 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 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手段
PPT展示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⒉了解本文的作者(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教师泛读。
⒉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蕃(fán)濯(zhúo)淤(yū)涟(lián)亵(xiè))鲜(xiǎn)有闻
四、自学课文。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之后再读课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一种人的化身呢?君子
4.4.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5.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有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趋利者众讽刺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莲花君子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七、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在当今社会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位君子?(重现君子的品质)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2.课外拓展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状写你所喜爱的一种花,并能抒写出喜爱的原因。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13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即:传统语文教学目标)
①了解“说”这一文学文体;
②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③解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
④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反对称在文章中的作用;
⑤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⑥熟读文章,达到记忆和背诵的目的。
2、拓展目标:(视基础目标完成情况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适度进行,可部分或全部省略!)
①了解作者思想,价值观和处事态度;
②了解作者对宋明理学形成的贡献;
③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④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儒释道三家文化与合流
⑤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脉络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君子的定义和期望等。
二、教学难点:借助文章了解宋代理学以及儒释道三家分和发展的大致脉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字句篇章)、讨论法(文章大意等)、电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问答法(引发学生对作者思想内涵的初步理解)、
讲授法(结合当时文化环境,深度理解作者思想;并结合文章,使同学们对
宋代文化环境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大体脉络有初步了解和印象)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展示结合讲授)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说”这一文体;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2、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解读文章;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详见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二、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理解作者眼中的莲花的形象和对人们处事观的期望——君子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美丽的莲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审美和学习兴趣),并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莲花的喜爱和兴趣,如:同学们喜不喜欢荷花啊;同学们觉得荷花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她有什么特点等(如果反应热烈,可以形成课堂的整体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莲花的优美文章,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评价莲花,又是如何用莲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
2、介绍作者:
教师提问,要求学生来对作者进行介绍和评价,以检查学生大体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预习充分,教师可以只做补充和纠正。
作者资料:
“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幻灯片录入时,同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切不可以全部展示给学生,若学生预习充分,此段幻灯片也可略过。
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突出重点,如: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等
3、引入文章的学习:
①朗读课文并点题,提醒学生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文体特征:
•教师:下面,我们就亲自读一下这篇课文,来实际感受一下文章的优美和莲花的可爱;
同时,我们应注意本篇文章所使用的文体,“说”是我国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种文体,在我们已经学习和将要学习的古文之中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文章,如《师说》,《马说》等等,希望同学在朗读以及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能结合以往学习的文章和预习所得到的资料,了解这一文体,我们将在结束课文讲解之后共同探讨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开始朗诵:
(引导学生主动起立朗诵课文(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若学生羞涩,可集体朗诵;若课堂气氛冷清且教师个人普通话和朗诵水平较高,也可由教师亲自朗诵示范。)
②正字正音(以保证学生朗读通顺为主,若学生表现良好,具体字义可待课文讲解时处理)
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生字(展示到多媒体上,方便学生朗读过程的进行):
蕃(fán):多; 淤(yū)泥;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宜(yí)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③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将莲花分别与牡丹,菊花相对比,批判一味求利和消极避世的处事态度的同时,赞美莲花君子般的高尚情操。
