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2023-11-29

《爱莲说》教案 篇1

  爱莲说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步骤:

  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隐逸

  课堂教学: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  (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

  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描写莲的文字。(大屏幕出示板书)

  貌 美              品 美

  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

  生 长 环 境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体 态 香 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端庄

  风 度 气 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圣洁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板书:                                  

  (君子)

  周敦颐

  正衬           反衬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陶渊明                              众人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4、课时安排

  5、1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文做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爱莲说》。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成为古诗文达人。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鲜有闻(xian)

  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学生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熟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

  (1)落实重点字词,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

  (2)把握句式特点: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理解翻译能力,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句意,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理解句意,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句意,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句意。

  2、自读课文,同桌为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探讨疑难之处。还是不会的勾画出来。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重点字、词、句。

  4、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甚蕃 :多

  2、不染:沾染

  3、濯清涟:濯:洗涤,清涟:清水

  4、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5、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6、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7、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8、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9、独爱莲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凊,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雅;

  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的去玩弄啊。

  (指名学生做题,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然后整理翻译、词语解释在笔记本上)

  再读课文,分析莲的品质。

  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明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五)、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自然段。

  2、整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教案 篇3

  通过学习《爱莲说》,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 ,(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蔓( ) 净植( ) 亵玩( ) 焉(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噫( ) 鲜( ) 宜乎( )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爱莲说原文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3.自行寻找一些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来进行练习和对照。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育: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4、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5、目标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一课字词

  (二)由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自己查阅的关于赞美莲花的文章或片断(5分钟)。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看他是怎样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情的?

  (三)作者简介(见课文下注释)

  (四)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五)请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给生字注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党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可听一句朗读录音跟读一句)

  ③再引导学生开展背诵竞赛,3分钟背下的加分。

  2、学习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③概括莲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作业:192页二、三;默写全文

  三、目标形成性检测内容,实施手段及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投影):

  可爱者甚蕃;濯涟清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回答:用原文回答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7个短语)

  莲花的这些品质比喻了哪些人格?

《爱莲说》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借物喻人   3、了解对比烘托    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 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 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 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 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 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 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 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 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 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 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爱莲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

  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爱莲”

  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指学生名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

  (由此引出以下问题)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

  (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

  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

  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屏幕显示“相关知识”: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

  结合两句诗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

  五、分析结尾:

  一“叹”--爱菊者“鲜”

  二“叹”--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众”

  六、学习相关的莲花诗句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反馈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爱莲说》教案 篇7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即:传统语文教学目标)

  ①了解“说”这一文学文体;

  ②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③解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

  ④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反对称在文章中的作用;

  ⑤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⑥熟读文章,达到记忆和背诵的目的。

  2、拓展目标:(视基础目标完成情况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适度进行,可部分或全部省略!)

  ①了解作者思想,价值观和处事态度;

  ②了解作者对宋明理学形成的贡献;

  ③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④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儒释道三家文化与合流

  ⑤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脉络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君子的定义和期望等。

  二、教学难点:借助文章了解宋代理学以及儒释道三家分和发展的大致脉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字句篇章)、讨论法(文章大意等)、电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问答法(引发学生对作者思想内涵的初步理解)、

  讲授法(结合当时文化环境,深度理解作者思想;并结合文章,使同学们对

  宋代文化环境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大体脉络有初步了解和印象)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展示结合讲授)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说”这一文体;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2、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解读文章;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详见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二、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理解作者眼中的莲花的形象和对人们处事观的期望——君子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美丽的莲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审美和学习兴趣),并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莲花的喜爱和兴趣,如:同学们喜不喜欢荷花啊;同学们觉得荷花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她有什么特点等(如果反应热烈,可以形成课堂的整体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莲花的优美文章,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评价莲花,又是如何用莲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

  2、介绍作者:

  教师提问,要求学生来对作者进行介绍和评价,以检查学生大体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预习充分,教师可以只做补充和纠正。

