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个字念——推——请同学们做一做推的动作。
再看,这是一个生字,看看拼音,知道它念什么吗?一起把这个字念两遍——敲——也来做一做敲的动作。 你们觉得,“推”和“敲”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吗?
那么,“推”和“敲”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关于“推敲”这个词语由来的典故。关于“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到底有着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齐读课题——“推敲”,关于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放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明回答)
二、精读课文。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距今天有一千多年了。我们知道,唐朝是诗歌最旺盛的时期,出了好多诗人,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唐朝的诗人呢?贾岛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么有名气,但他也是唐朝一位很出色的诗人,也写了不少很有名的诗。我们在第一单元中就学习了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我们一起背一背。 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谁来读一读?从这段资料上看,你觉得贾岛是一个怎样的诗人?(认真、一丝不苟······)而《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出示该诗) 宁静的夜,明亮的月亮,贾岛轻轻叩响了友人家的门,多美的夜色啊!描写了诗中的景象?(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就来读读这段话,注意周围的环境是宁静的。
除了感受到夜色的宁静那,你还能从第二小节中感受到什么?
① 贾岛尊重他的朋友。 ··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不遇,但却留下了一首优美的小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小诗,边读边想向当时的情景。(板书:访友不遇 即兴成诗) 同学们,访友不遇即兴成诗这是故事的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
先看小组学习单(课件出示1.自读课文3-6小节,想一想,贾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自学完毕后,在小组内按序交流自己的观点) 谁先来用一个词来形容贾岛?(严谨、认真)
②小组交流 A:“贾岛骑着毛驴······长安城” 谁来学一学贾岛当时的样子? 真是惟妙惟肖,此时的加到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了,简直是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边读边体会贾岛推敲诗句如痴如醉的状态。
B:“大街上······好笑。” 旁人的反应反衬了贾岛的沉醉,想象一下,上安街上的人会怎么想怎么说?
C: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竟然”闯入的是韩愈的仪仗队,当时汉语就在京城做官,同学们有没有在电视上看过古代官员的仪仗队,谁来说说?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谁来读读? 韩愈在京城做官,他的出行是何等的威风,难怪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并非有意作对而是——沉迷于诗,忘乎一切。 同学们,尽管人们在笑话贾岛,可是他毫不在意,旁若无人,依然如痴如醉地推敲着,此时此刻,他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中斟酌,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中苦吟着,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快乐着,这就是苦吟诗人贾岛推敲诗句的情景,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想说的? 贾岛为了一个字,在痴心斟酌,这就是故事的发展。
③同学们,贾岛在不知不觉中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韩愈宽恕,故事就此进入了。(出示: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那么,韩愈宽恕贾岛了吗?谁来朗读第7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吗? 那韩愈主张用“敲”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韩愈说的话。(出示)
韩愈真不愧是一位的诗人!他从两个方面帮助贾岛分析用“敲”字更好些,其中的第二条理由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那么,韩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推”和“敲”这两个字的音节,它们都读第一声,为什么读“敲”要响亮些呢?其实,古人是很讲究音韵的,“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ɑo”,当然后者读起来要响亮些了。月夜的“宁静”是无声的,而“敲”字读得响亮,用有声衬托无声,这叫反衬,更加显现出环境的安静。 下面我们读读韩愈说的那番话,再读读这两句诗,来细细地推敲用“推”和“敲”的不同效果。
同学们,韩愈经过思索认为用“敲”字好,贾岛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出示:韩愈表态,贾岛点头(结局)) 读到这儿,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了吧。那么,什么叫做“推敲”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请现场的老师组织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讨论交流这个问题。
四、讲述故事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给人启迪,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练习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这个讲得很精彩。那么,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呢? 是的,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先得要把课文读熟,使贾岛和韩愈的形象在我们的脑子里鲜活起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课文读熟了吗?读熟了课文,就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纲来试着讲这个故事,在讲的过程要注意有顺序、有重点,尽量用上文中的语句。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发生)
为了一字 痴心斟酌(发展)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韩愈表态 贾岛点头(结局)
下面我们来听一个同学来讲这个故事,请大家注意听,看她讲得怎么样? 这位同学的故事讲得十分精彩,希望同学们课后再练一练,然后把它讲给别人听。
五、巩固延伸
同学们在贾岛推敲诗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做事要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下面我们也来学者贾岛推敲一下词语的使用。
“访问”与“拜访”:“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并跟他谈话。
“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问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李凝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即时”与“即兴”。
“即时”是立刻的意思。“即兴”是指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用“即兴”说明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宁静”与“安静”。
“宁静”指环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
“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用“宁静”能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结果留下( )。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有三:一:( )二:( )三:[来源:中.考.资.源.网]
( )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出示插图,说说图意。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图上的内容。(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2)
(1)指名回答。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贾岛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5)小结板书: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5)演一演
指导:韩愈说什么?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回答题(4)
