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关于朗读:
(1)大部分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展现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瞬息万变的特点
(2)个别学生能通过朗读的语气让听者感受文字表达的意思。
关于背诵:
(1)半数学生能在课堂中概括提示背诵出二、四自然段。
(2)小部分学生能在选择背诵其中的几个句子。
关于运用:
(1)将学习课文积累的语言运用在其它的情境中。
(2)能够在教师提供的语境中填写书本中积累的语句。
教学重点:抓“神奇”研读全文,体味庐山云雾的神奇之美。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没有)我也没有,庐山位于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庐山观赏一下风景。
(出示课件)这里是巍峨耸立的龙首崖,这是美丽的三叠泉,秋天的植物园,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百花齐放的花茎,这里是幽静的石门涧,大天池,苍翠欲滴的山脚,……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宋代诗人苏轼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呀!我把庐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色给忘了,你们知道是什么景色吗?(庐山云雾)对啊!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揭开庐山云雾神秘的面纱。
2、那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领略大自然赋予庐山的神奇云雾。(齐读课题)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观其概
1、朗读目标:请同学们认真的默读课文,用心去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并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庐山云雾的特点。
2、学生自由朗读
3、读过课文之后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庐山云雾的特点?(生发言)
4、庐山云雾特点可真多,这些特点是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哪那一处最吸引你呢?(教师随机板书)
三、再读提出问题共解疑
过渡:作者带我们领略过了这么美的云雾,我们赶快停下脚步认真、仔细地欣赏一会儿。
1、引出研读专题:请同学们用劲地、大声地读一读课文3、4、5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你喜欢的云雾特点?为什么?遇到问题,可以互相合作、共同研究。(课件出示)
2、学生围绕专题自由研读全文,师巡视指导。
四、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五、展读联系生活话感悟
1、明确交流要求:大胆表述,认真倾听,及时补充,学会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1)谁喜欢山间路上看到的云雾?为什么?(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师随机板书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了山间路上的云雾是瞬息万变的?(出示句子)
能自己读一读吗?
(3)师指导朗读
(3)刚才有那么多同学喜欢山间的云雾,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觉得他有没有表达出你的心情?(说说理由)
(4)生读,
师领读:师(雾来时),生(风起浪涌);(雾去时),生(飘飘悠悠)
师:男同学读雾来时这一句,女同学读雾去时这一句。
师:同学们,这云雾的变化简直太快了,让人有“风起浪涌”的感觉,有“飘飘悠悠”的感觉,有“像帷幕”一样的感觉,更像“轻纱”一样的感觉,现在请你自己再读一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自己看到的云雾。
3、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整理成句——雾来时,很大很大;雾去时,很轻很轻。雾浓时,什么也看不见;雾稀时,淡淡的一层。以此句与文中原句作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景之奇、文之美。
4、再让个别学生带着体会读。
5、有谁喜欢山镇牯岭的云雾?说说原因。(有感情)师板书
6、生读、组读、班读。
7、指导学生尝试用
“庐山云雾变幻无穷,时而,时而。”的句式说说云雾的变化。风娃娃喜怒无常,时而___,时而___.____,时而___,时而___。
师:刚才,我们从九江出发,在山间路上领略了云雾的瞬息万变,在山镇古岭感受了云雾的悠悠之情。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通过怎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
生整理,师总结。
师: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归纳,非常好。我们也可以这样归纳刚才的学习过程:先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其次是划出体现云雾特点的词;再次是品读用词的准确生动,最后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这只是众多学习方法中的其中一种,如果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更加好,现在请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或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自己去读读庐山云雾中称为最壮观的云海,读完之后,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时候的云海?还等什么呢?赶快行动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时候的云海?(雨过天晴之后的云海和太阳光照耀下的云海)。
师: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云海?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读并体会
师:雨过天晴的云海别有一番味道,瞧这万倾白云转眼汇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出示课件),看上去,无边无际,简直是太壮观了,所以课文中这样说,生读“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请把这份深深的感受融入于朗读中去吧!齐读
生继续回答
生:读句子——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的,所以作者大声的告诉我们,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板书:壮观)
师:谁知道这句在文中的作用(过渡),文中还有一句请你找一找?知道他的作用吗?
