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三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鳄、蠢、鲫、旱、缸、鳖、哼、鞭、颈”9个生字。重点指导“鲫”的读音,“鳖”上半部分的笔顺。
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弄“,“平安无事”,“不胜其烦”和“设想”的意思。
3、学习抓住关键词简要地介绍“过山鲫”。
4、学习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体会“我”对小动物的喜爱。
5、初步感受题目与选材之间的联系,明白“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板书:小动物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曾经养过些什么小动物?
2、介绍作者,巩固对“编辑”理解。
3、突出“喜欢”,读好课题。
二、反馈预习,介绍过山鲫的生活环境,感受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引读理解种种东西。
种种东西在这里说明作者养过的小动物——,而且还不止这些,课文还提到了哪些小动物?
2、学习生字“鲫”“鳖”,指导书写。
板书:过山鲫鳖
3、预习了课文,你对“过山鲫”有了哪些了解?
适时板书:热带生命力强(半小时)跃动找水
(1)随机复习理解、正音:干涸
(2)完整地介绍“过山鲫”。
三、理解“逗弄”,了解作者在逗弄的小动物的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和蠢事
(过渡:作者喜欢小动物,在养小动物的过程中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1、理解“逗弄”(学生自由说)
2、学习趣事,体会作者在想象中获得快乐
(1)指名读第4节
(2)引读前半句体会作者是怎样逗弄“过山鲫”的
出示:每次洗澡的时候,我总是把它们捞出来,放在地上,看它们跃动,数着:“一,二,三,四!”想像着它们是在进行比赛,过了好一会儿才把它们放回水缸。
l指名读:洗澡的时候,我是把它们——放——看——,就是这样逗弄的。
l全班引:我用这样逗弄过山鲫,把它们——(做动作)
(3)了解作者逗弄“过山鲫”的原因,感受他的好奇。
师:作者为什么每次都要把“过山鲫”捞出来这样子逗弄呢?
板书:好奇
(4)体会作者在想像中获得乐趣
l看着它跃动有趣在哪里呢?
板书:想像
l想像它们在进行什么比赛?
l指导读句
(5)抓住“才”,深入体会逗弄“过山鲫”的有趣。
这个“才”字说明什么?(舍不得)
所以每次都要逗弄——好一会儿,好一会儿究竟要逗弄多久?能不能更久?
虽然舍不得,但还是要把它们放回水缸,指导读句。
3、学习蠢事,体会作者在逗弄鳖的过程受到了深刻的教训
(1)借助提示概括蠢事的内容
出示:虽然大人……但是“我”……结果……
(2)理解“大人再三嘱咐”的内容
l思考:这句话有几层意思?
l指导读出担忧、警告的语气。
(3)想像“恳求”的话语,体会“我”对小动物的喜欢
过渡:既然大人们深知逗弄鳖是很危险的,怎么还会同意给“我”玩呢?
◇创设情境想像说话,理解“不胜其烦”。
◇引读,进一步体会大人的不放心
(4)联系大人的话想象“我”的心理活动,体会“我”的好奇和对鳖的喜爱。
◇创设情景,体会“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现在你终于如愿以偿,怎么没反应的啊?心里想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这是大人答应作者后的第一反应,要知道作者的小脑瓜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一定要联系他的行为,读读这两句话。
出示:我就躲着,悄悄地和这只鳖“玩”了起来!小时候有时真蠢哪,我竟设想这只鳖是不敢咬我的。
l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好奇”
l 小结:我们想象要结合课文内容,这样才能合情合理,可不能自己想当然。
(5)品读逗弄鳖的语句,体会“我”在逗弄过程中的忘乎所以
◇引读逗弄鳖的句子,了解作者逗弄的过程。
◇你们发现了吗,在逗弄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是……后来……
引读:一开始我还是小心翼翼的,因为大人的话就在耳边响起,我谨慎地伸出——,鳖没有要我;我又小心地伸出——,鳖还是没有咬我;经过——,我都——,于是——甚至于把大人的警告都忘在了脑后;最后一次,当我——。
◇理解愚蠢之处
再次引读,边读边做动作,体会“愚蠢”:
(6)联系上文体会“我”对不听大人的话深感后悔
四、感受作者选材的用意以及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1、体会作者详写蠢事是因为他对此印象深刻
2、体会题目与蠢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合蠢事的结果,对照课题质疑。
◇联系最后一节的道理释疑
3、结合对秦牧的介绍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板书:略。
动物三年级教案 篇2
一、教材解读
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次习作训练,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紧紧围绕描写动物来展开,让学生在学习了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后,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在生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来写一篇习作,从而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确定题目。
2、学会从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方面具体有条理的介绍小动物,反映出小动物的显著特征,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有条理的写出来,突出小动物的显著特征。难点: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查找有关小动物的谜语和图片。
2、学生课前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五、课时安排:习作指导课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谜语、看图片
1、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来猜猜谜语中各是什么小动物,猜完之后,播放小动物的图片,以谜语和图片的形式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写作素材。
老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小游戏,小朋友们来猜猜老师给出的四个谜语,看看哪位小朋友猜得又快又准。谜语一是:头戴大红花,身穿什锦衣。打鸣喔喔叫,一早催人起。(猜一种动物)谜语二:身穿绿皮袄,走起路来蹦蹦跳,说起话来叫呱呱,是个游泳小健将。(猜一种动物)谜语三:耳朵长,尾巴短。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猜一种动物)谜语四:一身茸毛尾巴粗,爱在森林爱玩耍,爱吃松子爱上树。(猜一种动物)先让学生猜,猜完之后,教师再播放对应的小动物图片。
