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白洋淀作文

时间:2025-04-05

白洋淀之行作文600字

  初秋,我随爸妈去了早已向往的白洋淀游玩,亲眼目睹了白洋淀的神奇与美丽。

  我们租了一只小木船,船工叔叔一边划桨一边讲解,缓缓驶向湖水深处。船身是棕红色,船体四周的竹帘风吹日晒,显得古朴陈旧。

  初进白洋淀,放眼望去,哇!好大的湖面,好多的芦苇,好绿的荷叶;水是那么绿,荷叶大大小小,层层叠叠,挨挨挤挤;有碧绿的,有翠绿的,环抱着大片大片的芦苇荡;一朵朵美丽的荷花点缀其间;饱鼓鼓的莲蓬比花儿还多,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三三两两的游船时而从我们身边驶过,时而剩下我们一只静静滑行,远眺河道尽头渐行渐远的船只,别有一番情趣,妈妈抬手举起手机,拍下美丽的画面。“新鲜的莲子,尝一尝喽!”老伯的吆喝声吸引了我们,拿一元钱买了一只莲蓬,剥一粒嚼一嚼,嫩嫩的,甜甜的,真美味。爸爸说莲子解暑,我又贪吃了起来。

  善良的爸爸妈妈劝船工叔叔累了歇会儿,贪玩的我一会儿俯趴在船头,让小手游泳;一会儿端坐在船头,让小脚戏水;好心的叔叔嘱咐我拉住绳子,小心落水,湖水真清凉呀,船桨激起的波浪一起一伏,好玩的很。碧水蓝天,绿树粉花,远处的野鸭有大有小,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玩耍,黑黑的小脑袋钻下水又冒出来,非常可爱。我们不忍心惊扰他们,只远远地望。

  白洋淀果然名不虚传,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怪不得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近十二点时,我们才与船工叔叔挥手告别,恋恋不舍地离开。

查看全文

白洋淀的荷作文800字

  每天晚上,清风徐徐,馥郁的荷香弥漫了村庄,如夏日精灵般跃然于人们的鼻腔,陶醉了整村人的梦乡。于是夏季成了白洋淀一年中最好的时令——这就是我充满魅力的故乡。

  炎热的夏,灼人的阳,毒辣的阳光让行人无处遁形,即使是在家中,聒噪的蝉也会为你带来无限的浮躁。倘若这时你推开家门,心境就会截然不同了,映入眼帘的无垠的淀子,大片碧绿的波浪随着微风轻抚上下起伏,几株早绽的荷花格外显眼,应和着起伏的绿波有节奏的摇曳。

  微风起,挺拔的白杨沙沙地奏起了乐,配合着蝉鸣,淀中的碧绿和鲜红,为淀里的所有观众上演了一场"夏日圆舞曲"。

  初夏的雨,油油的,密密的,细雨中不失一丝温润。乘上船,置身于碧波的环绕中,细雨打荷,勾勒出一幅诗意的水墨画。这时若眺望远处,是模糊的一片绿渐隐于濛濛的水雾,端详近处的荷叶,是别有一番韵味:针一般细小的雨点在荷叶上破裂,随后在中心聚成愈来愈大的晶莹的珍珠。这些珍珠欢快地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有的不慎落入淀中,荷叶上却又很快再一次聚起了一大颗。

  侧耳细听,那是蛙与蝉的心照不宣,那是雨与荷的缠缠绵绵,那是风与树的同舟共济……雨天的荷,生机勃勃。

  随着夏愈发的深,"舞台"也就愈加壮观了,自然地"观众"也就愈发的多了。最夺人眼珠的是成淀的红与白,本来势不两立的两种颜色,在这里却毫不违和,反而相得益彰。白的像高洁的君子,红的如娇羞的少女,加之点点灵动的绿意的陪衬,显得完美无瑕。

查看全文

我爱老家白洋淀作文800字

  我喜欢老家白洋淀,这里的四季风景如画,总是让人流连忘返。

  春天的白洋淀生机勃勃。芦苇和荷叶长出了水面,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令人心旷神怡。微风吹过,芦苇轻轻浮动,好像仙女的长裙在漂动。刚刚长出的荷叶是紫色的、尖尖的,好像是春天派来的使者告诉我们春天的消息,不时有几只蜻蜓落在上面,这让我想起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由此,我对古代的诗人更加敬佩,他们观察得真细致,写得真好呀!

