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胆小鬼优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诙谐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能根据歌词内容及蕴涵的情绪有表情地进行演唱。
3、学习歌曲,能较好地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图谱、相关图片。
2、幼儿经验准备:见过三角衣架。
活动过程:
一、运用游戏帮助幼儿感受歌曲中的主要旋律与节奏。
二、幼儿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掌握歌词。
1、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提问:你在歌中听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
2、幼儿再次欣赏歌曲,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
歌里还唱了什么?(教师引导幼儿按歌曲节奏说唱)你觉得冬冬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他半夜起来遇到的是妖怪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胆小鬼》这首歌曲和你原来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三、幼儿学唱歌曲,教师引导幼儿运用两声部演唱歌曲。
1、幼儿尝试与教师一起边看图片边完整演唱歌曲。
2、教师与幼儿进行两声部演唱。
3、教师将图片递减,幼儿尝试独立演唱歌曲。
4、幼儿分组进行两声部合唱,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评价。
四、幼儿自由地边歌边舞出活动室。
三毛胆小鬼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用意,并能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验
2、多角度地理解文章。
3、习并模仿本文以具体的动作神情描写,来显现抽象的心理感觉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用意,
难点:多角度地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堂课。我们上课的内容是自读课本中的《胆小鬼》(板书课题)。这个胆小鬼可不是天黑不敢走夜路的胆小鬼,而是三毛专门为《幼狮少年》的读者写的一篇散文。现在我们一同学习一下这篇文章,看看《胆小鬼》要说的是什么故事?
二、 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文章(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而是以行或段为单位,以每分钟500字左右的阅读速度进行,大约一分钟看一页),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初步了解或体会。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考查学生快速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度,因此学生回答的是否完全正确并不重要。)
2、再次阅读文章,给文章理个头绪,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同时用笔画出表现“我”的心理感受的语句。
三、 问题探究:
1、文中的“我”偷钱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呢?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若有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听,然后讲给大家听。
引导:这样的体验,心里好受吗?(同学回答)再结合文章中“我”的心理体验,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示?
归纳:即使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但如果是有悖良心的话,终会因良心受到谴责,而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就像文中的“我”一样乃至像生病发烧一般。这也许就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了。
2、父母是否知道偷钱的是“我”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如果偷钱的是你,猜想一下你的父母,将会怎样对待你。相比之下,你从文中“我”的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归纳:文中的父母确如“我”说的——明理,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教育子女的方法问题。
四、 学习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的写法。
文章写下手偷钱时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看起来,真是轻易到手,得来全不费工夫,文字也很平淡。可是细味之下,却是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紧张之态,溢于言表。像这样的文字文章中很多。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曾遇见过,如《口技》中写听众的反映就用了这样的手法“奋袖出臂,两股战站,几欲先走”就用动作写出了听众的紧张表现。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不自觉地用上这种手法,如:形容一个人兴奋、高兴时,就会用上手舞足蹈、眉开眼笑之类的词语。
现在我们就模仿文章的这种用动作、神情来表现抽象的心理感受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可以从老师的提示中选一个来写,也可以自己找一种心理感受来写。
提示:喜悦 忧伤 愤怒 紧张 放松 害怕 不耐烦
写完后,请学生将自己写的念给同学听。
五、 小结:
这样一次童年的回忆,一个许多人共同的出轨经验,在三毛的笔下,如此一幕幕地排演到读者面前,真是栩栩若生,好像看电影一样。没有讲理、没有说教,而寓教化于诙谐之中,耐人寻味。我相信这样的文章我们不仅喜欢看,而且看了后都能有所感触。
六、 作业布置
1、模仿本文写一篇“说来平淡”但在当时也“相当辉煌”的成长往事的文章。
2、积累课后的词语并将“喃喃自语 魂不守舍 付诸东流”组成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