(1)指名回答。(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课文,齐读。
(3)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1、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换成“找”行吗?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五、课外探究
1、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3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设计理念:
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使他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是“推敲”,让贾岛结识了韩愈,让“推敲的故事”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也是“推敲”,启示人们在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因此,我在教学时,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多渠道引导学生揣摩“推敲”。
教学目标:
1、能简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一、感知文本,了解“推敲”的故事
导入:
古人炼字不遗力,留得佳话传古今。斟酌字词、锤炼语言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许多诗人深谙此道,乐此不疲,几至忘我的境界。这则诗话讲述的推敲典故,将带你进入唐代诗人贾岛的炼字境界。
(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结果留下( )。
【这是故事的发生】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这是故事的发展】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这是故事的高潮】
(4)韩愈最终认为还是用( )好。
【这是故事的结局】
【阅读教学要关注并经历“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这一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里是经历第一个整体】
二、走进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
(一)走近贾岛:
1、文中哪句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贾岛?
“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
2、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
3、这次贾岛又是怎样斟酌《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字词的?
①比较分析:
a、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b、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从“一边……一边……”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
②大街上的人们对他的举动有怎样的反应?(“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
③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4、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可以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用杜甫的一句诗来评价贾岛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走近韩愈
1、读读课文,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从中你又能看出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时韩愈贵为京兆尹(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这样的高官,但没有怪罪贾岛,反而能平心静气地与贾岛商量讨论并给予指点,韩愈这样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襟怀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下。
2、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3、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
(1)映示韩愈说的话
(2)指名朗读。
文中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三)走近“推敲”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师总结: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这是从部分又回归整体。这是一种“超越”之后的“回归”,是“螺旋上升式”的回归。至此,从不同的途径感悟“推敲”,人物形象就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人物的品格在学生头脑里就完全建立起来了。】
三、超越文本,实践“推敲”的方法
1、推敲的精神在许多诗人身上都可看到,许多诗歌名句都是古代诗人苦吟得出。请默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古代诗人锤炼出的名句,并分析所炼的字的妙处。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
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学习《推敲》一文,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贾岛的创作态度,而从课外找例子,能延伸拓展教学内容,这个设计可见教者的精心和细心。】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到炼字间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用恰当的动词填空,注意精心炼字。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醒、皱)
引导学生在以后作文时,细琢磨,多推敲,尽量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
【在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知了故事内容,了解了什么是“推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推敲”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明白:这就是推敲!学生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4
课题 9推敲 课时 2 三维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会用“即使……也……造句”。 过程方法 读中思—演中悟—说中积累运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设计 预设学生行为 补充修订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鸟宿池边树,僧(seng)敲月下门。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1)出示:唐(tang)朝贾(jia)岛和尚(shang)(“尚”翘舌音,读轻声)斟(zhen)酌(zhuo)理解“斟酌”。
(2)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9推敲)
二、听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默读,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里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宽恕、莽撞、犹豫不决、簇拥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音,了解词义。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3、指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生读诗句,注意读准“僧” (2)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认读。
简介贾岛。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在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认真,字字斟酌,被称为“苦吟诗人”。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适当。
齐读课题。
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认读生字词。
皎洁骑着妥帖避让韩愈
簇拥宽恕门闩 莽撞
(2)理解词语。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而洁白。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宽恕:宽恕饶恕。
莽撞:鲁莽冒失。
幽居:隐蔽的或僻静的住处。
吟哦:有节奏地朗读诗文。
仪仗队:在古代,指帝王、官员等外出时的护卫队。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1)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议。
