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笑了
摘要: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正准备给外婆过重阳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轻了几岁。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候,许多老奶奶们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九”,又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长辈们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我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子孙的应该陪自己的长辈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外婆笑了
我外婆今年66岁了,她很慈祥,平时不爱笑,可这一天外婆笑了,还笑得很开心,事情还得从刮丝瓜皮说起……
那一天我从学校回家,一进门看见外婆正在用刨刀刮丝瓜皮,我赶紧把书包扔在沙发上,搬来小椅子坐在边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外婆刨丝瓜皮,心里想一定很好玩。
第二天,我放学后直奔家里,可家里没有丝瓜,我心想怎么没有菜了?直到外婆回来才明白原来外婆是去菜市场买菜了,我看见外婆的菜蓝子里的丝瓜立刻拿出来,拿起刨刀,迫不急待地刨了起来。在刮丝瓜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原来刮干净一根丝瓜皮不是那么简单,不是那么容易的。外婆看见我刮丝瓜的样子乐在心里,等我刮好一根丝瓜,她笑着说:“我们的小宝贝长大了,会刮丝瓜了!”我听到外婆的表扬感到无比自豪,看到外婆的笑脸更感到开心。
外婆笑了
今年暑假,我乘车去外婆家玩。路上,我透过玻璃窗左看看,右瞧瞧。心想:到外婆家的路,以前不是没有树吗?公路不是坑坑洼洼地的吗?怎么现在和城里一样了呢?我问开车的叔叔:“叔叔,你是不是走错路了呢?”叔叔忍不住笑着说:“小朋友,你是不是多久没回来了呀?”我说:“是呀!”叔叔又说:“如果你是现在才来的话,等会儿,你会看到很多让你感觉到非常吃惊的变化。”
过了一会儿,到外婆家了。叔叔叫了我一声,一下车,我就闻到股清新味的桂花香,我闭着眼睛闻花的香味!情不自禁地说:“桂花开,真是十里飘香啊!”我慢慢睁开眼睛一看,展现在我前面的是一栋漂亮的小洋楼,这是外婆家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大声的叫外婆,只见外婆真从屋里走出来迎接我。我高兴地走进外婆家,把楼上楼下看了个遍,抽油烟机和电冰箱,洗澡室里有个热水器,客厅买了大沙发、玻璃桌和大电视……我说:“外婆,我还以为是别人家呢!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以前这里的样子吗?”外婆爽快的答应了。
外婆说:“原来的公路全是坑坑洼洼,而且公里两旁没有一棵小树苗,在以前,最好的房子是平房,都是木房子,可以说家里什么电器也没有。”我叹着气说:“那时候的人真可怜!”
外婆又笑着说:“这下,我们也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国家富裕了,强大了,处处都为我们农民着想。现在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家里要用的吃的什么都不缺。”我说:“你们这里和我们城里一样,各方面条件都好了。”
外婆听了我的话,高兴地笑了,我也开心地笑了。
外婆笑了
清晨,家里和往常一样,响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
忽然,一个小小的音符打乱了乐曲。原来,外婆在忙碌中不小心把牛奶瓶打翻了,乳白色的奶液洒了一地。姐姐闻声赶来,一看全明白了。她连忙拉着我,说:“快扶外婆去沙发上。”我们连忙跑上去,扶外婆坐下。这时,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唉——多可惜呀,白白浪费了一瓶奶。老喽,不中用了。”说完,眼中泛起了泪花。
姐姐拿过抹布不声不响地擦着地上的牛奶,而我一时却不知所措。这时爸爸买早点也回来了,一看家里气氛有点不对头,忙问怎么回事。妈妈小声地告诉爸爸。爸爸听完,急忙走到外婆身边,和蔼地说:“妈,别可惜那瓶奶了,快看看手被玻璃扎破了没有。”外婆急忙把手放在身后,轻轻地摇摇头。此刻,我似乎灵感来了,撒娇地硬拉着外婆的手给大家看。只见外婆的小拇指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殷红的鲜血慢慢地往外冒。我连忙学着外婆以前哄我的样子,吹了吹外她的手,又按了按,才拿出创口贴轻轻地裹上。这才笑嘻嘻地说:“吹一吹,按一按,就不疼啦!”说完,我伸长舌头,做了一个鬼脸跑了。外婆看着我那小丑般的摸样,开心地笑了。
外婆笑了
外婆笑了
甘肃临泽 曹自强
“外婆!煤气公司派人来装煤气灶了!”我放开嗓门呼唤正在屋里看报的外婆。外婆听到喊声,赶忙放下手中的报纸,快步来到厨房间,一看,果然是煤气公司来的工人师傅,便笑着说:“噢,老师傅是来装煤气灶的,那太好了!快请进屋里先歇一歇。”工人师傅忙说:“谢谢你,我们还是快点把煤气灶装好,让你们早点用吧。”说着,他们拿出工具器材,就干了起来。
只见他们一会儿拨弄煤气管的接头,一会儿又丁丁当当敲打着什么,真是忙得不开交。我的外婆更是忙个不停,你瞧,她一会给工人师傅递茶水,一会儿送毛巾给他们擦汗。外婆一边忙,一边还一个劲儿地笑,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线。嗨,装煤气灶这喜事怎能不使外婆高兴呢?
