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蛙》教案

2023-07-25

《小青蛙》教案 篇1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和技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章,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温暖的友情,同时,作者的创作手法高超,可引导学生体会优秀作品的表达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节,感受青蛙与蟾蜍间温暖的友情。

  2、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手法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班里你和谁是好朋友?你曾经为你的好朋友做过什么?或者好朋友为你做过什么?

  今天,我们也来读一读一对好朋友——青蛙和蟾蜍的故事。(出示青蛙和蟾蜍的图片)问:你能认出谁是青蛙,谁是蟾蜍吗?

  二、默读故事、体会友情

  1、两个故事中,青蛙和蟾蜍分别为好朋友做了哪件事?

  请两位同学分别讲述两个故事

  2、这两个故事,给你什么感受,哪个细节给你感受最深?说说为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情感,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3、你觉得青蛙和蟾蜍彼此为对方做的事真的很傻吗?

  4、如果青蛙和蟾蜍来到你的身边,你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吗?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体会,在生活中,朋友不一定要很聪明、很优秀,待人真诚、甚至愿意为你做些看似很傻事情的人,也是可以做朋友的。)

  5、你们成为好朋友了,你会以什么方式对待他们呢?

  三、体会写法

  两个好玩的故事,给我们介绍了两个好玩的朋友。我们再读读故事,其实作者写故事的手法也很有意思。

  1、出示文字:

  青蛙望望蟾蜍窗外的信箱。蜗牛还没有到。

  “蟾蜍,”青蛙说,“说不定有人会寄信给你呢。”

  “不可能,不可能的,”蟾蜍说,“绝对不会有人寄信给我的。”

  青蛙又望望窗外,蜗牛还没有到。“可是,蟾蜍呀,”青蛙说,“也许今天就有人寄信给你呢。”

  “别傻了,”蟾蜍说,“以前从来没有人寄信给我,今天也不会有人寄信给我。”

  青蛙望望窗外,蜗牛还是没有到。

  (1)请学生分角色来读。

  (2)问读“青蛙”学生,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着急”?

  我没看到一个“急”字,你从哪体会出来的?

  老师点拨:作者很高明,从一次次地写青蛙“望望”这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青蛙着急的心理。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平时写日记时,我们也可以试试。

  2、在《等信》的故事中,青蛙和蟾蜍等了四天,蜗牛才迟迟把信送到。如果换成让兔子来送信,故事的结局会很不一样,你喜欢哪个呢?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会体会作者让蜗牛送信的用心,进而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魅力,体会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四、介绍作者和《青蛙和蟾蜍》的系列作品

  1、介绍作者:

  这两个的作者是美国当代最尊重儿童智慧的作家艾诺·洛贝尔(Arnold Lobel)。他1933年5月29日生,1987年12月4日离开这个世界。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在纽约时报登了一则启事,大意是说:“如果你想念我,请不要设立什么基金会、奖学金、纪念碑之类的,请您看我的书,因为我就在里面”。。

  艾诺·洛贝尔曾经说,创作对他而言非常不容易,但是想到每天在这世界上,都有人坐在那里读他的书,欣赏他的故事,他就非常地高兴,他热爱为孩子做书

  2、《青蛙和蟾蜍》系列共有四册,分别是:

  《青蛙和蟾蜍──好朋友》,荣获1971年凯迪克银奖

  《青蛙和蟾蜍──好伙伴》,荣获1973年纽伯瑞银奖

  《青蛙和蟾蜍──快乐时光》、《青蛙和蟾蜍──快乐年年》,荣获19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杰出童书奖

  每册书各有5个小故事,总共有二十个小故事。

  五、结语: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好朋友——青蛙和蟾蜍,也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艾诺·洛贝尔。如果,你喜欢他的故事,想知道青蛙和蟾蜍还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请你自己找来这些书来读读吧。

《小青蛙》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双脚并拢向前跳、连续跳的技巧。

  2、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勇敢、关心他人的品质。

  活动重点:

  学习双脚并拢向前跳、连续跳的技巧。

  活动难点:

  能有意识地控制身体的平衡,保持身体动作的协调灵活。幼儿有序地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1、方垫十二块,筐子三个。

