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韵律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的旋律,尝试用身体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2、初步创编茶壶和茶杯的动作。
3、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体验与同伴共同舞蹈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与歌曲有关的茶壶图片四幅,钢琴伴奏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理解歌词。
1.分段学习歌词
(1)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它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茶壶是“矮矮的”,“胖胖的”)
学习歌词:我是一只茶壶矮又胖。
(2)看一看这个是茶壶身体上的什么?有什么用处?(引导幼儿说出茶壶的“把手”和“嘴”)
学习歌词:这是我的把手这是我的嘴
(3)看小茶壶怎么了?烧好水茶壶会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烧好水茶壶会叫)
学习歌词:当我烧好开水我就叫
(4)水烧好了,我们可以干什么了?(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倒茶喝了)
学习歌词:拎起我倒杯茶
2、集体连贯的念一遍歌词。
二、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1、小朋友念得真棒,我们休息一下,现在来安静的听一段音乐
2、音乐好听吗?我们把刚才的歌词跟音乐拼起来变成一首歌曲,想不想听一听?教师范唱。
3、幼儿分段学唱。
4、集体连贯唱一遍。
三、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四、表演。
1、小朋友表现的真棒,老师给大家泡杯茶,大家来做好杯子的动作。老师边唱边表演。
2、小朋友分组,互相倒茶。
3、给客人老师倒茶。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内容相当多,要求小班幼儿在一课时内完成学习内容,难度有点大。在时间上没能把握好,活动前半部分,为了让幼儿理解歌词,所以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考虑到小班幼儿对某些字词难以理解,所以在歌词方面我稍微有点改动。比如把“矮又肥”改成“矮又胖”,“提起我”改成“拎起我”。效果是比较好的,幼儿基本都能理解歌词的内容。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活动的设计方面,还有待改进,如果把这个活动设计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新授歌曲,第二课时在编排动作。这样的话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接受特点。在创编动作这个环节也能够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表现。
幼儿园小班韵律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快慢,进一步学习随乐有节奏的律动。
2、借助从下往上的顺序作出较快速反应,表演歌曲。
3、在变化速度游戏时,愿意积极迎接挑战。
活动准备:
幼儿已认识身体若干部位的名称。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摸耳朵》
1、幼儿随着音乐,演唱歌曲。
2、教师替换歌词发出的指令,带领幼儿边唱边玩“摸鼻子”、“摸膝盖”的游戏。
二、游戏《我说你拍》。
1、教师发出语言指令,幼儿作出快速反应。
教师:可以摸鼻子、摸膝盖……可不可以拍呢?准备――拍手、拍膝盖,还可以拍哪里?
2、教师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引导幼儿拍脚、拍膝盖、拍腰、拍肩、拍头。
3、教师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引导幼儿拍头、拍肩、拍腰、拍膝盖、拍脚。
二、韵律活动《快来拍拍》
1、教师随音乐旋律朗诵歌词,并按规定的节奏做动作。
这样表演动作:在“来”自上做一次召唤的动作;在“拍拍”上,做两次拍手动作;在“头、肩、腰、膝盖、脚”上做一次轻拍该部位的动作。
2、教师随音乐旋律边唱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并引导幼儿跟做。
3、引导幼儿完整的边唱边做。
三、根据前奏速度的变化来变化动作和演唱的速度。
四、结伴放松游戏《快来拍拍》
幼儿园小班韵律的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听音乐进行表演,尝试用绿毛虫吃东西、蠕动、蜕皮等的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特征。
2、能在图片提示及语言表述的帮助下,学习与乐曲特征相应的动作,培养对乐曲的感受力,发展动作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3、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2、材料准备:
(1)关于毛毛虫的图片若干。
(2)乐曲《未出壳的鸟雏》。
三、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自然引题。
(播音乐)
(2)放音乐《未出壳的鸟雏》。让幼儿在初步感受乐曲的同时,猜测并回答。
(3)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的猜想,丰富幼儿对乐曲的感受力。
2、图片及音乐引导,师幼分段学习韵律表演的动作。
(1)引导幼儿观察绿毛虫在音乐中玩的几个游戏。
(2)引导幼儿模仿绿毛虫吃东西的样子、扭动身体的动作、绿毛虫蜕皮的动作和幼儿模仿创编绿毛虫睡觉的动作。
3、学习听音乐进行表演。
(1)引导幼儿完整地听音乐看图片,进一步理解记忆乐曲的旋律与节奏特征。
(播音乐)
(2)引导幼儿加入上个环节中自己创编的动作,进一步感受音乐并进行自由尝试表演。
(3)集体找空地表演。
(播音乐)
(4)创编蝴蝶造型。
绿毛虫变呀变,变成什么?——1、2、3,变,变成美丽的蝴蝶了。
4、师幼互动进行完整表演。
(播音乐)
(1)引导幼儿面向老师,师幼一起进行完整的韵律表演。
(播音乐)
(2)引导幼儿主动邀请同伴,一起进行韵律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