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教案

2023-07-16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1

  【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

  7.拉萨的天空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长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抓住“湛蓝、透亮”两个词语体会拉萨天空的美,重点讲解课文的第二段。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课件出示)

  湛蓝   透亮

  纯净   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二、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细心的你们也许可以发现课题中的“天空”用蓝色粉笔书写,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2.是的,天空在我们的眼中是那么的美丽。拉萨的天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习提示及要求:

  1.我理解了哪些词语?

  2.我学会了什么句子的用法?

  3.拉萨的天空为什么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

  学生回答:喜欢“湛蓝”、“透亮”两个词语,顺势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比喻句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勇比喻句的时候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当作者在说明的时候,就会用比喻句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

  “拉萨的天空为何总是湛蓝、透亮?”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3. 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指导朗读。

  四、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

  .拉萨的天空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学习提示及要求:

  (1)我认为这段中的哪个词用的好?

  (2)我认为这段中的哪句话值得我多读几遍?

  (3)我想知道拉萨的天空“妙”在哪?

  拉萨的天空还“妙”在何处?

  2.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导朗读。

  五、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

  这么美的天空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吧。

  (课件出示视频)

  1.如果你在这样的蓝天下,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干些什么?

  2.(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离开。)

  指导朗读。

  六、拉萨的天空——蓝晶晶

  1.拉萨的天空让人如此神往,每年都有数万游客慕名而来,除了拉萨那美的让人神往的天空之外,还有一处著名的古代建筑——布达拉宫。

  (课件出示两张对比的布达拉宫照片)

  2.这两张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吗?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

  3.没有了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会怎么样?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八、总结

  1.拉萨的天空美在它的湛蓝、透亮、美在它的纯净、明洁,还美在它的离地面很近,所以让人神往,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的雄伟、壮丽。湛蓝的天空仿佛是“圣地的窗帘”。

  2.(课件: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齐读这句话。

  九、作业设计

  公园里的花朵有了绿叶的映衬显得更加的;湖边的树丛有了假山的对照显得更加的 。

  仿写:

  我能仿照上面的句子再写一句?

  十、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把握作者对拉萨的天空的蓝的描写以及对朝圣者的描写体会朝拜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内涵即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所带来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拉萨的天空的蓝以及朝圣者的描写体会

  本文蕴涵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朝拜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内涵即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所带来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类型

  自读教学方法讨论,点拨主要教具

  1直接描写拉萨天空“蓝”

  2景物衬托朝拜少年:象征汉、藏友好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拉萨的天空》,拉萨那种独特的高原之美让美一个藏族儿女为之眷恋,也让没到过那里的人为之魂牵梦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王宗仁的〈拉萨的天空〉,看看这位在青藏高原生活多年的作家怎样描绘他心目中的拉萨。二学生朗读、思考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怎样描写的?讨论明确:主要描写了拉萨的天空,突出了它的蓝直接描写:

  1象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比喻)

  2纯粹的淋漓尽致、无拘无束3净蓝净蓝的发亮

  4可以发出声音(听觉),把你的视线凝结景物衬托:1白云2草地3布达拉宫4拉萨城三

  作者在描写蓝天时,提到了拉萨著名的景观——布达拉宫,两者互相映衬,(展示图片),说一说有关布达拉宫或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信仰的方式,藏族人民怎样表达自己的虔诚呢?——朝拜展示朝拜的图片(简介朝拜的过程)讨论:文章由描写天空笔锋一转,找出文章中对朝拜路上虔诚的信徒的描写,并说说这群朝拜者中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第四段的描写,是一个少年,表现不同,目的不同。含义:他心中想着汉藏民族友好的神圣使者——文成公主,按时着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永远藏在藏族人民心中,文章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轻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老师游览过许多地方,去过秀美的江南,到过豪情的塞北,(边说边指地图上的位置)然而有一个地方,令我神往,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指到拉萨所在地)——它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拉萨。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用心去感受拉萨的天空。

  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齐读)

  2、拉萨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等我读完后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配音乐读)

  3、学生自由交流。

  4、老师总结,过渡:同学们是擅于欣赏美的小行家,听一遍优美的语言就能带给你无限的遐想,读一读优美的文字一定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10分)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老师请同学来读,哪一组举手多就请哪一组。指名小组读,评价。

  3、大家喜欢拉萨的天空吗?那老师请你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多读读,体会体会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喜欢各自然段的分别举一下手。

  三、交流反馈。(这是全课的重点所在)

  (一)第一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2、这小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

  什么是湛蓝、透亮?(深蓝透明发亮)

  3、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蓝宝石和拉萨天空的图)瞧,两者都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4、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

  5、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谁来读好第一个句子?(课件: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6、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谁再来读第二句,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二)第二自然段

  1、请喜欢第二节的读给大家听。

  2、谁来说说,这一节,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纯净、明洁

  1)书上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纯净、明洁的?生读。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课件演示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的天空,有了河畔草地对照的天空)师略加讲解:在白、绿的映照下,显得完美无暇。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3)谁来读好这个句子?让人感觉到天空的纯净、明洁。

