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音乐。念小学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电子琴,给我报了每月20块钱的电子琴班。那个时候,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要上一天的奥林匹克补习班,周日上午去上电脑课。下午再去练琴,那个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心情也很好。
到了初中,我还是个很爱学习的好孩子,但那时候也早已没有了补习班,电脑课,也没时间去练琴了。直到初二的时候,我才真的开始跟得上流行音乐的节拍。那个时候,我有一台收音机,我开始锁定频道,fm974北京音乐广播。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fm974北京音乐广播,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我是主持人朱芸……”这就是我最喜欢听得一个音乐节目,那个时候,收音机经常整个晚上都工作。有时候,我可以听到“欢乐正前方”或者“动感北京”,都是我顶顶喜爱的节目了。那时候,有时晚上出去玩,回家太晚,常常会听不到这些节目,不过自己倒也心甘情愿和好朋友们一起出去总还是最有乐趣的事。
现在,我到了高中,就快上高三了。学校为了鼓励我们,要求年年编班,还要分什么a、b、c班。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听到朱芸的声音了。(因为高中要上晚自习嘛)
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就睡,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打开收音机听十几分钟的musicradio,之后收音机就休息了。(它休息的时间可比我长多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一样的喜欢音乐,听着音乐之声里传出那熟悉的声音,我的心情却很沉重。
到了高中,我的学习成绩没有以前那样好了,我开始为学习担忧了。虽然我分到了a班,可总是感到自己很差。其实我觉得自己分到a班,不是偶然。本来嘛,自己也是有一定基础的。老师说我很有潜力。我个人倒是认为,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就看你是否去挖掘。
灯下漫笔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灯下漫笔的这种感觉。
很久以前,家里没有电脑,白天要上班工作,晚上就喜欢拿出日记本,一只笔,一本日记本,我就把自己的心里感受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写作成了自己离不开的一种习惯,我感觉灯下漫笔是我情感的宣泄,我的快乐和痛苦也随之在奔放着……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XX年家里有电脑了,我就开始学习电脑的打字和各种写作的电脑模式,首先最早是在qq空间写自己的文章,文字常常是诞生于这样一个平静的夜里,也许是有某种寂寞的情绪泛起,也许是有某种感动的心思涌动,又或者是一种淡淡的愁情在飘忽,于是我想到的是用文字,用文字来诉说。
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台电脑,习惯而自然的开始了我的灯下漫笔。
柔和的灯光照耀我的房间,我还放着音乐,随着音乐节奏的跳动,并不影响我的写作情绪,我静静的坐着,我敲打着电脑键盘,现在它已经替代了我的笔。
所以,我说灯下漫笔,其实也许是一种想象一种怀念。以前用过的笔当然已经不在了,在过去的光阴里,曾经有过很多笔,它们陪我走过了很多人生的风雨,但是,如今它们都已经不知所踪,甚至能存活于我记忆中的也为数不多,但我仍然固执地准备了一支笔,它现在正安静地躺在桌上,并不以为寂寞,因为每天我依然可以看看它,看到它便会想到一些关于它模糊而清晰的往事。
是的,我已经很少用笔了,但庆幸的是我从未没有抛弃过文字,在流动的日子里笔是我用来表达感情最亲密的朋友,当我握着的时候,我感到充实,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我的嘴还流利和勇敢,它让我更真实更勇敢的注视自己,如今代替笔的是键盘,虽然曾一度对笔也有些难以割舍的情绪,但它并不使我原有的感情流失,也并不使我原有的文字被埋藏掉,相反,它使我的十个指头充分发挥了想象,就象在弹奏一首钢琴曲一样。有时候我甚至会这样想象,现在我一篇文字的诞生,其实就是一部音乐作品的完成。
中学生作文:灯下漫笔
中考结束了,终于能轻松一阵了,我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不用起早贪黑,不用红肿着眼睛强打精神听课;不用背沉重的书包,不用操心哪科的课本忘带;不用担心老师的责备,不用考虑用什么口吻对答;不用应对接二连三的摸底测验,不用接受师长们的横纵评比;我如释重负。
时间轻快地走着。捧起心爱却已蒙尘的书籍,拾起写随笔的习惯,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到网络中畅游,约同学玩耍……
时间走到中考成绩揭晓之时。
父母想早早知道分数,凌晨就拨通12345热线电话,喜悦的目光出现在我惺忪的眼前。676!我淡然,正常发挥。上午,榆次区第一的成绩:691,我恭喜他。随后,同班强劲对手成绩:687,我祝贺他。看得出父母内心又荡起微澜,似乎我应该把第一的锦标夺回才能彻底欣慰,我心底叹息。