师:这一段的云海,景色美,语言更美,老师也很想来读一读好吗?(师配乐范读)
师:你们也来读一读吧,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生:配乐齐读。
师:是的,这庐山之美景,庐山之神奇真让人留连忘返,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庐山云雾吧。有个要求,请同学们把看到景用课文中的文字把它描述出来(播放课件)
学生边看课件边回答。
师:欣赏了这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一定有不同的感受吧?此时此景,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吧?请说一说(出示课件:望着这美丽的庐山云雾,我……
)
师:这多变、多情、多彩的庐山云雾曾使无数游客被折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无不赞叹,这《情归庐山》的诗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同学们,当你高兴时,不要忘记来到大自然,你会更加热爱生活;当你心情烦恼时,请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你会心情舒畅、豁然开朗;当你遇到挫折时,请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你会更勇敢地面对生活,在学习生涯中、人生道路上,让我们笑对人生吧!
情归庐山
庐山,像奋蹄的白马,昂扬向上。
庐山,你吸引了李白、苏轼、陶潜,
多少文人墨客为你泼墨挥毫,抒写你不老的青春。
啊,庐山,云遮雾罩的庐山,如真似幻的庐山。
你给了我梦一样的温馨。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篇课文,整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赵州桥》。《庐山的云雾》是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文通过对庐山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的描写,赞美了庐山秀丽的景色,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喜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基础知识和能力属于中上水平。根据中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我在设计教学时主要以直观性、多样性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以及图片欣赏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课文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听说你们荔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们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介绍啊?(学生发言)
2、谢谢同学们,那今天哪,老师也带大家去旅游,去看看我们美丽庐山的云雾。(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然后说说这段主要描写了几幅图。
2、学生举手回答(共有四幅图,1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2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3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4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3、通过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重点把握“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这四幅图
4学会用比喻句“……像…….”说话
5、学生画图,巩固课文内容
6、指出省略号的作用
7、幻灯片展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8、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初步认识“总——分”的段式。板书:千姿百态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按照第三段寻找中心句的方法,找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庐山的雨雾瞬息万变)板书:瞬息万变
2、指名回答“瞬息万变”的意思
3、齐读课文内容,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4、理解“一泻千里”的意思
5、指导朗读,注意“一缕轻烟”读的时候要轻一些,“一泻千里”要读出气势
6、指名朗读第三段。
7、欣赏庐山云雾的图片
8、这么美得风景,你想回去吗?
9、齐读最后一段
10、学习词语“流连忘返”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完成14课的课堂作业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会听写主要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段落或句子,体会庐山云雾神秘和优美。
3.能给课文分段,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用录像、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
(一要让学生读好课题;二要让学生理解课题的重点在于云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边读边自学生字新词,过一会儿听写。
3.反馈检查
(第1题,学生可自由回答,甚至答没有地方吸引我,老师也不要否定。但是所有的回答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对全文的感知。)
(第2题,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听写,一方面是检查自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重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可这样进行听写:庐山云雾的变化非常快,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雾来时,风起云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什么(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又像给山川披上了一层什么样(飘逸)的外衣?)
(三)再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直接描写云雾优美的是哪几个小节?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
2.课堂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3、4、5节描写云雾的优美,那么,第1、2节呢?第6节呢?尝试给课文分段)
3.回顾分段,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1)刚才,我们采用的是抓重点段的方法分段,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或理由分段吗?
(如:自然段归并法等,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过渡句也可以分段,过渡句是: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要抓住第一句的的确第二句的问句理解承上和启下。)
(2)说明过渡句的两个作用:一是连接上下文,承上启下;二是有助于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第二段(3、4、5节),你最喜欢学习哪一节?
(主要目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2.根据学生的喜好,组织学生自学。(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小节)
自学思考题:
(1)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
(2)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云雾的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并有感情的朗读。
(3)*仔细体会,你所划出的句子为什么会写的那么好?(有兴趣的同学做)
3.课堂交流。
(1)朗读句子,教师适时指导。
(2)教师适当点拨句子的写法。
(五)作业
1.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4节。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
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
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七、写字教学
板书:
多
10、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那你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
2、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美不胜收、风景如画、山清水秀)
3、说到旅游,谢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它就是(点击)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边的(庐山)板书(庐加拼音)。
4、指名读。(两名)。“庐”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广加一个户。
师:庐半包围结构,广字旁的撇要写的长一点。(师描广字)。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一)第一自然段
1、庐山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读一读关于庐山的这段介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
生自读。
2、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云雾)。
(1)师:谁能来读准这些词语?指名读。评价:字音准确,声音响亮。谁再来试一试?
(2)瀑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三点水加暴。
师:从山壁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我们就叫瀑布,所以瀑是三点水旁,那它右边的暴,特别难写,谁来说一说暴怎样写?
生:暴这样写:竖提、点、提、撇、点。
师: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瀑。齐书空。
(3)师:在庐山的这些景物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云雾。
师:(板书:的云雾)文中说这是怎样的云雾?(变幻无常)。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指名两名。
师:幻生字怎样记住它?
