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蔬菜的种类繁多,再加上我班幼儿对各种蔬菜有了很好的认识。所以,我以蔬菜为活动的切入点,创设富有情境地学习数学,由逛菜场→买菜→烧菜这一活动过程,孩子们已具备较强数数能力,他们会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让幼儿说己数数的方法,并在买菜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8的运算方法,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将数学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在已有数数经验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数数方法。
2、启发幼儿根据实物图上的价格,灵活运用8的运算方法。
3、幼儿在富有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其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蔬菜的图片及价格。
2、人手一张买菜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我们来玩一个报菜名的游戏,老师说一样菜,你说出它的菜名?
师:小朋友,你们真厉害,有那么多美味菜肴。今天老师想来开一家饭馆,想大赚一笔,在我们魏村大有名气。
评析: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充分说出有关菜肴的名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主动思考的欲望。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逛菜场
1、感知蔬菜数量,说出数数的方法。
出示各种菜的图片。
师:菜场上的菜有多少种?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快?
评析:在此环节中,我充分给予幼儿说己数数的方法,并告诉幼儿一个一个数方法是不错,但速度好像有些慢了,引导幼儿将数数最快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
2、幼儿观察蔬菜,准确的报出菜名。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报第几行,第几个,你们报出它的菜名?
我们来换一下,我说菜名,你们说出它在第几行,第几个?
找出荤菜,并请你说出它在第几行,第几个?
师:看来你们都认识菜了,接下来我们就来买菜吧!
评析:此环节以游戏的形式来设计给原本简单地活动,增强了几份乐趣,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下子又调动了起来。
三、买菜师:我们拿多少钱来买菜呢?
教师示范买菜。我先买个丝爪吧,把丝爪画下来,丝瓜是几元呀?那,还剩下几元呀?只能买什么呀?
师:接下来,你们来买菜。
幼儿操作。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买的什么菜?
评析:此环节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兴趣的需要,让幼儿在自由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去积累经验。在买菜的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灵活地进行了8的运算,并用绘画的方法记录买菜的过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画下来的菜来介绍,如:有的幼儿用8元钱买了青菜1元、土豆2元、黄瓜1元、金花菜2元、茄子2元,用8元钱买到了这么多的菜,是幼儿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和迁移运用。
四、烧菜,结束活动师:我们买了这么多的'菜。那,我们就来烧一道菜,让我们的饭馆开张吧!
评析:我以烧菜的口吻结束活动,使环节与环节之间呼应、衔接。
活动反思:
让幼儿的学习回归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创设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想努力做到的。我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能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更能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幼儿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游戏性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敏感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数学的作用,将数学融入情境化、生活化,让幼儿学习得十分轻松,也越来越爱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2、能力目标:能与同伴协商、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3、情感目标: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面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底块场地。
物质准备:塑胶板人手一块,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故事导入“喜羊羊智斗灰太狼”
2、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喜羊羊逃出狼堡呢?
二、基本部分
1、闯关游戏:这两个面积是否一样?怎么比的?
(1)第一关: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吗?你是怎么比的?
(2)第二关:先判断,再验证。
(3)第三关:幼儿先猜测,再操作。
把幼儿分成四组,用塑胶板学具自主地拼图。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得出的结果?再请幼儿比较这些场地的面积大小。
(4)用同样的方法闯第四关。
2、继续讲述情景故事:闯完这四关,喜洋洋特别高兴的来到大门,可是门口的小花园挡住了去路,原来这里还有一道关卡。这里有四块场地,它们的面积是不是一样大?
(1)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幼儿人手一块塑料板。(20人,分四组,每组12块)通过给不同的场地铺垫子,比较结果发现四块场地面积的大小。
(2)初步体验面积守恒。
幼儿分组介绍操作过程和结果:你是和哪些小朋友合作的?怎样合作?分别给哪些场地铺垫子的?用了多少块垫子?
(3)引导幼儿比较自己或别人的操作结果,并讨论:你认为着四块场地一样大吗?为什么?