  3、这一小节,拉萨的天空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离天空很近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2)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在拉萨,我们现在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们伸出手,哇,能碰到蓝天了,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了,感觉怎样?指名说。是啊,多近哪,而那蓝天就像一池碧水,真是太美了,密老师带大家去掬蓝天洗脸,好吗?闭上眼睛,师范读。

  3)谁带大家掬一捧蓝天洗脸?指名读。

  4、喜欢这样的天空吗?是呀,这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

  (三)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三节的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3、我们一起看看这蓝得让人神往的天空。(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片)

  4、刚才不少同学在看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画面,还不时发出了“啊”的赞叹声,你想说什么呀?指名说。你被深深吸引住了,从心底里向往那拉萨的天空,这就叫“神往”。

  5、所以,书上说——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6、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四)第四自然段

  1、请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

  3、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

  (课件出示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的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擦去蓝天,让学生比较)没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再恢复)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第五自然段

  1、喜欢第五小节的读一下。

  2、谁发现了,这里有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湛蓝的天比作圣地的窗帘。)

  窗帘有什么作用?(装饰美化房间)

  3、那这湛蓝的天空就是装饰美化圣地——拉萨的咯,多形象、贴切的比喻哪!我们一起来读读。

  四、进行审美欣赏,陶冶审美情趣。

  1.奖励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配音乐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闭眼睛欣赏。

  2.创设情境,配解说。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天空无与伦比的蓝,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

  刚才“拉萨的天空”是我们在朗读课文时想象的,现在老师让你们睁开眼,亲自去看一看——(教师课件出示美丽的图片和音乐,并伴着动人的屏幕解说,学生欣赏)

  过渡: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大家特别想说些什么,我把机会留给大家吧!

  3.请学生再说说感受,师相机评价并作总结。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4

  初读文章后,发现一个“蓝”字贯穿文章始终,课文从头到尾都在尽情描写拉萨天空的蓝;再仔细读文,发现作者的语言又是如此之丰富,只为描写天空的蓝,就用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宝石、蓝晶晶”这么多词语。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立足于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词句,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学习作者丰富的语言。如:“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透亮”、“ 纯净”、“ 明洁”写出了蓝天的通透、无暇;“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句子则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蓝天如水的意境。这些词句让学生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之上,感受到了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课件,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上堂课的词语)

  二、走进拉萨(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件,你看到了的拉萨是什么样的?

  2、出示句子: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轻声读句子,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湛蓝 透亮 好象用水洗过的蓝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3)朗读感悟:学生再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边读边想象。

  3、看课件,再次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引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蓝,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走进拉萨就像是走进了仙境。

  2、怪不得人们说——(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1)自由读句子,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小结:蓝天如水,无怪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3)齐读句子。

  3、看课件,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指名读句子,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蓝?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映衬 纯净 对照 明洁

  (3)指导朗读。

  4、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天空蓝得通透、无暇,白、绿、蓝的对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天空的美。

  (1)看课件。

  (2)出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注意词语:神往 紧紧吸引 不忍移开

  5、(1)出示拉萨一年四季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2)指名回答: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3)因此,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学生欣赏其英姿。再次感受如果缺少了这天空的衬托,布达拉宫一定会失去一把半的美。

  (4)欣赏图片: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

  (5)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里把拉萨比作了什么,把湛蓝的天空比作了什么?

  3、齐读句子。

  三、总结全文,欣赏有关拉萨的图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并写上文字介绍。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长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抓住“湛蓝、透亮”两个词语体会拉萨天空的美,重点讲解课文的第二段。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课件出示)

  湛蓝 透亮

  纯净 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二、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细心的你们也许可以发现课题中的“天空”用蓝色粉笔书写,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2.是的,天空在我们的眼中是那么的美丽。拉萨的天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习提示及要求:

  1.我理解了哪些词语?

  2.我学会了什么句子的用法?

  3.拉萨的天空为什么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

  学生回答:喜欢“湛蓝”、“透亮”两个词语,顺势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比喻句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勇比喻句的时候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当作者在说明的时候,就会用比喻句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

  “拉萨的天空为何总是湛蓝、透亮?”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3. 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指导朗读。

  四、拉萨的天空——纯净、明

  .拉萨的天空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学习提示及要求:

  (1)我认为这段中的哪个词用的好?

  (2)我认为这段中的哪句话值得我多读几遍?

  (3)我想知道拉萨的天空“妙”在哪?

  拉萨的天空还“妙”在何处?

  2.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导朗读。

  五、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

  这么美的天空真是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吧。

  (课件出示视频)

  1.如果你在这样的蓝天下,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干些什么?