前几年,我家刚从上海市区搬到效县嘉定,新住房宽敞明亮,空气清新,样样都好,可美中不足的就是没能用上煤气。烧水做饭,只得临时用煤饼炉,这下可苦死了外婆。
每天大清早,当我还在暖被窝里做梦时,外婆早已起床了。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捅煤炉。她稀哩哗啦一捅炉子,我们屋里就灌满了灰尘和煤烟气味,呛得大家直咳嗽,外婆更是满脸烟灰,气喘吁吁。每天晚上,外婆还得封煤饼炉,这也是件十分麻烦的事,先要加好煤饼,再把煤灰抠掉,然后把炉膛底口封住。有时封得不好,到第二天早晨拨开炉门一看,不是煤饼烧光了便是新煤饼没烧着,外婆只得重新引炉子。
这可是件苦差使,先要准备好木花和废纸,再要劈好木柴,一点上火,浓烟直冒,总是熏得人直淌泪水。所以,每烧一顿饭,“伺侯”一次煤饼炉,外婆总要“哭”一次,唠叨一阵:何年何月才能用上煤气呀!
外婆小传作文800字
外婆出生于1942年,生在战火纷飞年代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社会并不安定,生活的不易如疾风骤雨般磨砺这朵小野花的意志,在她女孩子柔情似水的性格中平添几分刚强。
外婆自幼便是要强的。挑水,上树,挑着干粮雨天走十余里路上学,一个乡野丫头在摸爬滚打间一天天坚韧。
外婆二十余岁时,因工作原因被组织派到云南。那时政治不如今天那么清明,城管欺负小贩的事屡见不鲜。世人也唯唯诺诺,少有出头者,有一次在集市上,她亲眼见到小城管不分青红皂白踹翻了老菜农的菜筐。数百颗姜散落一地,人来人往拥挤着,没一会儿就踢得不知去处。老菜农面如死灰。外婆看不过,挤上前去,气鼓鼓地质问:“你这人怎么为百姓服务的?怎么随便踹人家筐?”城管一回头,看见一个瘦巴巴的小人儿,几根黄毛拢在脑后,又矮又瘦连麻杆都不如。再看她还一脸不平的样子,瞬间气不打一处来:“管什么闲事?”伸手就要打她。“小个子”眼睛“唰”地瞪大了,踮起脚,拔高了声调:“你还要打人?来,咱去派出所聊聊!”小城管看着这“麻杆”一脸正义的“嚣张”样儿,也真弄不清她什么来头,悻悻作罢,帮老菜农拾了未被踩烂的姜甩头走了。您可别真以为她管闲事,她的身份是一位刚上任的法官。
我一直佩服她这种正直的刚硬劲儿。或许我性格中那总冥冥闪现的正义感也与遗传有关,不得而知。别看她对外刚强,内里却安静柔美,满载柔情。外婆喜爱读书。每当我回家推开门,或进卧室时,总能看见她手握书报,或坐或卧,满脸安详。她常常读着读着睡着了,连老花镜也忘了摘下。我常调侃她“与台灯为亲密伙伴”,因为她时常读到深夜。每每万籁俱寂,灯火阑珊后,那橘色的灯光仍亮着,编织出一片梦境。她从不给讲我多么大的道理,只是身体力行,令我耳濡目染,然后学习、践行。我养成了如她般热爱读书的习惯,拥有如她般满腔的热情与爱。她是我人生最厚重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