•教师: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了这篇文章,应该已经对该篇文章有了大体的印象吧?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讨论法:小组讨论结合个人发言,以学生自由思考为主,教师暂不作干涉)
4、文章具体内容的讲解: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在这里,老师也先不做判断,然我们一起深入的理解本篇课文,在深入解读课文之后,相信我们就能跟好的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以句为单位进行讲解,处理生字,生词--理解句子意思,最后再形成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语句,语句中个别生词以及译文的展示)
让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文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我们在朗诵的时候就已经提到,在这里有“多”的意思。
所以第一句就是说:水中、陆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人们喜爱的有很多种类。
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我们同学应该已经非常熟悉了(展示陶渊明的简短介绍,主要突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特点),他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甚至最纯粹的隐士,常在自己的诗作里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如其在《饮酒》诗作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学们可以在脑中想像一下,隐士和菊花的特点,是不是非常的相像呢?(留几秒思考时间即可)
我们继续来看: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李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唐代,我们都是到唐太宗是谁啊?(学生易于答出:李世民。)所以,唐王朝是李家人打下来的天下,后人也就称唐朝为李唐了。世人,指社会上的一般人。“甚”在这里作非常讲。唐人爱牡丹,古书里就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在这里就是我的意思,是古时候人们称呼自己时候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独”,单单是,只有,也可以理解为,唯独是我如此这般。“淤泥”很好理解,就是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意为沾染(到污秽)。
本句是说:莲花虽然是从河道或者池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它本身却没有被这些污泥所沾染,身上没有留下“淤泥”的痕迹,而是将它自己的美丽展现到了世人的面前。莲花的这种生长于“污秽”却不同“污秽”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博得了作者的喜爱。
濯清涟而不妖,
“濯”和“清涟”我们在朗诵时候同样留意过了,“濯”就是清洗的意思,“清涟”指的是泛着微波的清水。“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妖美”,这是一种病态的美丽,也许好看,但不端庄。
这一句就是说,莲花虽在清水里洗涤自己,追求并展现着个人的美丽,但并不留给别人任何不端庄的感觉,我们继续读下去,就能对这句话又更好的理解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一句是对莲花的外表的描画,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莲花在作者的心目中时留下了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大家心目中莲花是否一样?这一形象又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呢?
我们来看句子:“通”即贯通,莲花的茎是中空的而且挺直的,所以作者写到“中通外直”。“蔓”我们提到过是“枝蔓”的意思,“不”在这里充当了动词,描绘莲花不横生枝蔓的样子。“益”做更,更加讲,这半句是描写莲花的芬芳,香气飘得越远,越令人觉得清芬。第四个小句是对整体外貌的总结: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亭亭”是直立的意思,“植”也是立,直立的意思。
这一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作者眼中的莲花,同学们有没有总结出她的样子呢?(此处可由学生发言,时间少的情况下,教师可直接讲解)笔直挺拔,没有枝蔓的修饰,非常的整洁,散发着清香,如同一个美丽的少女,干净整洁,却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是作者对莲花的形象的一个总结,也是莲花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句意很好理解,“亵”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亵玩”我们可以理解为玩弄,把玩。这句就是说,莲花的美丽只能远远的观望,却不允许你过分亲昵的玩弄。
这一句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的照应和具体化,莲花具有着独立的意识,虽然身处世俗,却能不被世俗中的污秽所沾染,反而将自己的清香散发出去,去影响别人。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这一段主要是将莲花同牡丹,菊花做比较,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进一步深化莲花高洁品质的珍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就是我,前面已经提到了。“谓”在这里是评价,认为的意思。“隐逸者”是指那些不愿意跟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人。这句是说: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人;而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
这一句,作者将三种花分别和我们社会中的三种人做了对应,照应了前文,也为下句的议论做了铺垫。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是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中的“之”是一种特殊的用法,放在主谓语之间,使原句的独立性消失,成为新句子的一个部分。“陶”代指陶渊明。“鲜”表示少。“宜”做应当讲。“众”就是多。这句话就是说:哎呀,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能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能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非常多的了吧!
剖析完了全文,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问题:作者对于我们的处事态度,有着怎样的期待呢?(课文讲解前以做过讨论,加上同学们长时间的思考,这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起立论说自己的观点,不必再使用讨论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文章是借对莲花高洁品质的描绘,勾画出作者心目中的新“君子”的形象,既不与世俗同流,也不消极避世,努力应找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一点也是我们同学所应学习和模仿的。
5、讲解文体
•教师:我们的课文讲完了,同学们对文章整体也有了一个把握了吧?现在让我们在回头处理一下,我们之前留下的问题:这篇课文所使用的“说”这一文体,有什么特点?