  2.(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离开。)

  指导朗读。

  六、拉萨的天空——蓝晶晶

  1.拉萨的天空让人如此神往,每年都有数万游客慕名而来,除了拉萨那美的让人神往的天空之外,还有一处著名的古代建筑——布达拉宫。

  (课件出示两张对比的布达拉宫照片)

  2.这两张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吗?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

  3.没有了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会怎么样?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八、总结

  1.拉萨的天空美在它的湛蓝、透亮、美在它的纯净、明洁,还美在它的离地面很近,所以让人神往,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的雄伟、壮丽。湛蓝的天空仿佛是“圣地的窗帘”。

  2.(课件: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齐读这句话。

  九、作业设计

  公园里的花朵有了绿叶的映衬显得更加的;湖边的树丛有了假山的对照显得更加的 。

  仿写:

  我能仿照上面的句子再写一句?

  十、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明洁

  让人神往

  蓝晶晶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就题导人,了解课文梗概

  1、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们《北大荒的秋天》的时候,—看题目就知道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哪儿的秋天?

  2、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不用老师讲,你们就已经知道了什么?

  (写的是“天空”,不是北京的天空,也不是广州的天空,而是拉萨的天空)

  3、你们知道拉萨吗?(西藏自治区首府,在我国的西南部)是怎么知道的?(天气预报天天看到它)

  4、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简介拉萨:西藏自治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市内玛布日山上有建筑宏伟的布达拉宫。1965年建成了横跨拉萨河、连接川藏和青藏公路的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城市桥——拉萨大桥。

  二、初读指导

  1、拉萨的天空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请你们速读课文之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湛蓝或湛蓝、透亮)

  2、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各自然段的内容。

  (1)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2)拉萨的天空离人近;

  (3)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

  (4)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蓝晶晶;

  (5)拉萨的天是圣地的窗帘。

  3、指名学生轮流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联系实际理解生字词。

  第一自然段,教者讲“湛蓝”是“深蓝”的意思。“宝石”,颜色美、有光泽,透明度和硬度高的矿石,可做装饰品。

  第二自然段,教者讲:“掬”(捧),“纯净”(纯洁干净)。

  (1)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妙”是“好”的意思;“越发”是“更加”的意思。

  (2)学生看插图,理解“河畔”(河边)、“贴”(靠近)。

  第三自然段,学生联系课文理解“不忍”是“不忍心”或“舍不得”的意思。

  联系实际理解“视线”就是注意力。(用眼睛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假想的一条直线)

  第四自然段,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建”(造),看插图理解“蓝晶晶”是很蓝很蓝。

  第五自然段,教者讲“圣地”(崇高的、神圣的地方),联系生活实讲“窗帘”。

  4、集中揭示生字词。

  (1)自由认读,相互检查,老师抽读。

  (2)说说下列各词的意思

  妙( ) 不忍( ) 河畔(  )

  越发( ) 掬( )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妙 纯 线 窗 帘 忍 建 圣 晶

  2、将生字按结构分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出书写时注意点:

  (1)左右结构的字:妙 纯 线(讲究紧凑,绞丝“提”要向上挑,不能平)

  (2)上下结构的字:窗 帘 忍 圣(“窗、帘”二“穴”字头,要写得宽而扁,能覆盖下面部分。“穴”字头的第五点画。“窗”宇的下面是“囱”,框框外面有一撇,里面是“夕”,“忍”上小下大,“心”要托住“刃”。“圣”上大下小,“又”要写得舒展)

  (3)半包围结构的字:建(先写“聿”,横画多,要安排紧凑,做到密而不粘)

  (4)品字形结构的字:晶(上面的“日”要在下面两个“日”正中上方)

  3、用钢笔描红。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生字。

  板书:

  7、拉萨的天空

  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太妙了 贴着 越发 纯净

  河畔 视线 不忍 蓝晶晶

  依山而建 圣地 窗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激发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写出跟下面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太妙了( ) 河畔( )

  越发( ) 宛如( )

  2.听写词语(指名到黑板上写)

  窗帘 不忍 纯净

  视线 建造

  (着重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二、精读训练

  1、过度: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知道了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显著特点。

  (板书:湛蓝、透亮)

  2、看课题上方的插图,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

  (1)“那里”指哪里?(拉萨)“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是)“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是一个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

  (2)齐读

  3、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可以读懂的:“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拉萨的蓝天离入很近)

  (2)不太好懂的地方:

  ①“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说明天与人的距离近,另一方面,暗藏了一个比喻,蓝天就像一池碧水,可以用来洗脸。

  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这是两个对比的句子;拿“白云”与天空对比,形成了白和蓝的映衬,突出了“纯净”;再拿“草地”和天空对比,形成了青和蓝的对照,突出了“明洁”。

  (3)反复读读体会。

  (板书:离人近 声音碰到 手能摸到)

  4、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的。

  “神往”是心里向往的意思。到过这里的人视线会被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移开。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布达拉宫的上空一年四季总是蓝晶晶的)

  (板书:一年四季 蓝晶晶)