  2、玩具拼成的草地,上面有虫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3、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小蝌蚪长大了——热身运动

  师:宝宝们,今天天气真不错,我们一起出去游玩好吗?(好!)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幼儿与老师头戴青蛙头饰双脚跳入场地,一起做热身运动:头部运动、伸展运动、下蹲、跳跃运动及整理运动。小青蛙练本领——练习双脚并拢轻轻跳。

  1、师:宝宝们,你们知道我们小青蛙平时是怎么走路的呢?(幼儿边说边跳)

  2、教师示范一次,双脚并拢连续向前跳的技巧。

  4、请个别幼儿示范。

  5、幼儿自由练习青蛙跳(双脚并拢跳)

  二、游戏:快乐的小青蛙

  1、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

  师:宝宝们,你们瞧!田埂那边有许多小虫子,我们一起去抓小虫子送给奶奶好吗?(好!)不过,你们可要记住要从河边出发,跳过许多的田埂(垫子),到草地上才能抓到虫子,然后沿着另一边田埂跳回来,把小虫子放进筐子里。

  2、教师示范一次,

  3、请个别幼儿示范。

  4、集体进行游戏,教师用语言提醒幼儿要注意游戏规则。小青蛙们在跳的时候一定要双脚并拢跳到垫子上,不能调到水沟里哦。

  四、放松活动

  师:刚刚宝宝们都很棒,身上都出汗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洗个澡吧!(放松活动)。

  师:今天我们抓到了许多小虫子,现在我们就把小虫子送给奶奶去吃好不好?(退出场地)

《小青蛙》教案 篇3

  青蛙与蟾蜍是两个外表相似而个性迥异的好朋友,他们时刻都为对方着想,共同分享着成长中的点滴欢乐与忧伤。作者洛贝尔在形象塑造是,把青蛙和蟾蜍塑造成两个充满孩子气的大人,它俩会做出一些看似很傻、很可笑的事,可是它们做出的事却让人觉得温暖且感动。《讲故事》和《等信》这两个小故事就是两篇充满了幸福友情的幽默小故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青蛙和癞蛤蟆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

  2、使幼儿了解青蛙和癞蛤蟆都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幼儿要保护他们。

  重点幼儿认识青蛙和癞蛤蟆。

  难点幼儿认识青蛙和癞蛤蟆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

  【活动准备】

  采集蛙卵,青蛙和癞蛤蟆图片。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自由探索材料。

  引导幼儿观察蛙卵。

  --说说蛙卵是什么样子的,是哪儿来的?它会变吗?变成什么?应该怎样喂养小蝌蚪?

  请幼儿观察并记录小蝌蚪的变化。

  2、引导幼儿回忆讲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青蛙和癞蛤蟆是怎么变的?

  出示青蛙生长图片及幼儿的记录本,引导幼儿回忆讲述。

  3、引导幼儿讲述青蛙和癞蛤蟆的外形特性和生活习性。

  出示青蛙、癞蛤蟆的图片。

  --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它们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青蛙和癞蛤蟆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4、帮助幼儿了解青蛙和癞蛤蟆都是人类的朋友,要好好保护它们。

《小青蛙》教案 篇4

  目的:①培养宝宝的耐心和观察能力,点数练习,美术教案-小青蛙捉虫。

  ②运笔练习。

  准备:每个宝宝:①一张画在绿色卡纸上的图,图上有许多大叶子,零星分布着6、7条白颜料涂成的虫子;

  ②绿色水彩笔两只。

  方法:①发放图,引导宝宝说:白色的小虫子在绿色的菜地里吃菜(提问颜色),宝宝是小青蛙,要把这些虫子捉住吃掉,数数有几条虫子,幼儿教案《美术教案-小青蛙捉虫》。

  ②发放水彩笔,姐姐演示涂一条虫子,此时要给家长讲明,此游戏要锻炼宝宝的耐心,所以要让宝宝把虫子的身体涂至什么也看不见为止。

  指导时要给宝宝说:如果涂不干净就是虫子没吃完。

《小青蛙》教案 篇5

  活动来源:

  1、养殖角的小蝌蚪都变成了小青蛙,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都兴高采烈的告诉我他们的惊人发现,与我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2、在一起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兴奋的告诉我:“老师,小青蛙的脚长得真好玩,像个大叉子!”有的又说:“老师,小青蛙走路总是一蹦一跳的!”还有的说:“老师,小青蛙的叫声可真好听!”

