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认识你(来自运允的小窝日志)


  亲子教育,当前的社会现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现象之一: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家庭,饭熟了,孩子盛的是第一碗;菜上桌了,孩子夹的是第一筷。一个母亲和8岁的儿子坐在一起用餐,孩子将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当成垃圾,毫不客气地“甩”到母亲的碗里,然后筷子一伸,大模大样地将他喜欢的食物取过来,毫不顾忌母亲的感受。至于母亲呢,还笑眯眯地任由他去。
  现象之二:孩子放学了,书包在爷爷奶奶身上,孩子手里拿的是零食、玩具;在公交车上,爷爷奶奶拿着书包站着,孙子孙女坐在座位上吃着东西;在小区门口,妈妈两只手都拎着菜、主食、水果,身高已经快要超过妈妈的孩子却两手空空地跟着。
  现象之三: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测试,关于10个上三年级的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孩子在一个屋里,隔壁屋里是他们的妈妈,孩子并不知道妈妈在隔壁。当引导老师问:你们知道妈妈每天有多辛苦有多累吗?孩子的反应是“不知道”或者“我从来没看到过妈妈累啊。”还有“妈妈说她不累”等,这些语言让隔壁辛劳的妈妈们泣不成声!
  现象之四: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和父母有这样的沟通:孩子:“妈妈,今天我写完作业了,我要看一个小时电视。”“妈妈,我这次考试得了双百,你给我买双耐克鞋吧。”“看,我给你写完了,读完了。”这样的话语背后是孩子和父母在做“交易”。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易式沟通”很多,父母已经习以为常,其实这是责任不清的表现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令人不安的现象呢?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具体分析:第一,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干的,哪些事情是自己努力可以做到的,哪些事情是父母应该干的。作为学生,学习本来就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却总是拿这个来和父母做交易。
  第二,孩子缺乏外在表现上对父母的尊敬和内心对父母的关爱。语言和肢体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孩子从行为和动作上,对父母不尊敬、不礼貌,就更谈不上对父母的关心了。
  第三,这样的孩子不容易形成对事物和对他人的感恩之心。对自己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那么对于别人的付出他也很难感受到。
  父母四则
  多给孩子关注父母的机会
  父母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孩子对父母的天生关注之心呢?培育好孩子的责任承担能力呢?下面有几个方法供家长参考:
  方法一:从孩子1岁起就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的和能做的事情,妈妈应该做的和能做的事情,分清自己的责任。例如,宝宝1岁半的时候,已经能够把自己吃剩下的果皮扔到垃圾桶里了,那么父母就应该让宝宝做;宝宝3岁半了,下雨天能帮妈妈上楼拿雨伞了,那么就请宝宝帮忙拿;宝宝5岁半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洗手帕,收拾自己的碗筷,扫地等事情就应该让他自己来做了。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在上学后也会知道上学、写作业是自己的责任。
  方法二: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关注父母的机会,欣然接受孩子对你的关注,甚至在某些事情上主动寻求孩子的帮助。从我们的心里把宝宝当成真正的家庭一员,平等地相处,相互需要,让宝宝知道父母也是非常需要他的,他的帮助和爱的表现对父母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行动上我们要做到,当宝宝给予我们关注的时候我们能欣然接受,而且表示因为宝宝的关注妈妈很开心;另外我们不要做一个“无敌铁妈妈”。生活中我们有软弱的时候,也有烦恼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要真正地在宝宝面前表现出来,当我们在宝宝面前表现出需要帮助的时候,宝宝一定会表现出他对父母的无限关注,如果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要在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示范给宝宝,比如,爸爸不舒服了,妈妈就和宝宝一起给爸爸倒水、拿药、量体温、盖被子……让宝宝参与这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大一点的宝宝,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可以让他来帮我们做些事,既锻炼了孩子的社会沟通能力,又增强了他的责任承担能力。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