  (2)第二句话呢?(这一句话理解起来比较难,教者讲解)

  ①结合插图介绍布达拉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意思是“佛教圣地”。相传公元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首先在这里建宫室。到17世纪中叶又扩建重修,历时近50年,才具有了现在这样的规模。宫体主楼13层,高117.19米,东西长360米,全部为石木结构。宫内保存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卷轴佛画)、法器、供器等。

  ②布达拉宫的周围本来就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高大建筑物,有了这蓝天的映衬,就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如果没有这湛蓝、开阔的天空,布达拉宫的气势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么壮观。

  6.齐读第五自然段。

  (1)窗帘是在什么地方用的?(房间里)

  (2)蓝天是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

  (板书:圣地 窗帘)

  (3)教者讲:为了让这块神圣的地方永远保持明洁、纯净,我们要注意环境保护。

  7.反复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三、作业

  抄写词语

  板书:

  1、 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明

  离人近 声音碰到 手能摸到

  让人神往 吸引视线

  蓝晶晶 一年四季

  圣地 窗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文练习。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能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出示词语指名读。

  默写这些词语

  分小节指名读。

  二、指导背诵。

  1、理清全文层次,回忆第一一五自然段各段写了什么。

  2、别理清各自然段内的句序,结合熟读。举例:

  (1)第一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两句话)

  ②先说的是什么,后说的是什么?(先说拉萨是日光城,接着讲天空湛蓝、透亮,用了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③熟读并记住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三句话)

  ②先说的是什么,后说的是什么,最后说的是什么?(先说拉萨的天空离人近,后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最后一句话说有白石和草地与蓝天相衬,天显得更加蓝了)

  ③拉萨的天空怎么离人近?(说话的声音能碰到天,伸出手能摸到天)

  白云和草地怎么与蓝天相称的?(有白云映衬,天空显得纯净;有草地对照,天空显得明洁)

  ④熟读并记住第二自然段

  (3)熟读第三—五自然段。

  三、完成练习。

  1、背诵课文。

  2、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一抄。

  3、完成课课练。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七课《拉萨的天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第二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在白云和草地地映照下越发纯净、明洁;第三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蓝得令人神往;第四自然段写一年四季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也把布达拉宫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第五自然段写湛蓝的天空像圣地拉萨的窗帘。

  课文的语文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因此,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读好“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纯净”、“明洁”等词语,让学生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文字感受拉萨天空的“蓝”。

  【设计理念】

  细翻了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发觉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一共10条,其中1、2、3、4、5、8条是这样描述的: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1、2、3、4、5、8条,我发现: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借助图画以及音像资料营造情境,才能帮助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领悟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因此,我对《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作出下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轻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老师游览过许多地方,去过秀美的江南,到过豪情的塞北,(边说边指地图上的位置)然而有一个地方,令我神往,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指到拉萨所在地)——它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拉萨。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用心去感受拉萨的天空。

  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齐读)

  2、拉萨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等我读完后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配音乐读)

  3、学生自由交流。

  4、老师总结,过渡:同学们是擅于欣赏美的小行家,听一遍优美的语言就能带给你无限的遐想,读一读优美的文字一定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10分)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老师请同学来读,哪一组举手多就请哪一组。指名小组读,评价。

  3、大家喜欢拉萨的天空吗?那老师请你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多读读,体会体会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喜欢各自然段的分别举一下手。

  三、交流反馈。(这是全课的重点所在)

  (一)第一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2、这小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

  什么是湛蓝、透亮?(深蓝透明发亮)

  3、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蓝宝石和拉萨天空的图)瞧,两者都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4、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

  5、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谁来读好第一个句子?(课件: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6、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谁再来读第二句,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二)第二自然段

  1、请喜欢第二节的读给大家听。

  2、谁来说说,这一节,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纯净、明洁

  1)书上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纯净、明洁的?生读。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课件演示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的天空,有了河畔草地对照的天空)师略加讲解:在白、绿的映照下,显得完美无暇。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3)谁来读好这个句子?让人感觉到天空的纯净、明洁。

  3、这一小节,拉萨的天空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离天空很近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2)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在拉萨,我们现在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们伸出手,哇,能碰到蓝天了,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了,感觉怎样?指名说。是啊,多近哪,而那蓝天就像一池碧水,真是太美了,密老师带大家去掬蓝天洗脸,好吗?闭上眼睛,师范读。

  3)谁带大家掬一捧蓝天洗脸?指名读。

  4、喜欢这样的天空吗?是呀,这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

  (三)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三节的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3、我们一起看看这蓝得让人神往的天空。(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片)

  4、刚才不少同学在看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画面,还不时发出了“啊”的赞叹声,你想说什么呀?指名说。你被深深吸引住了,从心底里向往那拉萨的天空,这就叫“神往”。

  5、所以,书上说——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6、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四)第四自然段

  1、请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

  3、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

  (课件出示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的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擦去蓝天,让学生比较)没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再恢复)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第五自然段