三、结束部分
小结:大家都用一样大小的垫子去铺场地,虽然场地的形状不一样,但每一块场地都是用了12块垫子,说明这四块场地一样大。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九以内的加法。
2、在情境教学中,学会10的加法。
3、能将的10的加法运用到超市购物的游戏中。
4、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加法的兴趣。
6、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准备:PPT、购物券、贴有数字的动物卡片。
教学过程:
1、碰球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会玩碰球的游戏吗?(会)那今天小胡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玩玩这个游戏。这里有一个规则,就是我的球和你的球碰起来是9。你们准备好了吗?嘿嘿,我的两球碰几球?(嘿嘿,你的两球碰7球,2+7=9)... ...
2、新授10的加法。(PPT)师:刚才小朋友的表现可真好,所以我决定要给你们一些奖励。老师准备带你们去动物园玩,你们想去吗?(想)好,那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师:瞧,前面是什么小动物?(小猪)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有的站着,有的坐着)那有几个站着的(1)?几个坐着的呢(9)?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猪?(10只)那谁会根据这个图片给我们来列个加法算式?(1+9=10)我们以前还学过可以把前面的数字调换一下位置,也就有了一个新的算式了,大家一起说好不好?(9+1=10)师:我们走呀走,来到了池塘边,你看见了什么?(乌龟)请你仔细数数有几只在岸上,几只在水里呢?总共有多少只乌龟?我要请聪明的小朋友还给这些小乌龟们列列算式了,谁来?
师:你们看,那边有很多漂亮的鸟。请你们自己观察,你看见了什么?有几只?一共有多少只鸟儿?你能为这些鸟儿列个算式吗?
师:看过了美丽的小鸟,接下来会是哪个小动物呢,让我们继续逛下去。呀,这次来的是谁呀?(小狗)小狗怎么样了?(有的关在笼子里,有的在笼子外面)数数笼子里的有几只?外面的又有几只,一共有什么?你来给小狗们列个算式好吗?还可以有怎样一个算式?
师:最后我们去美丽的花丛里看看,这里面也藏着小动物哦。原来是勤劳的小蜜蜂。我发现这些小蜜蜂有些不一样哦,你发现没有?有绿头发和黄头发的蜜蜂。数数绿色的有几只?黄色的几只?总共有多少?一共有多少?我想请你来给小蜜蜂列算式了。那这次还有没有其他的算式呢?(没有)为什么?(前面的数字又是5,换位置以后也是一样的)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动物园的小动物呀,每个种类都是10个,这就是这个动物园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把这些有趣的10的加法一起念一下吧。
3、游戏:动物超市1)幼儿购物游戏师:动物园逛完了,我在动物园还找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动物超市。在里面我们可以买些纪念品。看,这是我为你们准备的10元购物券,你们等会可以去超市你买你喜欢的东西。每个纪念品后面都标有价钱。在这里呀,我有一个要求,你只能买两样东西,而且一定要把10元给用完了。有没有听明白。这是我在动物超市买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买了什么?你们看,我买了两样,这个是多少钱?这个呢?..+..=10,所以我刚好把10块钱用完了。好,现在你们拿起自己的购物券去超市购物吧。记住你只能买两样东西,而且一定要把10元给用完了。
2)互相检查师:买好的小朋友请回到位置上,现在你可以和想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你买到了什么?还可以互相检查你有没有买对,有没有符合老师的要求?发现错误的小朋友,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自己去改正一下。
3)幼儿介绍自己的购买情况师:谁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买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直观的教孩子,孩子肯定接受不好。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课堂上,我会运用活动教学法、图片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寓教于乐,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4
幼儿区别和理解10以内数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第三运用上面的技能区别10以内数的单双数。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孩子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数教学方法比较枯燥。我就想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与孩子的游戏相结合,并利用农村的一些乡土资源材料配合教学,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谁是单数谁是双数”的数活动,让孩子在玩竹签、两个、两个数竹签、找图片上的竹签数等游戏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经验探索区分单双数。
2、能运用单双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竹签、数卡、房子2幢、图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你争我夺(在巩固幼儿已有数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单双数)
1、 幼儿两人一组玩竹签,用数卡纪录每次游戏结果。
2、 幼儿交流:你和谁玩的?你们玩了几次?谁赢了?赢了几根竹签?
3、你们刚才上用什么方法知道自己赢了几根竹签的?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4、请幼儿用两个、两个数的方法借助竹签,数手中赢取的数卡,把能两个、两个数完的数字送到红家,把不能两个、两个数完数字送到蓝家。
5、和幼儿一起检查送的数字是否正确。
6、师小结:能2个、2个数完的数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双数,2个、2个数到最后还剩下孤单1个的数字叫单数。
7、除了这些数字你还知道哪些数字是单数或双数?
