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读书笔记2000字
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中的一代,我们没有对战争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丝毫体味不到在战争岁月中人们的苦辛,天真地认为和平才是人类史的常态。《货币战争》一书则赋予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明白,并非硝烟战火才是战争,在这个仍然有着利益纷争和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上,国家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战争,并且不论输在哪一方面,都有可能将一国置于不复之地。
《货币战争》中讲到的经济学原理很简单,但是在我本科学习经济金融的过程中,从未深入分析这些道理,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在逻辑上看上去自洽和完美的原理,其诞生竟是如此历尽坎坷、暗藏玄机。就拿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的货币创造机制(部分准备金制度)来说,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这是现代货币发行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是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优美体系,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反复存贷,放大并满足了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货币需求,也给经济活动主体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货币的过剩和不足都能通过机制自动调节。但是,《货币战争》一针见血的指出,正是这样的机制,为今后泛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也使得商业银行体系成为不劳而获的社会寄生虫,不断地蚕食人民的财富。私人拥有的商业银行“空手套白狼”,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来的新钱,获得高额的利息收入。而一旦商业银行不注意控制风险,准备金率过低,新钱投放增量过大,就极有可能产生恶劣的通货膨胀,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体系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将直接转嫁给人民,特别是底层人民,由于没有任何避险工具,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将瞬间大幅缩水,成为最终的买单者。《货币战争》更明确地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是当初机制设计的疏忽,而是银行家们有意的设计,为的就是通过掌控货币数量进而获得瓜分财富的手段,书中做了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剪羊毛。牧羊人在羊群生长过程中对羊精心呵护,为的就是在收获的季节剪下更多的羊毛,银行家们也一样,平时为经济活动的健康快速运行提供便利稳定的货币环境,一旦到时机成熟,货币也就成了剪刀,银行家借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经济泡沫,然后在泡沫破灭过程中洗劫社会财富。《货币战争》还指出,商业银行家并不满足其在货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货币流通中介,因为仅仅存贷利差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货币游戏里的利润要向源头要,所以银行家们希望能够把持各国的货币发行权,这样就能以购买国债的方式向政府放贷,所获利润极高,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政府不得不向银行大举借钱以保证战争的持续,“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政府把人民今后的税收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而高额的借款利息并非是能够在短期内结清的,剩下的只有无休止的向人民征税和向银行家们继续借款、并廉价地出售国有资产,国际银行家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战争期间和其后的时间内大发横财,并将触角拓展到实业领域,从控制货币体系发展到控制整个国家经济体系。
关于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200字:泡沫
自从2017年的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仍未彻底抵消,《货币战争》这本书叙述了关于经济方面的不少问题。关于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200字内容如下。
关于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200字:泡沫
根据美国国家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要为资本家服务的。之所以会提供各项的大众服务,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和身为一个国家政府其本身的职能就要求它要为人民大众提供各项的大众服务。而美联储是否就是私人了?我不得而知,我还是那句“在一个没有公有的国家中何来的私有?”
如果说美联储和其他银行家合起来谋求统治世界,那就值得商榷了。前一轮美联储的几千亿救市,涉及10大欧洲银行,其影响力遍布全球金融市场,连我们小川哥都要关注它。如果说美联储是私人控制的,那同是资本主义的欧洲,怎么没有人说法国央行、英国央行、德国央行……是私人的呢?!我觉得人们之所以关系它的公私有属性,是因为它有发钞的权利。在hk,政府是没有固定的“央行”的,它要发行钞票,是委托给发钞银行的。同理,如果你将美联储理解为发钞银行行不行呢?!但美联储中有央行的权利,如厘定利率等等;在hk,银行的利率都系有各自发钞银行厘定的;那如果美联储不是在美国,而是在hk,那不知它是属于私有银行定国有呢?!推广些想,会不会所有西方的银行系统都同hk的情况系一样呢,如果是这样,那美联储就系一间巨大化的恒生银行。
要政府统计国家金银储备,这个提议简直就系荒谬。我们当年初初读经济学的时候就知道,货币本身就系一般等价物,严格来讲,只有金银先系货币,而纸币只系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系金属货币的代表物,现在什麽国家的纸币本身都系不能兑换成等价的金银的(买卖金器个那些不算),纸币本身代表几多金银系由发钞国家自己定的(因而才有各自货币的汇率差),所以发行钞票的同时是不用增加金银实际的量的。如果每次发行钞票的时候就要增加的相应的金银实际的量,那金银实际需求多少才够呢?!某程度上讲,金银就是最后的支付工具,if全世界政府都不承认美元,那美国人每次向外国买也都只能用金银实物了。如果说统计国家金银储备系保障自身国家的金融安全,那还说得过去,但实际上亦每这个必要,因为没可能每个国民都见到自己国家有几多金银储备,只要政府出黎讲两句就得啦,无必要去统计,亦无必要说给国民知道。就算美联储系私人的,它转移了美国人的所有金银储备,如果全球政府都不承认金银货币,都不能将金银换成等价的货币,那到时金银中有什么用呢?!所以脱离金本位的确有其好处的。如果真的要用到金银来搞垮一个国家的经济,那那个国家的货币首先要不被承认,而且到时就不是金融风暴了,是倒退回石器时代啊(那时是以贝壳做一般等价物的)!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000字:通货膨胀
