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劳动教案

2023-07-27

四年级上册劳动教案 篇1

  简析教材:

  “缝布袋”一课是“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中的手工缝制内容。在小学阶段,关于手工缝制这一内容,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本课教学旨在通过缝制布袋,强调工具针的使用,落实平针针法的技能,体会同学间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我认为要着重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点,要落实穿线、打结这两个技能;第二点,掌握用平针缝制的技能;第三点:学会收针的技能。

  当然,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我觉得学习应该选择更具有实际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学生制作的作品除了教材内容中的布袋,还可以是“小笔袋”、“环保袋”等等。教学要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用武之地”,真正认识到缝制技能是生活的基本技能之一,从而提高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手工缝制是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之一,这种劳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也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很多产品,丰富我们的生活。

  (2)了解缝制常用的工具是针,材料主要是线与各种纺织原料。

  2、能力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并制作一只简单的小布袋。

  (2)初步尝试用平针法把小布袋缝制好,要求尽量缝得针脚匀称,缝合平整。

  (3)能对自己或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赞赏和修改的意见,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己设计、制作一只小布袋,感受到自己已经很能干,并愿意缝纫作品为家人服务。

  (2)在与同伴一起合作、讨论制作的步骤,一起互相协作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劳动是一种创造,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模仿、实践,掌握平针缝制的技术。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缝制过程中两手的协调配合和收针时的打结,有一定难度。

  阐述教法

  根据本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穿线、打结、平针缝制、收针等技能的掌握仅仅依靠出示照片、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掌握的。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录像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录像特写,将穿线、打结、平针缝制、收针等技能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边看录像,边听老师讲解,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能照顾到班级中的每位学生,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清楚地得到技能学习的指导,然后再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更好的掌握以上技能,从而能够独立制作手工缝制作品。

  指导学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所以,通过各式各样布袋作品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在孩子渴望学习这种技能的状态下,对孩子进行技能的细致指导,效果将事半功倍。同时,也能有效的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该节课对以下几点基本技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穿线:一般情况下,左手拿针,右手拿线,并把线的一端剪尖,然后进行穿线。打结:关于打结的方法有许多,通过录像和老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强调结的大小要根据布的密疏来定。

  平针:虽然一上一下看似简单,但对初学者来说,要掌握左手拿布,右手拿针的缝制动作配合协调,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此孩子要进行充分的实践练习。收针:要求不留下过长的线,这样才能使布袋收口紧密。

  教学内容设计及安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将给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安排:了解针线缝制,初步掌握穿线、打结、平针缝制、收针等技能。

  第二课时安排:穿线、打结、平针缝制、收针等技能的巩固,及针法的拓展,如平针、回针等。

  第三课时安排:学习制作布袋的流程,通过设计、讨论、合作、实践,制作出精致的布袋。

  接下来,我就重点对第一课时教学,说说我的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学生要准备好针、线、剪刀、布。

  教师准备好录像和课件

  一、创设情景,了解手工缝制。(5分)

  设计意图:

  1、通过观察自己的衣服,裤子的边缘,发现通过针线缝,可以把两块布缝起来。

  2、通过课件了解针线的发展史,使学生对手工缝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通过认识工具与材料,让学生更加清楚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

  4、通过优秀布袋作品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手工缝制的兴趣及积极性。

  二、学习穿线、打结、平针缝制、收针的基本技能。(20分)

  该环节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技能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制作。所以,在该环节中,我在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录制了穿线、打结、平针缝制、收针四段操作小片断,试图通过边看录像边讲解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的知道穿线、打结、平针缝制、收针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更好的掌握手工缝制的基本技能。为什么不直接演示,而要通过录像演示呢?原因有两点:1、书上确实已经将整个缝制布袋的操作流程以照片的形式出示,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所以对于较为抽象的照片,大部分学生都看不懂,因此在后续的操作中就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课堂的教学。2、以上这么多的技能学习,工具非常细小,动作非常细巧,如果只是空口说说,或直接演示一下,效果是非常差的。而录像就很好的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除此以外,在课前,我对学生座位的安排也作了精心的调整,由2人一组调整为4人一组。这样的调整,主要是由于每个班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在初次练习实践中通过四人小组的相互合作及互相帮助,既让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有了表现自己和帮助别人的机会,而且让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的缝制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增加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采用平针缝制,设计制作平面图案。(13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平面图案,用平针缝制图案,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巩固了平针缝制的技能,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有所获,感受到掌握缝制技能的乐趣。

  四、课的延伸。(2分)

  由于手工缝制这节课,学生在缝制作品时,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在课中练习的时间有限,不能对缝制技能进行很好的巩固,所以,在课的最后布置-----用平针缝制出漂亮的图案作为课外作业,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实效性,更好的落实平针法的技能。为后续制作布袋,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劳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彩泥制作面具,感受古老的面具文化。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有创意地制作面具。

  制作准备:

  彩泥、雕塑刀。

  制作过程:

  1、导入:

  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国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在一些传统节日里戴上面具,以表示对自然的崇拜。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戴面具有也是主要的化妆手段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彩泥制作面具。

  2、观察思考

  这些面具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你?

  3、实践探索

  A、设计头部和脸形

  根据想象,设计一个脸型,安放在一块木板上。

  B、刻划五官

  (1、)用双手大拇指在面部适当的位置压出两个眼窝。

  (2、)用夸张的手法,分别做眼睛和鼻子,安装在头部适当位置。

  (3、)运用挖的方法刻划嘴巴。制作牙齿,安装在嘴巴中。

  (4、)塑造一对特别的耳朵,安装在头部两侧。

  小提示:安装一定要牢固!

  C、装饰调整

  在头顶、额上等处加上适当装饰。

  4、思考与实践

  如果有兴趣,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来设计制作一个面具。

四年级上册劳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彩泥制作葡萄。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有创意地制作一串葡萄

  制作准备:

  泥,泥浆,牙签,擀面棍,雕塑刀。

  制作过程:

  1、激趣导入。

  又到葡萄成熟的季节了。那一串串晶莹的葡萄就像无数剔透的明珠,在绿叶的掩映下,充满了诱惑。真想美美地吃一口。想用泥巴做一串葡萄吗?赶快准备吧!

  2、观察思考

  仔细观察右边的这盘葡萄,像真的吗?

  3、实践探索

  学习用泥条盘筑和徒手成型的方法制作一盘葡萄。

  A、制作泥盘底

  先将泥巴用手或擀面棍压平,用牙签画一个圆形,然后用雕塑刀切割成型。盘筑时,上下泥条对齐后粘牢。

  B、盘筑盘边

  先搓泥条,然后将泥条沿盘边粘接,向上盘筑。

  C、制作葡萄叶

  (1、)用雕塑刀把压平的泥巴切割成葡萄叶子的形状,再用牙签画出叶脉。

  (2、)用泥浆把切好的叶子粘贴在盘沿上。

  仔细观察一下,葡萄的叶子是有大有小的哦!

  D、制作摆放葡萄

  将泥巴团成大小相近的圆球形,并摆放到盘子中,用泥浆粘牢。

  4、思考与实践

  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做出其他形状的果盘和不同的水果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别忘了,做好之后给爸爸、妈妈“品尝”一下,尝尝“味道”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