  针对幼儿对小青蛙产生的浓厚兴趣,又和孩子们一起对小青蛙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准备进行绘画。

  目标:

  1、了解和掌握小青蛙的外型特征并进行绘画。

  2、能够画出小青蛙的不同形态变化并丰富画面的背景。

  准备:

  1、范画若干。

  2、在班里养殖角放一些小青蛙供幼儿欣赏。

  过程:

  一、感知欣赏:

  1、歌曲《小青蛙你唱吧》导入。

  2、仔细观察,说一说小青蛙长什么样?

  3、谁来学一学小青蛙是怎样跳的?捉虫子时是什么样的?它怎样叫呀?

  4、小青蛙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呢?

  5、(出示范画)图片上都画了什么?小青蛙在哪里?在干什么?做了哪些动作?

  二、讨论并绘画:

  1、你想画几只小青蛙?它们在干什么?

  2、你画小青蛙的什么地方?做了哪些动作?

  三、评价:

  1、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的画,其他幼儿进行评议。

  2、教师提出优点及需要改正的地方。

《小青蛙》教案 篇6

  活动准备

  24---26片荷叶、32个害虫袋子、2面旗子、2个大网、2根平衡木、障碍物若干、青蛙手牌16个。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合作、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乐于帮助他人的情感。

  引导幼儿学习双脚立定跳和纵跳触物,发展跳跃的能力及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青蛙吃蚊子、苍蝇、蝗虫、青虫等害虫,培养幼儿保护小动物的意识及情感。

  活动过程

  一、列队练习

  请幼儿开火车去大森游玩。

  二、韵律操:《快乐小青蛙》

  1、教师戴上青蛙吊牌变身成青蛙老师和孩子们打招呼。

  2、请幼儿说说为什么喜欢青蛙。它是怎样跳的?小青蛙在小河里会在怎么样?

  3、请幼儿自由选小青蛙吊牌并每人一片荷叶,变身青蛙和老师一起做韵律操。

  三、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并练习青蛙跳(双脚立定跳)

  1、请幼儿自主探索在荷叶上青蛙的各种跳法,并请幼儿示范。

  2、教师交待规则,引导幼儿自主摆放荷叶探索新的跳法,并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小结青蛙跳的各种法式方法。

  四、游戏:《小青蛙运输队》

  1、教师请小青蛙们帮助青蛙阿姨、青蛙叔叔爷爷奶奶们运输装有害虫的袋子。

  2、教师交待游戏规则,说明地情。运完害虫后的小青蛙们可获得一只害虫的奖励并回到自己的荷叶上练习捉害虫。(练习纵跳触物)

  3、教师示范后,开始游戏。

  4、请幼儿说说青蛙会捉哪些害虫。

  5、教师小结青蛙会捉哪些害虫,培养幼儿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五、放松活动(放轻音乐)

  六、开火车回教室

《小青蛙》教案 篇7

  大班体育教学活动:小青蛙捉害虫

  活动目标:

  1、能协调地完成双脚立定跳远的动作。

  2、会自由灵活地躲闪,体验游戏的快乐。

  3、引导幼儿知道青蛙是益虫,应该保护它。

  活动重难点:能协调地完成跳跃动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

  2、材料准备:音乐磁带、不同宽度的“小河”、“稻田”若干、提前布置场地

  活动过程:

  (一)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做运动,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1、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热身运动。2、带领幼儿玩游戏,练习灵活的躲闪能力。

  (二)分散活动------交流与探索

  1、设计帮助农民伯伯捉害虫的情节,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鼓励幼儿交流怎样双脚立定跳过“小河”,并乐于向小伙伴介绍自己的经验。

  3、启发幼儿自由练习,跨过不同宽度的.“小河”,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集体活动-----《小青蛙捉害虫》1、设计捉害虫情节,同幼儿一起讨论游戏时应注意的规则。

  2、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开始游戏:

