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1000字
“我渐渐地,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的一生,总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告别:与友人一同吃完饭后的告别,上学时与父母的告别,与已逝的人生命的告别……而每次告别,离去的人总会给留下的人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这也许是永远的告别,也许还会有下一次的告别。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过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目光隔空相会。”
华安上小学时,龙应台牵着他的手,将他送到维多利亚小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母亲独自上学,也是母亲第一次放开他的手让他独自离开。孩子们对新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盼望着第一声上课铃的响起。
“铃声一响,校园里人影错杂,奔往不同的方向。”他们身后的父母望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小成一个点。孩子的眼中有对新校园的向往与胆怯,而父母的眼中则充满了不舍。他用一个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华安十六岁时,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龙应台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但华安已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小男孩了,他有些受不了母亲的深情。他走向边检,等候护照检验,母亲站在外面,目光紧着他。但他没有回头,而是留给母亲一个无法触及的背影。这个深沉的背影是他长大的标志,也是短暂别离的结局。
“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电放接通,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你的女儿。”
读《目送》有感600字
《目送》是我在一个夜晚读完的,小雨淅淅沥沥,我看不见被雨水洗刷的夜色有如何净,只听见他一下一下,敲打我的窗檐。
好似雨打在我的心上,读完《目送》,整个人都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与思考,龙应台的文笔细腻而深沉,一时我无法辨清是沉醉在她笔下的世界里,还是和她的悲怆感到共鸣。整本书的基调并不着重于悲,更多的是引起人们深层思考的文章,或是引起人们共鸣的生活小记,只是亲情方面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不论母亲还是父亲,只要提到,被深深触动的感觉便会从翻书的指尖蔓延至心底,不论悲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其中一篇使我深受感动的,就是《关山难越》。这篇统共安插了两段父亲的回忆,一是奶奶给父亲自缝的鞋底,以泪离别,自此分别数十载;二是奶奶留给父亲的干饭却意外被他洒,她抱头痛哭。
是情节里的泪水引起我的泪下吗?
文章中,父亲对奶奶思之深,奶奶对父亲念之切,母子间却不得不分离,因为当时是乱世,他要参军为祖国奉献,可她,一生到老的养育的心头肉,成了她为国家的奉献。哪个母亲会干脆决绝地答应呢?会舍得与自己的珍宝一别数载?文中父亲的泪,定不是悔恨当年自己辞乡参军,而是没有再多陪伴母亲一点。关山难越的无奈,隔着的文字,我感受到了,更感受到了隔着重重山岭的爱与思念,于是,我悲。
历来有不少游子有如作者父亲的乡愁,而我们这个年龄段,该好好孝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倾注我们对他们的爱,并让他们有所感受,不让遗憾与后悔发生,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心。对我们来说,难越的关山是成长路上的重重阻碍,一旦失意就如“失路”,唯有拼尽全力,凭顽强斗志,朝着远方那光奔去,做登上山顶的胜者。
读《目送》有感600字
在淡绿色的封皮下,藏着平凡世界中行行色色的人和事。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一个伟大的母亲,望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题记
她的笔划过三代走过的人生轨迹,划过幽静的市井深处,划过红尘间都市的繁华,划过盎然春色,划过刺骨寒风;她一枝笔划过人生,看尽人间悲喜,从灰白的老照片到缤纷的彩照,她总是能用笔将定格的那一瞬轻轻点醒,诠释那一个个目光中流出的情感。
她,就是龙应台。
本以为,《目送》只是一本屡见不鲜的平常散文集,但翻开品读后,她犀利的笔触,刹那点亮了我的心灵,唤醒了我的灵魂。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没有人不被这样的话语打动。漫漫人生旅途中,又有多少人理解这句话呢?亲情不需要浮夸的幸福,不需要无端的享受,而仅仅是不断用充满爱与期望的眼神目送他渐行渐远。这是人生之法。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途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她仅用这句就点醒了无数人之间相信与不相信的争论。她的语言不偏爱任何一方,只是用一种朴实的笔触告诉人们,人生的漫漫长途,就是在不断地相信与不相信之间行走,年龄的增长意味着你正在相信或正在不相信。这是人生之道。
只有尝尽了人生甘苦,才能深刻理解法与道。这本不厚的小书就奇迹般道尽了人生,有惊喜,有悲哀,有感触,有深度。至少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相似的故事。