生:幺部加横折钩
师:你能为幻找一找词语朋友么:
生:幻想、梦幻
师:这些云雾变化多,而且没有规律这就叫(生:变幻无常)
师: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受。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个,齐读。
师:读准了这些词语,你会把这段话读得更通顺。自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
庐山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但最神奇的还是(生:庐山的云雾)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庐山的云雾,去感受她的神奇魅力。
(二)
1、请小朋友们轻轻拿起你的阅读文章,自己来读一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生自读2、3自然段。
3、师:很多小朋友读好了书就坐端正了,学习习惯可真好。通过读2、3段你还
庐山的云雾有怎样的特点?
4、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5、师:你是一个非常会读书而且会思考的小朋友(贴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谁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生读,两人。你读准了姿的平舌音。瞬的翘舌音可真准。
1、姿是一个生字,它是上下结构女字底。你能为它找一找近义词么?(形态万千、形态各异)
2、一起来读准这两个词语。生齐读。
(三)
1、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能读通这一段吗?自己先来试一试?
2、指名读。一生读。
3、文中还有些动词你能读准么?(出示)
笼罩缠绕系弥漫遮挡
(1)指名你读准了罩缠绕遮的翘舌音。谁也能读准?指名。
(2)课前预习了你知道那个词语的意思?
A: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就是笼罩。(图片)指名读2名。
笼罩生字师范写四字扁扁在上面,日字略宽,主题横长又平。
生描红。
B:缠绕动作
C:系多音字系上关系联系一起读一读。
D:弥漫充满、布满(烟雾、水汽)我们就叫弥漫。(图片)山谷里到处都是云雾,这就叫云雾(弥漫)山谷。
E:遮挡找近义词遮住挡住指读
(3)齐读
(4)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指名,女生齐读。
(四)
1、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姿态多,而且变化快。(出示)谁来读通这段话?
2、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句子都读通顺了。
这里有两个词语飘荡和漂浮一个是(风)字旁,一个是三点水,为什么?
2、谁再来读一读?指名。
3、男同学让我们一起来读通这句话。男生齐读。
(五)
1、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让人都舍不得离开了,真让人(流连忘返)啊。
2、指读。返生字,反加一个走之底,返是回的意思,和它相反的就是往,往返是一对反义词。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流连忘返?
3、造句
三、词语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语。你能读准么?
2、出示
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千姿百态笼罩缠绕系弥漫遮挡
瞬息万变一缕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
流连忘返云遮雾罩
(1)自读
(2)指名分行读。
(3)齐读。
3、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庐山,那里的云雾变幻无常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人流连忘返。
4、那好你的课文,请1、2、3组小朋友分别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然后齐读最后一段。
准备好了么?景色秀丽的庐山起!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成因,培养学生了解和关注自然的兴趣。
2.掌握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学习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解说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掌握文中运用的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教师导入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然而最神奇的还要数庐山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你们想去看一看这神奇的景象吗?想去探寻云雾的成因吗?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现代作家江祖凡的《庐山云雾》。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鄱阳湖缭绕蜿蜒
引qíng挟持翡翠
丙烷缥miǎo波光粼粼
薄纱附着物心旷神怡
tuǒ圆重峦叠zhàng掩bì
2.填空。
《庐山云雾》的作者是______,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
3.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的行文思路是:庐山————。
4.本文在表达方式上采用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说明相结合,1—4自然段运用______,介绍了______;5—11自然段运用______,介绍了______。
三、合作探究
1.分析引用苏轼的赞美庐山的诗有何作用。
2.有感情朗读1—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一个句子。
3.精读5—11自然段,概括一下庐山云雾的成因。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这座山是东北——西南走向,长大约二十五千米,宽约十千米,南北狭长,略成椭圆形。
(2)按照气温不同,雾可以分成两种,气温高于零摄氏度的叫做暖雾,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叫做冷雾。另外,由冰晶组成的雾叫做冰雾。
(3)在平原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雾却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比如城市的工厂区也往往多雾。
(4)有时候,一股云流顺着陡峭的山峰一泻千米,倾注到深谷中,好像一条瀑布,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
5.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这样,长江的水和鄱阳湖的水大量蒸发,再加上庐山上植被丰富,也不断蒸发出水分,这就是使庐山多雾的主要因素。
(2)消除暖雾比较麻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经济、有效的方法。
课堂检测
1、下边词语书写错误的是
A波光粼粼翡翠B重峦叠嶂缭绕
C变幻莫测尘埃D心旷神贻挟持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只见,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红绿相间,绚丽夺目。
(2)山谷纵横交错,而云雾总是喜欢走入山谷的。
(3)绿水青山历历在目,滚滚长江蜿蜒如带,鄱阳湖面渔帆点点,山下公路纵横,梯田层层。
3、清晨,站在庐山上,如果是晴天,清秀的景色,历历在目。只见,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红绿相间,绚丽夺目。可是,回头再看,山峰、屋顶全隐没于一片云海之中。一阵阵云雾飘荡起来,使你置身在云雾之间。浓云如烟雾,把一切都淹没了;淡云似的薄纱,飘然而过。有时候,一股云流顺着陡峭的山峰一泻千里,倾注到深谷之中,好像一条瀑布,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
(1)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2)这段文字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在说明文中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5
教师出示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背诵交流与庐山有关的诗词。
字音字形可要掌握准确哦。
阅读中注意归纳每段的说明内容,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先独立思考,再集体合作,确定最佳答案。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通过品读,感受作者文笔的优美。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文字,感受作者的文笔,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庐山云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
1、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美。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尽情地讴歌,尽情地抒写,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你知道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首诗(《题西林壁》)正是赞美了世界名山庐山的绮丽风景。你知道庐山吗?
