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火把节》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盲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词词卡片。
2、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火把节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⒉学生在文中画出。
⒊集体交流
⒋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指导读地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⒈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图片或演示文稿)
⒉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⒊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⒋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
⒌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⒈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⒉指名说说这个拟说。
⒊小组内交流。
⒋集体交流。
⒌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⒍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音乐《火把节》优秀教案 篇2
好看的彝族头饰教案适用于火把节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掌握“剪、粘、拼”的技能,初步了解彝族头饰的来历,认识个别词组“彝族、哈帕”,感受“七月火把节”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彝族头饰的来历,认识个别词组“彝族、哈帕”。
2、掌握“剪、粘、拼”的技能。
3、感受“七月火把节”的快乐。
4、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准备
1、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挂历、半圆形挂历、剪刀、皱纹纸,分别与该班男孩人数相符合。
2、长方形哈帕、辫子与女孩人数相符合,装饰哈帕的布花若干。
3、简短情景导入课题的课件一套。
4、先会跳彝族的“七月火把节”。
活动过程
1、听“树叶”音乐进教室。
老师:今天,彝族的同胞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七月火把节,想去吗?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进教室先做一下准备”。
2、听简短故事导入课题,知道彝人为什么要戴帽子。
师:①看老师今天像哪个民族的人?幼:(彝族)老师胸前贴有彝族二字,川页便教认汉字“彝族”。
②从哪里看出我的扮像彝族?
幼儿指到头上所戴头饰,老师将其取下,认识“哈帕”二字,头饰上贴有。
③彝族人最喜欢顶“哈帕”或者戴帽子,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简短故事略)
④那么,我们要参加他们的“七月火把节’’看来还得先做帽子戴上才行,对吗? 3、老师为男孩女孩各自准备了不同的操作材料,现在我们利用这些东西装饰“哈帕’’和做“帽子’’行吗?
①女孩子利用小布花装饰这块长方形的“哈帕”,自己想像,可以用小花拼成不同的图形,如:房子、大树、不同的字或是对称美等。注意:提示小布花后面贴的双面胶揭下来后纸片放进篮子里。
②男孩子怎样将长方形的挂历纸条变成圆形,幼儿示范,如何把半圆形的挂历纸变成“圆锥体”,幼儿示范再把二者粘合在一起,最后用剪刀剪出波浪形纸条拧紧插入锥洞里,注意书机的使用方法。
4、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①指导不太会的幼儿。
②让其想像更丰富。
5 、戴上头饰跳“七月火把节”。
①先欣赏碟子里的小朋友跳。
②师幼一起表演跳。
结束语
今天,我们参加了彝族的七月火把节,高兴吗?我们还学会了做他们的头饰,回去教家里人做,和他们一起走进彝族的七月火把节。听(树叶)第二段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少数民族是幼儿需要了解的,而在了解过程中,他们往往又对民族服饰、头饰、手饰极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我设计了此活动,让他们去做喜欢的事,从而丰富其联想性、活动幼儿手指灵活性。
音乐《火把节》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火把节》丰富学生对彝族音乐特点的感知,并认识阮(ruǎn)。
2.能分辨乐曲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3.能说出“火把节”的概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阮,能够听辨出阮的音色。
2.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材分析
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很有特点的乐器之一。现在使用的改良阮分为四种:低阮、大阮、中阮、小阮。三弦或四弦,有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阮的演奏技巧不是很复杂,演奏方法及符号与琵琶相同。右手指法有弹、挑、双弹、双挑、分、滚、划等;左手只按音。小阮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担任和声伴奏。四种阮的音色圆润而丰厚,颇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目前民族管弦乐队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火把节》共分为三段,在一个简单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A段主题轻柔地出现,旋律轻柔、优美。B段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A段再现,显得优美有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少数民族的节日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关于火把节,还有一个传说呢。今天我们就到彝族朋友的火把节上去看一看。
欣赏“火把节的传说”动画。
二、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三、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火把节》音频。
师:火把节真是盛大的节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乐曲《火把节》。
提问: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吗?音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阮的历史有近20__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这首《火把节》是用中阮演奏的。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听辨乐段。
完整聆听乐曲《火把节》。
提问:请说出这首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学生聆听并回答。
师: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慢-快-慢,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3.欣赏第一乐段
(1)初次聆听第一乐段。
提问:请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
(2)教师出示第一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
(3)再次聆听第一乐段,学生小声跟音乐哼唱旋律。
4.欣赏第二乐段
(1)初次聆听第二乐段。
提问:请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和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哪些音乐要素听出来的?