2、先看后说。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教师播放对应的动物图片,让学生再仔细认真的观察课件出示的图片,并说说图片上小动物的外形、颜色,大小以及自己对这种小动物生活习性方面的了解。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自由的说,让学生初步感知说小动物的时候要抓住小动物的显著特点来说。
(二)范例引路,学习写法
1、复习已经学过的描写小动物的文章《翠鸟》、《白鹅》、《猫》,让学生通过感受鲜活美丽的翠鸟、高傲的白鹅、淘气可爱的小猫,进行仿写。学习例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
2、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学过的课文分别写了什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动物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翠鸟的外形、白鹅的生活习性和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复习已经学过的课文,让学生在例文中,学习描写动物的写作手法。
(三)先自由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以学生自由表达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扫除不会说、不敢说的心理障碍,充分让学生自由的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介绍出这种小动物的外形,比如外形可以从说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再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小动物的观察说说它的生活习性、动作神态;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小动物。其次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听听学生是怎样介绍这种小动物的,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介绍进行点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小动物。
(四)归纳写小动物的方法
1、抓住动物最显著的特征来写;
2、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来写;
3、动物的用途看情况而定,可有可无;
4、通过举例子,写出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在这个环节中启发学生从范文中领悟写法,组织学生总结归纳出写小动物的方法。
(五)提出写作要求
结合习作四,提出作文要求:
1、写自己熟悉且喜欢的小动物,写小动物的外形时,可以从小动物的颜色、外形(头部、身子、爪子、眼睛、嘴巴、大小等方面来写)但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有到整体。
2、写出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习性可以从小动物喜欢吃什么、脾气特点、生活环境、怎样嬉戏、怎样休息、怎样活动等方面来写,在描写生活习性的时候,应该把它写清楚,并适当的运用一些好词佳句。
3、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事例,表达出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合理谋篇布局,篇末点题。
(六)再用完整的话介绍小动物
再结合习作要求,让学生用完整的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让学生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说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时,按一定的顺序,如说外形时可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说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从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方面来说。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介绍小动物。举出事例,说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之后师生共同点评完善。
(七)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由说落实到写。让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结合习作要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写作。写完之后自己多读几遍,检查有无错别字,表达是否清晰,如有,认真改一改。
(八)修改誊抄,交流评价
1、评价重点:表达是否清晰,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动物的外形特征,是否写出了动物的生活习性,是否举例说明了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小组修改。挑选出写的最精彩的片段和写得不好的片段,讨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修改。
3、学生根据师生双方的评改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并誊写。
(九)板书设计
我喜欢的小动物
写外形(颜色、形状、大小等)──按顺序
写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嬉戏、活动等)──抓特点
写感情(表达喜爱之情)──举例子
(十)教学反思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习作要求是:能够写好一篇短文,本次的习作要求是以“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题来进行写作。在写作之前,先提出观察的要求,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利用相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其次让学生先观察再说,先说后写,多说多交流,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反映出小动物的显著特征,通过举例子写出自己对小动物之间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