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的节日》《火把节之夜》

2023-09-01

《塔吉克的节日》《火把节之夜》 篇1

  教学内容: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x.”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5)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能专心投入的欣赏音乐,学习用手鼓的为音乐伴奏。

《塔吉克的节日》《火把节之夜》 篇2

  教学内容:

  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教学重点:

  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让学生了解泼水节、象脚鼓。

  教材分析:

  1.《塔吉克的节日》

  《塔吉克的节日》是一首弹拨乐合奏曲,乐曲充分发挥了弹拨乐器的性能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塔吉克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节日里欢快、热烈的场面。

  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甘地区。每逢节假日或喜庆时,塔吉克人常在鹰笛和手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并举行赛马和叼羊等活动。

  手鼓是x疆各少数民族常用的乐器。

  2.《火把节之夜》

  这是一首中阮独奏曲,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很有特点的乐器之一,是东汉时期艺术工匠们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阮为圆形音箱,直炳,有十二个品,四根弦,到了唐代,发展为十三个品,称为“阮咸”。阮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大阮和小阮。

  《火把节之夜》原为琵琶独奏曲,乐曲共分为三段,在一个简短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a段) 轻柔的奏出,及富歌唱性,犹如巴乌的吹奏声,舒展而柔美。b段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再现a段,更加优美宁静,富有韵味。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道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人们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器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最好能跟着哼几遍,以后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首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

  3.初听乐曲

  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

  复听主题。

  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欣赏弹拨乐合奏《火把节之夜》

  介绍塔吉克族及鹰笛、手鼓。

  初听乐曲。

  随教师学唱主题。

  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教师演奏主体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复听乐曲。

  5.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