  作者资料:

  “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幻灯片录入时,同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切不可以全部展示给学生,若学生预习充分,此段幻灯片也可略过。

  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突出重点,如: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等

  3、引入文章的学习:

  ①朗读课文并点题,提醒学生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文体特征:

  •教师:下面,我们就亲自读一下这篇课文,来实际感受一下文章的优美和莲花的可爱;

  同时,我们应注意本篇文章所使用的文体,“说”是我国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种文体,在我们已经学习和将要学习的古文之中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文章,如《师说》,《马说》等等,希望同学在朗读以及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能结合以往学习的文章和预习所得到的资料,了解这一文体,我们将在结束课文讲解之后共同探讨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开始朗诵:

  (引导学生主动起立朗诵课文(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若学生羞涩,可集体朗诵;若课堂气氛冷清且教师个人普通话和朗诵水平较高,也可由教师亲自朗诵示范。)

  ②正字正音(以保证学生朗读通顺为主,若学生表现良好,具体字义可待课文讲解时处理)

  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生字(展示到多媒体上,方便学生朗读过程的进行):

  蕃(fán):多;  淤(yū)泥;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宜(yí)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③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将莲花分别与牡丹,菊花相对比,批判一味求利和消极避世的处事态度的同时,赞美莲花君子般的高尚情操。

  •教师: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了这篇文章,应该已经对该篇文章有了大体的印象吧?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讨论法:小组讨论结合个人发言,以学生自由思考为主,教师暂不作干涉)

  4、文章具体内容的讲解: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在这里,老师也先不做判断,然我们一起深入的理解本篇课文,在深入解读课文之后,相信我们就能跟好的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以句为单位进行讲解,处理生字,生词--理解句子意思,最后再形成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语句,语句中个别生词以及译文的展示)

  让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文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我们在朗诵的时候就已经提到,在这里有“多”的意思。

  所以第一句就是说:水中、陆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人们喜爱的有很多种类。

  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我们同学应该已经非常熟悉了(展示陶渊明的简短介绍,主要突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特点),他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甚至最纯粹的隐士,常在自己的诗作里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如其在《饮酒》诗作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学们可以在脑中想像一下,隐士和菊花的特点,是不是非常的相像呢?(留几秒思考时间即可)

  我们继续来看: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李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唐代,我们都是到唐太宗是谁啊?(学生易于答出:李世民。)所以,唐王朝是李家人打下来的天下,后人也就称唐朝为李唐了。世人,指社会上的一般人。“甚”在这里作非常讲。唐人爱牡丹,古书里就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在这里就是我的意思,是古时候人们称呼自己时候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独”,单单是,只有,也可以理解为,唯独是我如此这般。“淤泥”很好理解,就是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意为沾染(到污秽)。

  本句是说:莲花虽然是从河道或者池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它本身却没有被这些污泥所沾染,身上没有留下“淤泥”的痕迹,而是将它自己的美丽展现到了世人的面前。莲花的这种生长于“污秽”却不同“污秽”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博得了作者的喜爱。

  濯清涟而不妖,

  “濯”和“清涟”我们在朗诵时候同样留意过了,“濯”就是清洗的意思,“清涟”指的是泛着微波的清水。“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妖美”,这是一种病态的美丽,也许好看,但不端庄。

  这一句就是说,莲花虽在清水里洗涤自己,追求并展现着个人的美丽,但并不留给别人任何不端庄的感觉,我们继续读下去,就能对这句话又更好的理解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一句是对莲花的外表的描画,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莲花在作者的心目中时留下了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大家心目中莲花是否一样?这一形象又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呢?

