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

时间:2025-04-05

初二语文教案(精选14篇)

初二语文教案 篇1

  【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雳pīlì 赢yíng 蓦mò 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 麾下 的卢 霹雳 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20xx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查看全文

初二语文教案集锦(精选12篇)

初二语文教案集锦 篇1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蓑衣(suō)连翘(qiáo)/阻挠(náo)纬度(wěi)/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候鸟(hòu)/诸侯(hóu)难测(cè)/侧面(cè)

查看全文

初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初二语文教案 篇1

  初二语文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那么初二语文教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语文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品读出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屏显: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学生齐读。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从"报告"和"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查预习

  三、观仙湖

  1.教师出示问题::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今昔对比段落(1-8段),勾画出相关的描写语句,运用这些语句,仿照画线句,按照要求完成仿写。

  想过去,

  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仿写两句描绘罗布泊美丽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可如今,

  (仿写三句描绘罗布泊现状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2.学生找句子,交流,写作,展示。

  3.教师追问:"这是罗布泊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出现两次,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查看全文

初二语文教案(通用12篇)

初二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设想

  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五、学生预习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夜”,点明时间。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查看全文

初二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初二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初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的性格,并从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例子。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老头子人物的传奇色彩,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4、阅读自读课文孙梨的文章《吴召儿》,并比较异同,进一步体会孙梨文章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二、复述《芦花荡》和《吴召儿》两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思考并讨论:

  1、老头子和吴召儿两人性格的异同?并找出相应的例子。

  相同点:豪爽、干练、乐观、自信、勇敢、机智、爱憎分明、有抗日热情、责任感强。

查看全文

优秀初二语文教案(精选13篇)

优秀初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少数民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妮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字词

  正音:

  蔫(niān)巴 酸涩(sè)

  抽噎(yē) 背(bèi)阴

  绽(zhàn)开 火燎(liáo)

  愠(yùn)怒 霎时(shà)

  焦灼(zhu) 飒飒(sà)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