  第一遍游戏,鼓励小青蛙勇敢跳过“小河”到田地里捉到害虫并跳着带回家中,游戏结束时,启发扮演“虫子”的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躲过小青蛙,提高幼儿灵活躲闪的能力。

  第二遍游戏,增加游戏的难度,添加跳过“田埂”等情节,培养幼儿连贯、协调跳跃的能力。

  4、随音乐做放松活动,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延伸:

  1、带孩子出活动室,鼓励幼儿继续玩“小青蛙”到“菜地”里捉害虫的游戏。

  2、饲养区中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爱护益虫的积极情感。

《小青蛙》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复习歌曲《小青蛙找家》,通过演唱表现自己爱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心情。

  2、 学唱歌曲《小蜻蜓》,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表现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并能运用打击乐器准确的为歌曲伴奏。

  重点难点

  对歌曲的感受

  教学准备

  录音、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青蛙找家》

  二、学唱歌曲

  1、 生跟音乐齐唱歌曲。

  2、 师生接唱。

  3、 师生一起随音乐跳起来,表现自己对小动物的热爱。

  4、 班级合作:伴奏 演唱 舞蹈

  5、 利用歌曲的曲调,启发学生“你喜欢哪一类小动物?”

  6、 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编歌谣形成一组,并说给大家听,看哪一组创编的歌谣好。

  7、 反馈交流,评出优胜小组。

  1、 听录音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 引导学生跟录音轻轻地哼唱。

  3、 师范唱歌曲。

  4、 生跟琴演唱,师指导。(唱的时候应柔和、抒情)

  5、 让学生说说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

  6、 引导学生说说小蜻蜓的特征。

  7、 鼓励学生随音乐表演,并选择好的动作全班一起来。

  8、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动作为歌曲表演,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

《小青蛙》教案 篇9

  教案目的:

  1、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小朋友学习小青蛙跳跃动作,训练小朋友的动作协调能力

  2、让小朋友都一起来参与游戏,体会游戏的快乐。

  教案准备:

  1、准备一个空场地,当做池塘,上面放一些荷叶等装饰图片。

  2、和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

  教案流程:

  1、通过一手儿歌让把小朋友带入到游戏情景中。(小蝌蚪游呀游,摇尾巴,摇摇头;小蝌蚪游呀游,摇尾巴,摇摇头。),老师引导小朋友一起做双脚跳跃的动作,然后让小朋友一起变学习青蛙叫边双脚跳。

  2、把荷叶作为目的地,先跳跃过去的小朋友就坐在荷叶上等待其他小朋友。

  3、让小朋友来表演下,并给与鼓励。

  4、跳跃后小朋友都累了,大家坐在地上,开始一起找小虫子吃,看谁捉到的虫子最多吧。

  5、最后提问大家都捉到了几只虫子?

  6、最后再用开始的儿歌一起结束本次教案活动。

《小青蛙》教案 篇10

  目标:

  1、学习单脚跳,练习多种形式的跳跃,锻炼幼儿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体验有秩序共同游戏的快乐。

  准备:

  大青蛙头饰一个,小青蛙头饰、塑料圈同幼儿数,挂有许多蚊子、苍蝇卡片的长绳,皱纹纸制作的“河岸线”一条。

  过程:

  1、热身

  老师戴大青蛙头饰,请幼儿做宝宝,青蛙妈妈带宝宝游水,一会长出了后腿,过一会又长出了前腿,脱掉了尾巴,变成了小青蛙。发给每名幼儿小青蛙头饰,“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做青蛙操锻炼身体:前腿前腿抓抓,后腿后腿踏踏,东边东边瞧瞧,西边西边看看,水上水上划划,地上地上跳跳。

  2、自由探索

  “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去找食物,来到一片“荷塘”,“妈妈”请每一个“小青蛙”找到一片“荷叶”,尝试用不同方法与“荷叶”做跳的游戏。

  3、集体练习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做不同方向的双脚跳,单脚跳,跨跳,休息动作。