  我们来看句子:“通”即贯通,莲花的茎是中空的而且挺直的,所以作者写到“中通外直”。“蔓”我们提到过是“枝蔓”的意思,“不”在这里充当了动词,描绘莲花不横生枝蔓的样子。“益”做更,更加讲,这半句是描写莲花的芬芳,香气飘得越远,越令人觉得清芬。第四个小句是对整体外貌的总结: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亭亭”是直立的意思,“植”也是立,直立的意思。

  这一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作者眼中的莲花,同学们有没有总结出她的样子呢?(此处可由学生发言,时间少的情况下,教师可直接讲解)笔直挺拔,没有枝蔓的修饰,非常的整洁,散发着清香,如同一个美丽的少女,干净整洁,却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是作者对莲花的形象的一个总结,也是莲花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句意很好理解,“亵”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亵玩”我们可以理解为玩弄,把玩。这句就是说,莲花的美丽只能远远的观望,却不允许你过分亲昵的玩弄。

  这一句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的照应和具体化,莲花具有着独立的意识,虽然身处世俗,却能不被世俗中的污秽所沾染,反而将自己的清香散发出去,去影响别人。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这一段主要是将莲花同牡丹,菊花做比较,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进一步深化莲花高洁品质的珍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就是我,前面已经提到了。“谓”在这里是评价,认为的意思。“隐逸者”是指那些不愿意跟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人。这句是说: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人;而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

  这一句,作者将三种花分别和我们社会中的三种人做了对应,照应了前文,也为下句的议论做了铺垫。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是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中的“之”是一种特殊的用法,放在主谓语之间,使原句的独立性消失,成为新句子的一个部分。“陶”代指陶渊明。“鲜”表示少。“宜”做应当讲。“众”就是多。这句话就是说:哎呀,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能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能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非常多的了吧!

  剖析完了全文,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问题:作者对于我们的处事态度,有着怎样的期待呢?(课文讲解前以做过讨论,加上同学们长时间的思考,这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起立论说自己的观点,不必再使用讨论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文章是借对莲花高洁品质的描绘,勾画出作者心目中的新“君子”的形象,既不与世俗同流,也不消极避世,努力应找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一点也是我们同学所应学习和模仿的。

  5、讲解文体

  •教师:我们的课文讲完了,同学们对文章整体也有了一个把握了吧?现在让我们在回头处理一下,我们之前留下的问题:这篇课文所使用的“说”这一文体,有什么特点?

  (同样引导学生发言,检查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仅作必要补充即可)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6、总结全课,布置课后作业

  ①思考题:

  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可以要求形成文本);

  ②找出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并进行辨析;

  ③继续熟读课文,争取能流利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深度剖析文章;借助文章了解儒释道的分合关系(详见教学目标--拓展目标)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第一节课内容:回顾作者对于莲花,牡丹和菊花的特点及三者所代表的处事态度的描绘。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简单了解了宋代思想家周敦颐对于三种常见花卉的态度和评价,那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呢?(学生回顾总结,教师做必要补充)

  •教师:《爱莲说》中的三种植物,作者分别对其进行褒贬,其目的是影射社会中三类处事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她们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处事观,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答出:牡丹——积极入世,谋求地位和富贵,是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处事方法;菊花——消极避世,远离世俗,虽然保持了个人的操守,但生活态度消极,对社会没有应有的贡献;莲花——通过个人的操守,在世俗中保持着美好的品质,既不同流合污,又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师:这三种植物中,莲花受到作者的赞美,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在向我们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处事状态——君子的行为规范。

  2、检查作业:

  •教师:我们上节课曾经留了一些思考题: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业谈谈个人的观点。(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意见: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双重特点,对应的君子同样也是要两方面来看的,对于个体本身,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有很好的修养和内涵,不应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对于社会,君子则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榜样和楷模,也就是说,君子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要“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这两点与传统文化对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暗暗相合,但又有不同。一方面,周敦颐先生不再强调修身和治国的层次性,更强调两者的兼顾和同步性:既要“中通”,也要“外直”,个人修养的提高,自然成就了榜样和范例,从而“香远益清”;另一方面,本文则对传统“君子”的盲目“入世”提出批判,认为首要的是保持个人的清高脱俗和圣洁大度,而不是最求功名和利益,这一点是从佛教思想中继承过来的。)