3、是啊,这正是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由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天下奇观——庐山云雾(.课件显示课题)请读课题,再读,有云雾的感觉。
正所谓瞬息万变万万变,胜似梦境之迷离。就让我们吟着大诗人苏轼的诗迈步于庐山的云雾里,做一回神仙吧。(欣赏庐山云雾的风光片)
4、说说你此刻的感觉吧!
二、通读课文
1、想看看描写它们的文字吗?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喜欢它,就用心把它读通。
2、喜欢这篇课文吗?能读通它吗?
3、请你再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说说那些是你喜欢的段落。
4、把你喜欢的段落细细地反复地读读,把你的喜爱之情读进去。
5、读一段好文字能让人心情愉快,而快乐是需要传递的。你再来品读你喜欢的段落,然后想办法让你的伙伴也来喜欢它。
三、(根据学生意见)学习第三段
1指名学生说说喜欢的段落和理由。
(1)写了来时去时浓时稀时的情景。作者的观察仔细,用词准确,一段美文浑然天成,让我们更加迷恋庐山的万种风情。(这个句子个别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看着录象配音读。)
2、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富有韵味,读来口齿生香。
3、音乐能让朗读更加灵动飘逸。(配乐读)
4、庐山云雾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更加多姿多彩,的确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啊(读总起句)
6、连起来读这一段。
四、学习第四段
1、雾多、时间长,总让人感觉如在人间仙境中。
2、时而……时而,变幻莫测的庐山,正如一位仙女,犹抱琵琶半遮面,读出这种感觉。作者仅用“时而”两个分句就已写尽它的神韵。山与雾浑然一体,难分彼此。
3、至此,我们忍不住还要感叹——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4、我们把两段连起来读,配乐读。
五、小结说幻想:
作者的那支笔真神奇呀,庐山云雾真是千姿百态。还有待我们再去读去品,去欣赏,去融入其中。望着美丽的庐山云雾,你能说出心中的无限遐想吗?
六、课外延伸
多么浪漫美好的愿望啊,那么你可以点击这些网址(提供几个网址),神游庐山,一览祖国好风景。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庐山云雾的奇丽。
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上星期我们跟随老师不但领略了长城运河的风采,也感受了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老师要带领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去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去游玩,大家开心吗?(板:庐山)
2、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北濒波涛滚滚的长江,南临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有着避暑山庄的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会的人跟老师一起背,好吗?(师生同背)这首诗大诗人赞美的是什么?(庐山的瀑布)
3、这堂课,(板:的云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庐山的云雾(生:齐读)
4、读了这个题目,你看课文的重点会写什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读者文章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是写庐山的云雾。)
5、质疑:现在,你们的脑瓜里会产生什么问题呢?(生质疑:为什么写?有什么特点?)
6、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们是想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自己到书中找答案?(看来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是学习真正的小主人。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顺,并结合预习情况动动笔,读懂的地方写下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生读师巡视)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词语)
庐山、瀑布、似乎、笼罩、系腰带、变幻无常、千姿百态、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幽谷、游览、弥漫、云遮雾罩、瞬息万变、一屡青烟、神秘
漂浮、四蹄生风、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A.看看小朋友有没有全读准了这些词(开火车,随意点击认读,及时肯定)
似乎:即好象。(提示)似,多音字,大部分时读[si],如:似乎,骄阳似火,似茫茫的大海;只有在“像……似的”的句式中,与“的”连起来读翘舌音[shi]
系腰带:系,多音字,当解释为“打结”时读[ji],如:系腰带、系鞋带、系蝴蝶结;更多的时候它读[xi],如:关系、联系、系统
B.这些词中你们读懂了哪些词?能用朗读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收获吗?