我一直把成绩看得很淡,把上清华北大看作成功的次次要因素。我认为做人要好好学习生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最大的成功是对得起自己。没有必要征得谁的同意,得到谁的认可,荣膺什么称号,占据什么地位。因此,我在运动会上表现良好,在元旦晚会上表演出色,那种激动,那种成就感,远远超过夺取年级第一时的那一丝欣慰。
我不希望父母拿我和别人比较,尤其是分数和名次,因为我已经努力过了,即便考了满分又怎么样,考上全区第一,又能如何?这次考试,达到了我自订的目标。我没有因某题再深究一下就可再拿几分而遗憾,更没有因如果考前多背几题,名次就可再进几位而后悔。难道我还需要把别人的失望,慨叹,婉惜,强加给自己吗?我只记得六个字:不遗憾,不后悔。
灯下漫笔
谁人诗作吾爱,天上谪仙李太白。
你,性情豪迈,独拥九斗之才.你,诗风浪谩,常邀愁酒为伴.你仕途坎坷,却似蜀道之艰.你.奇想连篇,敢邀明月为友。
你,月下独酌与孤影为伴,日落孤坐愁眼看空山.你满腔壮志,却无用才之地,只得把一腔赤诚碎作腹中之泪,万里还乡饮尽酒千坛。
你,诗风浪漫,洒脱豪爽,有着荷衣惠带绝纤尘的轻灵与飘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你诗风写照。
你,奇想连篇,却又自成一味。于是有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奇想想,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于是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是银河落九天”景美佳句。于是就成就了你--诗仙太白。
灯下漫笔
现在是过年,自然是与平时不同了,几次坐在这里,展纸砚墨,想写点什么,可是那心境与过年并不同步,不愿意在新年的一开始就留下低落的情绪,所以就搁笔了。现在的夜又深了,窗外是隔着玻璃冰花的黑沉,偶尔传来爆竹的顿响或烟花的一闪而过。烟花,生来就是点缀黑夜的,只有无尽的黑暗,才能最完美地展示她如花的光彩和张扬,她是那样的华光溢彩、灿烂缤纷,却只是瞬间的辉煌,却只能在黑夜里诠释生命的美丽。
(其实黑夜又怎么了?难道在黑夜里绽放的花,就注定是悲凉的吗?)(我只是这样不喜欢自己这种忧郁和悲观的情绪)
实际上,我根本不是想说这些,只是感到这夜的沉,感到这无奈的疲惫,感到所有平淡的无味。只是想在这一个人安静的时刻,与自己聊聊天,说说话。我内心里把与自己走得近的同学,都称作朋友,这些朋友,是活在世上必须有的社交圈,是心灵和精神上必须寄放的安慰,他们可能并不是那种相知相近的知己,但他们肯定是善良的人,是可以让我感到生活在他们中间,是生活在人群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虽然如此,虽然有这些朋友,但我在内心里,仍是孤独的。
文字,其实是最具有欺骗性的,只有始作俑者最清楚它的真实性。因为文字,正象一面镜子,你把自己虚伪的一面交给它,它会就在纸上显示你虚假的模样;你把自己真诚的心灵交付给它,它就会照出一个真实的你,就是说,你欺骗它,它也会欺骗你,更同样欺骗别人。写给自己的文字,一种是释放自己、诠释自己、解剖自己的,这种心情独语之类的文字,比如日记,是最真实的文字。另一种是自娱自乐似的,抒情议论等,多少是加了些修饰的,写者力求有美感,有深度,有独到的视角和见解等等,这是经过美饰的文字。
灯下漫笔
夜已深,窗外的虫鸣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动听。幽幽暖暖的灯光下,我执笔沉思,再次打开记忆的大门,尘封的往事次第涌上心头,16年的变化在灯光下不断更换交替。
5岁,奶奶牵着我的手,穿过好几条街,来到幼儿园。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果树都挂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篱院,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幼儿园很多家长都已在等待,孩子们也好奇打量着周围的世界。铃声响起,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朦胧的眼里充满奶奶凝视的眼神,在那么纷乱的人群中,奶奶似乎无比清楚地看着我瘦小的身躯——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他人就能准确听出我的位置。
8岁,一个忧伤的年龄。和蔼的奶奶在这年离我而去了,想到这里,泪水又模糊了我的眼睛,孤零零的灯光下我是那么的渺小、无能。那年,我来到爸爸妈妈身边。半夜时分时常醒来,奶奶已不在身边,只有昏黄的电灯在空荡荡的房间中央明晃晃的亮着,刺痛我的眼镜,顿时,泪流如注。后来,一次次在半夜醒来,一次次发现奶奶不在,可我已经学会不再嚎啕大哭了,心里害怕时,就朝灯看看,知道奶奶的爱如这灯光般温暖,还在我身边,渐渐地也就和泪睡去。同样是9月初,我在爸爸的牵领下来到小学,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我已不会像幼时那样大哭着与家长分别,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手心里,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铃声又响了,我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不断地回头,好像隔望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与爸爸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汇,内心小小的不安也随之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