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谁的小脚丫》含反思

2023-07-27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谁的小脚丫》含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自己小脚的特征及其用途,感受小脚丫带来的乐趣,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

  2、培养幼儿爱护脚,保护脚,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装饰五线谱的地毯;

  2、水彩笔、蜡笔、图画纸、装饰彩带各若干;

  3、新年树一棵;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发兴趣。

  1、以小脚的谜语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这儿来了一个特殊的小客人,它是谁呢?请小朋友猜一猜。

  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会蹦会跳也会走。

  离它谁也不能走,你有我有大家有。(小脚)

  请小客人出场:“小朋友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脚丫,我每天躲在鞋子、袜子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块玩玩,你们愿意和我一起玩吗?我们一起把小脚露出来吧?

  附:脱袜子:缩起小脖子(脱袜筒至脚心),拉长小鼻子(拉出袜头),弯弯小身子(对折),住进小房子(放进鞋子)。

  2、小脚丫做游戏。

  师:小脚都出来了,它好高兴哟!我们一起把小脚跷起来让大家看看,我们和它做个游戏:小脚小脚动一动,小脚小脚跺一跺,小脚小脚勾一勾,小脚小脚绷一绷,小脚小脚碰一碰,小脚小脚摸一摸,小脚小脚挠一挠,左三圈儿,点点头,右三圈儿,点点头,左摇右摆点点头,一前一后真有趣,前前后后点点头,哈哈,小脚小脚真可爱。

  二、探讨脚丫的用途。

  1、讨论:小脚有什么用?

  师:好可爱的小脚丫,我们的小脚丫有什么用处呢?(走楼梯、踢毽子、走路、赛跑、跳芭蕾舞、骑自行车、登山、跳绳、踢足球等。)

  三、体验小脚丫带来的乐趣

  (一)在音乐中体验小脚丫的乐趣

  小脚说它最喜欢跳舞了,我们一起来跳一跳好吗?在哪里跳呢?小朋友看老师准备了五彩的地毯,小朋友说地毯上画有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数一数,这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五线谱。不管是线上还是两线之间都是动听的音符,今天让我们来做可爱的音符,小朋友可以站在线上,也可以站在空格处,找自己喜欢的位置,让我们的小脚随着音乐跳起来吧!(提醒幼儿不要拥挤)

  2、小脚是怎么跳舞的?教师总结(小朋友表现很棒,小朋友听着音乐前后跳、左右跳、蹦蹦跳、踮脚跳、单脚跳,我还发现有的小朋友有不一样的跳法,就是非常有力高兴的音乐就在五线谱上面跳,平缓的音乐就平着跳,低沉的音乐就在五线谱的下面跳,跳的很好,下面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跳出新的舞步)。

  3、小脚丫随着音乐跳出高低音。(小脚很累了,一边引导幼儿放松脚,一边让幼儿说出新的跳法)。

  (二)在美术中体验小脚丫的乐趣

  1、 我们的小脚丫可神奇了,我们一起给可爱的小脚照张相吧?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小脚丫,让幼儿明白每个人的脚是不一样的。

  2、 师生共同布置“快乐脚丫树”,新年马上到了,小朋友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可是我们的新年树,却没有漂亮的衣服,非常伤心,咱们一起想办法帮它穿上漂亮的衣服,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小朋友把装饰好的小脚印剪下来,装饰树。

  四、保护小脚丫

  1、自由讨论:我们的小脚丫可以做游戏,跳舞,还能做画用途可真大,那我们平时怎么样来保护我们的小脚呢?(幼儿自由讨论,教师指导。)

  2、个别回答:你有什么好办法?

  (常洗脚、换鞋子、袜子、穿鞋子……)

  3、教师小结:小脚本领真大,它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有了小脚才能走、跑、跳,走在不同的地方,还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我们是不能没有小脚。所以小朋友一定要记住爱护它、保护它,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谁的小脚丫》含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小脚丫。

  2、知道脚可以做许多事情,喜欢自己的脚。

  3、能爱护、保护脚,讲究脚的卫生。

  活动准备:

  大人和小孩的鞋、大小不同的脚印3个、白纸、水笔、音乐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做动作,激发幼儿自由表现脚的本领。

  1、教师直接引发主题,激发幼儿自由表现的愿望:“看一看,谁的小脚做的事情有意思?”

