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案(精选5篇)
刻舟求剑教案 篇1
学习内容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
3、了解寓言的寓意,熟读成诵。
学习重难点
1、深入理解文意,掌握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领会寓意。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
2、简介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亦称 ),是 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疏通字词。
shè( )江者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不亦hu( )乎
(3)断句,划分朗读节奏。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自学: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涉: 者: 其:
自: 遽: 契:
其: 是: 之:
译: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 所契者:
求: 之:
译: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行: 矣: 而:
若此: 亦: 惑:
译:
4、主题探讨。
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1、一词多义。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2、郑人和楚人错误的共同点在哪里?
刻舟求剑教案 篇2《刻舟求剑》教案(通用15篇)
《刻舟求剑》教案 篇1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有个人过江时,把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第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个人是“坐船过江”,显然船不是静止的,实在行进着的。第二句话说他因为“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第二段,那个人没有着急,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一点儿也不着急”,说明了他认为自己有找到宝剑的把握。第三段,讲有人劝丢剑人赶快捞,对他刻记号的做法不理解。“有人”指的是同船的人。第四段,讲那个丢剑人讲述自己的道理。他说“在船上刻记号”,船靠岸后按记号打捞,“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准能”就是一定能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刻、剑、舷、催、捞、掏;掌握“刻舟求剑、掏出、船舷、捞上来、准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玩具宝剑。
教学时间:1课时
《刻舟求剑》教案(通用14篇)
《刻舟求剑》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教案(通用10篇)
《刻舟求剑》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刻舟求剑》是寓言两则的第一则,课文讲的是有个人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批评他不按照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内容上讲比较简单,本人想利用这节课继续传授学习方法之“提问阅读法”,因此设计了这节课。提问阅读法是本人第一次引入课堂,为了让他们尽快地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因而所设计的问题偏简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语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2.引导学生学习“提问阅读法”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
3.利用录音磁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2.学会运用“提问阅读法”。
3.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则寓言。
教具
PPT课件,录音机,同步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课文,于本节课前已经扫清生字障碍。
教师:
①制作PPT;
②准备录音机以及同步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下上学期大家学习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呢?(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提出思考引入课文:大家坐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有东西掉进江里去了,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看看古时候的一个人如何做的。请翻开课本P41页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入学习方法“提问阅读法” 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名字叫提问阅读法。现在先听录音,然后我们一起边学习课文,边学习这种方法。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精选3篇)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1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如《刻舟求剑》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的记号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捞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空白,教学中可设计说写练习:①船*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篇2上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 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刻舟求剑(精选17篇)
刻舟求剑 篇1
教案示例
24、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求、剑、宝、催、靠”这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4、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3、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l)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正音。
(2)指名回答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辨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l、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从图上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是什么意思?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去了”的情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