  1、喜欢第五小节的读一下。

  2、谁发现了,这里有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湛蓝的天比作圣地的窗帘。)

  窗帘有什么作用?(装饰美化房间)

  3、那这湛蓝的天空就是装饰美化圣地——拉萨的咯,多形象、贴切的比喻哪!我们一起来读读。

  四、进行审美欣赏,陶冶审美情趣。

  1.奖励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配音乐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闭眼睛欣赏。

  2.创设情境,配解说。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天空无与伦比的蓝,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

  刚才“拉萨的天空”是我们在朗读课文时想象的,现在老师让你们睁开眼,亲自去看一看——(教师课件出示美丽的图片和音乐,并伴着动人的屏幕解说,学生欣赏)

  过渡: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大家特别想说些什么,我把机会留给大家吧!

  3.请学生再说说感受,师相机评价并作总结。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学习目标

  1、在音乐、图片的帮助下,初读课文,感知美,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2、学生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3、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为学语文做铺垫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谈话: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那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个地方吧!来找西藏自治区,再找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

  2、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课件出示:拉萨简介,以及一些拉萨的图片)

  出示图片时,师述:瞧,这是著名的八廓街,它是藏族传统的转经之路。这是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规模宏大。纳米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海拔4718米。哲蚌寺,西藏最大的寺庙。罗布林卡俗称拉萨的颐和园,在拉萨的西郊。藏王陵位于拉萨市东南,方圆达3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后一幅是布达拉宫,它是西藏最宝贵的宗教和文化宝库,它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仰望拉萨与别处不同的天空。揭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

  3、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范读课文。

  4、谁能说说拉萨的天空怎么与众不同呢?出示填空:的天空

  三、精读课文,体会美

  (一)学习第1段。

  1、书上是怎样写拉萨的天空的?(出示句子: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齐读句子

  2、湛蓝是什么意思?(深蓝)那透亮是什么意思呢?蓝宝石是怎样的?

  3、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那该多透亮、多湛蓝啊!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瞧,(图片)天空多么湛蓝,多么透亮啊!大家一起将想象到的、感受到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这句话。

  过渡:拉萨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外,还纯净、明洁呢。

  (二)学习第2段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哪个句子写了天空的纯净、明洁?

  2、(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名读。

  3、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出天空的纯净、明洁吗?

  4、大家看,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齐读句子

  5、大家再找找还有哪个句子写得非常妙,写出了天空非常的纯净?(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6、掬是什么意思?现在蓝天就在眼前,你想不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呢?

  大家一起来,闭上眼睛,蓝天就在眼前,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吧!(生做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7、天空多么湛蓝啊,多么迷人啊,离我们这么近,课文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会出人和天是如此的亲近?(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自己离蓝天很近,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女生读。

  8、拉萨的天空蓝得这么美,这么纯净,来大家一起读课文第二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三)学习第3段

  过渡:拉萨的天空又湛蓝,又透亮,又纯净,又明洁,美得无法形容,面对这么湛蓝的天空,这么神秘的天空,你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第三节)谁能读出你的所思所想?指名读,男生读

  (四)学习第4段

  过渡: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同时,布达拉宫也带着神秘得色彩向大家走来了。

  (1)出示课件:(布达拉宫)

  (2)课文是怎么写的?请同学读一读第四段

  (3)望着蓝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的布达拉宫,你想说些什么呢?

  (4)那我们一起来用朗读告诉拉萨吧,齐读第4节。

  过渡:这样美的拉萨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在这里都汇成了一句话请看第五段。

  (五)学习第五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理解第五自然段。学着用比喻句。

  (1)那句话你感觉写的最奇妙?(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句子)

  (2)窗帘是在什么地方用的?(房间里)

  (3)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

  (4)找找文中还有哪句也是这样的句子?

  (5)想想看,蓝天还像什么呢?请你学着这样子,说说句子吧!

  小朋友们说得真棒!你看,我们也能写出美妙的句子,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能做到。

  四、诵读课文,传达美

  多么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五、朗诵诗歌《在拉萨湛蓝的天空下》

  拉萨的天空确实很美,蓝得让人神往,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也吸引了许多的文人,老师想给他们介绍一首诗,题目是《在拉萨湛蓝的天空下》,师朗诵诗歌。

  六、作业

  美丽的拉萨让人神往,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在班中进行展示交流。并把自己想象中的拉萨写在日记本上。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10

  一、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本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拉萨天空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三、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1.揭示课题。

  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让学生简单说说。

  (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伊始,引导学生与课题进行对话,让学生透过“眼睛”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看看课后的生字表。(这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

  (2)认读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有哪些是你在读文章之前就认识的?是怎么认识的?

