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导游词

时间:2025-04-04

最新呼伦贝尔导游词(通用14篇)

最新呼伦贝尔导游词 篇1

  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草原中心地带的呼和诺尔的湖畔,距海拉尔市61公里。呼和诺尔草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代表。坦荡无垠的草原环抱着波光潋滟的呼和诺尔湖。草原绿茵如毯,鲜花烂漫,蒙古包点点,犹如绿海中的白帆。

  旅游点上的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游客可以穿上蒙古袍,骑着骏马奔驰;也可以骑着双峰驼漫步或乘坐原始的勒勒车漫游。还可划着小船在呼和诺尔湖中垂钓,或背着猎枪到附近的林中草地狩猎。

  从海拉尔乘车沿301国道北行,在茫无边际的草海里,迎着车窗外扑鼻的花香和悦耳的鸟鸣,视野里满目碧绿,愈走愈会感到绿的色彩愈重,远山绿得滴翠。车过陈巴尔虎旗旗府巴彦库仁镇10公里,一个明镜般的湖泊便闯进了你的眼帘,这就是呼和诺尔湖。在湖西岸的山岗上,有一座由蒙古包型高大建筑为主组成的蒙古包群,如同圣洁的白莲花开放在绿野上,这便是接待中外游客的呼和诺尔旅游点,也是近年呼和诺尔草原旅游节和那达慕的会场所在。

  "呼和诺尔",蒙古语意为"青色的湖"。莫尔格勒河从东北弯弯曲曲地来注入此湖,湖水又南流注入海拉尔河,面积12平方公里。湖面碧波荡漾,野鸭成群,大雁结队,雌雄相伴,游水嬉戏。牛群悠闲甩尾,骆驼昂首徜徉;蒙古百灵在空中自由飞翔,婉转歌唱,憨态可拘的旱獭在洞口吱叫不止。一座座蒙古包前风力发电机的风车在飞速地旋转着,唱着一支欢快的歌。一根根电视天线直指蓝天,彩色电视给牧人们带来了文化知识和欢乐。所有这一切给古老的草原增添了新的生机和色彩。

查看全文

呼伦贝尔导游词(通用14篇)

呼伦贝尔导游词 篇1

  草原上的节日有许多,但最有名的还算草原盛会——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玩的意思。一般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艺表演等。那达慕历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闻名于世。现在的那达慕一般都在6、7月间举行。这时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头肥壮的丰收季节。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草原辽阔,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机会不多,所以,那达慕大会自然也就成了物资交流的大会。

  说到那达慕,不能不说“祭敖包”。“敖包”,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辽阔无边,方向和道路难以确认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垒石成堆,当做标志。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为隆重的祭礼活动。祭祀时,敖包上要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祭祀礼仪一般有4种,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论哪种,都要请喇嘛焚香点火,育经念咒。人们都要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几块小石头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兴旺。礼仪结束,人们便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欢迎的阶段。牧民不仅要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活动项目,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开怀畅饮。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开人群去谈情说爱了,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吧。不过,现在的“祭敖包”往往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兴行的,礼仪也就更为简单了。

查看全文

呼伦贝尔导游词(精选14篇)

呼伦贝尔导游词 篇1

  从小到大,我去过很多地方。如:呼伦贝尔大草原、杭州西湖、北京故宫、长城......不过,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那次旅行。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第一天,我在蒙古包的美梦中醒来,爸爸就建议说:“我们今天去骑马,好吗?”我听了,顿时来了精神,因为在草原上策马奔腾一直是我所憧憬的。我心里异常激动,赶紧起床穿衣服洗漱,还一个劲的催促着爸爸妈妈快点快点,打开房门,一股沁人心脾的草原清香,花儿草儿迎着微风向太阳公公展示着舞姿,一阵哆嗦,呼伦贝尔草原的早晨真凉,,我赶紧拉上拉链,蹦出蒙古包。“我们出发吧”随着妈妈一声令下,我们齐刷刷的坐上了车。一路上,那风景可真是美不胜收啊。小草绿油油的随着风东摇西摆,牛儿、羊儿在远处叫着,仿佛在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到了马场,我和表姐争着想要一匹马龙马,在我的坚持下,表姐将白马让给了我,她自己去骑了一批褐色的马儿,一位叔叔拉着马绳,让白龙马一步步往前走着。突然,马儿停了下来,叔叔见我有点慌张,立马安慰道:“没事,马儿只是饿了,它吃点草。”我下了马背,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马儿的脸颊,正当我摸到马儿的鼻子,它剧烈得抖动了下,我吓得急忙收回手往回跑,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太阳落了下山,天渐渐灰暗,这次骑马之行也结束了。虽然发生了很多状况,虽然离我所想的策马奔腾不一样,但我喜欢马儿,喜欢这新的尝试。

