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教案

时间:2025-04-05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变化无穷的线条》教案(精选2篇)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变化无穷的线条》教案 篇1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简单的构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形体的概括能力及想象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教具学具:蜡笔、彩色笔、彩色纸及各种学习用具、磁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粉笔)它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写字、画画等

  老师:对(画上一条鱼 )

  (出示磁铁块)这些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把东西吸住的

  老师:还能做什么?可不可以也用它画画啊

  学生:行或不行

  老师:(示范)可以想一想办法啊(摆出一条鱼)现在老师“画”出这条鱼,像不像!

  老师:(出示一张彩纸或报纸)老师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做这条鱼(可以用撕出一条鱼 展示)

  现在老师把这张纸变变样子,(用手撕出一条,搓成绳)也可把它当成画笔来画这条鱼,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好么!(邀请学生上来,圈出一条鱼,老师可提示,摆出鱼的形状,转折处用磁铁压住)

  这也是一条鱼,它用的是什么材料?

  学生:纸条

  老师:刚才老师用了几种方法来表现这条鱼啊 ?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三种:画的、磁铁摆的,纸条绕的。

  老师:(总结引出课题)对了,不管是画的还是摆的都可以“画”出鱼来,只要我们能够把鱼的形状抓住就可以“画”出来。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我们想要的线条,今天就让我们用变化无穷的线条(板书)来摆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启发、拓展思路

查看全文

第八课 奇思妙想-人教版美术第十二册教案(通用2篇)

第八课 奇思妙想-人教版美术第十二册教案 篇1

  8、奇思妙想

  1课时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了解绘画中奇异组合的表现方法。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绘画中奇思妙想的内涵及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的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

  教具准备

  图画纸、彩笔等。

  课的

  结构

  内                    容

  教法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将书中的作品《比利牛斯山之城》在电脑中修改成把巨石和背景分七。课件演示:先出现巨石的画面。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能不能想像一下这块巨石出现在什么地方?课件演示:在巨石后方出现天空和大海的背景。教师介绍提问:你们看到这幅作品后有什么感想?能用你的方式讲解这幅作品吗?导入法激活精神        

  教

  学

  过

  程 讲授新课:还有一些画家也有着这样的厅思妙想(欣赏、分析书中作品《公寓式梅 维斯头像》《莫斯科的英国人》)提问:在这幅作品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事物?你认为这些事物之间有联系吗?你能总结出艺术家在创作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吗?教师拿出一些毫无关系的物品,,你们看看这些物品之间相互有联系吗?小组讨论:从中选择你喜欢的物品,想一想怎样才能超常规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表现出你的奇思妙想。分析书中学生作品:你觉得哪些作品想像力丰富,组合得让你觉得巧妙、有趣?学生创作老师辅导总结。提问法激活方法           探究法激活行为   展评法激活灵性授课日期

查看全文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万绿丛中一点红》教案(通用2篇)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万绿丛中一点红》教案 篇1

  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色彩的对比,使学生能利用对比色来装点自己的生活。

  2、进行对比色的涂色练习。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的对比。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对比色。

  课前准备:

  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对比色,在生活中哪里能见到对比色?

  教学用具:

  教师:课件。

  学生: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对比色的强烈,在观察色轮表发现哪些颜色是对比色,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明白补色的关系,最后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1、欣赏:

  (1)出示课题——“万绿丛中一点红”。

  (2)比较: 相同的主体,不一样的背景,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发现:

  (1)当一种颜色出现在另一种颜色上,人们在视觉上便会比较两种颜色.当两种颜色相差得远时,就会特显出另一种颜色.这就是对比了.

  (2)观察色轮,发现三原色中任何两色相混所得的间色与另一原色互为对比色,即互为补色关系。

  (3)在色相环上,直线相对的两种颜色配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都称为对比色。

  (4)引导学生欣赏课例,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到强烈对比使画面响亮,生气勃勃,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衬托出主体。

  3、实践:

  (1)用对比色组织一幅画面。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的作品展评:根据本节课的要点开展点评。

查看全文

四年级人教版美术教案(精选7篇)

四年级人教版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查看全文

第九课 添画人像-人教版美术第十二册教案(精选2篇)

第九课 添画人像-人教版美术第十二册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学习认为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学习利用头像的一半创造性的添画另一半。

  教学难点: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

  人物头像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大家在一年级时就从《画自己》开始学习了一系列的人像画的方法,对人像早就不再陌生,(师出示一组人物头像),同学们你们来欣赏一下,说说这些人像作品各有什么特色(绘画风格、人物特点)?

  出示课题:添画人像

  二、新授

  出示课本中提供的素描、油画、版画、中国画等大师作品。

  1、简单归纳脸型、五官的的基本特点。

  2、欣赏作品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物特点 

  3、简析作品的绘画特色及风格:

  a素描注重光影和体积感的表达;

  b立体派油画注重形块的空间表达,简化人物的细节;

  c版画突出线条的装饰美感;

  d中国画强调笔墨的韵味、民族的特色。

  4、添画指导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幅作品,你认为哪几张画的比较好?为什么?

  这些作品可以怎样添画它的另一半呢?

  学生答: 可以用圆珠笔勾线,画线描; 可以用彩色水笔添画,用夸张的色彩来表现;

  可以用油画棒添画,用色彩明度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另一半; 可以用颜料来添画,模仿印象画派的风格。

查看全文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篇)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透过活动能够大胆想象各种飞行的方法,掌握画飞行中的人物的技能。

  2、激发对想象画的.兴趣。

  活动准备:飞行人和直立人图片、背景图片两张、水彩笔、画纸、双面胶带

  活动过程

  一、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想象各种会飞的物体或人物。

  1、教师:“有什么,他们会飞?”

  (幼儿“小鸟?”)

  2、“小鸟它为什么会飞?”

  (“因为有翅膀!”……)

  3、“还有什么也会飞?”

  (“奥特曼”“阿童木”……) 二、引导幼儿观察飞行人的动作特征。

  1、教师:“昨日晚上,我给自己画了两幅画像,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幼儿:“一个是飞着的,一个是站着的。”

  2、教师:“飞着的和站着的身体的部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用你们的小手指当画笔,来画画飞着的人! 3、教师:“不行不行!我还飞不起来!帮帮我吧,帮我加上能让我飞起来的工具吧?”

  幼儿:“给你加翅膀!给你加竹蜻蜓!给你加魔法棒……”

  三、引导幼儿观察飞行在天空时看到的事物,丰富幼儿绘画的背景。

  1、教师:“我飞呀飞!”“看看我在哪幅里更象在天上飞?”

  幼儿“有云!”“有蓝天……”

  2、教师:“啊?这棵树怎样了?怎样这么矮?”

  幼儿猜……

  3、教师出示一棵完整的大树!

  “其实这棵树有这么大!画上只有一个树顶,为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猜测房顶

  4、教师:“我在天上飞还能看见什么?”

  四、幼儿绘画。

  教师:“这天我们就画,我在飞!先想想你准备画你用什么方法飞上天,然后在画,你在天上看到的东西。”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