  把自己在读文章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不认识的,或者感觉比较难读准的生字读几遍,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拼音去掉,用开火车领读的方式,读生字新词。

  你们能为这些生字再找些新朋友吗?(学生说出与生字相关的词语、成语、诗句等均可,说后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意图:让学生选择一些构词能力强的生字进行联想拓展,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面)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意图:让学生再读课文,触摸语言,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达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朗读效果,从而把读正确、读流利落到实处)

  3.交流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的同学要做到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其他的同学可以静静地听,也可以跟着默默地读。

  (2)交流读书收获。

  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弄明白拉萨天空的特点,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会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并注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真诚的对话中,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价值,分享到获取知识的甜蜜,品尝到心灵成长的快乐)

  4.写字指导。

  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漂亮。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11

  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感悟形象,体会感情。并适度拓展文本,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四、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镜头(出示课件)拉萨天空的录像。(学生欣赏)

  看到这样的天空,你想到了哪些词?(蔚蓝、一碧如洗、湛蓝……)。

  2、我们这里能看到这样的天空吗?你知道这样的天空在哪里能看到?揭示课题。

  3、在作者王宗仁的笔下,描述的拉萨天空是怎样的独特、美丽。读课题——带着神往的神情来读。

  [设计意图:

  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美的教学情境,以课件导入,让学生沉浸在对那独特、美丽的天空的向往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自学生字。

  拉萨的天空独特美丽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学生自由读课文)

  我们尤其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及字形:

  突出“帘”、“纯”、“畔”读音并组词,强调“忍”、“窗”的字形。

  2、开火车读,各人读一小节,看谁读得好。

  3、文章中哪句概括了拉萨天空独特的美呢?用“ ”

  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受?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媒体把刚才出现的拉萨天空的录像再展示一遍,并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初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整体感知。并用媒体展示拉萨天空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美。]

  (三)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引导: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呢?作者在下面2至4自然段中作了具体的描写,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爱的词句,细细品读,你感悟到了什么?并把你感悟到的用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交流: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美,让你联想到什么,并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出示: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引导学生体会“碰”与“摸”。能碰到吗?能摸到吗?让人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把这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出示:2、“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种神奇可爱的感觉吗?

  出示: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媒体展示拉萨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等录像。此时,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拉萨天空的蓝?你能把天空蓝得通透、无瑕,用赞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有感情朗读第2节。

  出示: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神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神往?

  读到这个时候,我想你是不是很想去西藏看看哪里的天空。老师告诉你,今年 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已开通,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去西藏游玩一点儿也不困难,坐火车从北京站出发到西藏只要48个小时就可以直接到达。

  练习说话

  来到拉萨,面对此情此景,会说

  预想:(可以是老人、孩子、青年夫妇、外国友人等结合上文内容把他们恋恋不舍的赞叹心情表达出来。)

  5、出示图片,在巨大窗帘般湛蓝的天空下的布达拉宫。

  师叙述:布达拉宫举世闻名,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它依山而建,群楼重迭。气势雄伟,巍峨壮丽。

  6、指读第4节,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

  预想:布达拉宫有了这蓝天,为什么会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引导孩子读出在蓝天下的布达拉宫优美壮丽的气势。

  7、师深情地导入: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圣地气势恢弘的美;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象征着民族团结、友谊和平的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的美。难怪作者要说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

  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适时地点拔启发,引导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之情。而课外资料的补充、课件的渲染,都在这里起到了补白的作用,使内容更具体,情感更丰富。]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引导:拉萨天空那独特的美,留在你心中了吗?让我们用手中的笔,以童诗、童谣的形式来赞美拉萨的天空吧!

  设计意图:

  在学了本文后,趁热打铁,立即安排这样的训练,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备注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配乐《天堂》)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部,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

  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湛蓝、透亮)

  2、再读课文,找找描写和赞美天空的词语,尽力读懂,并想想各自然段的内容

  3、讨论词语 正音理解

  (1)蓝宝石   纯净   明洁   神往   蓝晶晶

  (2)掬        河畔   不忍   圣地 (崇高、神圣的地方)

  4、分节读课文,概括各自然段内容

  (1)   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2)   拉萨的天空纯净明洁,离人近

  (3)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

  (4)   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中蓝晶晶。

  (5)   拉萨的天是圣地的窗帘。

  5 、小结:课文紧紧围绕“蓝”把拉萨天空独特的美介绍给我们,下节课让我们来细细欣赏。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丶”的样子,摆好“丶”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戋”中的斜钓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形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复习这种字的结构。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资料了解拉萨、了解西藏

  教学反思

  7、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备注

  1、在音乐、图片的帮助下,初读课文,感知美 ,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2、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3、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湛蓝、透亮)

  2、课件出示图片。

  3、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进一步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好吗?

  二、精读课文,体会美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边读边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细细品读,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习交流第二自然段

  (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自己离蓝天很近)

  (2)用自己的话说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的意思。(蓝天就在眼前,那么可爱,就像清澈的湖水,捧在手里,洗一洗脸,多么舒服!)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3)指名读、评价。

  (4)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净”,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

  (5)出示课件:欣赏纯净、明洁的天空。

  (6)朗读第二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过渡:拉萨的天空蓝得这样美,如果你来到这里会怎么样呢?