  我爱呼伦贝尔,爱那儿的风景,爱那儿的美食,我更爱那儿带给我一惊一喜的马儿。

查看全文

呼伦贝尔导游词(精选14篇)

呼伦贝尔导游词 篇1

  这就是刚才我们在车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来迎接我们了,当然了,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进蒙古包前,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蒙古牧民在听到有人来的脚步声时,他们总是走出包外热情迎接你。迎客时,他们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礼,随着“赛、赛白努”(好!您好!)的问候,客人被请入包内,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间,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手扒肉”,同时,还会向您献上“哈达”,敬上美酒。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蓝天和白支、绿草和鲜花在一起。在民间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草原牧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广袤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还会看到节奏欢快,舞步刚劲在现代民族舞蹈。现在我们就进蒙古包,当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在蓝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有着娴熟骑马和有着娴熟骑马技能的牧民手持马杆、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想体验一下吗?胆大的不妨骑上蒙古马跑上几圈,要不骑上骆驼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骑马或骆驼的话,没关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车”,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乐趣。

  到草原亲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个不是风姿绰约、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个不是盘腱突露、充满谊气与力度?据说这与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马上运动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对长期以来养育了解空虚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壮盘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查看全文

呼伦贝尔导游词(精选20篇)

呼伦贝尔导游词 篇1

  我去过许多美丽的地方:新疆、北京、天津和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其中,最美丽的就要数呼伦贝尔了。

  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里有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那云有时像牛,有时像马,真是千姿万变。在天空下,有许多的蓝色或白色的蒙古包。那里还有一个个的敖包,敖包上挤满黄色、白色和蓝色的哈达。那是多么神圣啊!

  呼伦贝尔有辽阔无垠的碧绿野草,仿佛草地和天空融为一体。一路上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像黄色的海洋,蜜蜂快乐的在那里劳动。看着那嫩绿的小麦,好像一块绿色的地毯。还有那五颜六色的野花,真是令人神清气爽。再来看看膘肥体壮的牛、羊和马。他们有的在草原上奔跑;有的在草原上吃草;还有的在草原上悠闲地散步。好像它们才是这个草原上的主宰。在傍晚的时候,有许多火烧云在天空,它们一会变成 绵羊,一会变成狗,真是形态万千。到了晚上,有一位俄罗斯人拉着手风琴唱着歌。还有一群俄罗斯老太太围着火翩翩起舞。在这个宁静的夜晚,篝火点缀了平静的湖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雕楼显得特别洋气。

  走进呼伦贝尔大草原,如同走进了画卷。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导游词 篇2

  我出去旅游看过了很多的高山和大海,唯独草原去的很少,所以去草原旅游也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我特别像看看那一望无际的绿色,听说绿色是最让眼睛放松的一个颜色,在绿色的草原上走一走,再和牛羊一起在草原上嬉戏,真的是我之前梦寐以求的一件事情了。

  后来,我真的做到了,我去了优美的呼伦贝尔,赏心悦目的大草原。第一天,由于到达住宿的已经天色渐晚,不过也是非常巧的,他们当天刚好有篝火晚会。他们唱着歌,围着篝火跳舞,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哼唱,第一天,就对这个美丽的草原产生了非常好的印象。第二天,我非常幸运的喝到了当地的下马酒。当时我真的感觉到非常的荣幸和开心,我是多么大的好运气啊,能接收到蒙古的最高的这种礼节。

查看全文

呼伦贝尔导游词十篇

呼伦贝尔导游词 篇1

  先说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穿袍要配上腰带和头饰。袍子领高袖长,为的是保护脖子手腕不被蚊虫叮咬;袍身松弛宽展,既能马上运动自如,又可裹住膝盖腿腕不受风寒。而今,草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位服装已进入草原,但是,袍服毕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象征。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传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吗?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毡帐——蒙古包。从那时算来,蒙古包的历史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说说蒙古包的构造: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哈纳”(墙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状,并搭上“乌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纳”和“乌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