自2017年《货币战争》出版以来,该系列丛书不仅持续风靡中国大陆多年,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海外。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000字内容如下。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000字:通货膨胀
随着国内房价的不断攀升,我们也在向通货膨胀不断前进。是什么主导了这个过程呢?前两天看完的《货币战争》已经给了我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人民币的超量发行。为什么人民币会超量发行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老百姓拿出自己未来2017年甚至20年的钱来买房子,银行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断以个人购房的名义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钞票转账到了地产商、政府以及一手房东的手里,而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了明天更高的回报,又把这些钞票拼命的撒向社会。一时的繁荣导致了国内的人民币数量猛增,而看看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你就知道了,还是那个房子,还是那斤猪肉,原来要1个铜板的东西,现在要一个金币才能买到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书中揭示了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一、以债务为货币发行的抵押,而非实物,这样就让有些机构有机会做一些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行为;二、现在银行的部分储备金机制。美联储就有凭借美元是世界货币的优势而滥发货币的嫌疑。以前美国凭借国债发行美元导致本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的国债,就相当于美国通过国债将通货膨胀转嫁到其它国家。中国也是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因此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有很大关系的。
通货膨胀会导致两个互相矛盾的现象:资产价值(如房子)的提升和其它货品价值的降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资产价值的提升恰恰体现了人民对拥有财富的不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党员读书笔记《解放战争》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前辈们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该书讲述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斗争下,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共产党严格履行这个协定,但国民党对停战毫无诚意,在停战令下达的同时,即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不断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蒋介石在完成了内战的准备之后,不顾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一手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内战爆发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后是一份新的感动和体验。感动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解放战争》一书开篇就有这么一句话:“1945年至1949年发生在中国的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的一方称之为‘解放战争’,另一方称之为‘戡乱战争’。”从这种称呼上的差距,我们就可以看到战争双方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解放战争,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是为了解放广大劳苦百姓的目的,而国民党则是为了一统中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这两种可以称之为对立的立场,显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结果。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颜色的战争》读书笔记
这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你喜欢哪种颜色呢?
红、蓝、黄、橙、绿、紫、白、黑、棕等各种颜色上演了一幕很有趣的神奇剧。每种颜色都有个性,有的温和有的暴躁。
白色最谦虚、低调、不显摆;红色则最趾高气扬、脾气暴躁;蓝色最温柔,脾气好;黄色光线最亮,耀武扬威;由红和黄混合成的橙色则嗓门比红色还大:橙色最美丽!…
故事中任何颜色只要抢占“地盘”成功,进入其他的颜色,就会失去了自己,也改变了对方。比如黄色进入红色,变成了橙色。说明人在追求的时候保持本色最重要,追求过多会失去本真。而且颜色混合的越多,最终的混合色越“难看”最后大家都“纠缠”在一起时,就成了“一团黑”:谁也不趾高气扬了,不嚷嚷了。很泄气地:“怎么弄成一团黑了?--救救我们啊!--救命,我快消失了!”各种可怜的声音响起…. (像不像某些贪官落马的时候那种失落的样子,呵呵。贪官也是因为追求太多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面目全非的哦!)
《汪洋战争》读书笔记
终于看完了《汪洋战争》,心里闷闷的。
关于这篇小说,有人拍手称好,也有人砸砖批判。
至于我自己,不得不承认,在看到第六篇之前,我一直是因为这小说的作者是何夕才坚持下来的,否则,恐怕扫过开头,便也没那个毅力看下去了。有人说何夕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确,我所读过的他的小说,不管是悲是喜,总是包裹着一袭柔软的面纱,唯美而飘渺。印象最深的,是《伤心者》与《爱别离》(每每想到这个,我就很郁闷,高中订的sfw,每次一拿到手,还没热乎下就被抢走了,至今我还不知道,按年月整理的时候,缺失了的那些是被哪些家伙给打劫去了,其中就有《爱别离》的那一期,你们这些混蛋啊,你们以为自己是借jump不还的银桑吗?你们还比不上银桑的白卷毛啊岂可修啊啊啊),《汪洋战争》的题材,其实很像刘慈欣会选择的风格(大刘的那篇《流浪地球》,当年可是看一次,稀里哗啦一次,今后若是再整理,估计又会翻出来重温一遍的吧。)
那些批判这篇小说的人,挑了各种各样的刺儿,最大的,恐怕就是对最终结局搬出的法则及地球被团灭这一逻辑的质疑了,这里,我们先说一下一直在文中出现的那个法则,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则,随着一次次屠城,随着神尺的一次次异动,随着露茜的死,小说中的观察者大眼在思考,我也在思考,每次异动都是对文明的挑战,不管是卡法城造成的黑死病的主动传播差点导致欧洲团灭还是最后反政府武装地球团结阵线向退守月球的联邦政府总部发射核弹可能导致全地球人类的灭亡,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