  4、游戏:小青蛙捉害虫

  带领幼儿来到“池塘边”,分成四组,说明游戏名称。

  布置游戏场地,介绍游戏场景:这有一条河,对面有许多苍蝇,蚊子等你们喜欢吃的害虫,河里有很多荷叶,你们可以跳过荷叶,到对岸跳起吃害虫。

  说明并示范讲解游戏玩法:每组幼儿依次向前跳圈,来到害虫前纵跳拍一条害虫,再从右侧跑回原位。

  游戏分组进行,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第一次游戏双脚行进跳、纵跳,第二次单脚跳、纵跳,第三次跨跳、纵跳。

  5、享受美味,做放松动作结束。

《小青蛙》教案 篇11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跳跃欢快的情绪,结合乐器打击乐曲的节奏。

  2、能合拍地模仿青蛙蹦跳的动作。

  3、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应该保护它们。

  二、活动准备:

  1、青蛙头饰人手1个、节奏图谱2张、儿歌图谱1张、彩虹伞1个。

  2、音乐《青蛙》、录音机。

  3、小鼓一面;鱼蛙鼓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拍一拍节奏。

  出示鼓,师:这是什么?(鼓)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咚咚咚),听一听!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先听我敲鼓,再请你按照同样的节奏拍手。X X| X—|| X X| X||

  2、唱一唱节奏。

  师:哇,节奏拍得真好!小朋友,你知道小鸭是怎样叫的?我用鼓敲出小鸭叫的节奏,请小朋友学小鸭叫唱出来。(嘎嘎 |嘎嘎 嘎)

  那小猫是怎样叫的?(喵 喵| 喵喵 喵)

  还有一个小动物,请你猜猜他是谁?身披绿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太棒了,小青蛙怎样叫的?听我敲出节奏,请你学小青蛙叫唱出来!

  (二)探索青蛙的叫声及动作。

  1、出示图谱,练习节奏型。

  师:小朋友们听鼓声练节奏练得真好,瞧,小青蛙们排着队来啦!(出示青蛙唱歌的节奏图谱)

  看着图谱能不能唱出节奏来?这些小青蛙是一样的吗?哪里不一样?两只青蛙是连在一起,它表示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呢?来唱一唱,(呱、呱、呱呱呱)

  加上动作练习一遍。

  2、师:

  (出示青蛙跳水的节奏图谱)这群小青蛙在干什么?(跳水)

  跳到水里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用咚的音来唱出节奏。跳水的青蛙哪里不一样?这两只小青蛙在一起表明这个节奏是怎样的?要快一些,来,我们练习一遍。小青蛙是怎样跳下水的?带领幼儿边唱边跳出节奏。

  3、游戏:看谁反应快。

  (1)出示任一节奏图谱,幼儿唱出来,看谁反应快。

  (2)用小小的声音唱一遍;用大大的声音唱一遍;我们站起来唱一遍。

  (三)引导幼儿看图谱说儿歌。

  1、出示图谱,讨论说儿歌。

  (1)出示图谱。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张很特别的图谱。图谱上面有什么?里面藏着一首儿歌。你能说出来吗?

  (指图谱)教师指着图和字示范说出第一句“一只青蛙,跳回家”。继续指着图和字,第二句怎样说呢?“两只青蛙,跳回家”。读出节奏图:咚咚咚咚咚。看,最后这句比较难的哦,“一只、两只、三只、四肢、噗通、噗通跳回家”。同样的方式引导幼儿完整说出儿歌。

  (2)集体说一遍儿歌。

  师: 哇,你们太棒啦,掌声鼓励一下自己!来,我们试着看图谱表演一遍儿歌。说儿歌时,我们就拍手,当说到咚咚咚和呱呱呱时,我们就用加上身体动作来表演。

  2、引导幼儿听音乐看图谱说儿歌。

  (1)欣赏音乐,师:老师还带来一首很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欣赏。

  (2)讨论:你喜欢这首音乐吗?听了这首音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配合着音乐把儿歌说一遍吧,来,试一试!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说儿歌1—2遍。

  (四)引导幼儿用乐器演奏。

  1、认识乐器,探索乐器的演奏方法。

  (1)师:

  看,认识吗?看看它像什么?(小鱼)形状像小鱼却能发出青蛙的声音,所以叫它鱼蛙鼓。下面要请大家试试看,怎样演奏鱼蛙鼓?请每个小朋友来取一个鱼蛙鼓和一根小棒,男小朋友到我左边的筐子里拿,女小朋友到我右边的筐子里拿。