分为三大段: 一、(1自然段) 贾岛家贫出家。 二、(2-7自然段)讲了推敲这个故事。 三、(8自然段)推敲的引申义 学生根据字音、字形、字的书写注意点来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并上台来进行自主教学。 课前查阅有关贾岛与韩愈的资料 板书“推”“敲”做做推、敲的动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以后表示什么意思呢?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设计 预设学生行为 补充修订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整个经过的? 二、精读第2-7自然段 1、轻声朗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出示的填空题,用铅笔在书上做出标记。 出示:(1)贾岛去,不巧,贾岛写下了这首诗。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2、回答题(1) (1)出示:(1)贾岛去,不巧,贾岛写下了这首诗。 指名回答。 (3)板书:即兴写诗。 “即兴”是什么意思? (4)是什么样的景色让贾岛产生了作诗的兴致呢?请同学们看图。 出示插图, 你能从书中找出描写这幅图意境的句子吗?用横线划出来,读一读。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5)正是这种意境让贾岛触景生情,留下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出示《题李凝幽居》, (7)过渡: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在我们的眼中,这已经是一首非常完美的诗了。可是贾岛却不这么认为。 3、回答题(2) (1)出示: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2)你看,为了这一个小小的字眼,贾岛费尽了心思。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这幅图?用波浪线划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知道“吟哦”的意思吗? 那贾岛吟哦什么呢?
看图想象一下,贾岛骑在毛驴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动作? 师请同学来演一演。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他们会说些什么? (3)现在你感觉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4)你能读出贾岛如痴如醉的样子吗?指名朗读。 想象一下,贾岛骑在毛驴上会做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5)小结:为了诗句中的一个字,贾岛反复斟酌。 (板书:反复斟酌) 过渡: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四至七自然段。 4、交流3、4题填空。 (1)出示:(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表扬:你能从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中准确地找出这三点,说明你会读书。 2)下面我们来把这部分内容分角色读一读。 就读贾岛与韩愈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语气。同桌两位同学一人演贾岛,一人演韩愈 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下? 5、小结:贾岛听了韩愈的解释,连连点头,将诗中的“推”字改成了“敲”字。 板书:韩愈解疑 6、出示诗,再次齐读《题李凝幽居》。 三、学习第八小节。 过渡:这首《题李凝幽居》一直流传至今,关于“推敲”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1、同学们,推敲原来是指两个不同的动作。学了课文,你们知道现在人们用“推敲”指什么吗? 2、学了课文,你觉得贾岛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的来历,希望你们以后在写作文时,也能学习贾岛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 四、拓展提高 过渡: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你还知道有关推敲的故事吗? 1、出示: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在《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用:吹、来、到、过、绿 你想想用那个字好? 2、我们也来学推敲,说说推敲一文中有那些词句用的精妙? 六、作业: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齐读课题 第2-7自然段 生用心读文边读边思 生答: 贾岛去(拜访李凝),不巧(李凝不在家),贾岛(即兴)写下了(《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齐读) 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 学生看图说图。 生读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生练读:把这种宁静美好的感觉读出来。 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学生集体回答: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推)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生读: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学生自由表述: 反复地诵读 反复说,有节奏地说。 一生表演其他同学评议 生:他只把推门、敲门的动作演示了一遍,很不够。因为贾岛在斟酌文字,应该反复做这两个动作。
生:我觉得他没有把贾岛沉思的神态演出来。贾岛是不知不觉进的长安城,可见他斟酌得很投入。
生:我觉得他的表演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句子中说,贾岛是一边吟哦,一边做动作的。但是他没有把贾岛吟哦诗句表现出来。
生:我还觉得贾岛的吟哦是很轻声的。
生: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集体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后再次表演 生:大家快瞧那个和尚,奇怪吗?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
生:这个人是不是傻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
生: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
生: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
做学问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严谨。 生再读: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生读文后回答: 结果他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和(韩愈)商量了起来。 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好,理由有三:一:(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三:(读起来也响亮些)。 △两学生读,我们其他同学一起帮助他们读旁白吧。 △改进后再读, △集体分角色朗读。韩愈:责问的语气。贾岛: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 生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生答: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 集体读第8自然段 生答: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能虚心受教。 生1:“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生2:就站起来也说是填“绿”。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黄的,春风一吹,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绿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 生3:也填绿,因为绿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更能突出春天的特点生机盎然。 。。。。。。 a、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1.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2.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b、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 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c、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 的那首小诗。 d.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走)到李凝的家。 e.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 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f.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 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
还说了些什么?