(同样引导学生发言,检查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仅作必要补充即可)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6、总结全课,布置课后作业
①思考题:
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可以要求形成文本);
②找出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并进行辨析;
③继续熟读课文,争取能流利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深度剖析文章;借助文章了解儒释道的分合关系(详见教学目标--拓展目标)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第一节课内容:回顾作者对于莲花,牡丹和菊花的特点及三者所代表的处事态度的描绘。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简单了解了宋代思想家周敦颐对于三种常见花卉的态度和评价,那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呢?(学生回顾总结,教师做必要补充)
•教师:《爱莲说》中的三种植物,作者分别对其进行褒贬,其目的是影射社会中三类处事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她们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处事观,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答出:牡丹——积极入世,谋求地位和富贵,是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处事方法;菊花——消极避世,远离世俗,虽然保持了个人的操守,但生活态度消极,对社会没有应有的贡献;莲花——通过个人的操守,在世俗中保持着美好的品质,既不同流合污,又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师:这三种植物中,莲花受到作者的赞美,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在向我们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处事状态——君子的行为规范。
2、检查作业:
•教师:我们上节课曾经留了一些思考题: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业谈谈个人的观点。(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意见: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双重特点,对应的君子同样也是要两方面来看的,对于个体本身,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有很好的修养和内涵,不应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对于社会,君子则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榜样和楷模,也就是说,君子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要“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这两点与传统文化对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暗暗相合,但又有不同。一方面,周敦颐先生不再强调修身和治国的层次性,更强调两者的兼顾和同步性:既要“中通”,也要“外直”,个人修养的提高,自然成就了榜样和范例,从而“香远益清”;另一方面,本文则对传统“君子”的盲目“入世”提出批判,认为首要的是保持个人的清高脱俗和圣洁大度,而不是最求功名和利益,这一点是从佛教思想中继承过来的。)
3、深入剖析文章,了解作者的文化观:
①对儒释道三家的讲解,揭示作者的思想。
•教师:这篇文章所描绘的三种植物表现了三类不同人群的处事方法,同时也是三种文化思想所带来的三种处事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三股源头的具体体现方式。
同学们想必都应该熟知,中国的文化史上常提的三教——儒释道,也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它们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三个源头,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也正是这三家的处事态度。
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他们的对应关系呢?(留1分钟左右思考时间)
•教师:牡丹追求富贵,是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而传统的入学强调积极入世,同样有着大量的的学生追寻。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甚至时至今日,仍有广泛的影响,大部分人读书学习,为的不是提高自己,而是追名逐利,作者虽未明确的给予批判,却通过牡丹与莲花的对比,给予了否定。
菊花不与世俗同流,颇有隐士风范,正是道家出世隐居的思想的反应。道家强调“逍遥”,主张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解脱,很少与世俗来往。这样做固然能避免被世俗所沾染,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是对个体物质需求的忽视,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无疑起到了极为消极的作用。这也难怪是“陶后鲜有闻”了。作者同样是不批评,更不赞同,持有否定态度。
三种花里,作者最喜爱莲花,她与佛教思想十分类似,事实上,莲花在佛教中,是十分常用的代表意向,比如:佛陀布道之座位称莲花座,相应之坐势称莲花坐势,莲花及莲花雕刻,佛寺中触目皆是。东晋高僧慧远创立之佛教宗派名白莲社,唐宋以降影响最大的净土宗名莲宗,专以莲花为喻阐释佛经教义的佛学经典名《妙法莲花经》等等。但作者笔下的莲花却并不仅仅代表着佛教的禅悟,净身,更多的是将佛教融合入儒教,形成一种“新君子”的形象,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和美学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
②儒释道合流与理学的形成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资料:作为儒、佛、道合流之产物的理学,是在会通三家得道方法基础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
儒、释、道三家之学说,以其基本内容而言,无不是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揭示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在于阐明把握宇宙人生根本之道的方法。
所谓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具体言之,在孔子(儒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天命”(得道即在于“知天命”);在老子(道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常道”(得道即在于“知常”);释迦牟尼(佛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四谛”(得道即在于“悟四谛”)。孔、老、释三氏之学,其道固不相同,其得道之旨亦各异其趣:孔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常无为而无不为”;释氏以为得道成佛则能解脱生死,永享极乐。
然而其三家之得道方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以限制人欲作为其得道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的。这种内容上的共同点,我以为即是儒、释、道三家之联结点。宋明理学恰是在这个联结点上做功夫的:
儒、释、道固然都主张限制人欲,然其各自所立之限度却并不相同:孔子是以“礼”为限度;老子乃以“自然”为限度;释迦则以“戒律”为限度。在他们看来,凡超出了这些限度的人欲,都是不合理的,故而是不当有也不能有的。但由于这些限度存在着范围和程度上的区别,故在孔子看来是合理的欲望,在老子或释迦看来就未必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不过,它们的区别毕竟是属于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其限制人欲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也就是说,“礼”、“自然”、“戒律”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奠定了日后儒、释、道合流的基础。
