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作文

时间:2025-04-05

对话作文

  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对话的作文,欢迎大参考参阅。

  对话作文(一)

  月色美好的晚上,我的主人已经进入了梦乡。突然,从卧室里传来一阵细小的“嗡嗡”声,是谁在悄悄说话呢? 原来是左手和右手正在争功。

  右手先发话了:“今天,小主人的画得了奖,这全部是我的功劳。”说完,得意扬扬地瞟了左手一眼。左手听了右手的话“哼”了一声,生气地说:“如果没有我帮小主人按着画板,你怎能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呢?”右手不以为然地说:“就算这件事有你的功劳,可是小主人还是最喜欢我,常用我来写字、画画、打扫房间……你会干什么呀?”左手也毫不示弱:“这些事情离开了我的帮助,你会办成吗……”右手打断了左手的话,气得火冒三丈:“以后我的事不再需要你来插手!” 第二天,小主人起床刷牙,不知怎么的,左手不听使唤了,右手拿着牙膏怎么也挤不到牙刷上,因为左手罢工了。怎么办,小主人都急哭了。小主人想:干脆今天不刷牙了,直接吃饭吧。然后他坐在餐桌旁边,准备吃饭。由于没有左手帮忙,右手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端碗,一会儿夹菜……平时十分钟可以吃完的饭,今天却吃了半个小时。好不容易吃完早饭,小主人背着心爱的书包去上学,可是怎么背也背不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还是让妈妈帮忙才背上了书包。小主人因为没有左手和右手的相互协调、帮助,作业写得乱七八糟,遭到了老师的批评。

查看全文

对话作文范文八篇

  篇一:对话

  对话这个词一诞生便注定了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文字和言语表面的交流,另一种则是心与心之间那无言默契的沟通。

  近日我拜读了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心中似乎也激起了一种共鸣,在那朴素的字里行间与教授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刚翻开书就看见了“莫高窟”,当我望着外国探险者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嘲讽拖走那中华上千年文化的结晶,当我望着手上仅仅拿着几片银元却千恩万谢的王道士,不由激起了心潭万丈波涛,这是悲愤与无奈交杂的苦辣,但那微弱的身躯又如何足以接受一个国家斥责的洗礼。

  风一吹,拂过心灵的伤,我与教授谈起了他与“责池滩”的故事,与其说我从中听出对古国文化的珍惜,不如说我听出了两代人父与子文化差异的各自坚持。由于他在道士做法事时搞破坏,大声宣讲科学道理,所以被父母追着打,但儿子饿着肚子还在想月球的运动和风的形成。看着是那么遥远,听者触不可及,但我的心又似乎与那一代的“同龄人”是那么贴近,这是科学与迷信的过渡,他们的确走过“文化旅程”中最苦的一段。

  接着我走进了教授的“青云谱随想”。这才知道教授最喜欢那些一看就能看见作者内心世界的画,其中徐渭更为喜爱,望着那些世人无法欣赏的败叶、衰草、残花、冷风,教授却端详出作者心中最后的绝望。有这么一幅,天地间的一切都是残缺的,它们无声无言,只留下一个冷冷的白眼给这个世界……这是用一生的凄惨和怀才不遇,写下世间最悲厉的歌……

  不知疲倦的与教授对话,不知不觉却已近黄昏,抬头望一眼窗外的霞,艳红、惨红,只觉得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

查看全文

对话

  冬末春初,阳光绚丽。午后,一道暖暖的呈金黄色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轻轻地倾洒在我身上,似乎听得到有人在向我呼唤呢!我我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瞳仁,起身走向充满了诱惑的世界。

  独自一人,我来到油油泛绿的大草坪上,卧坐在柔软舒适的草地上,望着那些渺小,却五彩斑澜、清新稚嫩的花儿,呼吸着掺有淡淡馨香泥土的空气,抬头仰望蓝得出彩的天,纯洁的云朵儿在自己的小天堂里悠然自得地飘荡着……正当我陶醉于这一切的一切,那无限美好时,身旁一朵含苞欲放的野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扑下身子,与它贴近,似乎能感受到它的气息,却总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感。

  “嘿!小家伙你每天都在这儿干什么呀?没有朋友,你不孤单么?”我天真得寻问。

  “当然不会,我每天都在结交新朋友哇!每天都在与大自然对话,当然不会感到孤单呢!哪像你们人类,除了会探测人心,还会干什么?”野花带着傲慢的口气不屑一顾的说。

  这话,朴实,其切,让我觉得心中有几丝忧伤。“我不属于自然,并没有纯净无暇而自然的心灵。”

  这就是我与大自然的对话。

  我仍孤身一人,又来到了几乎无人的,空气中弥漫着使人窒息的路边上,随意坐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看着身穿花花绿绿衣裳的人们,那忙忙碌碌的步伐,让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紧张感,觉得自己好孤独,好无助,不明白这种喧闹的生活怎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幸福感呢!

  于是,我向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躯壳发出疑问:“你在这儿生活的幸福么?”

  “不知道,几乎这儿的人天天都很麻木无力,糊里糊涂地,虽说我是这座城市的躯壳但也弄不清到底这是幸福还是什么?”

