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

2020-02-02

【复习旧知】
课前预备铃声响起后两分钟,由科代表带领全班同学齐读《历史指导丛书同步训练》第45页上一课“知识建构”,教师强化复习提问:
师:上一课中所学,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有何不同?
生1:  明朝 朱元璋,清朝  皇太极
生2:  一个是汉族建立的,一个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3:建立者一个是农民领袖,一个是满族贵族。
师:明清政治有何特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4:特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内容: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内阁;③建立厂卫制度;④设军机处;⑤八股取士;⑥大兴文字狱。
点评:历史学科学生学习的时间少,课后的复习基本上落实不到位,因此,利用课前的时间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复习还要加强,这样才能巩固所学知识,为新课学习打基础。
师:明清时期在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是一特色,明清的外交又如何?(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师:XX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开赴索马里护航。事件本身,引起国际主流媒体高度关注,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美国《新闻周刊》都将中国海军的这次行动,比作“郑和舰队剿海盗”。这是怎么回事?下面请宁先会同学:讲“郑和擒海盗王”的故事。
     点评: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成功。课堂紧扣现实问题,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历史味浓。
【课前小热身】
师:听完故事,同学们很想了解“郑和下西洋”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6~69页,勾画要点,完成丛书第49页的“知识建构”填空。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要点,完成“知识建构”
学生分小组交流,矫正“知识建构”完成情况。(组内合作、互助)
    点评:新课教学前的预习,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兵教兵”的新课程理念。在操作中,有方法指导、有具体要求,有独立思考,也有合作学习。并且,充分地利用了《练习册》。
师:同学们对“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已有大致的了解,还想知道更多更详细的内容吗?
【知识梳理】
一、奉命出使(背景)
师:郑和奉谁之命而出使?
生(众):明成祖(板书)
师:明成祖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也就是出使的目的是什么?
生(众):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板书)
二、七下西洋(经过)
师:郑和一共几次下西洋?
生(众):七次(板书)
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什么时候?出发地点在哪?
生(众):14XX年;刘家港(板书)
师:说说郑和船队到达最远到达哪里?
生(众):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板书)
三、世界壮举(意义)

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以及其下西洋时到达占城、古里等国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师:看教材,找找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有哪些关键词?可同桌交流
    学生最后商定有这些:30多个国家  早半个多世纪  世界壮举  航海家
四、开发南洋
师:郑和下西洋带着几许遗憾结束了,但他的远航促进了华侨对南洋的开发。那么,中国人早在什么时候就有人到南洋谋生了呢?
生5:唐朝(板书)
师:唐朝时,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为了避难,不少人逃到南洋。之后,到南洋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那么,华侨为开发南洋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