二、分辨单双(联系操作材料进一步区分单双数)
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图上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
三、寻单觅双(在生活中分辨和运用单双数)
1、请幼儿寻找自己身上或教室里的单双数。
2、看PPT,寻找生活中的单双数。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学习5的分解,发现5的分解规律。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5颗糖果、3 个动物头饰。每个幼儿一张记录纸,铅笔。
活动过程:
1、 每个幼儿有5颗糖果,两个动物头饰,一张记录纸和笔。教师利用布偶向幼儿提问:5 颗糖果要分给两位好朋友吃,请小朋友分分看,共有多少种分法,并请小朋友将分类的方法记在记录纸上。
2、 请幼儿介绍糖果的分法。
3、 老师在白板上把分糖果的情形记录下来,并引导幼儿回答:
(1)5颗糖有多少种分法?(4 种)
(2)5的分解怎样排列才更有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列顺序——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小)
请小朋友按照这个顺序自己将记录纸上 5 的分解重新排列。
4、 与幼儿重温 3、4、5 的分解方法。
5、 请幼儿观察分解的现象,说出其中的规律。( 3 有 2 种分法,4 有 3种分法,5 有 4 种分法。)
活动评价:
1、能找出 5 的分解方法。
2、能说出分解的规律。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2.练习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3.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他们能说出图形的名称。难点是辨认不同图形的特征。
活动准备 粉笔、黑板、彩纸剪成的各种图形。
活动过程 一、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2.让幼儿比较图形的异同,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些是完全不同的。3.有些是相似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4.有些是相关联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两个三角形变成一个正方形。5.经过反复辨认,幼儿对图形的特征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二、先让幼儿知道物体有名称图形也有名称,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才把图形的名称告诉他们。
三、引导他们辨认生活中的物体所呈现出来的图形使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四、用画纸剪出不同的大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再用纸剪出不同的小几何图形,然后让幼儿把同类的小图形贴在相对应的大图形上面。
教学反思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小百科: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图形是空间的一部分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识别的形状。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想、组合,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
2、大胆想象,尝试运用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拼出各种图案。
3、体验图形分、合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及课件。
2、电脑若干台。
3、三角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身体变变变”。教师说咒语,幼儿变成相应的物品。
2、师:有一位懒惰的魔法师,他想制作一种魔法药,只要吃了这种魔法药,不管什么愿望都能实现。
(二)教师讲述故事,初步巩固图形的特征。
1、教师讲述故事至“猫竖起爪子扑向阿姨。”提问:你猜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幼儿根据图画,自由回答。
2、师:看看大狗是用什么变成的?“方方正正的砖”,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方方正正的?
:我们身边的黑板、窗子、书、文具盒……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
3、师:谁愿意试一试用正方形、和长方形拼成大狗。请个别幼儿在白板上操作。
(三)尝试探索图形之间的转换。
1、继续讲述故事至“魔法师的城堡竟然飘在空中,怎么才能下去呢?这时阿姨摸到了口袋里的圆圆的饼干,她想变出一只会飞的大鸟”,可是,圆圆的饼干怎样才能变成小鸟呢?
2、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完成小鸟的拼图。
3、幼儿探索:你能把三角形和正方形变一变吗?
4、继续讲述故事至“咱们避开乌鸦群到湖对面去吧”,可是,她们怎么过河呢?
