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x小班上班学期都是读半天的,进入下班学期后,我们老师鼓励他来读整天试试小班,因为是刚刚来上整天老师又会觉得孩子比较小,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包办,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比较差。另外是独生子女,家里非常溺爱,也是万事包办,幼儿园锻炼机会少,家里根本没有锻炼机会,导致孩子升入小班后,各类趣事重重,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会在自己的位置上坐着,等着你来喂,吃完饭就跑到区角玩起来,不会自己去擦嘴巴,等着老师来擦,上厕所不会上,永远要老师手把手的带着,睡觉需要老师旁边陪着,穿脱衣服是想都不用想。到了二月底,不仅老师急,家长也急了,于是,和家长进行了面谈后,决定家园配合,来帮度过这个半日托到整日的过渡以及孩子的简单自理能力。
首先在吃饭的时候,我不再一味的包办,喂他们了,而是在旁边鼓励他们,一开始吃的很脏,身上到处都是滴下来的汤汁,为了让他能更好的锻炼吃饭,我给他穿上了围兜,让他能自由的发挥,接着擦脸,我会先提醒他要擦脸了,然后在旁边指导他,虽然最后我还要重新的返工一次,但是在这过程中得到体验。包括接下来的上厕所,睡觉。
前两天起床,突然跑到我地方,很自豪的说:杨老师,我会穿裤子了,的确孩子穿上了裤子,但是我发现他的裤子相当鼓,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把棉毛裤都卷起来了,没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至少宝贝学会了尝试。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尝试中,宝贝会越来越棒的,加油赶上小四班的孩子们。加油。
中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自己子女爱护倍增,要什么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爱孙心切,就更加溺爱了。由于这类现象,导致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别差,什么事都依赖家长。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要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以便以后长大了不会为离开父母而犯愁。
家庭、幼儿园与社会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奏效。对幼儿说来,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密切合作就更加尤为重要。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说:“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尤其要与家长配合”。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家长素质各不相同,孩子自理能力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长因为工作忙,教育任务全依赖于长辈和幼儿园。这这就导致了这些孩子自理能力尤其之差。
2.有些家长和祖辈们十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
3.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在面对孩子需要鼓励帮助时,采取的是一种怪罪、批评的态度,有的甚至会采取暴力打骂的方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一、在幼儿园系统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获得自身的发展。记得一个教育学家的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幼儿为家庭做一些小事等,提供锻炼他们独立性的机会。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
育儿观念:如何在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生活自理,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的能力,比如:自己穿衣服、独立入厕、独立进餐、自己整理衣物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孩子们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如果我们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有益于我们的孩子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给孩子一个机会
平常在家时当发现孩子对做某件事很有兴趣时,我们家长要及时引导,给他创造良好的机会,抓住学习的敏感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生活自理。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一个动手的机会。
教育笔记:自理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比较强,生活自理太差,经常怕孩子做不好,便由家长代替了。 有一天中午起床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都懒洋洋的等着老师给他们穿衣服,我立刻意识到,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孩子们的穿衣服能力。于是便组织了一次穿衣服比赛。孩子们我们来个穿衣服比赛,看哪位小朋友能穿第一名。 说着孩子便开始穿衣服,有几个自理能力强的孩子穿好后高兴地喊起来,我第一名,我第一名,最后只剩下榕榕小朋友了。便一个劲地喊老师,老师我穿不上,我穿不上,我便鼓励榕榕,你一定能行,小朋友我们一起给他加油,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朋友们的努力,榕榕终于穿上鞋了。过了好几天的一个中午,蓉蓉对我说:“老师,我会穿鞋了。” 通过这次穿衣比赛,给了我启发,在以后的活动中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教育笔记:特殊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实录:
7岁,男孩,说话吐字也不清楚,到现在基本只会说3个以内的字,我们讲话根本听不明白,也不会表达自己的要求。同时,生活自理能力弱也在他的身上表现明显,他经常尿裤子,大便天天解出,不会自己穿衣,每天都是老师帮忙穿脱衣服。动作协调性不太好,走路摇摇晃晃的。眼睛略显呆滞,7岁的孩子到现在连自己的两个老师都不认识,别说认数字123了。他常独自坐着,有时嘴巴里不停喃喃地说着,听不清楚说什么。从不参与任何活动。也从不与孩子们玩。
分析:
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上述情况:我们向家长反映了一些,如孩子大小便的事情。但家长的反映却让我们大吃一惊,一个劲地说我们家里从来不解出的,还一个劲地指桑骂槐。对接下来的事情还要滑稽,中班幼儿要求写的一些数字,家长也都是家里家长自己写的,孩子根本不会写,还说是孩子写的。甚至在家园联系本上写来:我的孩子什么都很好的,只有学习不太好之类的话。简直就在掩耳盗铃,我真的感到无语。
其实就孩子的这种特殊情况其实是弱智的表现,孩子在幼儿园的异常表现我们也无法向家长如实反映了,因为家长根本无法面对现实。针对家长的这种心理,作为是家长的我也能理解,但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措施:
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的这种反映我们也不能报以冷漠放弃的想法或置之不理。将心比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细心。让孩子在幼儿园快乐地成长,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着手:
1、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关心
家园共育:培养的孩子自理能力
很快,与苗苗们相处快一个月了。想起苗苗们刚入园的前一个星期,这里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乱”。一切事情都是手忙脚乱中完成的。由于上学期都是由家长陪同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而现在苗苗们在吃饭、入厕、盥洗等方面,孩子好像失去了一根大支柱,很多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来。比如:
进餐时,小a、小b、小c等好几名幼儿坐着不动,在等待着有人将饭喂到嘴里;入厕时,都是要老师一个个去问的,很多幼儿不敢跟老师说自己要小便。因此,在入园的前几天,小便尿出的幼儿比较多;游戏结束时,苗苗们都是按老师要求去做另外一件事,却把玩具宝宝们丢在了一边,桌上、地上都是玩具,没人会主动地去整理它。
这一幕幕的镜头真是打翻了我心中的五味瓶,心中是什么味都有了,同时也提醒了我本学期的工作更为重要了,尤其是对班级的常规管理及家长工作。为此,我进行了反思:
一、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的思想转变。
现在的家长都是独生子女的居多,长辈们也很疼爱、溺爱自己的孩子。在家孩子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首先要让家长们知道,孩子们现在虽小,但我们更需要从很小的事教起,从很小的事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在家应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穿脱衣物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常常被家长们容易忽略的,而正是这些小事,这些被忽略的事是孩子们要学会的事。在集体中,每个孩子都是差不多大的,也许正因为你们的包办代替,才让你的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长发育不如别的小朋友了。因此,要让家长们大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给孩子们生活中的体验,从而来促进家园共育。
二、 加强班级的常规管理。(主要是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
2、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培养孩子保护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