贾岛都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请大家做 巧用教材空白处练习说话 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反复斟酌→韩愈解疑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推敲"的来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推",让学生做一做"推"的动作.
板书:"敲",让学生做一做"敲"的动作.
2、这两个字都表示一个动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后表示什么意思呢?
(质疑)
3、今天我们学习13课《推敲》这片课文.
4、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贫寒 和尚 拜访 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推敲 斟酌 思索 恰当 犹豫不决
2教师:还有陌生的词语吗?
三、初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讲故事比赛
1、提出讲故事要求,及评分标准.
(1)分组,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
(2)课件出示:
⑴讲故事时使用普通话.(5分)
⑵要注意口语化,用自己的语言生动讲述.(5分)
⑶要注意分出角色、入情入境.(5分)
⑷要投入,体现出"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轻叩门扉的意境.(5分)
⑸要注意故事的起伏,可以加上动作、神情或表演,能很好地感染听众.(10分)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同桌之间试着讲述《推敲》的故事.
3、进行讲故事比赛:
⑴请第1组代表上来讲故事:
第1组学生代表讲故事
师:你们认为他哪里讲得好?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应该给多少分?
学生听后可能汇报:认为贾岛去拜访李凝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轻叩门扉的意境,讲得很投入.(进行评分).
师:是啊,这么美好的情境感染了我们,也激发了贾岛的创作灵感,即兴写了这首诗《题李凝幽居》.[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多媒体课件出示这首全诗(指名读一读)
⑵请第2组学生代表讲故事.
师:你们认为第2组的这位同学哪里讲得好?
你对他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我们应给他多少分?
学生听后可能评价:这组同学把贾岛骑在毛驴上斟酌用"推"或用"敲"时的动作表演得很好.
根据学生讲故事的具体情况,随机提出:
师:通过听故事,你感觉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做事太认真了,大街上的人都在笑他).
师: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这样的人,谁能迅速找出来读一读?你认为这里哪个词用的好?
[引导学生进入相应课文段落进行品读字词、理解文章]
⑶请第3组学生代表讲故事
(注意引导学生能分出文中的角色来)
师:谁能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样?
生:(可能按照前两次评价方式进行)
师:现在你明白"推敲"是什么意思了吗?
师: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理解"推敲"的意思.