  (2)讲解演奏的方法。

  讨论:你是怎样演奏鱼蛙鼓的?请个别幼儿演示。引导幼儿一起学习敲鱼蛙鼓,同时嘴里说节奏“咚咚咚咚咚”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演奏鱼蛙鼓?怎样可以发出青蛙的声音呢?引导幼儿学习滑奏的方法:一手握住鱼蛙鼓,一只手拿小棒,从里向外划一下,再从里到外划第二下。同时嘴里说节奏“呱呱呱呱呱”!停止演奏的时候,两只手各拿着乐器分别放到两条腿上。

  2、看图谱说儿歌,演奏鱼蛙鼓。

  师:我们用鱼蛙鼓伴奏说儿歌吧?说儿歌的时候,小朋友的.声音要响亮整齐,鱼蛙鼓放在腿上不演奏,说到“咚咚咚”的时候,我们敲鱼蛙鼓;说到“呱呱呱”的时候,我们用小棒滑奏鱼蛙鼓。

  3、听音乐打击乐曲节奏。

  (1)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说着儿歌来演奏一遍。

  (2)根据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幼儿再来表演一遍。

  (五)游戏:青蛙回家。

  1、幼儿戴青蛙头饰做游戏。

  (出示青蛙头饰)请小朋友把乐器放回小筐里。每人来拿一个青蛙头饰戴到头上。呵呵,变成可爱的小青蛙了!

  (出示彩虹伞)来,把彩虹伞铺平,这是什么?对,就是一个大池塘喽。我们一起到池塘边去玩吧!一起说儿歌,做动作,当唱到“跳回家”时,小青蛙一起跳进池塘里。

  2、听着音乐进行第二遍游戏。

  (1)讨论:小朋友,你喜欢青蛙吗?为什么喜欢它呢?我还带来一段青蛙的视频,请大家仔细的看哦!

  (2)引导幼儿欣赏青蛙的视频。

  (3)讨论:青蛙有什么本领?我们怎样对待青蛙呀?走,小青蛙一起跳着出去玩喽!播放音乐,师幼学青蛙跳走出。

《小青蛙》教案 篇12

  友情提示:

  1.教师在表演的“姆嘬嘬嘬”的时候,需要夸张一些,这样能更好的感染小朋友。

  2.场地一边可以用五片荷叶来表示池塘边(用软垫、台阶式样的物体等),最好是有_点高度:能更好的体现幼儿跳进池塘的动作。

  3.这是第一课时,重在让幼儿以动作带动歌唱的过程中表演、学唱歌曲,第二课时将脱离游戏,纯粹的演唱歌曲。

  活动目标:

  1.基于幼儿的经验能力,将歌曲进行有效的动作还原,在倾听旋律、观察动作、以动作带动歌唱的过程中学唱歌曲;

  2.重点挖掘“抓虫子、做美餐”的动作表现以及象声词“姆嘬嘬嘬、唉”的情绪表现。

  3.萌发乐唱、放声歌唱的能力以及大胆自主的表现能力。

  活动过程:

  1.川币幼互动模仿小青蛙的叫声,自然出示五只青蛙站在池塘边的背景图,引导幼儿猜想五只小青蛙来到池塘边会做什么事情,并以验证猜想的方式自然引出歌曲。

  2.教师边示范演唱歌曲边操作小青蛙的图片。

  3.个别幼儿讲述歌曲的内容,教师帮助幼儿总结歌曲主要内容。

  4.教师加入动作演唱歌曲,重点让幼儿观察在“捉虫子做美餐”的时候做的动作。

  5.结合幼儿的观察和表现,带领幼儿表演“捉虫子做美餐”这一句。

  6.教师再次加入动作演唱,引导幼儿回忆除了“捉虫子做美餐姆嘬嘬嘬”这一句之外其他的动作。

  7.幼儿表达,师生互动交流、演绎;注重尾句“唉”的情绪表现。

  8.师生完整演绎歌曲,抽提难点进行练习。

  9.面向观众,幼儿独立演绎歌曲。(难度递增,积极评价)