5、幼儿探索:用三角形拼成其他图形。
(四)幼儿创意拼图。
1、师:魔法师知道哈哈阿姨逃走了,变成了凶恶的大灰狼追了过来,阿姨又念了咒语“圆圈、三角形、方块们,变成比大灰狼更厉害的动物吧。这次,阿姨会变出什么厉害的动物呢,我们也来试一试把。
2、幼儿两人一组,在电脑上进行创意拼图。
3、展示幼儿作品,互相。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的几何图形卡片,供幼儿自由拼搭、分合。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教案目的:
1、初步学习用“凑十法”来正确计算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
运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活动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案准备:
情景图片一幅操作盒2个(红。蓝)乒乓球20个(黄。白)题卡若干大圆片小圆片操作筐作业单等
教案流程:
一、准备部分
1、复习2至8的分合。
8765432
1111111
9+=10
2、复习连加:创设情景,激趣启思。
“今天,我们大三班来了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客人,大家看它是谁呀?”(出示图片小猴子贴在黑板左上角)可爱的.猴子要带既守纪律又爱动脑的小朋友参观动物王国,在出发前,它先考考我们。”
出示题卡,集体或分组回答。
10+110+210+310+4
10+510+610+710+8
二、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
1、出示情景图,创设问题。
“动物王国到啦,首先欢迎我们的是谁呀?”“他们各有多少呢?”(幼儿回答)
小猴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这两种动物的数学问题,请听:“兔子有9只,蜜蜂有5只,这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请列出算式。”
2、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讲述计算过程)
(1)、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个别幼儿讲出自己的方法
(3)、教师逐一总结各种方法
点数法、接数法等
3、通过教具演示“凑十法”,帮助幼儿理解计算过程。
“小猴子说大家说的都算对。但是它不能很快得出结果,它还是想要一种看得最明白的方法。”
(1)教师教具演示“凑十法”的计算过程(看大分小、看小分大)。
(2)教师记录书写“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并小结。
4、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动物王国还有那些动物呢?谁能像小猴子那样提出一个关于两种动物的数学问题?”
幼儿讲述,并列出算式。
5、幼儿操作圆片,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6、教师记录书写幼儿的“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并作以小结。
7、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其他9加几的问题。
四、幼儿书面作业单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圈一圈,算一算。
2、计算指导重点:安静独立做作业。书写格式。坐姿。握笔姿势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序的观察,并学习正确地读图做记录。
2、复习10以内的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等内容。
3、培养幼儿手口一致数数的能力。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有序的观察,并学习正确地读图。
活动难点:
通过活动学习正确地读图做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题:教师:小朋友好,今天数字宝宝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数字宝宝来到了我们身边。(请小朋友伸出小手把它读出了)
二、基本部分
1、手指游戏:教师出示手写数字1-20,老师引领幼儿手口一致唱数1-20。(小朋友认识了这些数字宝宝,数字宝宝也着急的要和大家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有趣的小星星)。
(2)教师出示数卡,幼儿根据数卡上的数拿相应的小星星。(出示数4、数7、数9、数10)
(3)幼儿之间相互检查。(小朋友互相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做对了吗)刚才小朋友游戏玩的特别好,接下来我们要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3、"比比谁的反应快"。
(1)教师出示不同的实物卡,请幼儿用目测点数的方法快速说出正确数量。提问:图中是什么,各有几个?幼儿个别回答。
小结:好了游戏到此结束,小朋友玩得好,反应也快。接下来老师这里有几个漂亮的池塘要让小朋友来看一看。
4、"夏天的'池塘"。(出示课件,幼儿观察)
(1)出示椭圆形池塘。
天气好热呀,小鱼宝宝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小朋友看看,这个池塘是什么形状的?里面有几条小鱼?
(2)老师引领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小鱼的数量。
(3)老师根据幼儿所说的结果在黑板上做记录。
(4)出示长方形池塘。
小蜻蜓在水面上飞来飞去,就像小飞机一样。请小朋友看看,这个池塘是什么形状的?水面上有几只蜻蜓在飞?
(5)老师引领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小蜻蜓的数量。
(6)老师请一位幼儿在黑板上做记录,幼儿集体检查记录结果。
(7)出示梯形池塘。
青蛙呱呱唱,小朋友真快乐,大家看看,这个池塘是什么形状的?水面上有几只青蛙?