学生可能回答:速度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演奏的方法不同等。
(2)教师出示第二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
(3)先聆听第一乐段,再聆听第二乐段,感受第二乐段热烈、欢庆的情绪。
5.欣赏第三乐段
(1)初次聆听第三乐段。
提问:这个乐段和哪个乐段旋律基本相同?说出感受到的场景。
(2)再次聆听第三乐段,听完后为三个乐段加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6.完整欣赏乐曲《火把节》。
教师要求:这首乐曲是ABA结构的三段体,认真聆听音乐,每听到A乐段出现,就小声哼唱旋律。
四、课堂小结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晚上围着篝火祈求平安,唱歌跳舞,通宵达旦,最后,我们在一首歌曲《七月的火把节》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音乐《火把节》优秀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学跳集体舞“快乐的火把节”,感受彝族摆手舞的舞蹈风格。
2、根据情节的提示,记忆动作顺序。
3、大胆运用夸张的动作、激昂的叫声,表现舞蹈欢快、奔放的情绪。
二、活动准备:
介绍有关彝族火把节的传统和风俗习惯。
三、活动过程:
1、了解舞蹈情节,学习基本动作。
——了解舞蹈情节与动作。
教师一边示范动作,一边介绍情节:“彝族的火把节到了,小朋友们来到了广场上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热烈,大伙儿用手去擦汗,把自己的脸都擦花了,一个个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最后大家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幼儿一边回忆情节,一边随着老师哼唱的音乐,练习动作。
2、幼儿站成圆圈做动作。
——幼儿拉成圆圈,找准圈上,练习随着“呦“的叫声转向圈上做动作。
——引导幼儿根据绕火堆跳舞的情节,练习随音乐边绕圈跑,边叫“呦“。
3、完整舞蹈。
——随乐练习,教师带做。
——教师用情节提示幼儿随音乐舞蹈。
音乐《火把节》优秀教案 篇5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难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3.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全班读一读。
⑶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⑷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奖励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㈠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用心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3.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教师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感受。)
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⑵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⑶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⑷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4.学生一起渎一读这些句子。
5.教师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㈢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2.指名说说这个传说。(板书: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3.在小组内学生复述这个传说。
4.集体交流。(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5.教师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板书: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让我们再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个传说。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品读,谈感受,想象画面,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通过复述火把节的传说,赞美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的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pī zhān jiǎo jiàn shuāi jiāo jī qíng sì yì
( ) ( ) ( ) ( )
jí dù jiǎng lì huáng chóng bù qū bù náo
( ) ( ) ( ) ( )
3.补充词语,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不( )而同 约: 人声( )沸 沸: 激情四( ) 溢:
数不( )数 胜: 兴高( )烈 烈: ( )山遍野 遍:
4.完成课后第2题。
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 )早已准备好的火把,( )屋门,( )三圈,然后( )田野,( )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
⑴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⑵这一段的比喻句是 。把 比作 ,写出 。
⑶“沸腾”一词说明了什么?
6.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附:板书设计
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民族服饰、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篇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 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课文重点:第二、三部分; 朗读训练点: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的四次反复,朗读全文的时候,要在这四句话的引领下读出节奏,从火把节的精心准备,到火把节的盛况展现,再到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加强读写结合点:写一段庆祝节日时的场面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预习提纲
4、火把节 导语:我们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 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满山遍野 不约而同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日上三竿 不屈不挠 企盼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比一比谁写得正确又美观。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写在课本上) 矫 健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5.概括课文内容。
6.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2)第1—4自然段:为了欢度火把节,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批注。 (3)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最喜欢哪一个?在课本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4)说说火把节的来历,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你想到了什么?