  2、幼儿听音乐自由表现脚的活动。

  3、幼儿相互交流,模仿脚的动态活动。问题:“你的小脚能做什么事?”

  二、看看我们的小脚丫(让幼儿观察、了解脚的外形特征)。

  1、幼儿学习正确脱袜子。教师一边朗诵儿歌《脱袜子》,一边指导幼儿正确脱袜子,重点示范和指导幼儿正面脱袜,并放到指定的位置。

  2、观察小脚丫看一看:“你的脚长得怎么样?”教师认真倾听,及时小结。

  数一数:“你们一共有几个脚趾?我们一起数数。”教师引导幼儿有顺序地逐一点数。

  想一想:“脚趾上是什么?脚趾甲有什么用?除了脚趾还有什么?”

  试一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变得更高一些?”

  引导幼儿认识脚掌、脚跟,表达用脚掌脚跟活动的体验。

  三、保护小脚,引导幼儿了解卫生安全用脚。

  1、 大鞋、小鞋穿一穿――幼儿试穿大人、小孩的鞋,获得不同的体验。

  问题:“这里有很多鞋,你穿一穿,活动一下,有什么感觉?”

  2. 闻一闻脚丫――问题:“闻一闻你的脚,有什么感觉?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脚舒服些?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爱护脚的方法。

  四、印下小脚印,幼儿自主印画。

  1.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脚印,引导幼儿象形、排序。

  2. 提问:“这是谁的脚印?给它们排排队。”“有什么办法把我们的脚印留下来?”幼儿想法,并描画脚印。

  延伸活动:

  1. 提供机会让幼儿实践多种保留脚印的方法,如:水印、颜色印画,进一步激发幼儿喜爱自己的小脚,在活动中加深对脚的观察和了解。

  2. 活动区中鼓励幼儿用脚尝试有趣的活动,如:用脚画画、撕纸、夹物品等,增强脚的活性,激发幼儿对脚的关注和兴趣。

  附:儿歌:

  脱袜子缩起长脖子,露出脚后跟,拽着长鼻子,袜子脱下来。

  活动的真实过程活动基本按教师预设的目标和设计的过程进行。

  以下部分语言反映活动的部分真实过程:“看一看,谁的小脚做的事情有意思?”幼儿听音乐自由表现脚的活动。 “你的小脚能做什么事?”“在游泳时,小脚能用来打水……”“缩起长脖子,露出脚后跟,拽着长鼻子,袜子脱下来。”“你的脚长得怎么样?” “你们一共有几个脚趾?我们一起数数。” “脚趾上是什么?脚趾甲有什么用?除了脚趾还有什么?”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变得更高一些?”“这是谁的脚印?给它们排排队。”“有什么办法把我们的脚印留下来?”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谁的小脚丫》含反思 篇3

  一、活动目标:

  观察小鸡、小鸭和大象,认识常见动物的脚丫,知道他们的名称。

  喜欢动物,体验辨认小脚丫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教学挂图——《谁的小脚丫》——小鸡、小鸭、大象和小朋友光脚丫的图片。

  小朋友脚丫的影子图片。

  三、活动过程:

  1.观察教学挂图,认识小鸡、小鸭和大象。教师:小朋友,图上有谁?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小鸡、小鸭和大象的脚丫。

  教师:

  (1)小鸡的脚丫是什么样子的?

  (2)小鸭的脚丫是什么样子的?

  (3)大象的脚丫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朗诵儿歌《谁的小脚丫》

  4.采用问答的形式,引导幼儿年儿歌,讲述动物脚的特征。

  教师问,幼儿答,讲述动物脚的不同。

  幼儿问,教师答,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兴趣。

  5.音乐活动《向前走》。

  教师(出示小朋友脚丫的图片):这是谁的小脚丫?小朋友的小脚丫是什么样子的?几个脚趾头?