查看全文

对话作文1000字

  夜深了,合上《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我信步走向窗边,冥想着她苦苦寻找的爱究竟是什么,顿首望向天边,那轮皓月正悬于天际。

  月光之下,我静静地想着,几十年前,这抹月光也曾映照过她所走过的每寸土地,温柔过她所写过的天涯海角。若是能与她倾谈,解读这未知的爱恋,那么……忽然间,有一个声音在向我低语,诉说着似曾相识的箴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映着如洗的月光,她向我走来,诉说着温柔,诉说着恬淡,我听着,看着,望着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永久的痕迹,注视着她那深邃,多情,神秘的双眸,幽幽地答到:“我懂,你的执着,坚强,温柔与寂寞,却不懂,那颗追爱的心。”

  “我的确是一个执着的人,自小时候学了地理,知道有了撒哈拉这个地方,就决定要亲自去那里。”我静静地听着这已耳熟于心的一切,那份依恋,在大漠之中,在天高地阔之下,却是那样的高大,胜于一切。

  “这是你的心愿,去你爱的地方。”她淡淡的苦笑,拂去夜风吹过飘零的乱发,“爱过的地方经历后,却还是在寻找爱。”“那又为何?遇到荷西后不是有了真正的爱吗?”“但失去荷西时,我才发现,那份寻找与等待却是冥冥之中台北家中灵魂的依托,浪迹天涯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心灵安家。”

  如绵的灿烂闪耀在窗前,她又淡淡的笑着,“你知道吗?那守望的天使?”“天使?”“世上是有天使的,天使们常常独自流泪,因为他们太爱守护的孩子了,每一双翅膀都要守护着孩子,直到他们执意要离开。在离别之际,天使们会静静的站在窗边,凝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最终,消失不见。天使们会默默的流泪,因为他们此生,只爱这个孩子。做这种天使很苦,但他们却认为这是最幸福的工作。”

查看全文

对话作文800字

  奶奶家楼下的石阶儿上,常坐着一位年迈的老头儿,手提一壶茶,整个人看上去十分苍老又沧桑。但只要你对上他那双眼呀,半点儿浑浊不见,有的只是清明而透彻的双瞳,笑意轻扬。

  去年放暑假又回到奶奶家,果不其然遇上了他。只见他一手扬起茶壶,一手拿着茶杯。“哗哗”水声落下,转眼间几杯茶已沏好。“爷爷好。”我朝他打了声招呼。“哟,妮子回来了,来尝尝爷爷刚泡的茶,特香!”他边说边递给我一杯滚烫的热茶,我应了声并用双手接住,“这是什么茶啊?”我素不懂茶,更不必说品茶,便随口问了句。“这可是爷爷自己种的茶,可不能告诉你。”他一脸神秘地说。我撇撇嘴,抿了口茶。“烫死我啦!您怎么喝这么热的茶啊?”我惊呼道。“孩子啊,这热茶热人肺腑,不正是咱这儿热闹的日子嘛!热热热!”他见我似懂非懂,便呵呵一笑,手里轻摇着蒲扇,继续喝着那杯滚烫的茶。

  第二天,我去海边散步回来,又碰上了他。这次他都已经泡好了。“哇”,突然不远处的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哭了。她的妈妈一边看着自家的烧烤摊,一边还得哄着孩子,忙得路边的行人都不禁想帮她一把。“妮子,来喝吧。”“好嘞。”我回过神来应了一声一饮而尽。“爷爷,这茶怎么又是凉的了?这还能喝出味吗?”“哈哈,你这丫头,这凉茶沁人心脾,不如热的时候香却独有份苦涩。不正是咱们的生活,哪有尽是享福的时候啊?那是不易又艰辛啊!涩涩涩!”这可有意思!“这茶可真讲究!”“咱的生活不也如此吗?”他冲我笑笑,从石桌上又递给我一杯茶,“尝尝”。怎么又一杯?我疑惑的喝了一口,温的!“这杯茶啊,不烫不凉,温润渴,就是咱的生活,咂么着平凡普通却处处显得不平凡。这茶语即人生之语啊。”他有些愣神般望向来来往往的人。

查看全文

对话作文1000字

  一场对话,万千感悟融合、汇聚,我久久不能平静。

  周末,与友人在老城区游览。眼前,一口老井,灰色的石块错杂交叠,歪歪斜斜倒在四周,石面上纹路凹凸,棱角坑坑洼洼,石缝间的杂草干枯发黄,似乎脆得会随时掉下,井中漆黑,卷携着尘土的昏沉之气。她用手拂过覆着的灰土,缓缓吹着停留在指尖的尘埃,头也不回:“啊,这是历史的遗迹,多么深厚、久远。城中有这样一个历史遗迹供我们驻足,让我们亲自触碰,多好。”

  我皱皱眉,拉起正要坐在石块上的她:“遗迹应该是被保护起来的吧,远远观之,才可油生敬意。”

  “可是你听——”她拉着我,俯下身,将头试探着伸进漆黑的井底,一只手伸开,用手掌轻轻拍拍井内厚实的井壁——井壁微颤,声音盘旋着,从很深的地方传来,打着转儿,波纹一圈圈排开,触碰到干涩的石壁,便更加粗哑地低鸣着,将深沉的旋律送入心房,心底敲击,奏响起悠远的古音。我震惊于这古井古音的深沉,原来在历史遗迹前亲临地竟能听出远古的回音。“可是不加以封锁,人人都来,不就会将这么宝贵的遗迹破坏了吗?”我握紧拳坚持着。“你忘了那次?”她打断了我。

  思绪回到那年秋天,我与她在阳关古址前徘徊。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半个天边,几只大雁扇动翅膀,排队飞过,秋日独有的凄凉将眼前的古道封锁。黄土铺成的土路在尽头一拐,阳关古址凄凉,在眼前展现。石墙被侵蚀得已形迹模糊,砖瓦之间的黏土缺失了不少,城墫已矮,黄土漫漫。古址的影子被拉得老长。手指尖摸索在棕黄大地上,黄土粗粝的颗粒塞入指缝,只觉得土地这头与某个深远的角落相接,指尖触碰的竟是百年前阳关的繁华。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