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的读书笔记
享誉海内外的方法学家、国际职业培训师吴甘霖在《方法总比问题多》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否主动地去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这一点,对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怎样克服对于问题的恐惧,在遇到问题时怎样运用一些思维技巧,找准标靶、类比思考、巧妙转移问题,不仅要从心理上藐视问题,用适当的方法克敌制胜,而且还能最终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再多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是《方法总比问题多》给我们的启示,书中除了教你如何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一个起码的道理: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在多数情况之下,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大多数人为躲避责任、回避努力的第一借口。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要先分析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问题不能正确地分析,就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进行了正确分析,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解决问题学会精益求精。对一个问题来讲,解决的方法有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待一个新问题不要急于去解决,应该通过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思考的方法,其中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分析问题的侧面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终根据工作实际,确定用一种最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力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快乐是有方法的》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读了《快乐是有方法的》这本书,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让我找到了寻找快乐的秘籍:快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在付出和被付出的中间徘徊,快乐不是特定的,它是一种心态。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快乐。当我们听到好消息时,当我们尽情玩耍时,当我们……快乐都伴随着我们。快乐是好心情,快乐是一种享受,快乐是单纯的,不是复杂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找到快乐很难,但我知道,其实并不难。只要你觉得快乐,那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人生是否快乐,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每天如果你想的是快乐的事情,你就会快乐;如果想的是烦恼的事,你就会烦恼;如果你想的是失败的事,你绝对没勇气击退失败……人的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你快乐,也能使你难过与悲伤,这便是“心理的力量”。
快乐不单单只是高兴的时候,脸上露出的微笑,也不只是出去玩耍时,那兴奋的欢呼声——突然想起,书中有一篇文章,好像是《快乐人生三句话》,文章中说道:面对失败和困境时,要具有“太好了”的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时,要敢于说:“我能行!”与人相处时,要学会关心人,为别人着想,要学会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读完这三句话,你是否也很快乐呢?但愿能伴随你的一生。我想,常说这三句话,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能勇敢地克服。享受生活的快乐,人生的快乐!
你愿意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吗?那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使用“快乐人生三句话”吧!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一遍:“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小学生读书笔记的方法
学好语文,首先要学会读书。而要学会读书,做读书笔记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良好方法,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甚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不过,读书笔记有繁有简,有难有易,形式多样;作为小学生,我们需要掌握的是以下基本的四种:
1、作记号
这是最常用的读书笔记。在日常读书看报的时候,如遇到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有用的句子,都可以用符号标出来,这样,下一次再看的时候就比较有目的性了。常用的符号是在文字下方圈点或划线,小三角(△)也是较常用的符号之一;在自己不大明白的地方,则可以用红笔打一问号,便于之后向人请教或自己查询。
2、眉批、旁注
这两种方式,其实我们小学生朋友在日常的课文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所谓眉批,就是在书上对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句甚至某一个词加以简明的评论,如“妙极了”、“用得好”、“我赞同”之类。旁注则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字词或内容的解释和体会等。它们主要是记录下你灵光一现时的偶感随想,所以字数一般不宜太多,要精练。需要提醒的是,你要写“眉批”“旁注”的书可一定得是自己的哟!
3、摘录
读书过程中,大家常会发现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优美词句吧,那就把它记下来吧。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又或者,这书不是自己而要还人的,那么,记住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们抄下来,这便是摘录。它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欣赏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作文的素材,方便自己运用。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可以自备一本摘录本,专门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者古诗词。当然,摘录是“多多益善”,不过,还是需要“精益求精”喔!顺便提一句,为以后查找原文方便,同学在摘录完之后最好注明一下出处,即你是从哪本书上摘录的。
读书笔记书写方法
笔记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用笔记积累资料明代名医王肯堂花费十多年时间博览群书认真收集资料写成《证治准绳》。清代医家张璐为了撰写《张氏医通》参考60多位医家100多部著作积累十万字的资料十易其稿历时7年才写成。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笔记一般分成阅读笔记和心得笔记两大类。
(1)阅读笔记:在阅读过程中记下所读内容的笔记。其中一种是在读到对自己很有用的章节时当时来不及一一细读或写下心得可先记下有关书名以及书后所附参考文献标明出处便于以后查找利用这叫索引式笔记;另一种是把原文中某些重要句子原封不动地抄下来作为备用;引语必须绝对忠于原文防止断章取义并注明出处以便查考这叫引语式笔记。再一种是在读完全文后对作者所论述和探讨的主要问题按作者的思想脉络加上自己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或条举的形式依次记载下来这叫提纲式笔记。这种提纲式笔记主要记录各章节论述的主要论点、结论、医案、数据等。提纲式笔记记录的内容比索引式、引语式笔记具体、有条理一般不需要再查原文就可以直接利用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阅读笔记的内容和方法因各人的需要而异通常是文章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核心内容对研究课题有用的数据与结论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等等。个人的阅读笔记一般以活页纸记录为好活页纸可以容纳较多的内容整理时可灵活地把内容相近的归纳在一起便于分类、排列、增插查阅时更方便。
(2)心得笔记:心得笔记不同于阅读笔记它不是简单地摘录原文或写下提纲而是记下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其中凝聚着自己的新认识和新见解。科学研究与科学著述是一种艰巨的脑力劳动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推理与新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过程中闪现的思想火花特别重要应养成写心得笔记的好习惯。
钱钟书读书笔记方法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