师:你认为文中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随机可介绍韩愈资料}
(4)教师给各组发奖品.{也可以随对各组评价时发放}
5、再讲故事,运用上好词,生动地叙述这个故事.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
师出示: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哪句好?讨论"绿"字的妙处.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希望你们以后在作文时,要学习贾岛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
七、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9 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5、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推敲”的含义。复述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鸟宿池边树,僧(seng)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名,注意读准“僧”
(2)说说诗句的意思。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1)出示:唐(tang)朝贾(jia)岛
(2)指名认读。
3、简介贾岛。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在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认真,字字斟酌,被称为“苦吟诗人”。
(1)认读词语:和尚(shang)(“尚”翘舌音,读轻声)斟(zhen)酌(zhuo)理解“斟酌”。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适当。
(2)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11推敲)
二、听读课文
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默读,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里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
宽恕莽撞仪仗队犹豫不决簇拥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音,了解词义。
(1)认读生字词。
皎洁骑着妥帖避让韩愈
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2)指导理解词语。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而洁白。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宽恕:宽恕饶恕。
莽撞:鲁莽冒失。
幽居:隐蔽的或僻静的住处。
吟哦:有节奏地朗读诗文。
仪仗队:在古代,指帝王、官员等外出时的护卫队。
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议。
指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1、让学生根据字音、字形、字的书写注意点来进行同桌之间的讨论并上台来进行自主教学。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能根据课文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酝酿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指导朗读这句话。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从“拜访、找了好久、才、把一这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4)练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2、细读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画。
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只见他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正正做着“推“的动作,看上去很可笑)
⑵指名动作表演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读后讨论。
(3)出示句子。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①指名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里。(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边......一边......、不知不觉“,就把贾岛斟酌字句时的那种认真专注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②指导朗读第2句。(要把贾岛此时那样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
(4)自由练读这一自然段,加上动作。
(5)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3、细读第4-6自然段。
(1)分组学习,提出要求。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怎么样,贾岛又是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
②读后讨论、练习表演。
(2)全班交流。
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觉闯进了仪仗队。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韩愈的话用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自由练读,分角色朗读。表演
4.细读第7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
(2)仔细读一读韩愈的话,理解其意。
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敲”是有礼貌的行为,读起来声音响亮,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4)练习朗读、表演。
(5)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过渡:同学们,读完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三、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造句。
即使……也…….
3、分组排演课本剧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巩固课文内容,指导复述。
2、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的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课本剧表演,比一比,哪组演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先得把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让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按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的提纲,要求有顺序、有重点地讲。
(1)深夜访友,以诗相赠。(发生)
(2)一字斟酌,难以定夺。(发展)
(3)冲闯仪仗,请求宽恕。(高潮)
(4)韩愈表态,贾岛赞同。(结局)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组练讲。
(3)、每组选一名代表到前面讲。
(4)、集体评议,发给小红花。
四、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去把“推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查一查,找一找,把“题李凝幽居”摘录下来,并背一背,体会“推敲”的妙处。
附板书:
以诗赠友(发生)
反复斟酌(发展)
11 推敲 冲撞仪仗(高潮)
确定用“敲”(结局)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9
霞飞
看了特级教师贾志敏《推敲》的教学实录,感觉亲切轻松,整堂课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给我感受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一、精彩的导入。
贾老师的导入轻松自如。“趣”贯穿始终。他通过“木”、“休”的造字方法;“左”、“右”单独、合起来不同的意思,引入“东”“西”分开、合起来的不同意思。最后引出“推”“敲”,引出课文。他这样围绕有趣的汉字导入话题,学生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精彩作答,增强了亲和力。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有趣味。
二、实践的训练。
在对课文内容概括的时候,贾老师通过:(1)贾岛在( )去( ),结果( )。(2)他对诗中的( )字究竟是用( )还是( )犹豫不决,甚至于( )。(3)结果冲撞了( ),( )和贾岛一起商量,( )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有三:1、( )2、( )3、( )。这样三条填空,让学生反复练说,最终比较流利的说出一段话。正是通过课文让学生实践运用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熟记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
1、“这一句,完全可以做别人的示范”
一个学生在读课文某段时,读了一大段,只有最后一句,读得稍微好些。贾老师没有婉转地批评他,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出人意料的对他读的最后一句,大加赞扬。“哎呀,最后一句读得真好!完全可以做别人的示范,请你把最后一句再给大家示范一下。”学生十分激动,因为这也是他所没有预料到的。他在贾老师的鼓励下,把最后一句又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更好了。我想: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更爱读书,更爱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只有随时发现学生朗读时的闪光点,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才可能真正喜欢阅读,真正喜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不要紧,没关系,再来一次”
一个女同学在读到最后一段时,短短的一行字,竟出现了几处错误。“斟酌”读错了,停顿也没有停好,十分地不熟练。贾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耐心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同时和蔼可亲的对她说:“读得不好,主要是我们没有预习好,没有多读几遍。不要紧,没关系,再来一次,一定会读好的!”那个女生定了定神,又读了一遍,读得比上一遍好了些。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上,不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也是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原因吧。
贾老师的课堂有充满情趣化的语言,鼓励的声音,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扎实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知识。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推敲)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具学具: 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推敲 皎 斟 尚 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法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题李凝幽居》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7、学生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效果。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安排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填空:(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宁静的……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4、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贾岛和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指导读好这句话。
6、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二)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考虑: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三)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考虑: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示,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4、小结:贾岛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
(四)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考虑: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考虑”?为什么?