  10.请五名幼儿扮演五只小青蛙站在教师创设的池塘边,师幼共同边唱歌边加入动作表演。

《小青蛙》教案 篇13

  设计意图

  《小青蛙》是选自福建省中班领域教参里的一首歌曲,其词曲天真活泼,难度适中。整个活动以“猜猜虫子躲在哪”的猜测游戏中享受找到虫子的惊喜,并学习歌曲。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意境,尝试用歌声表达小青蛙快乐逍遥的心情。

  2.能调动情感和想象投入“找害虫”游戏中,并根据指令要求回到原位。

  3.体验猜测虫子的乐趣和猜测成功的喜悦。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歌曲音乐《小青蛙》。

  2.布置三个草地,草地里藏着自制的小虫子。

  3.写着号数的小杯子5个,虫子造型的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歌曲。

  1.提出“咕呱”叫声,引起幼儿对青蛙角色的猜想。

  2.完整清唱歌曲,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及歌词内容。

  二、提出练习找虫子技能的游戏情景,在游戏的过程中初步习得歌曲。

  1.提出练习“找虫子”的游戏情景。

  2.和幼儿一起玩“找虫子”的游戏3—5遍。

  3.根据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歌唱的情况解决重难点问题。

  三、增加游戏挑战,引出三块草地的游戏情景,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

  1.讲解玩法,提出要求。

  2.跟唱歌曲,学习捉虫。

  3.反思游戏,再提要求。

  四、引出“快乐逍遥”的歌词,并请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有感情的演唱。

  活动反思:

  《纲要》中曾指出“儿童是在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和表现方式。”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对于节奏的把握有时比较模糊。这让我想到,其实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歌曲的教唱、律动表现、乐器演奏等等内容,节奏在音乐教育中同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掌握一些简单的音乐符号,一方面帮助幼儿解决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更进一步的欣赏感受音乐作好基础。于是,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次以节奏为基础,渗透简单的音乐常识的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能围绕感知休止符到实践体验运用休止符这两个重点内容展开,通过几个不同的环节,层层递进,帮助孩子们感受休止。

《小青蛙》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懂得听故事的时候要安安静静的。

  2。理解新词汇:静悄悄、安安静静、又蹦又跳、一声不吭。

  3。在活动中愿意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音乐:月亮

  2。课件:照片—月亮,青蛙,小鱼儿。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教师:你喜欢听故事吗?最喜欢听什么故事呢?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好吗?

  二、教师整体讲述,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配乐讲故事。

  2。提问:

  (1)故事里有谁?

  (月亮婆婆、小鱼儿、小青蛙)(出示图片)

  (2)月亮婆婆在讲故事给谁听?

  (小鱼儿、小青蛙)

  三、分段讲述

  1。小鱼儿和小青蛙它们是怎么听故事的?我们再来听一听。

  2。幼儿倾听

  3。提问

  (1)小鱼儿是怎么听故事的?

  (安安静静)幼儿学一学。

  (2)小青蛙是怎么听故事的?

  (又蹦又跳)对话引出,幼儿学一学

  4。教师:想一想,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听故事?向谁学习?

  5。教师:哟!小青蛙又蹦又跳地听故事,谁生气啦?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接着往下听。

  6。教师讲述,幼儿倾听。

  7。提问

  (1)后来,小青蛙是怎么听故事的?(一声不吭)

  (2)猜猜小青蛙会对月亮婆婆和小鱼儿说什么呀?

  (3)月亮婆婆和小鱼儿出来了吗?

  教师:小青蛙知道自己错了,连忙道歉,月亮婆婆继续讲故事给它们听。

  四、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这个好听的故事还没有名字呢,我们来想一想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五、音乐活动:小星星。

  教师:小鱼儿、小青蛙在听月亮讲故事,小星星也来听月亮讲故事了。

  小星星要怎么听故事呢?