  教师:让我们一起迈开脚步边唱歌边向前走吧!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表演《向前走》。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谁的小脚丫》含反思 篇4

  教学目的:

  1、感知小脚的特点及功能。

  2、幼儿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脚。

  教学准备:

  1、布置场景:有沙子、地砖、鹅卵石、海绵。

  2、笑脸小脚图片,哭脸小脚图片。

  教学过程:

  1、跳舞。引起幼儿兴趣,老师:我们一起用小脚跳舞吧!

  2、认识我们的小脚。

  幼儿脱掉鞋和袜子,坐在地板上,认识脚趾、脚背、脚心。

  幼儿思考:小脚丫为什么会有臭味?怎样才能让小脚变香?

  3、认识小脚的功能。

  幼儿赤脚感受在沙子、地砖、鹅卵石、海绵上行走的感觉。

  幼儿知道小脚用处很大,能感觉冷、暖、硬、软、光滑和粗糙等。

  4、保护自己的小脚。

  教师出示笑脸小脚图片和哭脸小脚图片。

  提问:

  1)小脚为什么会笑?为什么会哭?

  2)小脚喜欢哪些东西,不喜欢哪些东西?

  3)讨论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小脚。

  5、做游戏:印脚印。

  幼儿看看自己的小脚印和别人的小脚印有什么不同。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教案《谁的小脚丫》含反思 篇5

  《 谁的小脚丫》活动反思

  首先,很感谢这次培训班搭建的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也很感谢高老师对我整个活动设计的全程指导。

  一、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谁的小脚丫》是新教材小班主题《动物的花花衣》下拓展的一个素材点,教材中的主题要求是“辨认动物明显的特征”,但它都是以动物的皮毛来达成这个认知目标的。在研读教材后,我觉得动物明显的特征除了皮毛外,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点”。本次活动,我挖掘了动物脚丫这个“点”,以几个明显的动物脚丫来让幼儿达成辨认动物特征的目标。基于以上思考,我确立了本次活动内容。

  小班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比较低下的,注意的持久力也是较短的,怎样让孩子能积极的、有兴趣的投入活动,在活动中能主动“学习”,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呢?而且,科学活动中,我们总是尝试以“质疑与探究”教学方式支持幼儿的学习。即: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质疑,并以游戏的方式将幼儿带入情境中,促使幼儿深入探究,最后释疑,从而逐渐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因此,以“问”导“思”,以“问”引“说”,注重游戏和主体实践,是我设计本次活动过程的主要思考点。

  首先,整个活动我以森林举行“舞林大会”为活动背景,以“小脚丫”为支架,在活动中把握十六字的“脉络方针”推进活动:“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游戏情境、快乐体验”。

  其次,本次活动设计紧扣目标,做到动静交替,注重情趣及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我预设了两条目标:一是认知目标,通过辨辨、贴贴活动,感知认识几种有特征的动物脚丫;一是情感目标,通过跳一跳活动,体验辨认小脚丫的乐趣。

  为了达成目标一(即活动重点):我设计了辨一辨感知环节,通过让幼儿观察、猜测,再以四种(声音、局部到整体、本领、影子)不同的表现方式来验证,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提升了幼儿猜想辨认的兴趣,又突出了重点。

  为了化解活动难点,让幼儿巩固对这四种脚丫的认识,我创设了贴一贴操作环节:“谁的小舞鞋”,这是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对小班孩子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为了便于幼儿目测和自我检验,我以四个“小房子”的形式统一呈现,让幼儿看看、想想、贴贴,再纠错验证,以“放大重点”的方式,来突破难点。

  第三,为了达成第二条情感目标,我设计了跳一跳游戏环节:“有趣的脚丫舞”,给幼儿搭建“体验快乐”的平台。这个亲身体验的游戏环节,应该是孩子最高的兴奋点,也是从动物脚丫到幼儿脚丫的转换,既让内容回归幼儿生活,又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快乐。