  (二)、引读第三自然段

  拉萨的天空蓝得(         ),它把你的视线(      ),让你(      )不忍移开。

  过渡:令人神往的除了天空还有什么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和刚才一样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细细品读,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全班交流

  (3)望着蓝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的布达拉宫,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想说些什么呢?(拉萨的天空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

  (4)配乐读2-4段,欣赏读。

  过渡:这样美的拉萨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在这里都汇成里一句话,请看第五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理解,学着用比喻句。

  (1)文中哪句话你感觉写得最奇妙?(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句子)

  (2)窗帘是在什么地方用的?

  (3)蓝天是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

  激励:这篇课文用了许多打比方的句子把拉萨的天空写得很美,其实,我们也能写出美妙的句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能学着用比喻句。

  (4)为了让这块神圣的地方永远保持明洁、纯净,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多么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西一同走进了西部,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光。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要去拉萨观光,你们何不借此机会向他们介绍一下,使他们对拉萨的天空有个鲜明的印象。

  三、布置作业

  板书: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纯净

  圣 地 的 窗 帘

  教学反思

  练习2(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备注

  1、学用字词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2、写好钢笔字,注意带撇和带竖笔画的字的写法。

  3、读读背背,积累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⑴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

  (2)出示小黑板:“明镜————波纹”

  (3)自由读原句

  (4)分别把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

  (5)根据上下文意思,谈谈朗读的感受,体会“漾”在句中的含义。

  2、第二部分

  (1)读题明确题意

  (2)自由读通读顺句子

  (3)小组学生合作查字典,讨论选择确切的解释

  蔫: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指篮子是在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

  蹑:指小彼得踮着脚,动作很轻

  (4)交流

  3、第三部分

  (1)师述: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运用此法预习《蒲公英》一课的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8条成语,读准成语字音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3、分小组讨论成语意思,联系书中内容和插图

  4、交流:

  玉宇琼楼:指华丽精美的建筑物

  错落有致:安排装饰得很有规律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把人引向幽深幽静的境地。

  5、齐读,再次体会意思

  6、练习背诵    自由读背   同桌互背   小组赛背

  三、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指名说。小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

  6、反馈

  教学反思

  练习2(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备注

  1、口语交际,听到有人敲门怎么说、怎么做,懂得遇事要冷静,说话做事要得体。

  2、学写毛笔字。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出示投影

  (1)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讨论:当有人敲门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该分别注意些什么呢?

  a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    热情接待

  b陌生人                    询问并想法核实

  (4)教师小结:与人说话时要注意得体,态度要十分坚决。

  3、小组进行分角色表演(1)自由选择情况  (2)正确与错误

  4、指名上台表演

  5、讨论评析

  6、总结

  二、学写毛笔字

  1、揭示学习内容:竖

  2、说说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3、仔细观察悬针竖和垂露之分

  悬针竖:逆峰右上入纸,旋即右折稍按,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1)学生练写悬针竖

  垂露竖:起笔同悬针竖,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注意一定要保持中心。

  (2)学生练习垂露竖

  三、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老师游览过许多地方,去过秀美的江南,到过豪情的塞北,(边说边指地图上的位置)然而有一个地方,令我神往,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指到拉萨所在地)——它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拉萨。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用心去感受拉萨的天空。

  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齐读)

  2、拉萨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等我读完后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配音乐读)

  3、学生自由交流。

  4、老师总结,过渡:同学们是擅于欣赏美的小行家,听一遍优美的语言就能带给你无限的遐想,读一读优美的文字一定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10分)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老师请同学来读,哪一组举手多就请哪一组。指名小组读,评价。

  3、大家喜欢拉萨的天空吗?那老师请你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多读读,体会体会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喜欢各自然段的分别举一下手。

  三、交流反馈。(这是全课的重点所在)

  (一)第一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2、这小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

  什么是湛蓝、透亮?(深蓝透明发亮)

  3、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蓝宝石和拉萨天空的图)瞧,两者都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4、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

  5、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谁来读好第一个句子?(课件: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6、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谁再来读第二句,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二)第二自然段

  1、请喜欢第二节的读给大家听。

  2、谁来说说,这一节,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纯净、明洁

  1)书上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纯净、明洁的?生读。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课件演示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的天空,有了河畔草地对照的天空)师略加讲解:在白、绿的映照下,显得完美无暇。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3)谁来读好这个句子?让人感觉到天空的纯净、明洁。

  3、这一小节,拉萨的天空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离天空很近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2)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在拉萨,我们现在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们伸出手,哇,能碰到蓝天了,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了,感觉怎样?指名说。是啊,多近哪,而那蓝天就像一池碧水,真是太美了,密老师带大家去掬蓝天洗脸,好吗?闭上眼睛,师范读。

