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学风浮躁、高知低能,甚至频爆学术丑闻的环境下,侧重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个人素养、生活处事态度、沟通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察,确有必要。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品德测试会不会成为一张失效的诚信试纸,甚至是一块新的丑闻土壤?
保证思想道德素质考核真实有效,一个重要前提是考生和考官必须在诚信基础上交流。但现实却令人对此信心不足。以往对考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主要是通过人事档案审查或政审环节来完成,对应届考生的考察则依据其所在学校对考生的全面评价和鉴定。但之前,却鲜有思想道德考核不合格的个例。难道考研的学生都品学兼优吗?
非也。是在考研率作为就业率的一部分,作为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下,考生以及所在学校都乐得拿出一份优秀的鉴定书。现在从纸上搬到测试桌前,已谙世事的考生就不会“作假”了吗?尚存招生利益的学校就会认真了吗?
再进一步说,现在不时爆出的学者“落马”、教授“丑闻”,已经让学术诚信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考官”诚信又如何能令人放心?具有“一票否决”效力的道德测试,会不会成为一个录取权力寻租、各种贿赂风生水起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