  活动结尾处,我以螃蟹的脚丫作为活动的延伸,生成新的探索点,希望能够引发孩子后继探究脚丫的热情。

  最后,活动设计还注意把握科学活动的特质。

  本次活动指向科学领域,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是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活动中,我结合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以简单、重复、既开放又不失指向性的提问,如:“这只脚丫是怎样的?像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帮助小班幼儿学会如何进行分析与判断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反思

  1、教师自身的执教难点:借班上课,是对老师很大的一个挑战,我不了解这波孩子的实际情况,发展水平?每个班级的孩子对自己老师会有一定的适应性,特别是对老师的提问方式的适应,所以,怎样和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磨合,“彼此适应”,是我推进活动的关键点。今天开始环节,孩子就表现出了很“平稳”的状态,可以说很给力,对我的问题马上开启互动,积极回应,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2、活动中孩子的表达表现:

  (1)孩子能随着我的问题链,投入地进入问题情境:比如在感知环节:每次导入ppt,我问孩子:“这对脚丫是怎样的?像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马上会思考,积极回应,说明孩子在活动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对活动的内容是感兴趣的。

  有的孩子在我抛出“这是怎样的脚丫?像什么?”的问题时,马上回应说是,对于这样“快速”的回应,我会抓住这个孩子的个体经验,把个体经验变成集体经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帮助孩子梳理学习思维的分析与判断的方法,我觉得这就是今天我活动中要达成的科学领域的目标。而不单单是让孩子知道“这是谁?”

  (2)操作环节:每个幼儿都能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脚丫,贴到小黑板上。并且在验证环节,我让孩子学习自己纠错和验证,这个环节,小朋友们的主动性很高,很投入。也说明孩子对今天几个动物的脚丫特征内化了。

  3、实现了目标和过程的对接:

  依照预设的两个目标,从“辨一辨”感知环节(活动重点)——到“贴一贴”操作环节(活动难点)——到“跳一跳”游戏环节,整个活动,循序渐进,实现了从知到行的内化,最后孩子在有趣的脚丫舞中充分体验了活动的快乐。

  4、对活动环节调整的思考:

  (1)第二部分“贴一贴”操作环节:原来设计是“送小脚丫回家家”,情景设计是“小动物的脚丫不见了,让孩子把小脚丫帖到相应的动物身上”,在试教的时候,老师们觉得把动物的身体和脚“分离”,从“关爱动物”上思考有些不妥当,所以今天在语言组织上做了调整,结合去“舞林大会”跳舞这个条件,让孩子给小动物“送舞鞋”,这样故事就显得合情合理,而且富有“人情味”,活动中我提示孩子“什么样的脚丫就穿什么样的舞鞋”,这样处理,对孩子也产生了一个思维上的坡度,这个环节实施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还是蛮不错的。

  (2)第三个部分“跳一跳”游戏环节:原来设计是“踩一踩”,我的要求是“你喜欢到哪个脚丫就到哪个脚丫去玩“踩踩踩”的游戏,我以为“踩踩踩”是个动作指向性很明显的词,而且说起来节奏感强,会帮助孩子增强游戏的动作力度,提升孩子游戏中的兴奋点。但试教了之后,发现,就是我的这个“导向词”阻碍了孩子的思维和动作,每个孩子都是单一的“踩”的动作,而且从关爱动物出发,把动物踩在脚下有些“残忍”,于是,在今天的活动中就出现了我的调整版:把“踩一踩”变成了“玩一玩”,把“小鸡踩踩踩”变成了“小鸡叽叽叽”,语言的调整达成了动作的多元化。这个部分,今天孩子还是蛮享受的,不同的脚丫孩子表现了不同的肢体动作。也促进了孩子对不同动物的经验认知。

  5、活动缺失环节:

  (1)本次活动注重孩子的想象力的建立,在和孩子互动回应中,面对孩子的不同回答,我还是会觉得笨拙和无措:怎样把握好“师幼主动开启互动的时机”?怎样追问好孩子的回应?追问的度如何拿捏?这些问题是我纠结的!

  今天的活动,还有很多的缺失,还望在坐的专家、老师们及时点拨,帮助我成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