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善于同孩子交流

1.怎样引出孩子的真实想法

  “妈妈,我不想做了”

  “妈妈,我不想做了”,“我不愿意”,“我讨厌做这个”…… 我们的孩子经常会说这些话,这时候大部分妈妈会说:“哎呀,又怎么了?”或者显露出“我早知道你的小心眼了”的表情。妈妈的这样一句话可能会让孩子非常失望。在妈妈看来,孩子根本就没有毅力,但孩子说出这种话一般都是有理由的。如果这时候你倾听一下,就能明白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悠美上小学三年级,妈妈最担心孩子没有毅力。一天,妈妈看见悠美非常认真地做学校留的手工作业,觉得难得,就想夸奖孩子一句。结果悠美一看妈妈过来,马上大发脾气。

 这时候大部分妈妈们认为是孩子不想做了,就逼着孩子继续做(①②)。上述对话中,妈妈看到孩子不听话就用“等着明天上学挨老师批评吧”来气孩子(③),这么做的结果是孩子原先的热情也消失了。这个时候,妈妈不应该否定孩子的话,或说出自己的意见,只要听一听孩子说的话就足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出如下的对话更为有效。

  这种情况下妈妈不应该否定孩子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重复孩子说过的话,她就会觉得妈妈在认真听,就会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敞开了心扉,孩子可能就不再烦躁了。其实这个方法一点都不难,只要把孩子的话重复一遍就可以了。

  引导式对话的要点:

  孩子不愿意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妈妈应该好好听一听孩子说的话,这样有可能了解到孩子不愿意做的理由。倾听孩子的话,重复孩子说的话,可以引出她真实的想法。

 2. 适应孩子的说话步调

  “为什么在学校学过的东西还不会?”

  在妈妈看来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回答,真是让人着急啊。很多妈妈因为担心“只有我的孩子不会”,所以非常想马上告诉孩子这道题该怎么回答。但妈妈的这种焦虑只会让孩子更烦躁,而且不利于孩子发挥主动性——人一旦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就会感到焦虑和烦躁。

  太郎妈妈因为他数学成绩不好而烦恼,向我咨询该怎么引导孩子。她说,孩子解不出学校教过的分数题,她忍不住对儿子大发脾气。 

  上述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算题能力,妈妈应该引导孩子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但太郎妈妈却单方面向孩子提问,用非常强硬的语气,而且还逼着孩子回答问题。太郎没有自信,就更加胆怯畏缩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速度,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呢?

  父母跟孩子说话时应该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说话的速度,像这样合着对方的理解能力和说话速度进行对话叫做“步测”(pacing)。说话速度慢的人与说话速度快的人对话会有抵触情绪,但是两个说话速度一样的人对话彼此都会有“同类人”的感觉。除说话速度以外,说话的内容和多寡、声音的高低和身体动作上步调一致也是一种pacing 。你想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随时都要记住这个pacing ,要不然对话很容易变成单方面的说教。亲子教育

  引导式对话的要点

  当你发现孩子不会做已学过的题时,可能会很生气,同时又为孩子担心,但还是要配合孩子说话的内容和速度进行对话才行,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焦虑和不安,让他恢复平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