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抗帕金森病药 
  
    掌握左旋多巴和苯海索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了解常用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纹状体有来自黑质起抑制作用大多巴胺(da)能神经,还有来自其它部位起兴奋作用大胆碱能神经。在生理情况下,这两种神经在功能上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运动机能,维持平衡状态。当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后,多巴胺神经能不足,而胆碱能神经相对占优势,从而出现震颤麻痹症状。 
    【分类】1.原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2.继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  
    【病因】1.da神经元变性,导致da不足,ach相对兴奋  
    2.ne神经元变性,导致ne不足  
    3.组胺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4.mao-b能氧化mptp、da等物质,使其变成神经毒  
    【治疗】1.补充da或激动da受体,抑制或阻断ach的作用  
    2.补充ne的前体物  
    3.应用抗组胺药,补充5-羟色胺的前体物  
    4.mao-b抑制剂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药物  
    根据上述发病机制,抗震颤麻痹药有①拟多巴胺类药和②中枢性抗胆碱药  
    一、拟多巴胺类药  
    左旋多巴  
    [作用与用途]  
    抗震颤麻痹 少量(1%左右)进入脑内当左旋多巴,经多巴脱羧酶脱羧转变为多巴胺而发挥作用,余下大部分在脑外生成多巴胺引起不良反应。  
    [作用特点]  
    1、 对多数患者有效,对轻症,较年轻患者疗效较好。  
    2、 改善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效果较好,对肌震颤效果差。 
    3、 对抗精神病药吩噻嗪类引起对锥体外系反应无效。 
    4、 显效慢,1~6个月显示最大疗效。 
    [不良反应]  
    1、 胃肠反应 最常见,消化性溃疡慎用。  
    2、 心血管反应 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3、 精神障碍 不安、焦虑、失眠。 
    4、 不自主的异常运动和“开关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  
    1、 vitb6可增强多巴胺脱羧酶活性,故左旋多巴与vitb6合用其外周不良反应增强。  
    2、 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α-甲基多巴肼或苄丝肼合用可增加疗效。 
    3、 抗精神病药(如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禁与左旋多巴合用,因前者阻断da受体。 
    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  
    【常用药】  
    1.卡比多巴(a-甲基多巴肼)  
    2.盐酸苄丝肼(色拉肼)  
    复方左旋多巴制剂  
    【常用药】  
    1.心宁美(信尼麦):卡比多巴+左旋多巴  
    2.复方苄丝肼(美多巴):盐酸苄丝肼+左旋多巴  
    溴隐亭  
    【特点】  
    1.直接激动da受体  
    2.左旋多巴或其复方制剂无效,本品常可有效  
    3.可与左旋多巴复方制剂合用  
    金刚烷胺  
    对多型震颤麻痹有效,机制可能是促使脑中多巴胺的释放,与左旋多巴合用有协同作用。  
    二、中枢性抗胆碱药 (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 
    苯海索(安坦)  
    [作用与用途] 
    中枢抗胆碱作用较强,而外周抗胆碱作用约为阿托品的1/10~1/2。 
    用于震颤麻痹,疗效壁左旋多巴和金刚烷胺差,适用于轻症,也可作为左旋多巴治疗的辅助药物。对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震颤麻痹(锥体外系反应)有效。 
    [不良反应] 较阿托品少  
   
第十六章 镇痛药 
  
    掌握吗啡和哌替啶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吗啡的作用机制,依赖性产生原理及其防治。 
    了解其他镇痛药和阿片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特点。 
    【病因】各种形式的伤害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均可引起疼痛(锐痛、钝痛)。  
    【镇痛药分类】分为强镇痛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两大类。  
    强镇痛药镇痛效果强,主要缺点反复应用容易导致成瘾,属麻醉药品,应严格控制使用。  
    第一节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具有强大的镇痛用,反复应用易于成瘾,故又称成瘾性镇痛药(或麻醉性镇痛药.麻醉性药品) 
    吗啡 (morphine)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 吗啡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对持续性钝痛较间歇性强. 
    a皮下注射5-10mg,可持续4-5小时。 
    b镇痛范围广,各种疼痛均有效。 
    c镇痛时,意识及其它感觉不受影响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和欣快感,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提高疼痛的耐受性。如外界环境安静,可致入睡。 
    d镇痛机制: 与不同脑区(脑室导管周围灰质、丘脑、脊髓背角胶质区等)的阿片受体(吗啡受体)结合,摸拟内阿片肽(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的用. 
    (2)镇咳 为抑制咳嗽中枢所致 
    (3)抑制呼吸 a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治疗量: 呼吸频率减慢;中毒量: 呼吸衰竭死亡。 
    b由于抑制呼吸,新生儿、婴儿易中毒死亡,肺气肿、肺心病禁用  
    (4)其它 
    a催吐: 初次使用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反复使用可减轻。 
    b缩瞳: 针尖样瞳孔为中毒特征 
    2、心血管系统 
    (1) 扩张外周容量血管及阻力血管,其机制与促进组胺释放和中枢交感张力降低有关 
    (2) 由于抑制呼吸引起二氧化碳潴留,继发性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脊液压力高 
    3、平滑肌 
    (1) 强大、持久地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使蠕动减少, 此外还能抑制消化液分泌,可导致便秘. 
    (2) 胆道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道内压升高和诱发胆绞痛. 
    (3) 输尿管收缩. 
    (4)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可诱发哮喘发作. 
    (5) 膀胱括约肌张力提高,导致尿潴留 
    [临床应用] 
    1、镇痛 
    (1) 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 
    (2)胆绞痛、肾绞痛宜合用阿托品. 
    2、心原性哮喘 
    (1) 措施: 吸氧、应用速效强心甙、氨茶碱配以吗啡,以改善症状. 
    (2) 吗啡用于心源性哮喘的机制: 
    a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肺水肿消除. 
    b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频率减慢,消除窒息感 
    c镇静作用,消除恐惧感,降低心肌耗氧量. 
    [不良反应] 
    1.副作用: 眩晕、恶心、便秘、排尿困难. 
    2.反复应用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 
    3.过量可致急性中毒,出现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针尖样缩小,尿潴留,严重缺氧和血压下降,呼吸麻痹.除对症治疗外,尚可注射吗啡对抗药纳洛酮. 
    [禁忌症] 
    1.诊断未明的急性腹痛. 
    2.分娩和哺乳期止痛. 
    3.支气管哮喘、肺心病. 
    4.颅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压升高者. 
    可待因 
    [特点及应用] 
    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2,镇咳作用为其1/4。对呼吸中枢抑制很轻,成瘾性较弱,但久用也可成瘾。为中枢性镇咳药,用于镇咳;也可用于中等度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