7.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或询问长辈、朋友等方式,收集火把节的相关资料,更多地了解彝族的这一传统节日。
8.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成果展示
1、认读词语:蒿枝 犄角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宰牛羊 熊熊烈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 )矫( )跤( ) 赛( ) 娇( )狡( )塞( )骄( )寒( )
3、近义词:矫健——强健 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 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 山寨 嫉妒
5、理解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四、读句子
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五、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2、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A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的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B出示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默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 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来吧,„„”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六、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板书设计
1、穿上节日的盛装,热情准备节日的饭菜。 不惧恶势力
2、斗牛。 火把节
3、摔跤勇敢坚强
4、点燃火把 不屈不挠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火把节》(板书:火把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火把节》是S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展开。 《火把节》是一篇以场面描写为主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 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 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3. 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由于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一盛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更感受到了彝族人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场面的热烈,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我把速读课文第三部分,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俩个板块,体会俩种情感,一是学习火把节的热闹场面,体会节日的愉悦和彝族人的热情,二是学习火把节的来历,体会彝族人勤劳勇敢,不屈不饶的精神。 我所要讲授的是《火把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课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品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通过上节的预习课,你们一定收获不小吧!现在就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吧!(此处我请几位学生依次上台当小老师,书写本课中容易出错的字与音,其余学生边读边检查板书的同学书写是否正确).此导语以学生对话展示学习成果为主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学生互批校正字词,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2:根据文章脉络向旅游者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请三名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文章脉络,到讲台上向老师和学生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用有针对性的语言相机点拨,例如:彝族的导游们,我又来了,你们欢迎我吗?你们为我准备了什么?可爱的导演们,有哪些活动可以让我参加或者让我欣赏?你最想介绍给我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当导演们介绍完毕,学生给导游以评价,或对导游所说加以补充。接下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火把节的准备和场面两部分内容。此处,主要以学生小组说为主,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把课文吃透,激发学生想表达的欲望。最后,学生汇报在小组内学到的知识或质疑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介绍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学习火把节的传说,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同学们,在感受到了彝族人的热情和节日的盛况后,我们是否思考过火把节的来历,彝族人又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呢?”以提问式导入课文的下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在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彝族人没有屈服于天神淫威,在英雄阿提拉巴德带领下用火消灭害虫,他们日夜不停,艰苦奋战,灭掉害虫,保护了庄稼,接着我便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个传奇故事,那你们知道彝族人身上都体现了一个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此问题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培养学生对彝族人精神品质的敬畏之情。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出自己喜欢 的理由或者感受。其他学生可以适时做补充,或者引发讨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6拓展延伸
1.写一个场面描写。
2.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情感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
民族服饰
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
点燃火把
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音乐《火把节》优秀教案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火把节》(板书:火把节)。下面我将从说课本、说教学目的、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历程、说板书计划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举行分析。
一、说课本
《火把节》是s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单位的第四篇课文,该单位以“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主题睁开。
《火把节》是一篇以局面形貌为主的记叙文,课文形貌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局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源,显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克服恶权势,克服劫难的大胆刚强、不平不挠的品行。语言简炼、条理清楚、形貌生动、过细满盈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学目的
联合单位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简直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通过简介了解彝族和火把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通过速读课文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由于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一盛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更感受到了彝族人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场面的热烈,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我把速读课文第三部分,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课堂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要有想学的欲望,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基于此,为了让学生融入课文,和作者走在同一条感情线上,教学中,我扮演游客,学生扮演导游或者主人,师生在“宾主”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心灵的对话,融入读一读,讲一讲,评一评,看一看等特有的语文学习活动,师生的情与智会得以飞扬,实现精神生命的同构建。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概括法和点拨法。概括法是在学生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叙述对课文的初步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并用简单的文字加以概括、板书,并且使学生能够用已经概括的提纲知识,叙述讲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拨法,主要用于学生在品读感悟课文或句子时使用,把学生没说到位、没表达到位的话加以引导,使孩子们的表达更完美。
我所要教学的是《火把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课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品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1: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通过简介了解彝族和火把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通过速读课文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向学生交待教学目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时有一定的方向,以免偏离主题。
环节2: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通过上节的预习课,你们一定收获不小吧!现在就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吧!(此处四名学生用双色笔板书,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并且注释音节,两名学生概括出课文脉络并板书,两名学生板书有关火把节的相关资料,其余学生自己读文,边读边检查板书的同学是否正确).此导语以学生对话展示学习成果为主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学生互批校正字词和文章脉络,了解火把节,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根据文章脉络向旅游者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请三名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文章脉络,到板前向老师和学生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用有针对性的语言相机点拨,例如:彝族的导游们,我又来了,你们欢迎我吗?你们为我准备了什么?可爱的导演们,有哪些活动可以让我参加或者让我欣赏?你最想介绍给我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当导演们介绍完毕,学生给导游以评价,或对导游所说加以补充。此处播放一段视频,舞蹈《七月火把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表达欲望。接下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火把节的准备和场面两部分内容。此处,主要以学生小组说为主,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把课文吃透,激发学生想表达的欲望。最后,学生汇报在小组内学到的知识或质疑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介绍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4:学习火把节的传说,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速读课文第三部分,小组讲一讲这个传说,教师指出: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在此应该做出引读并出示课件:所以,作者深情地说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生齐)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勇敢勤劳、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课文中的语言在小组互说、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内化,情理又在教师的激情引读中得到了升华,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环节5: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感受。其他学生可以适时做补充,或者引发讨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6拓展延伸
1.写一个场面描写。
2.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情感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明的将讲课内容通报给学生,清楚直观,便于学生明白和影象,理清文章脉络。
4、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民族衣饰琼浆好菜
局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
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舞蹈
来源:人们用火把清除“天虫”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奋大胆、不平不挠的象征)
以上,我从课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历程和板书计划六个方面临本课举行了分析,我的说课到此竣事,谢谢列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