交流:
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手势理解)
变幻无常:常,规律。
千姿百态:千百种姿态,形容很多姿态。(真的有这么多姿态吗?用文中的句子来证明一下,读——)
一泻千里:泻,很快地流。江河水流迅速。(正如李白诗句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
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流连、留恋,都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但在用法上,它们有一些细小的区别:流连,通常用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而留恋,则用于对故乡、母校、亲人等。
幽谷:幽深的山谷
弥漫:(热气、水气、雾气)充满、布满(联系实际:大雾天、浴室)
瞬息万变:瞬,眨眼;息,呼吸。形容变化极快。
神秘:
C.同学们词语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课文的朗读情况了。(分组读,边读边想刚刚提出来的两个问题,看看有哪些聪明又胆大的孩子能用简短的话来解决那些问题)
D.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很流利,而且好多同学读得还很有感情呢,老师相信他们一定读懂了。现在有哪些同学已经找到那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呢?
(生答)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这两个句子是二三两节的中心句,概括了这两个小节的意思,放在前面,起到了总起的作用,也叫总起句。后面的话全是围绕它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总分。
E.那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吗?
(1)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4)写人们对云遮雾罩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三、教学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呀,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人一种神秘感,难怪作者要来写它呢。快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庐山云雾的情有独钟?哪些词句又让你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秘?
2、生朗读思考,交流
3、引读: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是因为那——,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
4、小结:我们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理解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还初步解决了刚刚提出的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厉害,把掌声送给自己。下面还有本堂课最后一项任务,掌握生字的书写。
四、生字教学
1、学生自己看生字,提出注意点:瀑、幻、罩、系
2、辨析识记:幻(幼),庐(炉),瀑(暴),泻(泄),返(饭、板)
3、好词积累:三顾茅庐、风云变幻、天姿国色、迷途知返、返老还童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辨别组词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进一步认识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3、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趣(1分钟)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板书)。有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今天就让我们也走进庐山,去领略探究庐山云雾,去解开这个谜。
二、创设情境,进入角色。(5分钟)
1、读读课文3、4、5自然段,想一想,同桌再议一议,每个段落分别写的是在什么地方看云雾。
2、交流:
师: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间路上看云雾,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镇牯岭看云雾,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在大天池看云雾。板书(山间路、牯岭、大天池、)
3、师问:哪个地方的美景你印象最深?
(生:山间路;生:牯岭;生:大天池)
(生发表不同意见。师:我们现在站在大天池,云海就在眼前,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为什么会令人心醉?)
三、体验庐山云海的美,教学第五自然段(12分钟)
现在让我们拿起照相机去把令人心醉的景色拍下来,你选哪些画面拍呢?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反复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同桌议一议。
1、自读体验美,同桌交流。
2、协作交流感悟美。
基本流程:
(1)说照片
(师:现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拍了哪个画面的照片。生:……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生读。)
(2)出示照片(看照片,说照片)
(师: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啊,谁来说说照片上哪些地方令人心醉。生1:生2:……)
(3)读照片文字
(师:(如果学生说不清)照片真美,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咱们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体验一下这种令人心醉的美感;(或)真是一张令人心醉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验一下这张照片令人心醉的美感。)
(4)咬文嚼字,体验文字美
(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5)交流,学生谈体验
(师:你划了哪个词,从这个词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6)(如果学生说不出)
师:大家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体验。
讲到哪一句随机出示句子。
1)生: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A、出示相应画面
B、画面上出示文字,读文字
C、自由反复读,划出感受最深的词,想想为什么划这个词,相互说说感受。
D、交流感受:如:生:“汪洋大海”这个词我感受最深,因为写出了云海的气势。
E、品读体验,理解词语:俯瞰,转眼间(时间短)汇成(四面八方)万顷、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
那么大面积的白云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成云的海洋,那是多么……
真可惜这样的画面,速度太快我们没有办法拍下来,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
2)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句式:词语:云海茫茫、波涛起伏、出没)
A、学生说拍了哪个景的照片
B、出示照片,欣赏照片(你们看这就是他拍的云海,你们感觉怎么样?)
C、生欣赏照片
D、师出示文字。“云海……小岛”
E、咬文嚼字,体验感悟。
师:把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一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
F、齐读,感悟
3)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感受云海的“色美”与“形美”)
A、生:我拍了太阳照耀下的云海这张照片……
B、师: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
C、学生初读
D、师出示照片欣赏照片(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谁来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心醉?)