  3、深入剖析文章,了解作者的文化观:

  ①对儒释道三家的讲解,揭示作者的思想。

  •教师:这篇文章所描绘的三种植物表现了三类不同人群的处事方法,同时也是三种文化思想所带来的三种处事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三股源头的具体体现方式。

  同学们想必都应该熟知,中国的文化史上常提的三教——儒释道,也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它们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三个源头,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也正是这三家的处事态度。

  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他们的对应关系呢?(留1分钟左右思考时间)

  •教师:牡丹追求富贵,是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而传统的入学强调积极入世,同样有着大量的的学生追寻。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甚至时至今日,仍有广泛的影响,大部分人读书学习,为的不是提高自己,而是追名逐利,作者虽未明确的给予批判,却通过牡丹与莲花的对比,给予了否定。

  菊花不与世俗同流,颇有隐士风范,正是道家出世隐居的思想的反应。道家强调“逍遥”,主张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解脱,很少与世俗来往。这样做固然能避免被世俗所沾染,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是对个体物质需求的忽视,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无疑起到了极为消极的作用。这也难怪是“陶后鲜有闻”了。作者同样是不批评,更不赞同,持有否定态度。

  三种花里,作者最喜爱莲花,她与佛教思想十分类似,事实上,莲花在佛教中,是十分常用的代表意向,比如:佛陀布道之座位称莲花座,相应之坐势称莲花坐势,莲花及莲花雕刻,佛寺中触目皆是。东晋高僧慧远创立之佛教宗派名白莲社,唐宋以降影响最大的净土宗名莲宗,专以莲花为喻阐释佛经教义的佛学经典名《妙法莲花经》等等。但作者笔下的莲花却并不仅仅代表着佛教的禅悟,净身,更多的是将佛教融合入儒教,形成一种“新君子”的形象,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和美学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

  ②儒释道合流与理学的形成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资料:作为儒、佛、道合流之产物的理学,是在会通三家得道方法基础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

  儒、释、道三家之学说,以其基本内容而言,无不是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揭示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在于阐明把握宇宙人生根本之道的方法。

  所谓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具体言之,在孔子(儒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天命”(得道即在于“知天命”);在老子(道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常道”(得道即在于“知常”);释迦牟尼(佛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四谛”(得道即在于“悟四谛”)。孔、老、释三氏之学,其道固不相同,其得道之旨亦各异其趣:孔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常无为而无不为”;释氏以为得道成佛则能解脱生死,永享极乐。

  然而其三家之得道方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以限制人欲作为其得道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的。这种内容上的共同点,我以为即是儒、释、道三家之联结点。宋明理学恰是在这个联结点上做功夫的:

  儒、释、道固然都主张限制人欲,然其各自所立之限度却并不相同:孔子是以“礼”为限度;老子乃以“自然”为限度;释迦则以“戒律”为限度。在他们看来,凡超出了这些限度的人欲,都是不合理的,故而是不当有也不能有的。但由于这些限度存在着范围和程度上的区别,故在孔子看来是合理的欲望,在老子或释迦看来就未必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不过,它们的区别毕竟是属于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其限制人欲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也就是说,“礼”、“自然”、“戒律”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奠定了日后儒、释、道合流的基础。

  儒、释、道合流的过程,其实就是“礼”、“自然”、“戒律”之区别逐渐缩小、界限逐渐模糊的过程。宋明理学对儒、释、道的会通,其实质是在其三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其“礼”、“自然”、“戒律”日益相互渗透而其区别日益缩小、其界限日益模糊的基础上,“体贴出来”(程颢语)一个“礼”、“自然”、“戒律”三者的精神因素兼而有之的“天理”,由此实现了儒、释、道原本按其道的不同要求为限制人欲所立的不同限度的统一,以这种消除了其限度之差异的“天理”来防范人心,限制和规范其情欲,将一切不合或逾越“天理”的情欲统统斥之为“人欲”,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③简单介绍作者的儒学和佛学思想以及其理学的地位

