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2023-07-18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片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馈。

  3.当我们读到“巍巍乎”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读到“汤汤乎”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合作读文

  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__。

  7.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在伯牙的琴声中,为什么我们的课文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补充资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②之风,山高水长③。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释)①泱泱:形容水深无边的样子。

  ②先生:指严子陵。

  ③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比喻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高山流水的深意。

  (二)痛失知音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师生合作读诗,感悟伯牙的悲痛。

  3.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配乐吟诵全诗,背诵全诗。

  五、关注编者,拓展阅读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2.阅读《余音绕梁》,思考:从哪看出韩娥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艺术百花园》,领略艺术之美。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