6、看看韩愈说的话。
(1)朗读。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2)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五)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指导造句。
四、作业
以填空形式复习第一小节。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10
作者:高阳
前不久,我向家长开放了一节语文课《推敲》。
课文是关于“推敲”一词来历的典故。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
上课了,由于是自己的父母坐在后面听课,大家都想在家长面前好好表现一番,因此,孩子们的状态都非常好,开动脑筋十分积极,发言也格外踊跃,课堂气氛当然是好得没话说,一切都按我课前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心中当然暗自庆幸。眼看着大半堂课下来了,随着课文的学习,故事也发展到了我预设中这堂课的高潮部分。
“贾岛思考什么问题这么专注,以至于闯入韩愈的仪仗队中呢?”我故作神秘地问。
“他在思考昨天写给朋友的诗中的一句话。”学生答道。
于是我板书“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
“同学们,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句话,好好体会体会,你觉得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这是我备课时预设好的一个环节,当时我想:有前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在先,文中也把贾岛深夜拜访李凝的情景描绘得很清楚,这些都已为这一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一定不难,而且答案肯定与文中一致,当然是“敲”好了。这样一来,学生既在家长面前表现了,又确实动了脑筋,且答案准确,这不就达到我预设的学习目的了吗?那我这一课不就很完美了吗?
果不其然,问题一出,立刻有学生举手了。
“我认为用‘敲’好,因为不敲门就进朋友家,这太不礼貌了。”我赞许地点点头。
“我也认为用‘敲’好,因为到别人家去,应该先敲门,等主人允许了才能推门进去。”又一个学生说出了我预设的答案,我心中暗暗叫好。
还有许多学生在举手,我想:难得请家长来听课,还是让更多的学生表现表现吧。于是,我又点了一名学生。这下可好,我最担心的状况出现了。那名学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心中叫苦连连:哎呀,刚才两名学生说得多好,干嘛要喊他回答呢?好吧,自讨苦吃了吧,看你怎么收场!“我觉得应该用‘推’,因为推门会发出‘吱嘎’一声,才会惊醒树上沉睡的小鸟。”那名学生继续振振有辞地说道。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学生们已经等不及我请他们,就在下面争论开了。“用‘推’好!”
“用‘敲’好!”
“‘推’好!”
“‘敲’好!”
……
我示意大家安静,并说:“你觉得‘推’好或‘敲’
好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能说出你的理由。”
“我也觉得用‘推’好,因为这样读起来顺口。”又有一名学生发言道。
“我觉得还是用‘敲’好,因为推门发出的声音根本就没有敲门响,怎么会惊醒树上的小鸟呢?而且不是所以的门都会发出声响的。”
“我也觉得用‘敲’好,因为前面课文中说过,贾岛到李凝家本来就是先敲门的,当然用‘敲’准确啦!”
