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稿

时间:2025-04-05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思想目标:要求学生认识:(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2)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3、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讨论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分析归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承接前面两课(16、17课),继续介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与结局,是前两课内容的延续,具有重要地位。本课不仅要完成高潮与结局的讲授,而且要让学生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及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评价。

  本课重点是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即辛亥革命的高潮)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是如何分析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在武昌起义这一目中,我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先让学生阅读课本P106-108第二段小字,利用地图、录像等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中华民国的成立一目用一电影节选来让学生真实体验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用一表格来归纳,在分析时从性质、功绩两方面进行。

查看全文

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查看全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的第一节,上承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下启整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制定的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而确立。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基本发展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1、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政治、思想状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一些重大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等。
⑵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线索的概括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本课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及进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研究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试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采用自助式"学案"教学法:1、课前印制"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自助式预习。2、课堂进行师生互动教学:(1)让学生根据"学案"的知识线索提示,对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交流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方法,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2)指导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深入思考与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练习题进行能力训练,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能力进行测评。3、布置学生依照"学案"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