  夏天的白洋淀是四季中最美的时候。芦苇和荷叶都长大了,荷花也竞相开放,有白的、黄的、粉的,一朵比一朵美丽。荷叶像一把把小伞在为水下的鱼儿遮挡太阳。荷花和荷叶把白洋淀分成了好几个小淀,每一个淀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荷花香味。几只水鸭在水中玩耍嬉戏,快活极了。到了晚上青蛙站在荷叶上开演唱会,一支比一支更动听。爸爸告诉我说,这是它们在说话找朋友,真是太有意思了。

  秋天的白洋淀是个丰收的季节。荷花凋谢了,露出大大的莲蓬,莲蓬里有一个个的莲子,剥开吃一粒,又脆又甜,只是有一个很苦的心。听大人们说,莲心是一味药材,用它泡水喝可以去火。荷花的根是我们常吃的藕,营养很丰富的。这时的芦苇从绿色变为了黄色,大家都忙着开始收割了。妇女们席地而坐,用收获来的芦苇编凉席和各种工艺品,这时儿童在一旁做游戏、吃莲子。好一幅美丽的乡间图画。

  冬天的白洋淀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小朋友在上面滑冰,渔夫在冰面打洞捕鱼,人们的出行靠一种像雪撬一样叫拖床的东西滑着走,即省力又好玩。下了雪冰就更厚了,到处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路也好走了许多,好多年轻人都在上面骑车子。听大人们说,这时冰上跑大汽车都没问题。我和小朋友们滑冰、打雪仗,直玩得头上冒热气,简直开心死了。

查看全文

北国水乡——白洋淀

  今天早上,我们带上已准备好的行囊,踏上了去白洋淀的旅程。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当我们到达时这里已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观光的游客。下车后,我们直奔售票大厅,经过十几分钟耐心而又焦急的等待,爸爸终于从长长的售票队伍中挤了出来。我们怀着激动而又好奇的心情坐上了一艘快艇。我们置身于茂密的芦苇荡,看到这一望无边的芦苇,使我想起了当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雁翎队,抗日小英雄嘎子。想着想着,我好似又看到了嘎子那敏捷的身影穿梭在这碧绿的芦苇丛中……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快艇靠岸了,我们来到了一处叫“水上人家”的小岛。原来这是爸爸的计划:先吃饱肚子,再观景。这里的饭菜充分展示了水乡的特色,如:藕断丝连、地道的特产咸鸭蛋、香喷喷的大龙虾、新鲜美味的荷叶炒鸭蛋……总之举不胜举,使你听了就会感觉饥肠辘辘,想马上饱餐一顿。

  饱餐之后,我们便乘船来到“荷花大观园”。进入院后,我们漫步在曲曲折折的水道上:欣赏湖中惊艳的荷花;远眺碧绿的芦苇荡;俯视清澈的淀水;仰望碧蓝的天空。在文化苑弯弯的水道上放眼眺望,只见垂柳依依,荷花涟涟,苇叶苍苍,渔船漂漂。岂不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绿色画卷?

  在苑内上百种荷花中我看到了只有在书中才听说过的睡莲科植物——王莲,据说王莲的叶子能经得起五十斤的重量呢!若是把孩子放在里面,它就是一个碧绿的大摇篮。正至荷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名贵的荷花竞相开放,娇艳欲滴,真是“早知有此园,何必下江南!”