  3)谁带大家掬一捧蓝天洗脸?指名读。

  4、喜欢这样的天空吗?是呀,这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

  (三)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三节的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3、我们一起看看这蓝得让人神往的天空。(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片)

  4、刚才不少同学在看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画面,还不时发出了“啊”的赞叹声,你想说什么呀?指名说。你被深深吸引住了,从心底里向往那拉萨的天空,这就叫“神往”。

  5、所以,书上说——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6、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四)第四自然段

  1、请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

  3、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

  (课件出示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的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擦去蓝天,让学生比较)没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再恢复)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第五自然段

  1、喜欢第五小节的读一下。

  2、谁发现了,这里有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湛蓝的天比作圣地的窗帘。)

  窗帘有什么作用?(装饰美化房间)

  3、那这湛蓝的天空就是装饰美化圣地——拉萨的咯,多形象、贴切的比喻哪!我们一起来读读。

  四、进行审美欣赏,陶冶审美情趣。

  1.奖励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配音乐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闭眼睛欣赏。

  2.创设情境,配解说。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天空无与伦比的蓝,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

  刚才“拉萨的天空”是我们在朗读课文时想象的,现在老师让你们睁开眼,亲自去看一看——(教师课件出示美丽的图片和音乐,并伴着动人的屏幕解说,学生欣赏)

  过渡: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大家特别想说些什么,我把机会留给大家吧!

  3.请学生再说说感受,师相机评价并作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2.提供一些关于拉萨的资料,让学生办一个拉萨专题展。

  3.把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青藏高原》歌曲VCD,将学生的视线拉到遥远的西藏。

  2、承接歌词讲述: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拉萨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浓郁的民族音乐,优美的藏族风光,一下子将学生的心带到了遥远的西藏,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出示课题:

  7、拉萨的天空(齐读课题)

  4、通过上一节课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拉萨的天空)

  二、精讲点拨,凸现重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2、这小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什么是湛蓝、透亮?(深蓝透明发亮)

  3、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瞧,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4、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

  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

  5、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谁来读好第一个句子?

  6、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谁再来读第二句,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课件画面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过渡:拉萨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外,还纯净、明洁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哪个句子写了天空的纯净、明洁?

  2、(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名读。

  3、“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出天空的纯净、明洁吗?

  4、大家看,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齐读句子

  5、大家再找找还有哪个句子写得非常妙,写出了天空非常的纯净?(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6、“掬”是什么意思?现在蓝天就在眼前,你想不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呢?

  大家一起来,闭上眼睛,蓝天就在眼前,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吧!(生做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7、天空多么湛蓝啊,多么迷人啊,离我们这么近,课文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会出人和天是如此的亲近?(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自己离蓝天很近,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女生读。

  8、出示图片,并用深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同学们,你们看,蓝蓝的天上朵朵白云随风飘动,碧水之畔绿草茵茵,蓝白相间,碧、蓝遥相呼应,面对如此景色,老师都被深深陶醉了,你们呢?面对这样的美景,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一:我觉得拉萨就像天堂一样。

  学生二:我会被这美景深深吸引,都不愿意回来了。

  学生三:我想住在拉萨。

  学生四:我想亲自去拉萨看看,那儿的天空是不是真的湛蓝透亮,真的是这么的美丽!

  9、拉萨的天空蓝得这么美,这么纯净,来大家一起读课文第二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这里运用了多次的朗读,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三节的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3、我们一起看看这蓝得让人神往的天空。(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片)

  4、刚才不少同学在看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画面,还不时发出了“啊”的赞叹声,你想说什么呀?指名说。你被深深吸引住了,从心底里向往那拉萨的天空,这就叫“神往”。(板书:让人神往)

  5、所以,书上说——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6、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课件画面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

  3、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课件出示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的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擦去蓝天,让学生比较)没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再恢复)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课件出示有关图片。)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阅读中得到碰撞以至达到交融的境界。】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面对湛蓝湛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呀?学生交流。

  2、面对这么美的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不过都汇成了一句话—课件出示。

  3、齐读。

  4、讨论:你知道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5、齐读。

  【运用多媒体展示拉萨美丽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

  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三、迁移应用,升华认知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2、提供一些关于拉萨的资料,让学生办一个拉萨专题展,可以是图片、文字摘录,也可以是自己撰写的文章等。

  3、在自己家乡寻找美,运用自己在本课中感悟到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让人神往

  【教学反思】

  本节课抓住词语来展开教学,如:让学生看着“天空”说想到的词句,并抓住第三自然段来质疑,让学生来读课文。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掬”,抓住“映衬”和“对照”的比较来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然后水到聚成地通过多媒体,展现拉萨天空蓝的图片,使得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了,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了,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了,美仑美奂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叫人不由得对拉萨产生喜爱情感,为课文的下一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使学生在明净的情绪、纯洁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的

  过程中从心里头悟出了:“圣地的窗帘”,你真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