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小学教案

2023-07-20

咏鹅小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读准“岁、诗、池、蓝、掌、划、动、清、波、浮、听”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新的语境中正确认读;认识笔画“斜钩”;描摹带有“斜钩”这个笔画的汉字“划、我”。

  2朗读课文,能按标点正确停顿;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课文。

  3认真阅读课文叙事部分的内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本领。

  重点和难点

  1学习生字,读准翘舌音:诗、池、掌。

  2认识新笔画“斜钩”。

  3能通过故事内容的阅读大致了解古诗的诗意。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师: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赞美鹅的漂亮。

  2板书课题:咏鹅

  师边板书边说:“咏”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赞美。

  3齐读课题。

  说明:

  上课伊始进行看图说话训练,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说些什么,教师不要提过细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语言的积累畅所欲言。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可起到语言训练的效果。如果学生直接背出古诗,教师也可随机以“你已经能背诵古诗了,真了不起!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咏鹅》”引出课题。

  二初读古诗,引导质疑

  1出示古诗:自读,互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学习生字:浮

  3读了古诗,你有什么要问的?(如:谁做诗?他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做诗?怎么会做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说明:

  也许有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诗,但诗的意思和有关诗的其他内容学生并不一定知道,教师要创设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而学会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释疑解难

  1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回答哪个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第一节。

  (1)学习生字“岁”、“诗”正音:读准平、翘舌音。

  (2)朗读第一节。

  3出示第二节:感悟诗意。

  (1)读,骆宾王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有关句子。

  (2)出示第1、2两句话。

  ①学习生字。

  自学,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形。

  小组交流识字情况。

  大组交流:池、掌——注意翘舌音。

  池、清、波—-与“水“有关。

  划——新部首,想想哪个字中也有(我、找……)

  掌——常蓝——篮作比较,说说怎么记。

  ②读句子,感悟美景。

  骆宾王看到的景象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美丽、漂亮、好看)

  说话练习:骆宾王看到真美啊!,美在

  (可从鹅的颜色、声音、动作、池水等方面说)

  师:这么美,怎么读呢?

  自己试着读一读。

  交流读。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骆宾王陶醉了,于是骆宾王就做了一首诗,把这美丽的景象永远留了下来。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作的诗。

  说明: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读边思,通过交流,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2节,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感悟,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做到不顿读、不唱读,体现从读通到读好的过程,释疑解疑也在这过程中随之完成。

  四再读课文,熟读背诵

  赛读;背诵。

  说明:

  此时再读古诗与初读时相比,学生应对诗的意思有了大致的`理解,因此一定会读得更好,语气更符合诗的意境。当然,只须读,通过读来反馈学生的理解,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诗意。

  五欣赏人物,介绍自己

  师:骆宾王七岁就会做诗,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们小朋友也很聪明,你有什么本领,请介绍一下吧。(小组,大组)

  说明:

  这是课文设计的说话练习,也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要让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地说说自己的本领,相信自己的聪明与才干。本领不在大小,重在大胆地说,说完整的话。

  六复习巩固字词

  1读词:

  (1)七岁做诗池水蓝天脚掌划动清波碧绿游来游去

  (2)浮动水池古诗蓝天手掌划线听话

  2读生字。

  3指导描摹:划我

  (1)学习笔画:

  (2)看笔顺指导,说说怎么写。

  (3)注意田字格中的位置。

  说明:

  复习巩固字词体现是由易到难,先课文中的词语再课文外的新词语,做到在新的语境中正确地认读;先读词语再读单个的生字,更能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记住和掌握。

咏鹅小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指导学生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态、动作,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鹅的美好形象,培养读诗的兴趣。

  2、会写4个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那就请大家先猜个谜语吧,猜对了,它才肯和大家见面。你们有信心吗?(放录音)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脚蹬一双红靴子,唱起歌来啊啊啊。快快猜猜我是谁?

  2、出示“白鹅戏水图”,(放录音)你们看,“我”长得漂亮吗?你能说说“我”长得什么样吗?“我”在干什么?

  3、(放录音)你们说得真棒!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我们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他非常喜欢,便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咏鹅》,(板书课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你们想读读他的诗吗?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轻读、默读、大声朗读;请教老师、同学;同桌互读;借助拼音读等等。

  2、同桌互相检查:在读准、读好生字的基础上完整地读出古诗。

  3、检查交流生字的掌握情况。

  (1)难读字:清(后鼻音)。

  (2)易错字:曲、浮、波。

  (3)朗读古诗,检查字音。

  谁愿意把古诗读一读?大家当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重点纠正字音)

  (三)再读入情

  1、分组朗读交流,再全班交流。

  (1)朗读古诗。

  (2)你读懂了什么?和同学说说。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4)大家说得这么好!连大白鹅也想说了,你们想听听大白鹅说些什么吗?(放录音)同学们,你们刚才说得都非常好!可是,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拍。只有按节拍朗读,才能读得更好听,才能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2、按诗的节拍朗读古诗。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播放古诗画面,配乐朗读)

  (2)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试着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诗。

  (3)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播放古诗画面,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3、感受诗的意境。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大白鹅游水唱歌的场面,看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提示:唱唐诗、跳舞、绘画、朗读、表演、语言描述等,也可合作完成)

  (3)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白鹅戏水图》,巩固感知、想象的成果。

  4、朗读体会,练习背诵。

  (1)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会怎样呢?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动人画面,又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中吟出了这首诗?

  (2)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跟读、诵读、赛读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棒,大白鹅都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棒!我听了非常高兴!可是,聪明的你们,能不能也像骆宾王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集体、分组、个人)

  2、检查认字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咏、曲、向、歌、浮、绿、红、清、波

  (2)游戏:给生字找家。

  (课前在黑板上贴示生字的拼音,并设计成房子的形状;课上将生字卡片发给学生,要求按拼音将相应生字贴上去。)

  (3)给生字找朋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二)写字

  1、明确要求。

  留下“曲、向、红”三个生字卡片,明确这四个字要求能认会写。

  2、合作学习。

  读字音看字形,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音、形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示方法:形近字比较、熟字带新字、儿歌谜语记忆法、字理识字等等)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和学习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自己动脑筋思考的,都可以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指导书写。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强调,并书空强化字的笔顺,然后练写两个,注意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曲:笔顺是从外到内,最后封口;里面的横写在横中线上。

  向:与“白”字比较字形和笔顺,联系“口”字记忆。

  红:认识新部首绞丝旁,知道名称、学习写法、了解意义;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听写。老师读拼音,学生写生字:曲、向、红。

  2、给生字组词,能写的就写出来。

  曲向红

  3、有感情地齐读诗歌,能背的就背。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