E、生说
F、师出示文字(多媒体)
G、齐读
H、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I、生发表不同意见
J、理解斑斓、云絮翻飞、银涛雪浪、火球、燃烧、染
K、理解比喻句,展开联想
(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L、师:场面壮观,色彩绚丽动人
出示“庐山云海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师:用哪个词概括一下令人心醉的原因。
生:壮观。师:加上最。
(三)师:说说你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在哪里拍的。
生:回答(理解“俯瞰”、“尤其”)。
(四)第五小节梳理(先讲时间地点,再讲云海的美景),作者写庐山云海就是先介绍了时间、地点,重点描述了云海壮观的画面,咱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去感受庐山云海的壮观吧!
(五)配乐读
三、体验雾美,学习第三自然段(8分钟)
过渡:庐山的云海确实壮观,令人心醉,刚才有同学对山间路上看到的雾印象很深,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速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雾的特点。
1、速读
2、交流(说特点: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理解“瞬息万变”
3、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庐山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划一划,同桌议一议。
4、交流
5、协作交流感悟美:
(1)生读,随机出示多媒体画面
(2)反复读,你读懂了什么?
A、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生:“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品读)
(3)学习“雾来时……去室时……浓时……稀时”
A、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B、师:整体感知: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C、交流:生说。“雾来时……去时……浓时……稀时……,比喻)
D、细读,品词品句
E、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感受。
师:雾来时……生:风起浪涌:师:(出示画面)你感到浓雾的气势……生:风起浪涌,气势很大。师:读雾来时。
师:雾去时,你感觉到了什么?生:飘飘悠悠(理解体验)
依次体验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体验飘逸外衣
F、欣赏读(配乐)
四、体验雾气的美丽,学习第四小节(5分钟)
过渡:庐山的雾,真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那么山镇牯岭的雾气呢?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雾气的令人心醉,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与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理解“朝夕相处”随机出示--朝夕相处
1、交流读。
重点学习:
A、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理解冉冉升起,终日,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B、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C、句式:时而……时而……
a生:我觉得…………
b师出示“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一半……一半……“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词句
d细读文字,小结:特别有感情,时间长
五、梳理
刚才我们从九江出发,来到庐山,在山间路上领略了庐山浓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又来到半山腰的山镇牯岭感受了庐山雾在牯岭的时间长,最后我们来到山顶的大天池,去领略了云海的壮观。
当我们体验到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之后,也就回答了上节课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这个问题了。
六、整体感悟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5分钟)
让我们再去感悟一下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再读3、4、5自然段(音乐)
七、课堂小结(1分钟)
1、说感受: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望着这美丽的庐山云雾,我真想……)
2、质疑:上一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了。那么在我们脑中是不是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呢?(生问:……)这样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的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3、拓展,提供信息:庐山云雾是庐山的一绝,庐山象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上上庐山旅游网,去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上中国旅游网,去领略一下祖国美好的河山。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0
第3课《庐山的云雾》作业设计目标1、正确书写本单元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学会用“流连忘返”造句。2、学会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事物写具体写生动。3、学会围绕中心句,对一处景物进行具体描写。4、通过诵读《庐山的云雾》,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含有数字的成语,如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你能再写出几个吗?学生积累含数字的成语。(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成语加法你会做吗?敲碎打+丝不苟=箭双雕鸣惊人+本正经=面三刀顾茅庐+步登天=海为家仙过海+气呵成=牛一毛霄云外+望无垠=万火急按要求仿写成语。例:水流快——一泻千里变化快——瞬息万变看书快——( )答题快——( )时间快——( )吃饭快——( )学生积累成语并理解成语意思。(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 庐山的云雾还会有哪些样子?还会有怎样的变化?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画写一写。学生了解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两个特点后,发挥想象进行书面表达。(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以“苏州的园林堪称一绝。”为中心句写一写。了解课文的第2、3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学生通过仿写,掌握围绕总起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1
师:课后小练笔要求我们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大家回想一下,哪处景物给你印象最深刻?
(生沉思,似乎一时不能确定。)
师:小朋友,去过哪些风景名胜呢?
生:我去过沙家浜。
生:我去过暨阳湖。
(有的还七嘴八舌地说什么时候和谁一起去的,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接二连三地说出了在沙家浜、暨阳湖看到的美景!)
师:那好,大家仿照课文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述在沙家浜或暨阳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尽量用上 “秀丽”、“流连忘返”。
(教室里笔尖飞舞;不一会儿,同学们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佳作。)
杨栋:暨阳湖的景色十分秀丽。那儿有青山、绿水,有竹林、亭子,有游船、小桥……真让人留连忘返!
