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上册教案

2023-09-20

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六年级第五单元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想像作者在夏日中午逃避午睡的情景,感受作者对生命世界的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世界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夏日的午后你们曾经到大自然中去吗?去观察过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全班交流)

  2、师: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在作者罗兰的心里,夏天的中午会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反馈难读的生字词。

  3.同学们,当我们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有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在你眼前出现。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静静地读一读,在作者描写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请把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

  三.理清文章条理。

  1.同学们,一幅幅画面是那么生动、可爱,让我们印象深刻。同学们,夏日的午后,人们往往容易困倦,可是作者呢?他对于午睡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请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生反馈:“从小,我就逃避午睡。”

  3.作者逃避午睡,相关的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想一想,这种感受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时候所产生的?

  4.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14)“我”逃避午睡,享受那充满生命快乐的后花园的精彩。

  第二部分(15-17)成年后,“我”仍逃避午睡,牵挂窗外的自然。

  第三部分(18)逃避午睡,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过渡:罗兰的文字如行云流水,优美流畅;罗兰的童年如美丽的画卷,赏来心情舒畅。让我们走入作者的童年,去感受作者在午后的快乐生活吧!

  四.指名读文章1—3段:

  1.儿时的作者是怎样逃避午睡,跑到园子去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文章的1——3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2.学生反馈:

  重点句子的赏析:

  “母亲总是逼着我午睡,而我,却常常在母亲睡着以后,悄悄地爬起来,轻轻地迈过那一尺高的门槛,经过开着荷花的院子,打开通往后花园的小门,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

  A勾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B注意作者描写的动作的叠词的运用,再现作者逃避午睡时的动作及神态。

  (悄悄爬,轻轻迈,经过,打开,享受)

  C指导朗读。

  D第三段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是下文的总起)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认真读书,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很好!儿时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当他悄悄地走到院子里,享受到怎样的快乐?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他到底获得了哪些快乐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抓住情趣,赏析画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11自然段,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呢?从作者的文字背后你读到了怎样的情趣?快拿起手中的笔,勾画一下。

  2.学生反馈:(在此部分的反馈时,教师要把握住训练的重点,详讲“野花图”“戏蚁图”和“菜园趣”,而对于其它的画面则通过以读带想的方式略处理。)

  A“野花图“片断精读:

  “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白的、粉的、蓝的、紫的,还有一半粉一半白、一半蓝一半红的。你简直树不清它们有多少种颜色!这些花在微风中摇动着,带着孩子似的娇羞。”

  ①指名读句子,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引导:如果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如果用我们的鼻子去闻……如果用我们的耳朵去听……)

  ②你们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将优美的文字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

  ③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读书的能力又上了一层。请大家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预设: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和拟人的句子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④如果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有滋有味的朗读表现出来,读书的能力更上了一层。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B“戏蚁图”片断精读:

  “我并不欣赏它们那细瘦的模样,但我欣赏它们的动作,沉着、迅速而有规律。有时,我也担心它们会迷路,当我看见一只蚂蚁走得太远的时候,就用一根小草把它轻轻地拨回来。我不知道这样是否会扰乱了它的工作,耽误了它完成任务。”

  ①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我”观看地上的蚂蚁。)

  ②根据上个片断的学习方法,想像地上一群蚂蚁的忙碌和“我”与之亲近的情景。

  ③读出作者看蚂蚁时的那种专注和逗蚂蚁的乐趣。

  C“菜园趣“片断精读:

  “花园的左边是菜园,种着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葱和被一个无形的嘴吹得

  越来越肥胖的茄子。可爱的大南瓜,笑呵呵地躺在地上,享受着园中这一片宁静”①你读诗,眼前出现了什么画卷?

  ②你爱这宁静的菜园吗?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

  ③作者呢?他爱吗?那个词让你深切的感受到了这种情感?(板书:享受)

  ④让我一起享受宁静的夏午吧!全班齐读。

  3.重点朗读,体会情感。

  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出示句子:“小时候的夏日中午,总是这样过去,我从不厌倦那充满生命快乐的花园。”

  ①联系上文理解“充满着生命快乐的花园”。

  ②用相近的词语来替换“总是”、“从不厌倦”,说说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联系前文“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④读句子,读出童年的“我”对快乐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三、品读文章15——18自然段,感受作者成年后对午睡的态度。

  1.成年后的作者仍不放弃对午后风光的享受。此时的作者又是看到怎样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15段。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作者在大自然中的美妙感受)能读出来吗?

  3.是啊,在这样的午后,作者在享受着这样美丽的景致,难怪他会说出这样的句子:(出示句子:“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

  ①读句子,说说这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哪个字?(醒)

  ②说说喜欢的理由。

  ③你们对这三个“醒”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快乐的画面,那么“我也醒着”又是什么意思呢?

  ④“我也醒着”,这个“醒”的意思是说作者不仅“人”醒着,他的“心”也醒着。你们看,一个看似普通的“醒”字,在罗兰的笔下竟然运用得这么神奇,把她的情感表达得如此真切,多么让人赞叹!来,让我们读读这个充满夏日诗意的句子。

  4.有感情的自由读最后三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作者和大自然都睁大眼睛,共享这美妙时刻。他们似乎心灵相通,他们彼此欣赏。)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吧。齐读最后一段。指名有感情的读最后一段。

  四.全文小结:

  夏日午后,也许会让你感到疲倦,可是作者却在这午后感受到了别样的美丽。真好。我想,只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你也会享受到生命的美丽!

  五.课后练习

  1.摘抄文中的优美文字,积累几个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夏午》的原文,你对罗兰写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利用班级读书会的时间,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