儒、释、道合流的过程,其实就是“礼”、“自然”、“戒律”之区别逐渐缩小、界限逐渐模糊的过程。宋明理学对儒、释、道的会通,其实质是在其三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其“礼”、“自然”、“戒律”日益相互渗透而其区别日益缩小、其界限日益模糊的基础上,“体贴出来”(程颢语)一个“礼”、“自然”、“戒律”三者的精神因素兼而有之的“天理”,由此实现了儒、释、道原本按其道的不同要求为限制人欲所立的不同限度的统一,以这种消除了其限度之差异的“天理”来防范人心,限制和规范其情欲,将一切不合或逾越“天理”的情欲统统斥之为“人欲”,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③简单介绍作者的儒学和佛学思想以及其理学的地位
(应让学生了解基本文学常识: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
可通过回顾第一节课的作者简介进行
•教师: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们回顾一下周敦颐先生的一生,看看我们是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4、回顾全文,复习巩固
①课堂小结:
•教师: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们行为处事的期望。对于当时的人们有教育意义,对于现在的我们,同样也有借鉴的必要,按照莲花一般的君子一样行事,是老师对在座的所有同学的一个期望,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熟悉课文,不但能把这篇课文背诵,更要深入理解和记忆。
②字词拓展:
•教师:最后,我们将本节课的多音多义字总结一下
(由于提前步布置过预习作业,应由同学先回答,教师最后再将自己的总结播放在多媒体上)
展示内容示例:
(fán):①形容(草木等)茂盛;②繁殖
蕃
(fān):同“番”,如:蕃茄
(mán):蔓菁(jing)菜名。即“芜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蔓 (màn):①【名】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②【动】蔓延;滋长;③【形】杂乱
(wàn):〖口〗∶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xiān):新鲜的;滋味美好;有光彩的;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如:海鲜
鲜 (~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姓氏
(xiǎn):少
5、作业
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背诵全文;
②结合文章和作者,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理顺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
6、教师小结
①语文教学肩负着发扬精神,传承文化,普及语文能力多方面重担,传统语文教学仅关注文字能力的提高显然是不可取的;
②教师方面,内容的统一和束缚将会限制教师的热情;
③而扼杀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会割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课堂内容的多少取决于课堂和学生,而准备多少就取决于老师了,必讲内容若唯一,教师就需要准备十,本篇为例,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弱,第二课时适度开展,甚至可以全部省略。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 自读课文,
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字词。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 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
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 总结课文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15
【课题】: 爱莲说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幻灯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2)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幻灯片3至幻灯片6)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灯片6)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幻灯片7)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幻灯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幻灯片9)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幻灯片10)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幻灯片1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幻灯片12)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13)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1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15)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幻灯片17)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8至幻灯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22)明确: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23)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幻灯片24)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25至幻灯片27)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幻灯片28)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幻灯片29)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板书:(幻灯片30)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灯片31)
例如:
莲花 君子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灯片32)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要】: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
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爱莲”
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指学生名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
(由此引出以下问题)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
(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
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
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屏幕显示“相关知识”: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
结合两句诗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
五、分析结尾:
一“叹”--爱菊者“鲜”
二“叹”--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众”
六、学习相关的莲花诗句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反馈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精选爱莲说教案 篇17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