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孩子们兴趣爱好(育儿教育法)
一些中国父母绝对希望独子独女成龙成凤:“哈佛”留学,“麻省”进修,“北大”保送,“清华”旁听……只怕书海畅游得智商绝顶、情商负值:一边舆论炒得沸沸扬扬,一边娇得孩子不会做饭,不会爬高山,不会走长路……碰到什么“秀”,男不男,女不女地来了一大帮:“男”的嬉皮,娇滴时胜林黛玉;“女”的强劲,能干似花木兰……不到一些免学费的欧洲大学课堂用父母各种钱财打几个盹,不到海外撞几下金钟,似乎就不能学贯中西,达到国际水准……在过去习惯于盲目崇拜,习惯于顺从、统一的祖辈及父母辈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地追逐着这种莫名其妙的人云亦云的时尚。
现在这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小孩不是非得经过“高考科举”才能走上仕途。小孩可以学一技之长,如姚明、郎朗或“文艺复兴”式的多面手,也照样走遍世界都不怕。孩子不是婴儿,需要时间独立思考。大人应培养他们独立地做一些判断、决定。
现在的中国小学生缺少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许多快乐。科学追踪调查的结论说,欧美的小孩比东方的小孩更会放声大笑——人类最好的身体免疫力锻炼。在美国,人们感觉“小学”就是小一点地学,可以大玩;中学就是中等一点地学,适当玩;高中就是高水平一点地学,甚至可提前选修一些大学课程,十分繁忙;大学就是大大地学,聪明地安排玩乐(如果暑假也选课,大学可提前一到两年毕业)。据说中国社会的独生子女政策、高考竞争、学校排名压力、家长间互相攀比等等,自动排成了今日中国小学生的一星期日程表。如民谚(和电影有关)所说:“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夜茫茫》;星期三《路漫漫》;星期四《今夜星光灿烂》;星期五《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今天我休息》。”
“爹娘做主,一辈受苦。”“小孩的性格就像好汤,都是家制的。”在“封资修”的年代,我们祖辈的婚姻、生活大多由大人包办。
在社会主义新社会时,我们祖国的花朵,是听着这样美丽的歌成长起来的:“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文革”时,我们别无选择地做了工农兵。
当“科学的春天”来临时,祖国和父母期望我们学习理工科,立即现代化。其实我们中的一些人本应该去学医,从文,或经商的……
在全民奔小康途中,我们有了“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孩子珍贵得“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没有其它一些国家的允许多子多孙,外加多孩福利避税政策,我们哪能不对独一无二的小祖宗“精雕细琢”呢?
虽然知道“爹娘养身,自己长心”,但现在的父母们为了弥补昨天的遗憾,为了孩子从小有志、到老可倚,更变本加厉地来为子女教育投资。亲子教育
“恨铁不成钢,恨水不成冰。”因此,古代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变成了今天的“父母手上钱,孩子胸中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