读目送有感8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次读到龙应台的《目送》中这一段话时,我内心总有一些触动,像是听到一首老歌,读到一首动人的诗歌,串起了心中的千丝万缕。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还是在练习册上,当时只关注到文章的情节——简单又温馨。文中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平凡而又熟悉,像你也像我。
再次重读这篇文章是一个月后,我的目光被最后这段话紧紧的吸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巧的描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细微的小事和沉淀的情感,却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波动,心灵上的触动。
其实,细细想来当父母在转角说出“不必追”时,心里应该非常的心酸。人生在世,有些事不想做,有些事却又不得不做。当人被冠以“父母”的称呼时,好像就必须为了孩子做些什么。好比他们一方面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一方面又害怕因为自己短浅的目光耽误了孩子的远大前程,不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为了孩子,他们只能硬起心肠说“不必追”。
送别总是令人感伤的,看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身影,却又无力阻止,或者说不能阻止的父母应该会更伤心。对说出“不必追”的父母来说,这时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孩子开口说一句“我留下”更动听的语言了。虽然这话也许只是说说而已,也许只是一种暂时的触动,但却能给父母带来无限的欣慰,它告诉了天下的父母原来在他们舍不得离开孩子的同时,孩子也舍不得离开他们,它告诉孤独的父母自己仍然是被需要的,它告诉目送的父母不必担心爱就在心间,这也许才是爱的传递,亲情的延续。
读目送有感800字
《目送》是一本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多少一幕幕人间真情被龙应台那传神的笔触,完美地记录在这一行行文字中。从与孩子的离别,到与人生中各种凡尘小事中最真切的离别,再到与父亲最后一次悲壮的离别,字里行间时一次次深情的目送,在这一次次目送离别之间,充满着世界最亲近的亲情。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次次诠释着最动人的别离,一次次最深切的目送中,三代人的亲情一览无余。为人母的作者目送她儿子走进学校,走向独立成人的生活,深切地表达了一个母亲最真挚的心境。作者也谈论家中趣闻,与朋友,与亲人,有喜有悲,传情自然。作者又用尽笔墨,写父亲,写母亲,为那至亲之人的老去,做最后一次深情的目送。多少感人的瞬间,如照相一般记下这永恒的亲情,也有感叹生活,体会人生世界的闲谈随笔,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作者甚至世界上所有人和亲人的人生写照,有时欣赏,有时催人泪下。
合上书,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是为世界人生事件中的冷酷无情伤感,还是为人间至亲之情感到内心的温暖?人情又是什么?是告别中一次次对亲人的目送,还是困难时心里亲人无形的安慰呢?人生中的亲情像一味神奇的中药,虽苦,然而最能治愈心灵的创伤。
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成长经历中,都少不了亲人对自己一次次深情的目送。我的母亲和文中的作者一样,曾一次次目送自己年幼的孩子走向成熟,走向明天,自己却在一次次目送中老去,与孩子远去。每个母亲都在与自己的孩子贱贱的别离。十五年前,我是母亲怀中安睡的那个孩子;十年前,我是母亲眼中那个背着小书包跨进小学校门的孩子;如今,我提着行李箱走入寄宿制学校。回首校门,突然从一群家长之间一下子认出了母亲,她凝视着我,让我情不自禁地向她招手。从她的目送中,我发现了所有母亲目送孩子时的那一份深切的亲情,这至亲的眼神中是担忧,是不舍,是对我丝丝的牵挂。回想母亲对我的一次次目送,我领悟了这就是被多少人赞颂的亲情,是与山同高、与海同宽、亘古不变的永恒的真情。
读目送有感800字
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见笑容,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
——题记
“理想”这个东西,在我眼里,总是虚幻莫测。幼时,在玩具堆里,翻出那一把自己钟爱的小手枪,别在腰间,仿佛自己真是一名警察;小时,在爷爷的军帽,在电视的“升旗”“阅兵”仪式的影响下,总是憧憬着自己能成为一名保卫祖国的军人,战士;等到上学后,又发现教师才是最最高尚的职业,孜孜不倦,循循善诱,为了学生,辛勤奉献;为了强国,教书育人;等到后来,读过鲁迅,读过郭沫若,读过林清玄,朱自清,老舍,冰心……的书后,竟然在墨香的书海里难以平复心情,又继而励志要成为一名作家……
记得这本《目送》是和《繁星春水》一起买的,依稀想起买完这两本书后,回来的路上正好下起了雨,那天我读《繁星春水》读的特别认真,之后,总是在作文中有的没的提上两句,觉得特别有文采。再后来,老师布置写一篇读后感,我便写了上述者,没想到竟然还在丹阳获了奖。这一次的作文书目中恰巧也出现了《目送》,我便翻箱倒柜地找到它,有些灰,但里面的书页还都是崭新的。
我随手翻阅,仅仅读了《代序》部分,就爱上了这本书。有些后悔,为什么读繁星时,没有发现竟然还有一本更值得阅读的书籍呢,而把如此一本好书搁置在角落了。三天,我便把这本《目送》翻了两遍。这是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人生三书”中的最后一本。七十三篇感性的散文拼凑起来。写了父亲的患病离世,母亲的年老失智,儿子的成熟离去,以及自己对人生所有的更为深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