杨凯译:沙家浜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站在大桥上往下看,清澈透明的河面上,几只小木船在河中荡漾,鸬鹚在船头悠闲地梳理着羽毛;革命纪念馆前两门“退休”的大炮仿佛是守卫的士兵;更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影视城的风味小吃,那海棠糕、臭豆腐、酒酿饼、糖炒栗子……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 ……
反思:
语文课程回归生活,不仅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一体化。 这一教例的小练笔”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教师巧妙地将素材定位于学生熟悉的家乡风景名胜,找准了课文内容与生活的相似点。此时,学生有话可说、易于动笔,有情可诉、乐于表达。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外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牵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教师相机介绍: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到了庐山,不能不看的就是那里的云雾。(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领会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课的生字新词,争取把它们都读对,争取把每一句话都能读通顺。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
2.课件出示词语,先自由读,再开火读词语。
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几个字:
(1)弥漫:注意这个字的声母是“m”。
(2)漂:如果放在句子中还能读对吗?
在课文中还有一个“飘”字是风字部,你读读这句话。
3.同学互相质疑:在这些词语中,有哪个词你不太懂?
师生共同解疑。
(三)课件辅助,感悟精髓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2)指导朗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这神秘的人间仙境吗?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千姿百态”。
(2)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都描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4)全班交流。
(5)总结:看来,这美丽的云雾已经常驻在你们的心间了!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过总起句抓住了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又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这一特点写具体了,让我们领略到它神秘的色彩。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用这种先总起,再分述的方式来写的,谁找到了?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3)全班交流。
5. 学习第4自然段
(1)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来到庐山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导朗读:读出我们对庐山云雾由衷的赞叹,读出我们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四字词语表达的意思,积累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2.默读课文,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3.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前置学习活动:
1.通过自主预习课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自主预习课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大致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4.查找相当庐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知——自读美文,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不能不去地方:庐山。(板书)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庐山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2.齐读课题,从题目看,这篇课文重点写什么?
(二)强化初读 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四蹄生风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云遮雾罩 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2)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小结:全篇总分总的写法。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围绕“神秘色彩”,总体介绍庐山云雾。
1.这篇课文很美,好多同学虽然没有去过庐山,但是读了课文,也觉得那里的云雾非常美,有的同学还想去那里旅游。置身于庐山的云雾之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出示,齐读填空。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 、 的感觉。
“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假如我们来到了庐山,看一看,你身边是什么?你头上是什么?你脚下是什么?(都是云雾)伸手摸一摸,你觉得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谁也是这样子的?(孙悟空、神仙等)说说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
2.这一段话通过人们置身于庐山云雾之中“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写出了庐山神秘的色彩,如同仙境一般,你能读出这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四)围绕“千姿百态”,感受比喻之妙。
1.默读第二段,画出中心句,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交流:笼罩在山头;缠绕在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
2.飘浮在山间的云雾时刻都在变化,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云雾的姿态?指名朗读课文,看看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1)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写法,分别是怎样打比方的?
笼罩山头 → (白色绒帽)
缠绕半山 → (条条玉带)
弥漫山谷 → (茫茫大海)
遮挡山峰 → (巨大天幕)
(2)再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边听边想象,你能借助作者的想象把云雾的姿态展现在眼前吗?说说作者的比喻好在哪里?
交流,预设指导
——“白色的绒帽”为什么要写清是“白色”的绒帽?(体会云雾的颜色)比作“绒帽”和“帽子”有什么不同?(体会云雾飘飘的感觉)读读这句话,把云雾的特点从“白”“绒”就体现出来了,要读好。
——比作“一条条玉带”,和“一条条带子”相比,你觉得好在哪里?(引导抓住“一条条”体会云雾多;“玉”字写出晶莹剔透的美)读读这句话,多美的玉带,要读出这种美。
——比作“茫茫的大海”让你感觉弥漫山谷的云雾怎么样?(看不见远方,到处都是,如同大海无边无际),怎样读出这种感觉?
