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不该给孩子说的话


  因为,在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他所关注的问题或事情,他自然的就会“设身处地”地演绎到,要是“我”成了这件事情的“主角”,或者“我”也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那么,人们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我呢?结果又会怎样?只有当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或肯定的答复之后,孩子们才会坦然地去做这些事情,或面对那样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曾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不容易,四岁的宏宏才在妈妈的哄劝下,答应上幼儿园去。妈妈陪他到了幼儿园,但仍担心他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会很伤心,便决定暂时留下来,多观察他一会儿。哪知宏宏一进游戏室,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便大声说:“这些画是谁画的?难看死了!”
  妈妈一听便感到很窘。她不赞同地望着小宏,急忙说:“这些画很好看,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呢?”
  然而老师却没有感到丝毫的不自在。她明白宏宏的意思,微笑着对他说:“在这儿你用不着画很美丽的画。在这里你可以画最坏的画。事实上,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听到了这样的保证,宏宏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他话里隐藏的担忧:“要是一个孩子在这里画不了那么好的画,他会不会因此挨骂,或被嘲笑呢?”
  过了一会儿,宏宏又发现了一辆坏了的玩具火车。他仔细打量了一阵子,很有正义感地问:“谁弄坏了这辆火车?”妈妈一听便来了气:“你要知道谁弄坏了这辆玩具火车干什么?你知道是谁,跟不知道是谁有什么关系?这儿你一个人都不认识。多嘴多舌!”
  事实上,宏宏并不是真的像妈妈所说的那样,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火车。宏宏真正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之后,是否遭到了惩罚或批评。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便很恰当地回答说:“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侯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宏宏好像很满意。他的询问技巧使他得到了必须的信息。这些信息汇编在一起,在他的头脑中便变成了这样的图景:“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画了一幅很难看的画,弄坏了一件玩具,他们也不会马上就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里肯定很安全,很开心。”于是,他便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寻找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心”去了。
  此后,宏宏再一没有向妈妈哭闹过,说他要拒绝到幼儿园去。
  3.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丢在这儿。
  五岁的儿子在聚精会神地看一个社会调查节目。当作家的爸爸以为儿子这么小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了,心里很高兴,便问他说:“怎么不看动画片了?”
  “不看”,儿子很生硬地回答说。
  见儿子不愿被人打扰,爸爸就没再理他,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给儿子讲完了故事,可儿子还是没有睡意。突然儿子问爸爸:“什么叫弃婴呢?”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于是,爸爸便把这个问题详详细细地解释了一通。可儿子还是不满意,继续问:“那么,在成都每年有多少弃婴呢?”爸爸说:“这个,我得去查数据。”爸爸正要去查,儿子继续问爸爸说:“在四川每年有多少?在全国有多少?全世界都有弃婴吗?”

2/3