……
学生们说到这儿,我觉得该收口了,可是我该判断他们谁对呢?一直以来,我们语文老师就是因为太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其实只要孩子们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得出了合理的答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为何非得强求答案统一呢?于是我说:“同学们,你们真会动脑筋,看来你们已经学会推敲了。那大诗人韩愈是怎么认为的呢?我们留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本来这一教学环节是我预设好的,可课上实施时却生成了我没预设到的结果。而课后令我和家长们回味无穷的恰是这精彩的生成。因为这个生成更好地完成了预设;这个生成为学生们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各抒己见;这个生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了推敲。
所以我要这样说:课堂因预设而规范,更因生成而精彩!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1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隶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做“推”与“敲”的动作,生猜词语。
师板书这两个字。问: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词语以后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推敲就是斟酌文字的意思。
“推敲”一词的由来还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推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复习情况
1、生字词
第一组:贾岛、和尚(点身份:和尚,)
第二组:韩愈(点身份:京兆尹(首都的市长))、仪仗队(图片加注释)
第三组:门闩(附图片)
第四组:簇拥、避让、莽撞、宽恕
第五组:斟酌、推敲、妥帖、恰当(让学生发现前后两词是近义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贾岛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帮他解决了难题。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看来大家对斟酌“推”字和“敲”字这部分很感兴趣。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贾岛和韩愈分别是怎么斟酌“推敲”的?为什么贾岛冲撞了韩愈,韩愈不怪他,还帮他斟酌用哪个字好?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四、精讲点拨
1、贾岛是怎么斟酌“推敲”的?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作者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1) 什么是吟哦?那贾岛吟哦什么呢?(僧推……,僧敲……)
(2) 让我们学着贾岛的样子一起来做一做。(师生共同边吟诗,边做动作)
(3) 看到贾岛这个样子,大街上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4) 用一个词形容此时的贾岛你会用什么词。(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旁若无人……浑然忘我、如痴如醉、锲而不舍、严肃认真)
(5)指名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一个为了斟酌一个字眼如痴如醉的贾岛。
2、韩愈是怎样斟酌“推敲”的?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贾岛想了一路还犹豫不决,韩愈想了一会就有结果,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也来斟酌一下这两个字。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给人的感觉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敲”:给人的感觉是:
生分别发表意见,小结:是啊!还是用敲字更巧妙。
师:谁来当一当韩愈,说给贾岛听一听。指名回读韩愈的话
3、释疑:韩愈为什么不怪罪贾岛,反而帮忙斟酌呢?
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引导抓住“韩愈也是一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弄明白原因是韩愈作为一名的诗人对斟词酌句很有兴趣。
4、出示:贾岛、韩愈斟词酌句的资料
韩愈:韩愈也是唐朝的诗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写的诗文在当时影响很大。他是一位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
贾岛:的苦吟诗人。苦苦地思索吟诗的诗人。为诗艺洒尽心血,几至忘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也因此锤炼出许多诗歌精品。后代诗人中甚至有人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侍之如神。
5、总结:通过这段资料你发现他们两人虽然身份悬殊,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斟酌词句。
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演绎了一段文坛千古佳话。正是因为这一段佳话,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古往今来,人们念念不忘;贾岛、韩愈的人格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茶前饭后,人们津津乐道,推敲的故事千古传诵,从而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要感谢“推敲”——是“推敲”,再现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是“推敲”,让我们走进了“苦吟诗人”贾岛;是“推敲”,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无穷魅力。
6、启示:学了推敲这篇课文,你从他们身上读懂了什么?
——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能虚心受教。板书:严肃认真
——我们在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拓展提高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你还知道有关推敲的故事吗?——春风又绿江南岸
六、作业:
搜集其他推敲文字的故事,用简要的文字把故事的梗概记下来。
附:板书设计:
9 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严肃认真
小学四年级语文《推敲》教案范文 篇12
一、抄写词语
二、选出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打上“√”
差(chā chāi)人 吟哦( é ò ) 即兴( xīng xìng )
三、比一比,再组词
族( ) 怒( ) 即( ) 皎 ( )
簇( ) 恕( ) 既( ) 校 ( )
四、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下列句子合为一句话。
1. 友人家门没有闩。
不能莽撞推门。
2. 用“敲”字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用“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
五、将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换一个词,句意不变。
1.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字用的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 )
2.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 ( )
3.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 ( )
六、填空
1.韩愈也是一位 ,他认为用“ ”字更好些,原因是:
①
②
③
2.后来,人们就把在 时 叫做“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