——“天幕”什么意思?大不大?“巨大的天幕”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 是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作者看到的云雾的形态也不一样,这就是“千姿百态”。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4.作者看到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形象的比喻把庐山的云雾描写的如此传神。看着这些云雾让我们也展开丰富的想象,那么庐山的云雾还可能像什么呢?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几张庐山云雾图。
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______ 。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_____。云雾弥漫山谷,它是______;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_______。
所以作者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第一句话-——齐读)。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乐朗读,也可以尝试根据提示背诵。
5.总结第二自然段学法。
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五)自主感悟“瞬息万变”,学习写具体。
1.自学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收获。
2.交流汇报
(1)“瞬息万变”怎样理解?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非常快?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刚刚还是…… 转眼间……
明明是…… 还没等……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云雾的“瞬息万变”。
(2)作者在这里又把云雾的姿态做了哪些比方,找出来。(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读读课文,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个比方?说一说。
交流,指导预设
——“一缕轻烟”你能读出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吗?那轻到“随风飘荡”你能读出来吗?这样的云雾在你身边、脚下、头顶,有没有仙境的感觉?读出这种感觉?
——“九天银河”懂吗?庐山的瀑布李白是怎样写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给你怎样的感觉?(很壮观)你能读好吗?
——“四蹄生风的白马”是什么样的?跑的快到什么程度?(理解“生风”)说明了什么?(云雾变化快)
——比喻成一座“冰山”你觉得形象在哪里?连起来读一读,把变化的快表现出来、
——这段话末尾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请看着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像云雾还会变成什么?(学生交流,练说句子)
(3)练有感情朗读背诵。
(六)抓“流连忘返”,升华感情
1.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 !齐读 。
2.你能用“流连忘返”说个句子吗。
3.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被庐山的云雾给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真是流连忘返,再一次美美地朗读一下课文吧,试着背诵下来。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拓展应用,读写训练。
1.交流二、三自然段写法。(师总结: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着相似之处,段落开头都用中心句总括了庐山云雾的特点,然后围绕中心句再作具体描述,这样写,能抓住特点把事物描述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具体描写出我们的家乡、学校某一处景物特点。
先回顾这一处景物的特点,用一句话写出来。
再思考围绕这句话,你要写清楚哪些景物,把这个特点写具体,还能试着打个比方就更生动。
尝试写话,评议修改。
3.推荐阅读:作家老舍先生的《庐山云雾》,欣赏不同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的不同风姿。
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14
一 导入:
庐山景色秀丽,山水怡人,庐山的云雾更是奇幻美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板书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课文中有很多生词,王老师把他们摘录下来了。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
2、检查读文:生词宝宝回到了文章妈妈的怀抱里,同学们还认识他们吗?指四名同学起来读课文。
三 赏析课文:(一)作者游完庐山后,在最后一段写道:
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释:“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形容十分留恋,忘记了回去)
作者游览庐山十分留恋那儿的景色,都忘记回去了。庐山到底有什么景色呢?作者最喜欢什么?
学生回答
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
(尤其)
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游览云雾缭绕的庐山呢?
生答后,出示画面。
师:在庐山上游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还是云雾,此时此刻游人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了祥云,行走于天空中,进入了仙境。让我们体会一下这种云中游走的感觉吧!
指导朗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
(二)作者游览云雾中的庐山,感觉像神仙一样。那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呢?(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请大家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各段围绕那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回答,指导中心句的作用,整段文字便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三)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出示文段
2、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描写出来的呢?(比喻)有几个比喻句?各把云雾比作什么?
4、你能想象庐山的云雾还可能有哪些形态吗?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用美妙的文字描绘出你想象到的各种姿态的云雾。
例如:漂浮在山腰下的云雾像是 。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
王老师非常喜欢。配音乐范读。
从山顶到山谷,从上到下,庐山上千姿百态的云雾缭绕,这是多么神奇美丽的境界啊!指读。
当你置身其中,似神仙飘飘悠悠,正是因为有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指读。
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啊,我们都爱你!齐读。
6、这么美的文字想不想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
出示填空,师生合作。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还瞬息万变呢。“瞬息”是什么意思?(眨眼、呼吸)“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变化又快又多)
2、庐山的云雾在一眨眼、一呼吸的工夫中,就出现很多很多的变化,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呢?
学生读出后出示文段。
3、那些词语体现了云雾变化之快?
4、使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分别把云雾比作什么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5、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庐山的云雾还可以变成什么?
6、瞬息万变的庐山的云雾,这景致多么奇异,让王老师惊叹不已。配乐范读。
你肯定也惊叹于庐山的云雾吧!指读。
这变化又快又多的庐山云雾太神奇了,太壮观了。相信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齐读。
7、这段文字写得太美了,看提示背一背。出示填空。
四 总结全文
1、游览至此,我们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板书:流连忘返
2、作者为什么能把庐山云雾写出这么多姿态,写出这么多变化?作者为什么能把庐山的云雾写得这样美呢?
(认真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
3、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下,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 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词语。
3、搜集有关庐山的诗句。
4、仿照2、3段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最爱云雾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