(8)老师请一位幼儿在黑板上做记录,幼儿集体检查记录结果。
现在小朋友来看这张图片咱们回忆一下梯形、长方形、椭圆形池塘有什么动物,数量是多少。先来看梯形池塘,梯形池塘里有谁,有几只青蛙。教师示范圈画部分内容。
(9)出示《夏天的池塘》圈画部分内容(挂图),分别请幼儿回忆梯形、长方形、椭圆形池塘有什么动物,数量是多少。
(10)教师请2位幼儿在黑板上操作圈画部分内容。
(11)利用《幼儿用书》第19页进行操作练习。找一位小朋友在电脑上操作。
(12)讲评幼儿作业。(作业和电脑上完全一样的小朋友举手)
三、结束部分
1、教育幼儿喜欢大自然,保护小动物。(小朋友说夏天的池塘漂亮吗?有了小动物更漂亮,因此我们的小朋友要保护小动物,爱护的环境,不能在水中扔垃圾,不能伤害小动物。
2、幼儿听音乐出活动室。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根据“>”“<”,初步理解不等式的特点。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黑板5个、操作卡15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PPT情景引入大海深处的故事。
教师:美丽的大海深处一群小鱼在快乐的游来游去,我们一起学一学吧。
二、基本部分:
1、通过课件大鳄鱼吃数量多的小鱼,初步感知大于号。
教师:啊,谁来了?大鲨鱼来吃小鱼了,大鲨鱼什么样子?请幼儿学一学大鲨鱼张大嘴巴的样子。
小鱼吓的赶快逃跑,鲨鱼会吃哪边的小鱼呢?学学大鲨鱼对着多的小鱼张大嘴边做出吃的样子。
2、聪明的小鱼隐身变成数字,猜猜它会吃哪个数字,为什么?初步理解不等式含义。
3、认识大于号:有人把大鲨鱼吃小鱼记录了下来,这个和大鲨鱼一样张大嘴巴对着前面的大数字的符号就叫“大于号”。
4、操作:从黑板前的五组数字卡片中找出运用大于号的卡片,请幼儿粘贴大于号,进一步巩固对大于号的认识。
5、认识小于号,其中一组为什么不能用大于号表示,该怎么办?出示小于号,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开口方向。
6、教师小结:关于大于号小于号还有一首有趣的儿歌:大于号大于号,大嘴巴对着前面的大数笑,小于号小于号,小尾巴对着前面的小数摇摇摇。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7、你们现在知道谁是大于号、谁是小于号了吗?幼儿两人一组数字卡,请幼儿选择合适的符号贴在中间,展示操作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鳄鱼来了,活动结束。(游戏玩法:先请一组幼儿玩游戏,其他幼儿用动作做出相应符号的动作。逐渐增多幼儿人数,游戏三次结束。)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1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认一认、比一比,引导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2、难点: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三、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剪刀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辨认。
教师:“小朋友说一说黑板上有哪些图形?”(圆形、正方形)
(二)图形分类。
教师:“黑板上有这么多图形,谁会把一样的图形放在一起,并数一下一共有几个?”
(三)认识长方形。
1、教师手指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它们都有四条边,四只角;正方形每条边都一样长,长方形每条边不一样长。)”
2、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不同。
(四)通过折叠验证:知道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的长边比一比,短边再比一比是不是一样长的?”
2、小结: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四个角都是一样大的。
(五)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变成长方形。
2、给长方形涂颜色。看看图上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长方形涂上颜色。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组成,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在操作活动中探索4的多种分合方法。
3、尝试用数字填写4以内数的分成。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对3的组成准备熟练。
2、实物桃子4个,雪花积木美人4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数字“3”,引导幼儿复习3的分成。
师:小朋友、我问你,3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孙老师、告诉你,3可以分成1和2。
师:小朋友、我问你,3还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孙老师、我告诉你,3还可以分成2和1。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表扬一下自己。
二、老师出示实物桃子,引起幼儿分桃兴趣。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个桃子。
今天我来幼儿园的时候,遇到了孙悟空它送给我4个桃子,我非常高兴,可是悟空说了,这4个桃子要分成两份全吃掉。可我怎么分呢?请小朋友帮我分一分好吗?谁会分,孩子们抢着举手。
2、幼儿轮流到前面来分桃子,一边分一边用语言表达出分成了几和几。
三、分雪花插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孩子们你们谁还想分?请坐好老师让小朋友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2、发给幼儿每人4个雪花插片,让孩子探索出4的'多种分成方法。
小结:孩子们4有几种分法?老师记录孩子的操作结果。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4的分成规律。
四、引导幼儿尝试用数字填写4以内数的分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幼儿兴趣入手,围绕孙悟空这个形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充分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紧扣主题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层层递进,以游戏为载体,运用动静结合,调动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中,教师充分扮演了幼儿的支持者与引导者。多种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也使得本次活动更加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