  鼓励幼儿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美好意境。

  故事《小青蛙听故事》

  夜,静悄悄的,月亮来到小河边,瞧瞧小鱼儿有没有睡觉。小鱼儿看见月亮,可高兴了。一群小鱼儿围着月亮听故事,月亮给小鱼儿讲故事。小鱼儿安安静静地听呀听呀。

  忽然,从草丛里蹦出来一只小青蛙。小鱼儿叫到:“呱呱呱,我也要听故事。”小鱼儿对小青蛙说:“别吵。听故事要安安静静的” 小青蛙不理睬小鱼,还在“呱呱呱”地又蹦又叫。

  月亮生气了,皱起了眉头,躲进了云朵里。小鱼儿也钻进水草里不见了。小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忙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会安安静静地听故事的。小鱼儿、月亮快出来吧!”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睁着大眼睛,一声不吭。

  月亮钻出云朵,露出了笑脸。小鱼儿也游回来了。月亮又接着给小鱼儿和小青蛙讲好听的故事了。

《小青蛙》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乐意模仿池塘里的小动物,围绕小青蛙的叫声想象小青蛙的开心事。

  2、感受并熟悉歌曲中快乐的小青蛙。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主题相关的经验。

  2、多媒体课件、歌曲录音快乐的小青蛙。

  活动过程:

  一、进入小池塘,伴随着乐曲,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

  春天到啦,池塘里的水变暖和了,游来了许多小动物,它们是谁呀?

  二、听赏与感受歌曲旋律、想象小青蛙的开心事并随节奏表达,小青蛙在唱什么呀?

  咕呱呱呱,小青蛙们好像在做什么?说什么话呢?

  (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迁移已有的认知经验,跟着乐曲有节奏地说唱,进行音乐节奏练习)

  三、欣赏音乐课件快乐的小青蛙,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快乐情绪

  小青蛙真快乐啊,它们的歌唱得真好听,舞蹈跳得真快乐,让我们和小青蛙一起来唱唱跳跳吧!

  四、音乐游戏好朋友,愉快地唱唱跳跳

  活动反思:

  《纲要》中曾指出“儿童是在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和表现方式。”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对于节奏的把握有时比较模糊。这让我想到,其实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歌曲的教唱、律动表现、乐器演奏等等内容,节奏在音乐教育中同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掌握一些简单的音乐符号,一方面帮助幼儿解决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更进一步的欣赏感受音乐作好基础。

《小青蛙》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1、学习弹跳的方法,练习跳的动作。

  2、能配合手臂和腿的动作进行跳跃。

  3、喜欢参与活动,能遵守游戏的规则。

  4、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1、在室外选择较平整的场地,用粉笔或其他记号笔在地上画若干类似荷叶的圈。

  2、运用呼啦圈作为荷叶,可以根据孩子的弹跳能力适当改变圈之间的距离。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教师编儿歌《小青蛙》“我是一只小青蛙,捉虫本领大,手儿伸一伸,腿儿蹬一蹬,蹲下――找一找小虫,跳起来――吃掉它!”(活动四肢,巩固向上跳的动作。)

  2、进行游戏:请幼儿分成男孩和女孩。

  “青蛙哥哥和青蛙姐姐今天我们要到河对岸去捉害虫,看谁能从荷叶上跳到对岸。”

  ①请孩子从起始线开始,从一个圈跳到其他圈里,一边跳一边说,“小青蛙,要回家,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青蛙,回到家!”

  ②引导幼儿互相学习小青蛙的跳跃动作,说说那一只小青蛙跳的远,他是怎样跳得?(请幼儿个别示范)幼儿集体学习弹跳的动作,了解手臂和腿的动作要配合才能跳的远。

  ③指导幼儿再次尝试运用手臂和腿的配合进行弹跳的动作,进行游戏《小青蛙跳荷叶》;

  ④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改变增长圈和圈之间的距离;

  3、放松活动:《小青蛙游泳》模仿小青蛙的动作进行腿部放松活动,(抖腿、捶腿)。

  活动反思:

  小班是发展幼儿跳跃能力的极佳时期,而且多以双脚跳的动作为主。对于幼儿来说,模仿小动物是他们很喜欢的事情。小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是他们所能理解、喜欢的,赋予幼儿“小青蛙”角色来练习跳的动作,符合双脚跳动作的特点。青蛙跳活动还能满足幼儿运动、娱乐、交往、创新等多种需要,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以体能为主的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