查看全文

美丽的白洋淀优秀作文600字

  今年暑假,我去了河北的姑姑家,那里离白洋淀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便来了一个快乐一日游。

  白洋淀被称为“华北明珠”,总面积约三百六十六平方公里,安新县境内占85%左右,剩下的在雄县境内。十二万亩的芦苇分成一百多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湖泊,其中白洋淀面积最大,因其而得名。

  刚刚步入景区,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碧绿的湖水,摇曳的芦苇荡,遍地的荷花,仿佛来到了仙境一般。芦苇也是白洋淀的代表植物,它可是植物当中的宝贝。听导游讲:白洋淀的芦苇分为四个等级。一级苇叶和杆都出口国外,二级的被做成一些工艺品,三级的被当地渔民来做屋顶、船顶、苇帘等,四级芦苇,也就是水道两侧,随处可见的被当成柴禾冬日取暖了。我们端午节吃的粽子叶就是上好的苇叶。我们的小船穿过芦苇荡,摇进荷花丛中,含苞待放的花蕾、绽放的荷花、还有别具一格的莲蓬,真是美不胜收。

  我和表姐坐在船头,脱掉鞋袜,把脚放入荷花池中,闭上眼睛,真是神仙般的感觉。白洋淀的荷花一望无边,听说有上百种,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睡莲和王莲了。睡莲的叶子紧贴在水面上,不会长高,到了夜晚莲叶便蜷缩起来,像睡着了一样;王莲最特别,大大圆圆的叶子四周还卷起来,好似一个个绿色的木盆浮在水面上,据说一个小孩坐在上面都不会沉下去。白洋淀还是小兵张嘎的故乡。我们去了嘎子村,看了好笑的“嘎子印象”表演。有趣的是白洋淀的十几个景点之间必须乘船前往。

  不知不觉的天也渐渐的黑了,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人间仙境。再见了,白洋淀,你的美已无人能及。哈尔滨师范附小松北校区

查看全文

乐游白洋淀六年级日记

  这个暑假,我真是过得丰富多彩。假期刚过了一半,我不但把作业写完了,还参加了夏令营,之后又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

  第一站我们先去了任丘,那里有爸爸的许多同学,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去了白洋淀。来任丘很多次了,但是去白洋淀还是第一次,听说这里最有名的旅游景点就是白洋淀,以前我一直以为 “白羊店”有许多白色的绵羊,去了以后才知道,“白羊店”原来是“白洋淀”。

  在吴伯伯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就来到了白洋淀。这里主要是以水为主的景点,有水的地方都是很美的,这里也不例外。

  到了白洋淀正好是吃午饭的时间,吃饭的场地和美味的饭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水面上架起了一条条长廊,分别通向一个个小亭子,坐在亭子里吃饭,感觉自己就坐在水中间,周围是一片一片盛开的荷花,真是如同世外桃源一般!不仅环境优美,饭菜也很美味。水蝎子、胖头鱼、凉拌荷叶、双黄鸭蛋,都是白洋淀的特产。其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水蝎子了,刚看到的第一眼,我不敢吃,因为我很怕虫子。后来,我看着它就像以前吃过的炸爬叉儿一样,而且,这又是当地特产,我就用筷子夹了一个,没想到它嚼在嘴里很酥很脆,而且味道特别鲜美,越嚼越香,于是,油炸水蝎子成了我的主要目标。

  午饭过后,我们又去坐快艇。白洋淀里长着许多高高的芦苇,微风吹来,它们都不停地向我们点头、招手。快艇在芦苇荡里穿来穿去,就像在走迷宫,可是我一点儿也不害怕,因为一路上都有许多水鸟陪着我们。这些水鸟有的在水面上飞来飞去,有的停在芦苇上四处张望。我和莹莹姐姐坐在快艇的第一排,溅起来的水珠落在我们头上、身上,感觉好凉爽。我们用手把水洒在荷叶上,水珠马上变成了一颗颗小珍珠,它们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就是不舍得跳进湖水里,乐得我合不拢嘴。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