  (应让学生了解基本文学常识: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

  可通过回顾第一节课的作者简介进行

  •教师: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们回顾一下周敦颐先生的一生,看看我们是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4、回顾全文,复习巩固

  ①课堂小结:

  •教师: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们行为处事的期望。对于当时的人们有教育意义,对于现在的我们,同样也有借鉴的必要,按照莲花一般的君子一样行事,是老师对在座的所有同学的一个期望,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熟悉课文,不但能把这篇课文背诵,更要深入理解和记忆。

  ②字词拓展:

  •教师:最后,我们将本节课的多音多义字总结一下

  (由于提前步布置过预习作业,应由同学先回答,教师最后再将自己的总结播放在多媒体上)

  展示内容示例:

  (fán):①形容(草木等)茂盛;②繁殖

  蕃

  (fān):同“番”,如:蕃茄

  (mán):蔓菁(jing)菜名。即“芜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蔓  (màn):①【名】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②【动】蔓延;滋长;③【形】杂乱

  (wàn):〖口〗∶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xiān):新鲜的;滋味美好;有光彩的;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如:海鲜

  鲜           (~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姓氏

  (xiǎn):少

  5、作业

  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背诵全文;

  ②结合文章和作者,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理顺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

  6、教师小结

  ①语文教学肩负着发扬精神,传承文化,普及语文能力多方面重担,传统语文教学仅关注文字能力的提高显然是不可取的;

  ②教师方面,内容的统一和束缚将会限制教师的热情;

  ③而扼杀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会割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课堂内容的多少取决于课堂和学生,而准备多少就取决于老师了,必讲内容若唯一,教师就需要准备十,本篇为例,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弱,第二课时适度开展,甚至可以全部省略。

《爱莲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 自读课文,

  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字词。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 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

  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 总结课文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 总结全文

  九、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爱莲说》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板书:

  莲          (君子)的品格  (托物言志)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洁  不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身  慕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自  名                                 衬托      反衬                      好  利

  菊        莲        牡丹

《爱莲说》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1、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 淤( ) 濯( )亵( )

  清涟( ) 不蔓( )不枝 噫( )

  鲜( )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独:染:濯:益:植:

  亵:鲜: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②亭亭净植(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爱莲说》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重点)

  方法和过程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重点)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喜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二、朗读

  (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 ) 濯 ( ) 亵( ) 玩

  淤( )泥 清涟( ) 噫 ( )

  隐逸 ( ) 鲜有闻 新鲜( )

  (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朋自远方来

  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

  4、古今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植物

  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

  (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作者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1、本文文眼是什么? 爱

  2、小组讨论:文中人物爱莲、爱菊、爱牡丹的原因是什么? 莲、菊、牡丹分别象征哪些人?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3、五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情。

  四、品味赏析课文

  1、本文重点是写莲花,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形象?这些方面和君子哪些品质相似?文章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写菊花牡丹的作用是衬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厌恶和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正衬 反衬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托物 言志

  五、拓展

  小练笔:

  仿照本文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爱草说》。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爱莲说》教案 篇13

  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8.默写全文。

《爱莲说》教案 篇14

  【课题】: 爱莲说 

  【备课时间】:2004、10、6 

  【授课时间】:2004、10、13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幻灯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2)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幻灯片3至幻灯片6)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灯片6)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幻灯片7)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幻灯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幻灯片9)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幻灯片10)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幻灯片1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幻灯片12)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13)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1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15)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幻灯片17)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8至幻灯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22)明确: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23)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幻灯片24)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25至幻灯片27)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幻灯片28)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幻灯片29)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板书:(幻灯片30)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灯片31) 

  例如: 

  莲花 君子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灯片32)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要】: 

《爱莲说》教案 篇15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本文大致思想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